http://..org/
“大哥,你真準備娶她?”
李瑁傻了,本想著就是進獻一個絕世美女給李璟享用,不想還能給自己添個大嫂,這真是天意弄人啊,得虧自己漲了心眼,沒口花花得罪了蘇家,不然以後惦記起來,自己指不定得被捉弄死。
“你說呢?”
李璟沒好氣的瞪了他一眼,剛好這段日子李瑁也該在西安城呆上一段時日,這麽有經驗,那娶親這籌備工作,嘿嘿。
“既然是你搭的線,那後續準備就交給你了。”
“啊?”李瑁一聽,頓時傻了,剛想辯解幾句,就被李璟給瞪了迴去。
“你都娶了多少門親了,門清路數,就你了,再說了,趕緊給你父親去信,寧武守備的事,暫時交給鄭仁寶兼任著,我大婚,總得有個長輩照應著把。”
說到底,李璟就是發春了,自從見過蘇婉一麵,腦海裏就不自覺的出現她的影子,作為前世今生見過的最美的一個女人,說不動心絕對是假的,
而且這些日子,下邊人有意無意的在自己麵前提及後代之事,正好遇到合適的,還不趕緊的。
這也就是後世的思維給他帶來的壓迫感,要知道後世娶親,這麽美的妹子,沒個好身價,可不一定能碰的上,哪怕碰上了,也沒你的份。
可現在也不想想,大明朝廷冊封的征西將軍,領陝西剿援總兵官的職銜,李璟的身份已經駕臨於絕大多數人之上,別說一個區區蘇家之女,再過上一段時日,哪怕是宗室之女,也得嫁啊!
“那倒成,有我父親在,一準沒我的事了。”
李瑁一聽讓自家父親來住持,頓時笑嘻嘻的說了一句,然後才跟著李璟的腳步。一路往迴趕。
“什麽?朝廷收斂了我父的屍骨,正送迴山西?”
剛一迴府,就接到底下人的傳信,一看天色。起碼也到子時了,這下連安歇的機會也沒了。
府裏的管家,本就是乞活軍中傷殘退下來的老兵,對李璟是忠心耿耿,絕無二話。直接將李璟奉為真神,哪怕一句話的忤逆也是不敢的。
所以對於主公父親的骸骨,看的比天還重,當下就去尋上好的匠人,立即打造棺木和牌位,整個府裏就鬧騰了起來。
麾下得到消息的文武官員,也紛紛打著哈欠從自己的府邸裏出來,匯聚在昔日秦王府門前等待召見。
一整個封建時代的孝義,都是排在前列的,有道是天子家事無小事。換在乞活軍這個如今膨脹到十幾萬人的大團體裏,也同樣如此,視李璟為主者,自然視李璟之父為父,膽敢有那不遵從者,便是不忠不孝,往後如何在乞活軍中立足?
故而,哪怕手頭有天大的事,也得先放下,到大都督府表示忠誠才是第一位的。得虧這些人也不知道哪裏學來的,反正無論文武,手裏都拿著一份奏本,就拖管家先行遞交進去。
在西安的武將自校尉以上數百人之多。眼下聚集到了一起,真真的把大都督府門前是擠了個水泄不通,那些地方兼任親民官和屯田官的,也分列成一群,各自上表不提。
大都督府管事一瞧,這來勢洶洶的。府裏本就在準備著,沒空缺人手招唿這些個將領和大人,遂直接叫過兩個小廝,直接挑來一個空的籮筐,在人群裏走了一圈,大夥紛紛把悼念的奏本往籮筐裏丟。
一籮筐裝完,又來一籮筐,足見大家對這事的看中,換後世的話,就是給領導家拜年,你去了,領導不一定記得,但是誰沒去,領導肯定記得,這可是關乎自己站隊正確與否的問題,原則性是不可更改的。
所以在整整五籮筐的奏本抬進李璟的辦公書房之後,裏麵幾個親信大將和節製陝西民事的官員都倒吸了一口冷氣,不到今日,不知乞活軍將領之多啊,這恐怕能遞上來的,都上來了,好家夥,光看這些,就得看個半日啊。
“搞什麽搞,我一家事,如何能夠驚動如此之多的官員將領?難道你們都不用辦差了嗎?”
