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社會的重要商業,就是都市居民與農村居民通商。這種商業,有的是以原生產物與製造品直接交換,有的是以貨幣或紙幣作媒介交換。農村以生活資料及製造材料供給都市,都市則以一部分製造品供給農村居民。不再生產亦不能再生產生活資料的都市,其全部財富和全部生活資料都可說是得自農村。但我們不要根據這點,就說都市的利得即是農村的損失。他們有相互的利害關係。這裏,分工的結果,象其他方麵的分工一樣,對雙方從事各種職業的居民都有利益。農村居民,與其親自勞動來製造他們需要的製造品,無寧作這種交換,因為由這種交換,他們可用較小量的自身勞動生產物購得較大量的製造品。都市是農村剩餘產物的市場,農民用不了的東西,就拿到都市去交換他們需要的物品。都市的居民愈多,其居民的收入愈大,農村剩餘產物的市場愈廣闊。這種市場愈廣闊,對廣大人民愈有利。在離都市一哩生產的穀物,與在離都市二十哩生產的穀物,在市上的售價都一樣。但後者所得的售價,一般地說,不但要補償其生產費用和上市費用,而且要對農業家提供農業的普通利潤。所以,都市附近的農業家和耕作者,從穀物售價所得的,不僅是農業的普通利潤,而且包括自遠地運來出售的穀物的運費全部價值。此外,在他們購買的東西的買價上,他們還節省這些東西的遠途運費的全部價值。試一比較都市附近各農村和遠離都市各農村的耕作事業,你就知道都市商業是怎樣有利於農村。就連所有宣傳貿易差額的各種謬說,也沒有一種敢妄說城鄉通商對城市或對鄉村有損的。

    按照事物的本性,生活資料必先於便利品和奢侈品,所以,生產前者的產業,亦必先於生產後者的產業。提供生活資料的農村的耕種和改良,必先於隻提供奢侈品和便利品的都市的增加。鄉村居民須先維持自己,才隻剩餘產物維持都市的居民。所以,要先增加農村產物的剩餘,才談得上增設都市。但因都市生活資料,不一定要仰給於附近的農村,甚至不一定要仰給於國內的農村,而可以從遠方運來,所以,這雖然不是一般原則的例外,卻使各時代各國家進步繁榮的過程,因而有所差異。

    農村先於都市的事態,在大多數國家,是由需要迫成的,但在所有國家,又有人類天性促其實現。隻要人為製度不壓抑人類天性,則在境內土地尚未完全開墾改良以前,都市的增設,決不能超過農村的耕作情況和改良情況所能支持的限度。如果利潤相等或幾乎相等,多數人必寧願投資以改良土地開墾土地,不願投資於工業及國外貿

    易。投在土地上的資本,可受到投資人自身更直接的監察;與商人資本比較,他的財產不易遭遇意外。商人的財產,不但常須冒狂風巨浪的危險,而且由於商人常須對風俗情況都不易熟習的遠郊的人貸給信用,還要冒人類的愚蠢與不正行為這些更不可靠因素的危險。反之,地主的資本,卻可固定在土地改良物上,可隻說是盡了人事所做得到的安全。而且,鄉村風景的美麗,鄉村生活的愉快,鄉村心理的恬靜,以及鄉村所提供的獨立性,隻要這獨立性不受到人為的迫害的話,這些實具有吸引每一個人的巨大魅力。耕作土地既為人的原始目標,所以,在有人類存在的一切階段,這個原始的職業將為人類所永遠愛悅。

