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邑,乃夏朝古都,有禹都安邑之說,戰國時第一個強大起來的魏國也是建都於此,自秦以來,安邑便一直是河東郡的治所。
姬平經曆雒陽一戰,幾番招募、收降和收編,手下原本的七千人馬增加到了三萬多,留在成皋和滎陽三千,河內郡將近一萬,餘下的近兩萬兵馬都到了河東,在東垣略作休整後,全部拉到了安邑前線,一日之間便將牛輔留下的張濟所部五千人馬擊敗,逼的張濟北渡汾河,進入平陽,與原本的敵人白波軍混成一團,依托汾河防守。
五月中,姬平留下段謹鎮守邵亭,皇甫酈坐鎮東垣,自己帶著典韋離開邵亭,進入河東郡治所安邑。
此時,安邑城中太守府,姬平坐在上首,下麵依次是盧植、張遼、崔鈞、袁基、荀棐、關羽、耿忠、蓋順、史阿、典韋一眾。
除此之外,還有幾個人,分別是姬平在雒陽東市刑場救出的伍瓊、周毖二人,這二人為袁紹等關東士人做內應,明裏為董卓效命,卻被坑了一道,若非姬平出手,已然成為刀下鬼。
二人被姬平救出送到東垣後,見了曾經執掌皇權的何後,更是驚得噤若寒蟬,之後便幫著盧植打理事務,也算盡心盡力。
除了這二人,還有兩人,白波軍降將楊奉和徐晃,楊奉還好,徐晃卻本沒資格列席這裏,但被姬平專門點了名。
此時的徐晃心中很是震驚,能來到這裏本來就讓他有些詫異,此時更是驚駭到了極致,他不知道上首這少年究竟是什麽身份,但連海內人望、忠正耿直的盧植都對他畢恭畢敬,而且是發自內心的那種恭敬。
這少年究竟是什麽人?!
他的對麵。也是一個少年,眼中神色驚疑不定。
姬平環視了一圈在座的諸人,頗是儒雅的麵上帶了一絲溫和的笑意。一拱手:“今次雒陽遷來的八萬百姓得以安置,皆賴諸位之力。”
雖然從雒陽過河的近五十萬百姓。遷往河東的最少,但畢竟他們隻占領了河東郡幾個縣,又是多山地區,安置這八萬百姓頗是費了一番功夫。
座下盧植拱手道:“主公不顧生死,從雒陽救出百萬百姓,正是王道仁義之舉,我等所為,又何足道哉。”
從雒陽迴來後。盧植等人也統一了對姬平的稱唿,一律叫主公。
盧植頓了頓,又肅然道:“如今主公屬下,有張遼、荀棐、蓋順等眾多猛將,自能征戰四方,而主公身關社稷,今後切不可衝鋒陷陣,否則便是陷臣等於不義!”
張遼等人也紛紛點頭附議。
姬平總算領略到了盧植的一點厲害,隨即笑道:“雒陽之戰,以弱製強。不得不為,如今有諸多良將,我自是不會與你等爭功了。”
張遼開口道:“如今張濟退守平陽。主公宜當趁此平定河東。”
姬平點了點頭,正色道:“命北中郎將盧植兼任河東太守,坐鎮安邑,治理諸縣,安撫百姓。”
“植領命!”盧植急忙起身應命。
原本的河東太守是董卓,董卓從河東入雒陽後,先後任三公至相國,隨後就發生了大戰,河東有中郎將牛輔坐鎮。但沒有任命太守,這河東太守一職便空缺下來。此時,姬平卻是安排給了盧植。
盧植接受任命後。姬平又看向張遼:“命中郎將、雁門太守張遼領三千騎兵,兩千步卒,北取聞喜,西取汾陰,坐鎮絳邑,討虜校尉蓋順、忠義校尉楊奉領五千人,東取端氏、濩澤,占據汾河一線,防禦白波與張濟,記住,隻需謹守,不可過河!”
