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是德國?
掌喆天因為炮轟中糙新政下的u23政策導致被禁賽,最終永久退出國家隊而轉籍,這個害人不淺的政策還沒有結束外界持續不斷的非議,近期關於u20國青隊參加下季德國西南地區聯賽(第四級別)的新聞再度引發了大眾關注。
看起來,為了推動中國足球的年輕化道路了,中國足協近期的一係列動作可謂“用心良苦”,可惜這些政策自公布後便從未得到廣大球迷的支持與認可,除了因為掌喆天“被迫”離開中國外,更有針對u20國青隊的簡評。
這個簡評出現在“掌門人”網站上:“很久以前,學巴西,哈兒寶組團去巴西,桑巴沒學到,哈兒寶的幾個團友在歐洲混的還不如國內不要的人。之後,看到荷蘭牛逼,學荷蘭,看到意大利牛逼,學意大利,看到西班牙稱霸世界了,就學西班牙,最後看到德國牛逼起來了,又去學德國。哪天德國不行了,你們又要把u20禍害到哪個國家?”
在達成合作,商談好細節後,蔗粉路台長問起那簡評的事,掌喆天毫不猶豫地說道:“朝秦暮楚,永難成大事。”
6月的最後一天,德國u21國家隊1-0戰勝西班牙u21國家隊獲得u21歐青賽冠軍,要知道,這支球隊還不是德國足球該年齡球員的最佳水準,因為以多數同年齡段球員為班底的德國國家隊(相當於德國二隊)在俄羅斯舉辦的聯合會杯中同樣以傲人戰績成功晉級決賽——在同一時間,在不同的舞台,德國足球向全世界炫耀著充足的青年才俊、青春的嶄新力量以及未來的無限希望!
作為新科世界冠軍,德國足協從未針對聯賽頒布過類似“u23政策”的規定,更沒有通過行政幹預為年輕球員創造硬性機會,然而這絲毫沒有影響過往十餘年來德國足壇青年才俊近乎井噴式的瘋狂湧現,更是由此成為歐洲足球乃至世界足球為之側目的世代力量。
掌喆天說的很對,當我們今天在探索中、德之間的足球合作時,是否應該首先領會到這其中最應學習的根本所在——沒有u23政策,為何德國足球依然是年輕人的天堂?
德國足球雖然在世界足球曆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在曆史的長河中依然經曆了太多的潮起與潮落。
1998年世界杯四分之一決賽被“黑馬”克羅地亞隊淘汰後,隨著尤爾根·克林斯曼等黃金一代球員的先後離去,德國足球自此進入了一段黑暗時期。
2000年及2004年歐洲杯,德國戰車連續兩次在小組賽便慘遭淘汰,此時麵對青黃不接的困境,改革之聲開始此起彼伏,德國人終於意識到:他們的足球需要重生!
痛定思痛,德國人的足跡於是開始遍及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隻為尋求發展青少年足球的最佳路徑和方法。
隨後,一場大刀闊斧般的改革在德國足壇掀起了風暴,其中首要重點便是加強青少年足球培訓係統,而改革的對象則首先瞄準了各支足球俱樂部。
根據改革措施,德國足球聯盟把抓好開展青訓建設作為各支俱樂部資格審查的硬性要求——每支德甲、德乙俱樂部必須有符合專業標準的青訓學院(青訓係統),而青訓配套建設也必須達到相關標準,例如每支德甲青年隊必須有3塊專業場地(德乙2塊)、3名專業教練(德乙2名)。
此外,德國足球聯盟還針對於青訓有關的諸多細節,例如門將教練、隊醫條件和營養輔導等也製定了非常嚴格的具體標準。
對於每支俱樂部而言,這些硬性要求毫無“討價還價”的任何可能。隻需一票否定,便足夠讓一支俱樂部在德國足壇徹底“out”。
毫無疑問,如此嚴格和具體的政策,在基本層麵為德國足球的改革樹立了強有力的保障。
當然,還有德國足球的“50+1”政策所帶來的影響。
對於國內習慣了英超、中糙“金元足球”的球迷而言,或許大多對這項政策嗤之以鼻,然而卻很少有球迷真正了解“50+1”政策在德國足壇所發揮的積極作用,更不曾理解“50+1”政策為何在德國足壇如今深入人心。
“50+1”政策:規定決策權(或表決權)隻能歸俱樂部所有,私人或企業即使擁有50%以上所有權也不能真正掌控俱樂部。
在這個政策下,德國各俱樂部的最高權力屬於球迷(會員),其發展和決策不用受製於背後資本(老板或企業)的個人喜好,而是可以真正做到紮根於當地、紮根於基層。
因此,為了服務當地球迷,發展社區足球特別是青少年足球成為了各支球隊義不容辭的責任——畢竟球迷總是熱衷於看到本地孩子們在俱樂部的培養中成長,直至有一天身著球隊的戰袍踏上聯賽的戰場。
相比較而言,試問那些不斷更換老板、不斷更換城市的俱樂部,或者那些背後老板隻在乎眼前成績的俱樂部,有誰相信他們能靜下心來發展青訓呢?