李璟也怒了,特麽的五籮筐,看都看死個人,還嫌自己公務不夠繁忙啊。
“主公休要動怒,這都是做臣子的一番心意,對先主公的尊敬,若是今日無此事,主公才該動怒才是啊。”
身為在西安數得著的大將,李瑁在這件事不好開口,畢竟迴來的也是他的叔父,故而譚武一開口,大夥都表示點頭稱是。
此刻附帶的奏本中,鄭仁寶已經親率一個營1500人馬進駐雁門,廣設旗幟,準備等李璟先父的骸骨進入大同之後,出境五十裏迎接,而趙默笙更是親自北上駐紮寧武,準備沿途送迎。
郭勝以大軍移師黃河東岸,全軍帶素,準備哭靈。
不僅如此,朝廷已正式下旨,追封李氏先公為山西都司指揮僉事,世襲罔替,由於其後代隻有李璟一人,遂從旁係中擇一賢良,加世襲寧武所千戶。
此時由京營之中特意選派三百精壯,護送先公遺骸入晉,沿途但凡宣府,大同鎮,皆好生護衛,凡支給一並由朝廷承擔。
因為現在陝西境內,從原來的五七日一報,改作三日一報,皆收複失地,剿殺賊人多少,朝廷自然是深信不疑,連帶著新鮮出爐的三省剿匪總督,也快要塵埃落定了。
由於得了張鳳翼的賄賂,加上舉薦李璟剿賊有功,兵部尚書熊大人最近可是春風得意,再得首輔周廷儒的首肯,朝廷已經準備正式下旨,擢升張鳳翼住持西北和河南等地的剿匪任務,但是現在事情還拖著,因為三邊總督這個位置,太過於重要,反而一時難產。
要說朝廷是一群傻子在辦公,那肯定是侮辱人,至少到現在,大家已經看的出來,李璟在陝西已經是站住腳了,起碼無論是從戰報上看,還是李璟在奏本上的語氣,都是越來越足。
關鍵朝廷還沒什麽好辦法,畢竟李璟大部分的軍餉都是自籌,這樣丟掉了最重要的製衡手段,對乞活軍也就沒什麽威懾力了。
更加讓朝廷感到氣憤的是,凡屬李璟舉薦的那些個文武官員,竟然沒有一個人向朝廷交來表示忠誠的謝恩奏本,一個也沒有,連挨著大同鎮的寧武副總兵鄭仁寶,甚至對直轄上司張宗衡的命令都不聞不問。
或許哪天高興了,就派麾下的兵馬動彈一下,可大多數時候,下邊隻有張宗衡狀告寧武守軍和鎮西,振武兩個指揮衛不聽調遣的奏本,朝廷也無奈啊,現在好不容易維係著陝西的局勢。
到處求著李璟呢,要是讓他知道朝廷前腳派他去陝西呆著,後腳就抽他的轄地,那要是逼反了這位手握十萬大軍的大將,一旦鬧騰起來,那就是天大的禍事了,起碼連一向不容臣子反駁的崇禎帝,都下不定決心對付李璟。
不然早就命大同兵馬南下解除寧武這些地方不停調遣的兵馬了。
閑話少說,反正朝廷現在是求著李璟,但是官職是不可能給他升了,爵位更加不可能,金銀糧食又給不出,那就僵持著吧,朝廷上下可還是有派一任三邊總督,重新掌握陝西大權的想法的,至於派誰去,那就是朝廷剩下的事了。
“算了,不看這些了,通篇大抵都是一個樣,也看不出什麽新意來。”
李璟將大多數奏本丟在一邊,伸了個懶腰,然後對著下邊坐了一排的大將,掃視了一眼之後,才道,
“如今全局的錢糧,統計如何了?”
“迴稟大都督,按照先前的軍令,我後勤司已經將大多數軍糧整合完畢,又招募兩萬多民夫,日夜運送,如今在北線長城隘口已經囤積少部軍糧以供軍用,在平涼等地亦修建糧倉,供給全陝後備。”
一個後勤司參議立即起身,一五一十的道來,
“另外按照大軍東出的法子,我等已在黃河西岸,一並修建了七個主倉,每一倉存糧各十萬石不等,隻需大軍東渡,便能支援各處征戰。”
“好!”
李璟一拍桌麵,想了一會,沿著地圖指了一圈,才沉聲道,
“各路大軍已經編練完畢,各將均要用心操練,務必快速成軍,我估摸著朝廷不可能一直任由咱們占據陝西,一旦發覺不對,必要興兵討伐,我等正該借此天賜良機,占據戰略主動,以在撕破臉皮之後,占據先手。”
李瑁也接了一句,“按照咱們之前的商議,大軍以主力一部,留守陝西,然後東渡黃河,占據山西,驅趕流民肆虐河南,北直隸並湖廣一帶,正好山東有遼東軍叛亂,我軍在西,流民在中,遼東軍在東,一舉切斷應天府和南方的道路。”
“時機已到,我正好借祭奠先父停留在山西一月,正好將蘇家一起帶去山西,以大婚的名義,招來山西大同將官,一並扣押,然後驅趕山西流民向東,向北,讓他們與消耗朝廷的兵馬,我等坐收漁翁之利,等到朝廷兵馬匱乏之後,以主力出大同宣府,直抵北京城下。”(未完待續。)
“大哥,你真準備娶她?”