三人急忙起身領命。
河東郡被汾河分為南北兩半,汾河以北是平陽、皮氏、臨汾、襄陵、楊縣、永安、北屈、蒲子等諸縣,如今被白波軍占領,張濟又退入其中。
汾河以南則是安邑、絳邑、聞喜、猗氏、解縣、大陽、河北、端氏、濩澤、東垣等諸縣。
姬平又看向關羽:“命中郎將關羽,帶五千人馬南下,取猗氏、解縣、蒲阪、河北諸縣,駐守蒲津和風陵渡,防範董卓自關中和隴西進攻。”
關羽起身:“末將領命。”
姬平看向帶著孝、瘦了許多的荀棐,歎了口氣,五月初,從長安傳來消息,一代大儒司空荀爽病逝。
荀爽是荀棐的父親,當初因為荀棐的姐姐荀采鬧了矛盾,父子倆頗是不和,董卓入京後,荀爽被董卓強行召辟,不到三個月便做了司空,隨後跟著獻帝西遷長安,不想荀爽如今卻病逝了。
荀棐聽聞父親身死,悲痛欲絕,但他幾次伏殺董卓,難至長安,連為父親下葬守孝也不能。
自此荀棐更是深恨董卓,若非董卓強行召辟,他的父親荀爽還在家頤養天年,又豈會憂心忡忡而逝。
姬平歎道:“荀棐,且節哀順變,待破了董卓,我自會與你一道迎迴老司空棺槨,重新安葬。”
荀棐當初不顧射聲校尉的身份,從一出宮便跟隨於他,他幾次伏殺呂布、董卓,幾次硬仗,都靠的是荀棐帶的八百射聲士。
聽到姬平所說,荀棐跪拜在地,泣不成聲。
姬平緩緩道:“中郎將荀棐,領三千兵馬,南下大陽,駐守茅津渡、大陽渡、郖津渡,防範董卓從陝津來襲。”
“末將領命!”荀棐伏拜於地。
大陽對麵就是弘農郡的陝縣,駐紮著董卓大軍,但荀棐隻要謹守關口,董卓便不易過關。
姬平沉吟了下,又道:“荀棐、關羽,在駐守黃河一線上,可在各處高地設置烽火台,隨時示警。”
關羽和荀棐眼睛都是一亮。
黃河一線太長,雖然隻有幾個大渡口,但還有一些小渡口可以渡河,十分難防。若是設置了烽火台警示,就能大大提高防禦能力。
姬平看向袁基:“命袁基為典農中郎將,直接聽命於我。主管河東郡屯田之事,伍瓊、周毖為典農校尉。輔助袁基。”
三人急忙應命。
姬平緩緩道:“大道有期,周而複始,自古以來,天象便是寒暖數百年一交替,而自光武以來,天象轉寒,寒則天災頻發,旱災、澇災、疫災、震災、蝗災。一百年來,幾乎年年不斷,想必諸位都有所知。”
盧植、袁基、伍瓊、周毖等人都是一震,他們自來都沿襲天人感應的說法,認為天災源於*,但到了現在,他們心中對天人感應也未必沒有懷疑,此時聽姬平如此一說,登時大為震撼。
他們從來沒想過姬平是從這方麵指出天災來源,隨即知識最淵博的盧植深吸了口氣。道:“主公此言,實在是振聾發聵!植細思春秋左傳所記,確是間有百年之災!”
袁基更是大聲道:“主公此言。足以令天下大振!”
他們這些士人,也是在天人感應中迷茫了半生,對前路更是不無迷茫,如今聽到姬平所說,頓覺得眼前一亮,似乎一時之間很多包袱都拋去了,可以輕裝上陣。
這就是思想的力量,很多時候一朝徹悟,便能有大跨越。
“如此規律。若是細心,自可在古籍中察知。”姬平點了點頭。又沉聲道:“規律自是規律,但日後數十年的災難還是難以阻擋。所以定要重視屯田,隻要有糧,便可應對一切災難。”
“是!”袁基、伍瓊和周毖肅聲應道。
“屯田,要作為國策。”姬平緩緩道:“凡是阻攔者,殺無赦!”
