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經的這句話是規勸君王的,他和百姓說,豈非對牛彈琴?他講這個,是自上而下的,站的高度太高了。
謝如沫撇撇嘴,這道士犯了假大空的毛病,難道他以為對著他們這一幫人講著治國之道,能培養出來幾個未來的帝王不成?
謝如沫這般想著,當她的視線無意中掃到門外站著的人時,她就明白了清陽真人說這番話確實是意有所指啊。
外麵站著的正是睿王宇文珩,這麽一大早地能到樓觀台,怕是昨晚他就接到了睿王妃出事的消息了吧?不過也算是因禍得福,趕上了清陽真人講道,一開篇講的還是治國之法。
其實在場的人如陸老夫人信陽長公主等也被清陽真人開口所講給嚇了一跳,但當他們發現宇文珩站在門口的時候,心中產生和謝如沫一模一樣的猜測。
殊不知,他們都猜錯了,清陽真人這一席話,恰恰是對謝如沫說的。
「道德經裏的這句話說明了『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這些是萬民所趨之物。前陣子,本真人聽說了一句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這三為句說得好啊,這是為人最崇高的標準。」
這三為句一從清陽真人的口中說出,不少人都不由得看向謝如沫,要知道這三為句最先說出來的就是謝家,如今這三句話就刻在謝家所屬的礞石醫學院的校訓石碑上。
謝如沫臉有些紅,因為這『三為句』咳,實則是『四為句』才對,原創是北宋理學家張載,不是她啊。而他們謝家卻憑藉著這揪掉了尾巴的『三為句』在民間刷足了聲望,實在是慚愧。謝如沫在心中對張載默默地道歉。
「本真人從這幾句,看到了為民請命這幾個字。何為為民請命?即但凡在場的,不管是達官貴人,還是凡夫俗子,能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需,順民之誌,皆能安身立命,收歸民心。」
清陽真人說話是越來越大膽了,要不是現場宇文珩在,恐怕他們所有人都快坐不住了。這些話,聽不得啊聽不得。
一眨眼的功夫,宇文珩便已坐到了她旁邊,然後提出疑問,「可要做到解民之所需,談何容易?還請清陽真人教我。」
這還成了坐而論道了?謝如沫忍不住抿嘴。還有,這宇文珩不知道生的什麽心思,坐她旁邊幹嘛,他們睿王府的人在左前方正占著一塊好地兒呢,怎麽不坐過去?
清人真人講道被打斷,所有人都不由得看向發言之人,見他一身莽服,非富即貴,大多數人沒作聲,又都默默地看向清陽真人。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這樣的,此時,後麵有個漢子站了起來,「真人,我有疑惑,為什麽這世上會有窮人和富人之分?不是說人生而平等的嗎?為何人一出生,就被分為了三六九等?」
說這話的是一個四十來歲的中年男子,看他的臉便知日子過得很窮苦,眉眼間還有一股化不開的戾氣。問出這話,顯然是針對宇文珩剛才打斷真人講道的行為。
其實按照一般開壇講道的程序,先是真人講道,再是提問,最後是替信徒解惑。而現在因為宇文珩太想知道如何解民之所需,打斷了清陽真人的講道,將第三環節解惑提前了。
清陽真人也光棍,不糾結於程序,直接進入解惑環節,「你的疑惑,涉及到我們道家所言的承負論。」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承負者,前輩後輩相承負也,即「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前人惹禍,後人遭殃;前輩行善,今人得福;今人行惡,後輩受禍」。
謝如沫點頭,這個算是承負論的精髓之一了。
佛教重講因果善惡,道教也有承負論。佛家的因果論更多的是針對個人,自作自受。而道教承負論認為一人作惡,則自身及其子孫皆受天地神明報應;因果論則認為自作自受,不存在施報應者。比如一個人犯罪入獄,則犯罪者及被害人的家人同時受到失去親人和經濟支柱的果報,這種連帶的報應是因果論無法解釋的。
其實犯罪連坐,亦是製刑者根據承負論的一種體現。蓋因犯罪之人所謀取的利益,多半會給與之親近的人帶去好處,這種好處或顯而易見或是隱形的。
清陽道長一句話便將他的挑釁打發了。所以大哥,別抱怨自已投生之初就被劃分為三六九等啦,那是你前世不修福積不夠而今才落生於此戶人家的原因啊。
有了開口,接著不少人問出自已內心的疑惑:
「真人,咱們信道能長生麽?」
清陽真人,「清淨無為,然後修得大自在。」
「真人,雖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為何有的人惡貫滿盈還能活得瀟瀟灑灑?我們還有必要行善嗎?」
清陽真人「隻能說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可是他都作惡一輩子了,我也沒見他得到什麽報應!」
問出這話的話,帶著一股不甘的情緒。
「無量天尊!」清陽真人一掃佛塵,唱誦了一句尊號,「人之初,性本善,也有人說,人之初,性本惡,行善或行惡,都是道之一種,遵循本心而已。」
謝如沫眨了眨眼,這這不是鼓勵壞人行惡嗎?