    沒有工匠的幫助,農耕必大感不便,且會時作時輟。農民常常需要鍛工、木匠、輪匠、犁匠、泥水匠、磚匠、皮革匠、鞋匠和縫匠的服務。這類工匠,一方麵因為要互相幫助,另一方麵又因為不必要象農民那樣有固定地址,所以,自然而然地聚居一地,結果,就形成了一種小市鎮或小村落。後來,又有屠戶、酒家、麵包師,隻及許多就供給臨時需要那一點說對他們是必要的或有用的其他工匠及零售商人加入,於是市鎮日益擴大起來。鄉民和市民是互相服務的。市鎮是鄉民不斷前往把原生產物交換製造品的市集或市場。就是依著這種交換,都市居民才取得了工作材料和生活資料的供給。他們售給鄉村居民的製成品的數量,支配他們所購的材料及食料的數量。所以,他們的材料及食料的增加,隻能按照鄉民對製成品需要增加的比例而增加,而這種需要,又隻能按照耕作及改良事業發展的比例而發展。所以,設使人為製度不擾亂事物的自然傾向,那就無論在什麽政治社會裏,都市財富的增長與規模的擴大,都是鄉村耕作及改良事業發展的結果,而且按照鄉村耕作及改良事業發展的比例而增長擴大。

    在未曾墾殖、土地極易購得的我們北美殖民地,為銷售於遠方而興辦的製造業,在任何市鎮都還不曾有過。在北美洲,當工匠獲得的資本,超過他所經營的、以供給鄰近鄉村為職誌的事業所需要的數額時,他不會想辦一家工廠來作銷售遠方的生意。他一般寧願用多餘的資財,來購買或改良未開墾的土地,由技工一變而為農業家。當地付給技工的高昂工資,對於技工所提供的舒暢生活,都不足以誘使他為他人工作,他總情願為自己工作。他覺得,技工是顧客的仆役,仰給生活於顧客;至於耕作自己的土地,從自己家庭的勞力取得衣食之資的農業家,則是真正的主人翁,獨立於世界。

    反之,在土地全已開墾或不易購得的國家,技工所獲資本,如果已經不能全數投在鄰近地區隨時需要的事業上,其有餘部分,就會用來擴張營業,準備銷售遠方。鍛工將建立鐵廠,織工將建立麻織廠毛織廠。隨著時間的推進,這各種製造業,將慢慢地進行精密的分工,用各種方法加以改進。這是大家容易想得到的,用不著細選。

    在利潤相等或幾乎相等的條件下,人們選擇投資途徑時,在製造業與國外貿易業兩者中,自寧願選擇製造業,其原因正如在農業與製造業中,寧願選擇農業一樣。與製造商的資本比較,地主或農業家的資本更為穩當。同樣地,與國外貿易的資本比較,製造商的資本更為穩當,因為隨時都在自己監察之下。誠然,隨便什麽時代,隨便什麽社會,剩餘原生產物及製造品,或者說,國內無人需要的原生產物及製造品,都必須送往外國,以交換國內需要的其他物品。但輸運剩餘產物到外國去的資本,為本國所有,成為外國所有,卻是無關重要的。如果本國的資本,不夠我們同時耕作一切土地,並完完全全地製造一切原生產物,那末,由外國資本來輸運本國剩餘原生產物到外國去,亦對本國有很大的利益。因為,賴有這種資本,本國的資本,便可全部投在更有利的用途上。中國、印度、古埃及的富裕,充分證明了一種事實,即是,縱使本國輸出業,有大部分為外國人經營,這國國民的富裕,仍可達到極高的程度。北美殖民地、西印度殖民地,設若除了本地所有的資本,即波有外國資本替它們輸出剩餘產物,它們的進步,會慢得多吧。

    按照事物的自然趨勢,進步社會的資本,首先是大部分投在農業上,其次投在工業上,最後投在國外貿易上。這種順序是極自然的;我相信,在所有擁有多少領土的社會,資本總是在某程度上按照這種順序投用。總得先開墾了一些土地然後才能成立很多城市;總得在城市裏先有了些粗糙的製造業,然後才會有人願意投身於國外貿易。

    這個自然的順序,雖然在所有進步的社會裏都已在某種程度上發生,但就今日歐洲各國的情狀說,這個順序卻就許多方麵說,似乎完全相反。它們的精製造業或適於遠地銷售的製造業,多由國外貿易引出。農業大改良,也是製造業和國外貿易所產生的結果。這種反自然的退化的順序,乃是風俗習慣迫成的。他們原來的統治的性質使他們的風俗習慣變成了這個模樣。後來,這種統治大大改變了,他們的風俗習慣卻仍沒有多大改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國富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亞當.斯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亞當.斯密並收藏國富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