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不宣而戰,又趁喪期出兵,乃是大不義之事,吾等當做檄文聲討之,揭露諸葛村夫的醜惡嘴臉!”


    “兵臨城下,將至壕邊,檄文聲討又有何用處,趕快出兵迎戰才是正事,一旦荊襄門戶洞開,許昌城可就危險了!”


    “說的對,出兵迎戰蜀漢,痛殲來犯之敵,以證我大魏帝國天威,可是誰來掛帥出征呢?”


    “自然是太……太……,太糟糕了,這次派誰出征呢?”


    按照道理來說,曹魏國力遠在蜀漢之上,開戰沒什麽可怕的,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也就是了,群臣習慣性的轉動目光,尋找著那道般的身影!


    以往有了戰事,隻要這位出馬迎戰,不管局勢有多糟糕,也不管敵人有多兇惡,必然是旗開得勝、馬到成功,順手再搶一塊地盤迴來!


    群臣隻要留在後方,全力支援軍械、糧草,再準備好慶功宴就行了,二十多年從未例外過,以至於很多人都養成習慣了。


    可是這次破例了,大殿上不見般的身影,隻有一副空空的坐榻,太師大人受了不白之冤,迴侯府閉門思過去了,如此誰來掛帥出征呢?


    群臣們麵麵相覷,不禁都有一些慌亂了,沒有太師大人坐鎮,大魏帝國天塌一半啊!


    “慌什麽,我大魏有雄兵百萬,戰將千員,軍械、糧草堆積如山,又何懼小小的蜀漢呢?


    朕與愛卿們好好商議一下,一定可以痛擊來犯之敵的,而後揮師南下,一舉蕩平荊州、巴蜀,生擒劉禪小兒、諸葛村夫,擇吉日獻俘於太廟之中,告祭太祖武皇帝在天之靈!”


    ……


    “陛下英明神武,天下莫不臣服,萬歲、萬萬歲!”


    酒宴立刻撤下去了,大殿上掛起了巨幅軍用地圖,根據前方傳來的情報,重新標記了敵我態勢,曹丕從龍椅上走下來了,文武重臣們簇擁周圍,一起對著地圖商議禦敵之策!


    憑心而論,曹魏帝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戰爭機器隻要全力開動起來,更本不懼怕任何挑戰,可是眼前卻有三大困難:


    一是對策,蜀漢既然出兵北伐了,肯定不止荊州這一路,巴蜀方麵也會有動作,隻是那邊道路太遠了,消息一時間沒傳到許昌而已!


    蜀漢兩路出兵北伐,是齊頭並進,還是一虛一實,那一路是虛的,那一路又是實的?


    孫吳有名的牆頭草、隨風倒,如今看到巴蜀出兵北伐了,他們會不會落井下石,也派一支人馬北上,形成東西夾擊之勢呢?


    麵對錯綜複雜的局勢,如何攘外安內、又如何排兵布陣,這是大魏開國之後第一戰,萬萬的輸不起啊!


    二是時間,對付蜀漢的全力北伐,又要防備孫吳落井下石,曹魏起碼要動員四十萬大軍,才能做到禦敵於國門之外,可是對於這場戰爭,曹魏方麵事先毫無準備啊!


    集結四十萬大軍、上百萬的民夫,以及足夠的軍械、糧草、騾馬、車輛、船隻起碼要三四個月時間,而襄陽城方麵岌岌可危,恐怕半個月都支撐不住了。


    等到曹魏這邊做好準備,隻怕蜀漢大軍早就長驅直入了,許昌、洛陽都未必守的住,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大殿上的君臣們何處安身呢?


    三是統帥,打仗打的是實力,更是統帥的能力,一將無能累死千軍,一帥無能江山易手!


    就算曹魏方麵做好準備了,由誰來統帥數十萬健兒呢,諸葛亮算無遺策,關雲長勇冠三軍,可都不是好惹的角色啊!


    曹丕與群臣眉頭緊皺,都在思考這三個難題,如果不能解決的話,這開國第一戰就毫無勝算,後果更是嚴重--曹魏代漢、人心不穩,一旦戰敗、天塌地陷!


    “啟稟陛下,敵軍來勢洶洶,我方毫無準備,倉促應戰隻怕勝算不大,故而臣建議以退為進!”


    “如何以退為進?”


    “陛下可以遷都鄴城,利用黃河天險,阻擋蜀漢的兵鋒,待其師老兵疲、糧草不繼之時,再率軍起反攻,一定可以大獲全勝的!”


    “蜀漢蕞爾之邦,人口、糧食等物資都非常有限,隻要拖上一年半載的,就算咱們打不贏,也能耗的贏,遷都確是個穩妥的辦法啊!”


    …………


    沉吟半響之後,一些河北籍的士族官員,突然提出了遷都的建議,就連辛評、辛毗也在其中,一是為了國家考慮,過黃河躲避蜀漢的兵鋒,畢竟打不贏就走,也是兵家常識之一!


    二是為了自己考慮,許昌城是穎川、汝南士族的地盤,洛陽城是河內、河東士族的地盤,鄴城則是河北士族的地盤,誰的地盤誰做主,政治上也是一樣的!