李瑁傻了,本想著就是進獻一個絕世美女給李璟享用,不想還能給自己添個大嫂,這真是天意弄人啊,得虧自己漲了心眼,沒口花花得罪了蘇家,不然以後惦記起來,自己指不定得被捉弄死。
“你說呢?”
李璟沒好氣的瞪了他一眼,剛好這段日子李瑁也該在西安城呆上一段時日,這麽有經驗,那娶親這籌備工作,嘿嘿。
“既然是你搭的線,那後續準備就交給你了。”
“啊?”李瑁一聽,頓時傻了,剛想辯解幾句,就被李璟給瞪了迴去。
“你都娶了多少門親了,門清路數,就你了,再說了,趕緊給你父親去信,寧武守備的事,暫時交給鄭仁寶兼任著,我大婚,總得有個長輩照應著把。”
說到底,李璟就是發春了,自從見過蘇婉一麵,腦海裏就不自覺的出現她的影子,作為前世今生見過的最美的一個女人,說不動心絕對是假的,
而且這些日子,下邊人有意無意的在自己麵前提及後代之事,正好遇到合適的,還不趕緊的。
這也就是後世的思維給他帶來的壓迫感,要知道後世娶親,這麽美的妹子,沒個好身價,可不一定能碰的上,哪怕碰上了,也沒你的份。
可現在也不想想,大明朝廷冊封的征西將軍,領陝西剿援總兵官的職銜,李璟的身份已經駕臨於絕大多數人之上,別說一個區區蘇家之女,再過上一段時日,哪怕是宗室之女,也得嫁啊!
“那倒成,有我父親在,一準沒我的事了。”
李瑁一聽讓自家父親來住持,頓時笑嘻嘻的說了一句,然後才跟著李璟的腳步。一路往迴趕。
“什麽?朝廷收斂了我父的屍骨,正送迴山西?”
剛一迴府,就接到底下人的傳信,一看天色。起碼也到子時了,這下連安歇的機會也沒了。
府裏的管家,本就是乞活軍中傷殘退下來的老兵,對李璟是忠心耿耿,絕無二話。直接將李璟奉為真神,哪怕一句話的忤逆也是不敢的。
所以對於主公父親的骸骨,看的比天還重,當下就去尋上好的匠人,立即打造棺木和牌位,整個府裏就鬧騰了起來。
麾下得到消息的文武官員,也紛紛打著哈欠從自己的府邸裏出來,匯聚在昔日秦王府門前等待召見。
一整個封建時代的孝義,都是排在前列的,有道是天子家事無小事。換在乞活軍這個如今膨脹到十幾萬人的大團體裏,也同樣如此,視李璟為主者,自然視李璟之父為父,膽敢有那不遵從者,便是不忠不孝,往後如何在乞活軍中立足?
故而,哪怕手頭有天大的事,也得先放下,到大都督府表示忠誠才是第一位的。得虧這些人也不知道哪裏學來的,反正無論文武,手裏都拿著一份奏本,就拖管家先行遞交進去。
在西安的武將自校尉以上數百人之多。眼下聚集到了一起,真真的把大都督府門前是擠了個水泄不通,那些地方兼任親民官和屯田官的,也分列成一群,各自上表不提。
大都督府管事一瞧,這來勢洶洶的。府裏本就在準備著,沒空缺人手招唿這些個將領和大人,遂直接叫過兩個小廝,直接挑來一個空的籮筐,在人群裏走了一圈,大夥紛紛把悼念的奏本往籮筐裏丟。
一籮筐裝完,又來一籮筐,足見大家對這事的看中,換後世的話,就是給領導家拜年,你去了,領導不一定記得,但是誰沒去,領導肯定記得,這可是關乎自己站隊正確與否的問題,原則性是不可更改的。
所以在整整五籮筐的奏本抬進李璟的辦公書房之後,裏麵幾個親信大將和節製陝西民事的官員都倒吸了一口冷氣,不到今日,不知乞活軍將領之多啊,這恐怕能遞上來的,都上來了,好家夥,光看這些,就得看個半日啊。
“搞什麽搞,我一家事,如何能夠驚動如此之多的官員將領?難道你們都不用辦差了嗎?”