盧植和袁基都是身子一震,他們聽出了姬平話中的意味,敢阻攔屯田的,也隻有世家大族了,姬平這是要對世家大族動手了。
“對於地方豪強,要區分對待。”姬平也把話說到了明處:“凡是擁護國策的,要拉攏重用,凡是阻攔國策的,帶兵平之。”
盧植和袁基正色應命,張遼、關羽等一眾將領卻是精神大振,作為將領,他們最喜歡果決冷酷的姬平。
這時,盧植又開口道:“主公,屯田之事,功在長久,但此次從雒陽過河五十萬百姓,河內郡富庶,倒不足多慮,唯有河東、上黨,久經戰亂,民生凋敝,遷入如此多百姓,恐怕糧食不久之後便會告急,引發慌亂,恐白波之事複起。”
屯田之事,其中複田、修田、分田等過程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春播早已過時,最早也隻能趕到秋季種植冬小麥,明年夏天才有收成,所以從後半年到明年夏天的糧食就是個大問題。
“無妨。”姬平點了點頭:“糧食之事,我已有考慮。”
他又看向崔鈞:“河西太守崔鈞,隨我勘測鹽池,領兩千人,招募民夫,接管河東鹽池,將食鹽收歸官營,築鹽城,拓鹽道。”
眾人為聞言無不大震,鹽事收歸官營,這絕對是一個令天下震動的大舉措。
鹽鐵乃國之命脈,漢高祖開國之初,開山澤之禁,允許私人經營鹽業,漢武帝時,經過與世家一番爭鬥,將鹽鐵收歸官營。
到了光武帝時,依托地方豪強立國,遂廢除鹽事官營,但仍在產鹽地區設置鹽官,主管征收鹽稅,到了漢章帝元和年間,一度恢複鹽事官營,但不久之後便在地方豪強和大世家的壓力下,被迫廢除。
之後,鹽業便一直是民營,或者說是大世家掌控,隻有鹽官仍主稅課。
此時,姬平宣布鹽事收歸官營,無疑是準備與世家再次進行博弈了。(未完待續)
ps:感謝書友dio的月票支持,感謝大家的湯圓和打賞支持。
姬平經曆雒陽一戰,幾番招募、收降和收編,手下原本的七千人馬增加到了三萬多,留在成皋和滎陽三千,河內郡將近一萬,餘下的近兩萬兵馬都到了河東,在東垣略作休整後,全部拉到了安邑前線,一日之間便將牛輔留下的張濟所部五千人馬擊敗,逼的張濟北渡汾河,進入平陽,與原本的敵人白波軍混成一團,依托汾河防守。
五月中,姬平留下段謹鎮守邵亭,皇甫酈坐鎮東垣,自己帶著典韋離開邵亭,進入河東郡治所安邑。
此時,安邑城中太守府,姬平坐在上首,下麵依次是盧植、張遼、崔鈞、袁基、荀棐、關羽、耿忠、蓋順、史阿、典韋一眾。
除此之外,還有幾個人,分別是姬平在雒陽東市刑場救出的伍瓊、周毖二人,這二人為袁紹等關東士人做內應,明裏為董卓效命,卻被坑了一道,若非姬平出手,已然成為刀下鬼。
二人被姬平救出送到東垣後,見了曾經執掌皇權的何後,更是驚得噤若寒蟬,之後便幫著盧植打理事務,也算盡心盡力。
除了這二人,還有兩人,白波軍降將楊奉和徐晃,楊奉還好,徐晃卻本沒資格列席這裏,但被姬平專門點了名。
此時的徐晃心中很是震驚,能來到這裏本來就讓他有些詫異,此時更是驚駭到了極致,他不知道上首這少年究竟是什麽身份,但連海內人望、忠正耿直的盧植都對他畢恭畢敬,而且是發自內心的那種恭敬。
這少年究竟是什麽人?!