    其餘大臣默不作聲,都在盤算著遷都之事,對國家有利有弊,對自己是好是壞,而後者遠遠比前者重要,一個國家最多幾百年國運,而士族集團可以延續上千年!


    遷都鄴城,退守河北,麵對這樣的提議,曹丕又做何反應呢?


    “許昌城、乃是太祖武皇帝經營多年之地,洛陽城、則是朕正式昭告天下,為大魏選定之都城!


    如今敵軍兵鋒未見,爾等就建議遷都河北,莫非要朕做周平王第二嗎,傳朕的旨意,再有敢言遷都者-斬示眾,誅滅滿門!”


    ……


    “臣等惶恐,臣等失言了,請陛下恕罪!”


    隻見曹丕臉色劇變,拔出了腰間天子劍,殺氣騰騰的盯著建議遷都的大臣們,嚇得這些人紛紛下跪請罪,磕頭猶如雞吃碎米一般!


    其餘臣子受到震撼,也都變得畢恭畢敬起來了,看來這位大魏天子,雖不及乃父雄才大略,可也不是易與之輩,更不是昏庸的周平王可比!


    西周末年,周幽王昏庸無道,廢掉申後及太子宜臼,立其寵愛的褒姒為王後,伯服為太子,又用烽火戲諸侯為樂事!


    申後之父申侯心懷不滿,於是勾結犬戎攻破鎬京,周幽王點起烽火求援,眾諸侯因之前被烽火所戲而不加理會,結果周幽王被殺於驪山,褒姒也被犬戎人搶走了,西周滅亡!


    鎬京被戰火摧毀,又受到戎、狄等部落威脅,於是周平王即位第二年,在鄭、秦、晉等諸侯的護衛下,將國都遷至雒邑,也就是後來的洛陽,認為這樣就高枕無憂了。


    那知平王東遷之後,西部的直轄領土盡失,王權迅衰落下去,而諸侯勢力不斷坐大,終於演變成了春秋、戰國的亂局,也為周王朝覆滅埋下了伏筆!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許昌、洛陽是曹氏的根基所在,放棄了這兩座戰略要地,一溜煙跑到河北避難去,豈不是自毀根基嗎?


    再說建國短短幾個月,就遷都逃跑的天子,自古以來還沒有呢,天下人還不笑掉了大牙,以後大魏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又如何號令天下臣民?


    那個時候,別說反攻迴來了,恐怕河北都難以守住,不是被士族集團架空了,就是被人取而代之,曹丕也是心思敏捷之人,自然不會做這種蠢事了。


    既然不肯遷都,那就隻有迎戰了,可是如何安排呢?


    “辛毗聽旨,立刻攜帶厚禮前往江東,遊說孫權、6遜、張昭等人,趁著關羽揮師北伐、後方空虛之際,出一支人馬偷襲江陵城,事成之後,荊州南部四郡皆歸孫吳所有,朕再加封孫權一字並肩王,日後與朕平起平坐!


    退一步說,就算孫吳不肯出兵助戰,隻要中立不動也可以,朕照樣重重有賞,切不可讓孫吳、蜀漢結成同盟,一起出兵對付我大魏!


    你今天就出,如果辦不成此事,就學屈原投江自盡吧,明白了嗎?”


    “臣遵旨,定不負陛下旨意,不成功,便成仁!”


    辛毗跌跌撞撞的跑出大殿去了,臉色蒼白如紙,汗水濕透衣裳,因為提議遷都之事,他在曹丕心中地位一落千丈,以後恐怕也沒好果子吃了。


    “徐晃、於禁兩位將軍聽令,立刻從許昌城周邊駐軍之中,抽調出三萬鐵甲軍,星夜馳援襄陽城,一定要擋住關羽的攻勢!”


    “臣等遵旨!”


    “王朗、華歆聽旨,傳令天下各州、郡、縣,全部進入戰爭狀態,以最快度集結兵馬、民夫、軍械、糧草、車輛,做好迎戰蜀漢的準備!”


    “臣等遵旨!”


    曹丕執劍傲立殿上,不斷的下達聖旨,文武群臣聞風而動,誰也不敢有絲毫懈怠,曹魏帝國的戰車終於開動起來了……


    公平來說,曹丕不虧為一國之君,當危難來臨之時,沒有怯懦躲避,而是勇於擔當,智慧、勇氣、魄力都有可圈可點之處,不過嗎,其表現也就到此為止了。


    遇到外敵入侵之事,如果曹操還活著的話,肯定披堅執銳,親自率領大軍痛擊來犯之敵;曹丕很想效仿父親,也創立一番赫赫武功,可惜心有餘而力不足啊!


    曹丕自幼習文練武、熟讀兵書,也曾多次跟隨父親出征,在戰場上曆練過一番,不過那些都是刷聲望罷了,並沒有獨領一軍的經驗,更別說指揮幾十萬大軍了。


    統帥六軍,禦駕親征,與諸葛亮、關羽決一死戰,曹丕反複權衡之下,認為自己一點勝算也沒有,這可是大魏開國第一戰,要是不幸打敗了,或者被人家抓了俘虜,那就真的天塌地陷了!


    禦駕親征不可取,又派誰掛帥出征呢,誰又有必勝的把握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魏能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黑男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黑男爵並收藏大魏能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