不得不說,德國足球的改革措施是嚴格甚至苛刻的,但是各支俱樂部依然義無反顧地加以遵守和執行。
即使在本世紀初基爾希集團破產所帶來巨大經濟打擊的情況下,各俱樂部寧可在轉會市場上勒緊褲腰帶,也要不斷加大投入發展青訓。
因為所有人都明白,這關係著德國足球的未來,也關係著各支俱樂部的未來。
於是,德國足球於青訓方麵在最初每年4800萬歐元的基礎上不斷增加資金投入的力度。
據統計,近十年來,德國足協以及各俱樂部在發展青訓方麵平均每年的總花費已超過了9600萬歐元!(而中糙的金主們購買外援,花費了多少個億的歐元了?這些錢為什麽不能用在青訓上?)如果再加上社會和個人投資以及各種軟性投資,這個數字恐怕不止於此——憑借不斷提升的資金投入,全德先後建立了超過52座傑出的青少年訓練中心以及366個地區性青少年教練基地,幾乎遍及到了這個國家的每一個角落。
掌喆天因為炮轟中糙新政下的u23政策導致被禁賽,最終永久退出國家隊而轉籍,這個害人不淺的政策還沒有結束外界持續不斷的非議,近期關於u20國青隊參加下季德國西南地區聯賽(第四級別)的新聞再度引發了大眾關注。
看起來,為了推動中國足球的年輕化道路了,中國足協近期的一係列動作可謂“用心良苦”,可惜這些政策自公布後便從未得到廣大球迷的支持與認可,除了因為掌喆天“被迫”離開中國外,更有針對u20國青隊的簡評。
這個簡評出現在“掌門人”網站上:“很久以前,學巴西,哈兒寶組團去巴西,桑巴沒學到,哈兒寶的幾個團友在歐洲混的還不如國內不要的人。之後,看到荷蘭牛逼,學荷蘭,看到意大利牛逼,學意大利,看到西班牙稱霸世界了,就學西班牙,最後看到德國牛逼起來了,又去學德國。哪天德國不行了,你們又要把u20禍害到哪個國家?”
在達成合作,商談好細節後,蔗粉路台長問起那簡評的事,掌喆天毫不猶豫地說道:“朝秦暮楚,永難成大事。”
6月的最後一天,德國u21國家隊1-0戰勝西班牙u21國家隊獲得u21歐青賽冠軍,要知道,這支球隊還不是德國足球該年齡球員的最佳水準,因為以多數同年齡段球員為班底的德國國家隊(相當於德國二隊)在俄羅斯舉辦的聯合會杯中同樣以傲人戰績成功晉級決賽——在同一時間,在不同的舞台,德國足球向全世界炫耀著充足的青年才俊、青春的嶄新力量以及未來的無限希望!
作為新科世界冠軍,德國足協從未針對聯賽頒布過類似“u23政策”的規定,更沒有通過行政幹預為年輕球員創造硬性機會,然而這絲毫沒有影響過往十餘年來德國足壇青年才俊近乎井噴式的瘋狂湧現,更是由此成為歐洲足球乃至世界足球為之側目的世代力量。
掌喆天說的很對,當我們今天在探索中、德之間的足球合作時,是否應該首先領會到這其中最應學習的根本所在——沒有u23政策,為何德國足球依然是年輕人的天堂?
