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姬平早知道曆史走向,但他還是想聽聽荀攸的見解,看有沒有阻止董卓入京的辦法。


    荀攸猶豫了一下,沉吟道:“尚書鄭泰、長史陳琳、議郎曹操皆極力反對,但大將軍不好說……或許會同意。”


    “為什麽?大將軍難道不知道外兵入京的大害?”荀攸的迴答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姬平忍不住反問了一句。


    荀攸剛要迴答,一個中黃門冗從急匆匆過來,低聲道:“陛下,張讓和高望來了,耿仆射正在阻攔。”


    二人都是一驚,荀攸急忙從另一邊離去,轉眼張讓和高望便趕了過來。


    張讓已年近五十,卻不顯蒼老,麵白無須,聲音陰柔:“陛下,老臣這兩日甚是想念張周孩兒,卻遍尋不見,不知被陛下差往何處?”


    終於忍不住了麽?姬平暗自冷笑一聲,他從文蘿和霍小玉口中得知,張讓已經問過她們,但姬平本就瞞著她們,她們自然全然不知,如今張讓終於來詢問自己了。


    “張常侍,張周不在你那麽?朕這幾日不見張周,尋思著張常侍是否要為朕換個侍奉宦官呢。”姬平臉上滿是茫然,他從後世來,裝萌賣傻演戲不過小技耳。


    張讓盯著姬平看了許久,眼看姬平有些不耐煩,才歎了口氣:“老臣去他處尋找吧,這小子不好好伺候陛下,老臣找到了定要好好訓他一番。”


    自始至終,張讓身邊的中常侍高望眼睛一直躲著姬平,這個家夥的城府,還遠遠不如張讓。


    當天下午,張讓又派來一個中黃門侍奉姬平,當天晚上,湯藥和膳食中又加上了曼陀羅。


    接下來幾日,姬平也不在後·宮待,每日隻是去宮禁轉悠,伺機尋找荀攸。


    後·宮是太後、皇後、妃子所居之宮,嚴禁郎官入內,而宮禁是皇帝寢宮及辦公之所,郎官是可以進來的。


    他這一段時間一直堅持修煉禦龍經,感覺身體越來越好,體內總有一股暖意,精力非常充沛,整夜看書也不感疲累,每日晨起都極為高調,令文蘿和霍小玉羞笑不已。


    不過,在十常侍和那個派來的侍奉宦官麵前,他則收斂精氣神,時常表現出神情恍惚的樣子。


    他要通過偽裝拖延十常侍,防止他們再動用其他手段。


    四天後,姬平再次在宮禁中見到了荀攸,荀攸帶來一個壞消息:“大將軍已經同意召外兵入京。”


    姬平感到嘴裏直發苦,曆史的車輪在飛速轉動了,自己很快就要卷入其中,粉身碎骨了,也不知能否最後擺脫曆史的宿命?


    “大將軍難道不知道外兵入京的大害?”他再次問出了那個問題,這是他心中最大的疑惑,從荀攸口中,他得知何進並不是那種昏聵無能之人。


    荀攸歎道:“大將軍無法抗拒士人之望,同意召外兵入京,行此畫蛇添足之事,其意不同於袁紹,而在警示十常侍。”


    “警示十常侍?”姬平皺起眉頭。


    荀攸沉吟道:“大將軍如今議定召集八路兵馬,京師之外有並州牧董卓、武猛都尉丁原、東郡太守橋瑁三路,其餘五路為大將軍府掾王匡、騎都尉鮑信赴泰山募兵,西園假司馬張楊、張遼赴並州募兵,都尉毌丘毅赴丹楊募兵,頗有蹊蹺。”


    “這其中有什麽不對麽?”姬平一愣,他怎麽沒看出來,何進這分明是四麵八方都召兵了,意圖幹掉十常侍了。


    荀攸撫須道:“八路兵馬,董卓在河東,丁原在河內,王匡、鮑信赴泰山,張揚張遼赴並州,毌丘毅赴丹楊,路途遠近不一,募兵時日不定,但聲勢頗大,十常侍在地方子弟親屬眾多,不可能不察覺。”


    “由此可見,大將軍本意非在募兵,而在警示十常侍,或者說是威逼十常侍,讓他們有所收斂,或棄官而去,避免直接的衝突。”


    姬平心中豁然開朗,原來何進的謀劃在此!