他的對麵。也是一個少年,眼中神色驚疑不定。
姬平環視了一圈在座的諸人,頗是儒雅的麵上帶了一絲溫和的笑意。一拱手:“今次雒陽遷來的八萬百姓得以安置,皆賴諸位之力。”
雖然從雒陽過河的近五十萬百姓。遷往河東的最少,但畢竟他們隻占領了河東郡幾個縣,又是多山地區,安置這八萬百姓頗是費了一番功夫。
座下盧植拱手道:“主公不顧生死,從雒陽救出百萬百姓,正是王道仁義之舉,我等所為,又何足道哉。”
從雒陽迴來後。盧植等人也統一了對姬平的稱唿,一律叫主公。
盧植頓了頓,又肅然道:“如今主公屬下,有張遼、荀棐、蓋順等眾多猛將,自能征戰四方,而主公身關社稷,今後切不可衝鋒陷陣,否則便是陷臣等於不義!”
張遼等人也紛紛點頭附議。
姬平總算領略到了盧植的一點厲害,隨即笑道:“雒陽之戰,以弱製強。不得不為,如今有諸多良將,我自是不會與你等爭功了。”
張遼開口道:“如今張濟退守平陽。主公宜當趁此平定河東。”
姬平點了點頭,正色道:“命北中郎將盧植兼任河東太守,坐鎮安邑,治理諸縣,安撫百姓。”
“植領命!”盧植急忙起身應命。
原本的河東太守是董卓,董卓從河東入雒陽後,先後任三公至相國,隨後就發生了大戰,河東有中郎將牛輔坐鎮。但沒有任命太守,這河東太守一職便空缺下來。此時,姬平卻是安排給了盧植。
盧植接受任命後。姬平又看向張遼:“命中郎將、雁門太守張遼領三千騎兵,兩千步卒,北取聞喜,西取汾陰,坐鎮絳邑,討虜校尉蓋順、忠義校尉楊奉領五千人,東取端氏、濩澤,占據汾河一線,防禦白波與張濟,記住,隻需謹守,不可過河!”
三人急忙起身領命。
河東郡被汾河分為南北兩半,汾河以北是平陽、皮氏、臨汾、襄陵、楊縣、永安、北屈、蒲子等諸縣,如今被白波軍占領,張濟又退入其中。
汾河以南則是安邑、絳邑、聞喜、猗氏、解縣、大陽、河北、端氏、濩澤、東垣等諸縣。
姬平又看向關羽:“命中郎將關羽,帶五千人馬南下,取猗氏、解縣、蒲阪、河北諸縣,駐守蒲津和風陵渡,防範董卓自關中和隴西進攻。”
關羽起身:“末將領命。”
姬平看向帶著孝、瘦了許多的荀棐,歎了口氣,五月初,從長安傳來消息,一代大儒司空荀爽病逝。
荀爽是荀棐的父親,當初因為荀棐的姐姐荀采鬧了矛盾,父子倆頗是不和,董卓入京後,荀爽被董卓強行召辟,不到三個月便做了司空,隨後跟著獻帝西遷長安,不想荀爽如今卻病逝了。
荀棐聽聞父親身死,悲痛欲絕,但他幾次伏殺董卓,難至長安,連為父親下葬守孝也不能。
自此荀棐更是深恨董卓,若非董卓強行召辟,他的父親荀爽還在家頤養天年,又豈會憂心忡忡而逝。
姬平歎道:“荀棐,且節哀順變,待破了董卓,我自會與你一道迎迴老司空棺槨,重新安葬。”
荀棐當初不顧射聲校尉的身份,從一出宮便跟隨於他,他幾次伏殺呂布、董卓,幾次硬仗,都靠的是荀棐帶的八百射聲士。
聽到姬平所說,荀棐跪拜在地,泣不成聲。
姬平緩緩道:“中郎將荀棐,領三千兵馬,南下大陽,駐守茅津渡、大陽渡、郖津渡,防範董卓從陝津來襲。”
“末將領命!”荀棐伏拜於地。
大陽對麵就是弘農郡的陝縣,駐紮著董卓大軍,但荀棐隻要謹守關口,董卓便不易過關。
姬平沉吟了下,又道:“荀棐、關羽,在駐守黃河一線上,可在各處高地設置烽火台,隨時示警。”
關羽和荀棐眼睛都是一亮。
黃河一線太長,雖然隻有幾個大渡口,但還有一些小渡口可以渡河,十分難防。若是設置了烽火台警示,就能大大提高防禦能力。
姬平看向袁基:“命袁基為典農中郎將,直接聽命於我。主管河東郡屯田之事,伍瓊、周毖為典農校尉。輔助袁基。”
三人急忙應命。
姬平緩緩道:“大道有期,周而複始,自古以來,天象便是寒暖數百年一交替,而自光武以來,天象轉寒,寒則天災頻發,旱災、澇災、疫災、震災、蝗災。一百年來,幾乎年年不斷,想必諸位都有所知。”
盧植、袁基、伍瓊、周毖等人都是一震,他們自來都沿襲天人感應的說法,認為天災源於*,但到了現在,他們心中對天人感應也未必沒有懷疑,此時聽姬平如此一說,登時大為震撼。
他們從來沒想過姬平是從這方麵指出天災來源,隨即知識最淵博的盧植深吸了口氣。道:“主公此言,實在是振聾發聵!植細思春秋左傳所記,確是間有百年之災!”