德國足球雖然在世界足球曆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在曆史的長河中依然經曆了太多的潮起與潮落。
1998年世界杯四分之一決賽被“黑馬”克羅地亞隊淘汰後,隨著尤爾根·克林斯曼等黃金一代球員的先後離去,德國足球自此進入了一段黑暗時期。
2000年及2004年歐洲杯,德國戰車連續兩次在小組賽便慘遭淘汰,此時麵對青黃不接的困境,改革之聲開始此起彼伏,德國人終於意識到:他們的足球需要重生!
痛定思痛,德國人的足跡於是開始遍及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隻為尋求發展青少年足球的最佳路徑和方法。
隨後,一場大刀闊斧般的改革在德國足壇掀起了風暴,其中首要重點便是加強青少年足球培訓係統,而改革的對象則首先瞄準了各支足球俱樂部。
根據改革措施,德國足球聯盟把抓好開展青訓建設作為各支俱樂部資格審查的硬性要求——每支德甲、德乙俱樂部必須有符合專業標準的青訓學院(青訓係統),而青訓配套建設也必須達到相關標準,例如每支德甲青年隊必須有3塊專業場地(德乙2塊)、3名專業教練(德乙2名)。
此外,德國足球聯盟還針對於青訓有關的諸多細節,例如門將教練、隊醫條件和營養輔導等也製定了非常嚴格的具體標準。
對於每支俱樂部而言,這些硬性要求毫無“討價還價”的任何可能。隻需一票否定,便足夠讓一支俱樂部在德國足壇徹底“out”。
毫無疑問,如此嚴格和具體的政策,在基本層麵為德國足球的改革樹立了強有力的保障。
當然,還有德國足球的“50+1”政策所帶來的影響。
對於國內習慣了英超、中糙“金元足球”的球迷而言,或許大多對這項政策嗤之以鼻,然而卻很少有球迷真正了解“50+1”政策在德國足壇所發揮的積極作用,更不曾理解“50+1”政策為何在德國足壇如今深入人心。
“50+1”政策:規定決策權(或表決權)隻能歸俱樂部所有,私人或企業即使擁有50%以上所有權也不能真正掌控俱樂部。
在這個政策下,德國各俱樂部的最高權力屬於球迷(會員),其發展和決策不用受製於背後資本(老板或企業)的個人喜好,而是可以真正做到紮根於當地、紮根於基層。
因此,為了服務當地球迷,發展社區足球特別是青少年足球成為了各支球隊義不容辭的責任——畢竟球迷總是熱衷於看到本地孩子們在俱樂部的培養中成長,直至有一天身著球隊的戰袍踏上聯賽的戰場。
相比較而言,試問那些不斷更換老板、不斷更換城市的俱樂部,或者那些背後老板隻在乎眼前成績的俱樂部,有誰相信他們能靜下心來發展青訓呢?
不得不說,德國足球的改革措施是嚴格甚至苛刻的,但是各支俱樂部依然義無反顧地加以遵守和執行。
即使在本世紀初基爾希集團破產所帶來巨大經濟打擊的情況下,各俱樂部寧可在轉會市場上勒緊褲腰帶,也要不斷加大投入發展青訓。
因為所有人都明白,這關係著德國足球的未來,也關係著各支俱樂部的未來。
於是,德國足球於青訓方麵在最初每年4800萬歐元的基礎上不斷增加資金投入的力度。
據統計,近十年來,德國足協以及各俱樂部在發展青訓方麵平均每年的總花費已超過了9600萬歐元!(而中糙的金主們購買外援,花費了多少個億的歐元了?這些錢為什麽不能用在青訓上?)如果再加上社會和個人投資以及各種軟性投資,這個數字恐怕不止於此——憑借不斷提升的資金投入,全德先後建立了超過52座傑出的青少年訓練中心以及366個地區性青少年教練基地,幾乎遍及到了這個國家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