李璟也怒了,特麽的五籮筐,看都看死個人,還嫌自己公務不夠繁忙啊。
“主公休要動怒,這都是做臣子的一番心意,對先主公的尊敬,若是今日無此事,主公才該動怒才是啊。”
身為在西安數得著的大將,李瑁在這件事不好開口,畢竟迴來的也是他的叔父,故而譚武一開口,大夥都表示點頭稱是。
此刻附帶的奏本中,鄭仁寶已經親率一個營1500人馬進駐雁門,廣設旗幟,準備等李璟先父的骸骨進入大同之後,出境五十裏迎接,而趙默笙更是親自北上駐紮寧武,準備沿途送迎。
郭勝以大軍移師黃河東岸,全軍帶素,準備哭靈。
不僅如此,朝廷已正式下旨,追封李氏先公為山西都司指揮僉事,世襲罔替,由於其後代隻有李璟一人,遂從旁係中擇一賢良,加世襲寧武所千戶。
此時由京營之中特意選派三百精壯,護送先公遺骸入晉,沿途但凡宣府,大同鎮,皆好生護衛,凡支給一並由朝廷承擔。
因為現在陝西境內,從原來的五七日一報,改作三日一報,皆收複失地,剿殺賊人多少,朝廷自然是深信不疑,連帶著新鮮出爐的三省剿匪總督,也快要塵埃落定了。
由於得了張鳳翼的賄賂,加上舉薦李璟剿賊有功,兵部尚書熊大人最近可是春風得意,再得首輔周廷儒的首肯,朝廷已經準備正式下旨,擢升張鳳翼住持西北和河南等地的剿匪任務,但是現在事情還拖著,因為三邊總督這個位置,太過於重要,反而一時難產。
要說朝廷是一群傻子在辦公,那肯定是侮辱人,至少到現在,大家已經看的出來,李璟在陝西已經是站住腳了,起碼無論是從戰報上看,還是李璟在奏本上的語氣,都是越來越足。
關鍵朝廷還沒什麽好辦法,畢竟李璟大部分的軍餉都是自籌,這樣丟掉了最重要的製衡手段,對乞活軍也就沒什麽威懾力了。
更加讓朝廷感到氣憤的是,凡屬李璟舉薦的那些個文武官員,竟然沒有一個人向朝廷交來表示忠誠的謝恩奏本,一個也沒有,連挨著大同鎮的寧武副總兵鄭仁寶,甚至對直轄上司張宗衡的命令都不聞不問。
或許哪天高興了,就派麾下的兵馬動彈一下,可大多數時候,下邊隻有張宗衡狀告寧武守軍和鎮西,振武兩個指揮衛不聽調遣的奏本,朝廷也無奈啊,現在好不容易維係著陝西的局勢。
到處求著李璟呢,要是讓他知道朝廷前腳派他去陝西呆著,後腳就抽他的轄地,那要是逼反了這位手握十萬大軍的大將,一旦鬧騰起來,那就是天大的禍事了,起碼連一向不容臣子反駁的崇禎帝,都下不定決心對付李璟。
不然早就命大同兵馬南下解除寧武這些地方不停調遣的兵馬了。
閑話少說,反正朝廷現在是求著李璟,但是官職是不可能給他升了,爵位更加不可能,金銀糧食又給不出,那就僵持著吧,朝廷上下可還是有派一任三邊總督,重新掌握陝西大權的想法的,至於派誰去,那就是朝廷剩下的事了。
“算了,不看這些了,通篇大抵都是一個樣,也看不出什麽新意來。”
李璟將大多數奏本丟在一邊,伸了個懶腰,然後對著下邊坐了一排的大將,掃視了一眼之後,才道,
“如今全局的錢糧,統計如何了?”
“迴稟大都督,按照先前的軍令,我後勤司已經將大多數軍糧整合完畢,又招募兩萬多民夫,日夜運送,如今在北線長城隘口已經囤積少部軍糧以供軍用,在平涼等地亦修建糧倉,供給全陝後備。”
一個後勤司參議立即起身,一五一十的道來,
“另外按照大軍東出的法子,我等已在黃河西岸,一並修建了七個主倉,每一倉存糧各十萬石不等,隻需大軍東渡,便能支援各處征戰。”
“好!”
李璟一拍桌麵,想了一會,沿著地圖指了一圈,才沉聲道,
“各路大軍已經編練完畢,各將均要用心操練,務必快速成軍,我估摸著朝廷不可能一直任由咱們占據陝西,一旦發覺不對,必要興兵討伐,我等正該借此天賜良機,占據戰略主動,以在撕破臉皮之後,占據先手。”
李瑁也接了一句,“按照咱們之前的商議,大軍以主力一部,留守陝西,然後東渡黃河,占據山西,驅趕流民肆虐河南,北直隸並湖廣一帶,正好山東有遼東軍叛亂,我軍在西,流民在中,遼東軍在東,一舉切斷應天府和南方的道路。”
“時機已到,我正好借祭奠先父停留在山西一月,正好將蘇家一起帶去山西,以大婚的名義,招來山西大同將官,一並扣押,然後驅趕山西流民向東,向北,讓他們與消耗朝廷的兵馬,我等坐收漁翁之利,等到朝廷兵馬匱乏之後,以主力出大同宣府,直抵北京城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