    何進夾在士人和宦官之間,始終在避免二者發生大的衝突,而且他召集的八路兵馬,有五路都在他掌控之下,可見他還是比較有理性的。


    或許何進唯一低估的,就是袁紹等士人的決心了,還有十常侍的辣手無情,才釀成日後的大禍。


    同時,荀攸口中剛才提過的一個人,張遼,引起了姬平的注意。


    荀攸看姬平凝眉不語,勸慰了一句:“陛下也不必太過憂心,雖有八路兵馬,但外兵隻有董卓、丁原和喬瑁,喬瑁為故太尉橋玄之子,素重名聲,不必多慮,丁原為人粗莽,易於掌控,唯有董卓變數較多,但大將軍掌控京師數萬精兵,外有皇甫嵩在董卓之後掣肘,故亦不足慮也。”


    姬平苦笑著搖了搖頭,穿越以來,他苦笑的次數太多了,實在是處境由不得他樂觀。


    荀攸分析的沒錯,但前提是何進能活下去,能掌控局勢。


    誰能想到人算不如天算,何進先被十常侍殺死,而後董卓入京,袁紹、曹操等掌控兵權的紛紛外逃,讓董卓輕易整合了京師所有兵馬。


    而且荀攸他們怕是也小看董卓了,董卓來自西涼,素來被士人看不起。或許董卓謀略也一般,但他手下有一批精兵強將,還有一個不次於荀攸的絕頂謀士李儒,並且此時的李儒,比未經曆練的荀攸或許還要強一些。


    “兵法有雲,未料勝先料敗。”他斟酌著措辭:“萬一大將軍失敗,董卓入京,掌控朝政,行廢立之事,袁紹等人又在地方割據,我該如何?”


    他這是對曆史走勢的預知,但此時也不是沒有這個苗頭。


    袁紹膽敢勸諫何進召外兵脅迫太後,難道就不怕太後日後問罪?而且何後素來也不待見士人。所以,這些士人怕是早就把何進、何後的外戚勢力一並算計了。


    他們隨時可能放棄何進,甚至已經謀算著要將宦官和外戚一並消除,自己這個天子是何後的親子,士人既然謀算何後何進,自然也不會擁立他這個天子。


    恰好有一個備用的皇帝人選,沒有母親,不會有外戚的劉協。


    這也恰好佐證了曆史上,為何董卓廢帝之時,滿朝公卿,隻有盧植等寥寥兩三人反對,其他士人不是沒有風骨,而是分明已經放棄了他這個天子和何後。


    此時,估計唯一讓那幫士人發愁的是,如何名正言順的幹掉他這個天子,才不會影響他們的名聲。


    所以,即便董卓不入京,天下興許還有救,而他卻是不逃就沒救了。


    對於姬平提出的這個假設,荀攸顯然也是考慮過的,他沉吟了下,道:“若處境至此,必然天下大亂,陛下便需要考慮後路了。”


    他看著姬平,眼裏閃過一道精光:“其實,大漢立國四百年,可謂積重久矣,如今政事羈縻,地方權重,政令難及,實則從朝廷治亂難,從地方治亂易。大亂方能大治,如今大亂將起,對陛下而言,未嚐不是破而後立的機會。”


    “破而後立?”姬平一愣。


    荀攸一雙眼睛不時觀察著他的表情:“京師雒陽雖有八關拱衛,但方圓不過數百裏,亦為四戰之地,亂世之中,必然首當其衝。如今京師兵力不過萬數,反不如地方兵力,是以居輕馭重,久之必亡。故而一旦亂起,陛下當尋機出走京師,暗中發展,坐觀天下,伺機再起!”


    這一建議如同雷霆,荀攸雖然對姬平的心思有過猜測,但此時眼中也不禁露出幾分緊張的神情。


    姬平麵無表情,心中卻是一鬆,娘的,終於說到逃跑之事了。


    而且比之上次,荀攸此時才真正說出了出路。


    正如荀攸所說,雒陽作為京師,太平之時還好,但戰亂一起,雒陽盆地麵積就顯得太小,缺乏戰略防禦縱深,四麵八關防禦,恰恰也說明了雒陽是四戰之地,四麵八方都能圍攻。而且如今雒陽兵力太少,還比不上地方一個州。的兵力,一旦八關中一關失守,雒陽就如同剝光了衣服,任人蹂·躪


    並且如今的雒陽城是沒有堅固的城牆防禦的,僅有的是皇宮的宮牆,宮牆之外,就是鬧市和散居的百姓延伸四方,以至於後來的曹操迎接獻帝後,直接遷都許昌,而不是雒陽。


    所以,亂世將起,走為上計。


    荀攸看姬平沒有反對,便接著道:“為防萬一,陛下需未雨綢繆,安排在外策應之人,一旦事變,裏應外合,尋機趁亂逃離京師雒陽。倘若陛下隻求偏安一隅,撫鎮一方黎民,蜀中益州民殷國富,沃野千裏,謹守山關,獨成一隅,乃上選。”


    聽到這裏,姬平心中有些好笑,這荀攸倒是有趣,這個建議也敢對天子說出,實在膽大,或許是他善於觀人,知道自己不會怪罪吧。


    他卻不知道,荀攸這人年輕時本就膽大,曾與人一道謀劃刺殺董卓,輔佐皇帝,號令天下,成就齊桓晉文之霸業!也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額……確實很霸氣,隻是後來可憐的娃讓董卓抓起來了。


    董卓死後,獻帝征辟荀攸,荀攸要求做蜀地太守,顯然他那時就看出天下即將大亂,那時就謀算著割據了……如果成功了,後來也未必會有劉備入蜀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末蒼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何處是酒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何處是酒家並收藏漢末蒼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