「天道講求平衡,任何事物,平衡一旦被打破,便會產生動盪,平衡不恢復便動盪不止,這事物便『病』了,若不能對症下藥,此事物便會走向消亡。」
這話,謝如沫聽得冷汗淋漓,平衡,就是帝王心術中最核心所在。他這話沒少影射啊。謝如沫真想問一下傅老夫人,這清陽真人講道一向都是這麽百無禁忌的嗎?
整個大殿裏,繼續迴蕩著清陽真人的話,
「善與惡也是一種平衡,人性也是複雜的,有善的一麵也有惡的一麵。善良的人一旦沾了惡,便會影響『道心』,然後惶惶不可終日,所以本真人奉勸善民不要行惡事。正如施主這般的人,若沾染了惡事,怕是日夜難安,這就是一種心態平衡的打破。俗話說,陰陽失衡百病生,恐有因果加身。」
</br>
謝如沫撇撇嘴,這道士犯了假大空的毛病,難道他以為對著他們這一幫人講著治國之道,能培養出來幾個未來的帝王不成?
謝如沫這般想著,當她的視線無意中掃到門外站著的人時,她就明白了清陽真人說這番話確實是意有所指啊。
外麵站著的正是睿王宇文珩,這麽一大早地能到樓觀台,怕是昨晚他就接到了睿王妃出事的消息了吧?不過也算是因禍得福,趕上了清陽真人講道,一開篇講的還是治國之法。
其實在場的人如陸老夫人信陽長公主等也被清陽真人開口所講給嚇了一跳,但當他們發現宇文珩站在門口的時候,心中產生和謝如沫一模一樣的猜測。
殊不知,他們都猜錯了,清陽真人這一席話,恰恰是對謝如沫說的。
「道德經裏的這句話說明了『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這些是萬民所趨之物。前陣子,本真人聽說了一句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這三為句說得好啊,這是為人最崇高的標準。」
這三為句一從清陽真人的口中說出,不少人都不由得看向謝如沫,要知道這三為句最先說出來的就是謝家,如今這三句話就刻在謝家所屬的礞石醫學院的校訓石碑上。
謝如沫臉有些紅,因為這『三為句』咳,實則是『四為句』才對,原創是北宋理學家張載,不是她啊。而他們謝家卻憑藉著這揪掉了尾巴的『三為句』在民間刷足了聲望,實在是慚愧。謝如沫在心中對張載默默地道歉。
「本真人從這幾句,看到了為民請命這幾個字。何為為民請命?即但凡在場的,不管是達官貴人,還是凡夫俗子,能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需,順民之誌,皆能安身立命,收歸民心。」
清陽真人說話是越來越大膽了,要不是現場宇文珩在,恐怕他們所有人都快坐不住了。這些話,聽不得啊聽不得。
一眨眼的功夫,宇文珩便已坐到了她旁邊,然後提出疑問,「可要做到解民之所需,談何容易?還請清陽真人教我。」
這還成了坐而論道了?謝如沫忍不住抿嘴。還有,這宇文珩不知道生的什麽心思,坐她旁邊幹嘛,他們睿王府的人在左前方正占著一塊好地兒呢,怎麽不坐過去?
