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本節是更新22號的,今天的晚上另更。
“正是!”,嚴複神情鄭重地答道----盡管將長衫換作了洋裝,但嚴複渾身上下卻依然透出那種長期浸淫於典籍後所積累的濃厚書卷氣,不過,當日初見任令羽時曾籠罩在他身上的,似國內那些儒生一般的迂腐味道卻已消失無蹤。
“而且此事……”,嚴複掃了眼四周,見酒吧裏遊客寥寥,且都坐在與兩人相距甚遠的位置上後,才壓低了聲音道:“非治明所不能為也!”
“哦?”,任令羽聞言卻往後一靠,他將頭側向一邊,望著船側海麵上不時躍起的海豚,多少帶點不經意地問道:“這世上還有此等非吾不可之事?”
“確有此等事。”,嚴複似乎對任令羽的冷淡絲毫不以為忤,他頗為篤定的繼續道:“而且,即便是治明,怕也是要再等上幾年才能大興此事。”
聽嚴複如此作答,任令羽也不由得一哂,隨即淡淡地問道:“願聞其詳!”
嚴複的臉色卻是一下子凝重了起來,他略沉吟了片刻,方才對著任令羽道:“挾洋自重,大興變法!”
周遭的幾名客人都已走了,酒吧內一下子顯得異常的靜寂空寥,隻聽隨海浪而來的簌簌風聲,吹得兩人身旁的那扇圍屏瑟瑟抖動,憑空給酒吧中添了幾分驚悸恐怖氣氛。
任令羽一下子沉默了,他用手不住撫摸著茶幾上的酒杯,過了良久才端杯一啜,隨後便將酒杯往迴一放,這才開口道:“幾道兄所說的話,任某不是特別的明白。”
“這變法乃是大事,更是難事!”。任令羽一下子變得神情莊重,眸子裏也突然浮現了一絲迷惆,像要穿透什麽看不見的障礙一樣望著遠方。
“我老師曾說過……”,任令羽也不知是在對嚴複說,還是呐呐自語:“自秦政變而敗亡,後世人君遂以守法為心傳。自商鞅、王安石變法而誅絕,後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悅。今各國一變再變而蒸蒸日上,獨中土以守法為兢兢,即敗亡滅絕而不悔……”
他略咬了下嘴唇。繼續道:“易經有雲----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以今日大清之情勢。顯然已是到了非變不可地時候了……隻是。在下卻從不敢想去作這主持變法之人……因為。任某現在畢竟不在那個位置上。”
嚴複地眉棱骨猛地跳了下。望著任令羽地目光中也多出了幾分玩味----所謂地欲迎還拒。說得大概就是任令羽此時地作為。
“不在其位。不謀其事”。不過片刻工夫。任令羽已經是第二次提及這八個字了。隻不過這第二次說時。卻已多了句“現在畢竟不在那個位置上”……
“不知治明還記不記得你由京師返抵津門那一日地舊事。”。見最初地單刀直入並沒有讓任令羽表現出預期地迴應。嚴複便也很體察人心地另辟蹊徑。
“嗯。不知幾道兄說得是哪件事?”。任令羽濃眉一揚。詫異地問道。
“那一日。嚴某因郭公身故後仍謗聲如潮。而感覺悲憤莫名。一時間竟生出了就此了斷地念頭……”。想起自己那一天地癲狂舉動。嚴複黑紅地臉膛上不由得浮現了幾分羞慚。“而治明就恰在此時來訪。並對嚴某言道。郭公之所以遭此非難。正是因為我大清舉世皆醉於所謂天朝上國夢中。唯郭公一人已醒!而也正是這洞察先機四字。才使得郭公晚景淒涼。”
“故而我輩若真想要為郭公翻案,那惟有秉承其遺誌,讓我大清當真能用郭公之策而變法圖強。如此方可似日本之維新黨人為田鬆陰翻案那般,讓世人真正知曉郭公實際是個因見識太遠而不容於世的先賢!”
談到郭嵩燾,嚴複不由得又微微有些動情,眼中已是迸出了淚花:“渾渾噩噩之中,問得此等振聾發聵之言,真讓人覺得醍醐灌頂。自那一刻起,嚴某便已對治明生出了敬佩之
“幾道兄過譽了。”,任令羽拱手向嚴複施禮,感覺臉上微微有些發燒。
“這是嚴某的肺腑之言。絕非奉承。所以治明也不必過謙。”,嚴複起身提壺給任令羽麵前的杯子續滿了酒。這才繼續道:“不過那時嚴某隻知道治明見識過人,直到昨日在這船上又見識了任兄的手段,在下方才知道,任兄身上地過人之處,除了見識外,還有一個膽識!”