袁基更是大聲道:“主公此言。足以令天下大振!”
他們這些士人,也是在天人感應中迷茫了半生,對前路更是不無迷茫,如今聽到姬平所說,頓覺得眼前一亮,似乎一時之間很多包袱都拋去了,可以輕裝上陣。
這就是思想的力量,很多時候一朝徹悟,便能有大跨越。
“如此規律。若是細心,自可在古籍中察知。”姬平點了點頭。又沉聲道:“規律自是規律,但日後數十年的災難還是難以阻擋。所以定要重視屯田,隻要有糧,便可應對一切災難。”
“是!”袁基、伍瓊和周毖肅聲應道。
“屯田,要作為國策。”姬平緩緩道:“凡是阻攔者,殺無赦!”
盧植和袁基都是身子一震,他們聽出了姬平話中的意味,敢阻攔屯田的,也隻有世家大族了,姬平這是要對世家大族動手了。
“對於地方豪強,要區分對待。”姬平也把話說到了明處:“凡是擁護國策的,要拉攏重用,凡是阻攔國策的,帶兵平之。”
盧植和袁基正色應命,張遼、關羽等一眾將領卻是精神大振,作為將領,他們最喜歡果決冷酷的姬平。
這時,盧植又開口道:“主公,屯田之事,功在長久,但此次從雒陽過河五十萬百姓,河內郡富庶,倒不足多慮,唯有河東、上黨,久經戰亂,民生凋敝,遷入如此多百姓,恐怕糧食不久之後便會告急,引發慌亂,恐白波之事複起。”
屯田之事,其中複田、修田、分田等過程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春播早已過時,最早也隻能趕到秋季種植冬小麥,明年夏天才有收成,所以從後半年到明年夏天的糧食就是個大問題。
“無妨。”姬平點了點頭:“糧食之事,我已有考慮。”
他又看向崔鈞:“河西太守崔鈞,隨我勘測鹽池,領兩千人,招募民夫,接管河東鹽池,將食鹽收歸官營,築鹽城,拓鹽道。”
眾人為聞言無不大震,鹽事收歸官營,這絕對是一個令天下震動的大舉措。
鹽鐵乃國之命脈,漢高祖開國之初,開山澤之禁,允許私人經營鹽業,漢武帝時,經過與世家一番爭鬥,將鹽鐵收歸官營。
到了光武帝時,依托地方豪強立國,遂廢除鹽事官營,但仍在產鹽地區設置鹽官,主管征收鹽稅,到了漢章帝元和年間,一度恢複鹽事官營,但不久之後便在地方豪強和大世家的壓力下,被迫廢除。
之後,鹽業便一直是民營,或者說是大世家掌控,隻有鹽官仍主稅課。
此時,姬平宣布鹽事收歸官營,無疑是準備與世家再次進行博弈了。(未完待續)
ps:感謝書友dio的月票支持,感謝大家的湯圓和打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