清人真人講道被打斷,所有人都不由得看向發言之人,見他一身莽服,非富即貴,大多數人沒作聲,又都默默地看向清陽真人。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這樣的,此時,後麵有個漢子站了起來,「真人,我有疑惑,為什麽這世上會有窮人和富人之分?不是說人生而平等的嗎?為何人一出生,就被分為了三六九等?」
說這話的是一個四十來歲的中年男子,看他的臉便知日子過得很窮苦,眉眼間還有一股化不開的戾氣。問出這話,顯然是針對宇文珩剛才打斷真人講道的行為。
其實按照一般開壇講道的程序,先是真人講道,再是提問,最後是替信徒解惑。而現在因為宇文珩太想知道如何解民之所需,打斷了清陽真人的講道,將第三環節解惑提前了。
清陽真人也光棍,不糾結於程序,直接進入解惑環節,「你的疑惑,涉及到我們道家所言的承負論。」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承負者,前輩後輩相承負也,即「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前人惹禍,後人遭殃;前輩行善,今人得福;今人行惡,後輩受禍」。
謝如沫點頭,這個算是承負論的精髓之一了。
佛教重講因果善惡,道教也有承負論。佛家的因果論更多的是針對個人,自作自受。而道教承負論認為一人作惡,則自身及其子孫皆受天地神明報應;因果論則認為自作自受,不存在施報應者。比如一個人犯罪入獄,則犯罪者及被害人的家人同時受到失去親人和經濟支柱的果報,這種連帶的報應是因果論無法解釋的。
其實犯罪連坐,亦是製刑者根據承負論的一種體現。蓋因犯罪之人所謀取的利益,多半會給與之親近的人帶去好處,這種好處或顯而易見或是隱形的。
清陽道長一句話便將他的挑釁打發了。所以大哥,別抱怨自已投生之初就被劃分為三六九等啦,那是你前世不修福積不夠而今才落生於此戶人家的原因啊。
有了開口,接著不少人問出自已內心的疑惑:
「真人,咱們信道能長生麽?」
清陽真人,「清淨無為,然後修得大自在。」
「真人,雖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為何有的人惡貫滿盈還能活得瀟瀟灑灑?我們還有必要行善嗎?」
清陽真人「隻能說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可是他都作惡一輩子了,我也沒見他得到什麽報應!」
問出這話的話,帶著一股不甘的情緒。
「無量天尊!」清陽真人一掃佛塵,唱誦了一句尊號,「人之初,性本善,也有人說,人之初,性本惡,行善或行惡,都是道之一種,遵循本心而已。」
謝如沫眨了眨眼,這這不是鼓勵壞人行惡嗎?
「天道講求平衡,任何事物,平衡一旦被打破,便會產生動盪,平衡不恢復便動盪不止,這事物便『病』了,若不能對症下藥,此事物便會走向消亡。」
這話,謝如沫聽得冷汗淋漓,平衡,就是帝王心術中最核心所在。他這話沒少影射啊。謝如沫真想問一下傅老夫人,這清陽真人講道一向都是這麽百無禁忌的嗎?
整個大殿裏,繼續迴蕩著清陽真人的話,
「善與惡也是一種平衡,人性也是複雜的,有善的一麵也有惡的一麵。善良的人一旦沾了惡,便會影響『道心』,然後惶惶不可終日,所以本真人奉勸善民不要行惡事。正如施主這般的人,若沾染了惡事,怕是日夜難安,這就是一種心態平衡的打破。俗話說,陰陽失衡百病生,恐有因果加身。」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