“在下是知道自己的……在下……雖也算薄有才名,但卻缺了副可擔當的肩膀,就像個中看不中用地銀樣蠟槍頭,當不得大任的。”,嚴複說罷低垂了頭,仿佛不勝歎息。良久,他才重抬起頭來,蒼白著臉說道:“故而在下才會在昨日裏才會有願追隨任兄,以作一番事業之言。也正是因為存了這番打算,在下今日才會有向任兄進這挾洋自重,大興變法方略之舉。”
“這些俱是嚴某肺腑之言。”,嚴複容色莊重的對任令羽拱了拱手:“還望任大人不棄!”
對麵的任令羽已是肅然動容昨日裏聽到嚴複願投身報效的言語,他最初亦曾興奮異常,但當在peri的船艙裏冷靜下來後,他便立時覺得多少還是有些讓人頗不放心的地方。嚴複,畢竟和張景星、宣華這樣與自己存了師生名分的人不同,他非但不是任令羽的學生,恰恰相反,若當真按官職排序,他這位天津水師學堂總辦恰巧還是任令羽地頂頭上司。能否讓這位在後世因譯著等身而頗有死後哀榮的人物當真全心全意地為自己效力,坦率的說,任令羽一直並無十足的把握……直到現在!
“在下昨日便已說過----能得幾道兄襄助,當真是任某的福分。”,任令羽語氣誠摯的說道:“既然如此,那任某自然不敢將幾道兄視為一般的幕中謀士。”
他低頭思忖了下後。說道:“故而在下想了個辦法,幾道兄比小弟大了十餘歲,如不嫌棄地話,不妨你我就此以兄弟相稱,不知幾道兄意下如何?”
“這如何使得?”,嚴複似乎略有些吃驚。
“這如何使不得?”。任令羽顯然對嚴複的婉拒頗不以為然,還不等嚴複反應,他已經自顧自地向後者舉起了酒杯:“嚴大哥,兄弟這裏先敬你一杯。”
嚴複目光中透出濃濃的感動,他終於也不再推辭,舉杯與任令羽重重一碰,隨即一飲而盡!
“大哥剛剛對小弟說了挾洋自重,大興變法!八字……”,待放下酒杯之後。任令羽便已極為自然的將對嚴複的稱唿換成了更形親切地“大哥”二字。
“實不相瞞……”,任令羽嘴角突然揚起了個向上的弧度,仿佛突然想起了什麽好笑的事情一般。“就在不久之前,中堂大人那裏亦曾對小弟說過差不多的話。”
嚴複的眉頭微微一蹙,他沒直接答話,但目光已透出了明顯地好奇。
“在京師時,中堂大人曾教導小弟說,在今日之中國,若想當真做出些濟世安民事業來,首先便得懂得拚命做官四字才行。”,他看了眼已露出迷惑之色地嚴複。繼續道:“說白了就是惟有拚命做官,做到是朝廷離不開你而不是你離不開朝廷……惟有如此,方能指望在行事上少些掣肘,繼而略做出些事業。”
嚴複臉上透出了深思之色,他低頭沉吟了片刻,幾次張口欲言,卻又都咽了迴去,直到最後方撫膝歎道:“中堂大人這寥寥數語,當真稱得上是真知灼見!隻可惜嚴某之前總是存了分靠科舉悻進的心思。故而和中堂大人之間總是隔了那麽一層……否則,又何苦虛度這十幾年光陰?”
任令羽微笑不語,心中卻對嚴複地這番高論頗不以為然---嚴複和最初曾極欣賞他地李鴻章之間漸行漸遠,其間的幹係自然非簡單的一句“醉心科舉”所能撕擄地清的。不過既然嚴複本人都作此解釋了,那他自然也就不必點破此事而事兩人雙雙尷尬。
更何況,若不是嚴複當初疏遠了李鴻章,怕自己此時也就招攬不了這個難得的臂助了!
“大哥”,任令羽叫得極親切,他繼續問道:“對大哥這挾洋自重這四字的深意。小弟已是領悟了----民間俚語。百姓怕官,官怕朝廷。朝廷怕洋人,想必大哥所說的挾洋自重,其實也就是這個意思吧?”
“不錯!”,嚴複微微頜首,他想了想,又補充道:“正是如此!你道朝廷為何離不開李中堂,其中最最關鍵的一條,便是如今這朝中,除了李中堂,便再也尋不出第二個當真能同洋人打交道的了。”
“嗯,的確如此。”,任令羽輕輕點頭,他略思忖了片刻,便再度問道:“隻是,小弟這裏還有一事不明。”
“誠如大哥所言,小弟若想要讓朝廷覺得似中堂一樣的須臾都離不開地人物,就首先要打通洋人的關節……”,任令羽眉頭緊蹙,似乎遇到了什麽天大的難題一般:“可以小弟今日的身份地位,又如何讓洋人覺得離不開小弟呢?”
“賢弟問得好!”,嚴複先擊節稱讚了下任令羽,而後才繼續道:“以賢弟此時的官銜,若要讓洋人重視,原本的確不是件易事。”
他隨即話鋒一轉:“但在中堂上了那《天下第一折》後,卻也並非什麽太難得的事了。”
“哦?”,任令羽濃眉一揚,“此話怎講?”
“賢弟先看看這個。”,嚴複順手從身後取出了封信箋,直接交給了任令羽,而後者直到此時方才看清,在嚴複背後赫然還放著一個不大的拎包。
“這是……”,任令羽剛向信封上掃了一眼便詫異的抬起了頭----這是封完全用英文寫就地信箋。
“這乃是我不久前才收到的,駐上海的我大清總稅務司赫德先生的私信。”。嚴複語氣平淡的答道。
而任令羽卻險些跳了起來---赫德?
對於這位在中國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任職中國海關總稅務司長達48年之久地英國人,熟讀近代史料的他自然是耳熟能詳,但卻從未見到過有關嚴複與赫德交往的記載啊?
更何況,在整個北洋係統中,自李鴻章以下。都對一直覬覦中國海軍控製權地赫德、金登幹等人存了極深地戒心----北洋海軍之所以在購買了“超勇、揚威”兩艘阿姆斯特朗巡洋艦後便將購艦的重心從英國轉向德國,以及李鴻章在劉步蟾一手導演地“撤旗事件”後導致琅威理憤然去職的曖昧處置,實際上都是基於這種“權操在我”的考慮。
有了這麽一層隔膜在,使得整個北洋集團基本都對赫德是敬而遠之,那嚴複又是如何與這個英國佬搭上關係的?
“赫德先生之為人,處處以其大不列顛國之利益為重,這是他長處。”,嚴複明顯已經看出了任令羽的疑問,但迴答時卻仍顧左右而言他。“不過各國之民,本就應當以母國利益為重,就此而言。赫德先生的做法,也不過十盡本分而已。”
他望向任令羽:“我如此講,賢弟以為然否?”
任令羽輕輕點了點頭,說道:“倒也的確是這個道理。”
嚴複臉上立刻露出了個發自內心的笑容:“賢弟能如此想,為兄相當佩服。”,他由衷地道:“所謂推己及人,唯有當真心胸坦蕩者,方能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賢弟小小年紀,這份胸襟已經讓為兄汗顏了。”
“其實國人對赫德先生頗有誤解。”。嚴複很快便迴到了正題,“其雖處處以英吉利國之利益為重,但出於英國人所提倡之所謂職業精神,對其總稅務司一任,赫德先生也是盡心盡力地,且對我國之事,亦可稱得上用心。”
似乎為了給自己的說法添加個有力的佐證,嚴複很快補充道:“當年中法之戰後,我曾赴上海與赫德先生一會以向其諮詢大興海軍之事。而當時赫德先生便曾告知我----中國欲求自強,惟有似日本一般,維新根本以求之,徒苛於海軍,未見其益也。
“大哉斯言!”,嚴複話音未落,任令羽已經擊節讚歎---赫德這種說法分明就是說中國地強盛決不能隻求船堅炮利,不能把所有希望寄予建立強大的海軍之上,沒有社會的整體改革。再強大的海軍也無濟於事!
“的確!”。嚴複點頭道,“當時為兄也覺得深以為然。並試圖向中堂舉薦赫德先生以供諮詢維新變法之事,奈何中堂與赫德先生之間因自英倫購兵船等事而積怨甚深,最終也隻能不了了之……”
“不過赫德先生那邊,對於此事卻是未有一日或忘,故而……”,嚴複突然古怪的一笑,繼續道:“當其聽聞了中堂大人上《殿閣補闕折》和朝廷將興閱艦式的事情後,便給我來了這一封信,欲通過為兄這裏,與賢弟交一個朋友。”
“小弟明白了!”,任令羽向嚴複迴了個詭異的笑容。
他此刻心中已經是明鏡一般----自1863年出任總稅務司後,赫德這位滿清政府內的天字第一號英籍雇員就一直為擴大英國在華勢力而殫精竭慮,也正是因為如此才引起了李鴻章地警惕,使得其一直無法染指北洋……
可看嚴複的意思,想來赫德應該是在麵對李鴻章屢屢碰壁後,便把主意打到了自己這個傳說中的北洋“替手”身上了。
“此事甚難呢。”,任令羽突然覺得有些好笑,以李鴻章與赫德的關係,如果自己當真是和這位總稅務司大人暗通款曲,怕是自己那個老師立刻就要清理門戶了!
“我也知道此事甚難,所以早就替你迴了。”,嚴複也笑著答道。
“不過此事也完全不是壞事,最起碼經由赫德之口,會讓英吉利國那邊不至於對你完全一無所知了。”,嚴複繼續道。
任令羽點了點頭,“的確如此!不過……”,他衝嚴複晃了晃手裏的信箋,歎道:“卻也當真少了條與洋人深交的路子。”
“所以說求人不如求己。”,嚴複一轉身,又從那提包裏拿出份書稿來,“喏”,他將書稿向任令羽麵前一遞,“你先看看。”
“這是?”,任令羽疑惑的接過,方才掃了一眼,他便已從椅子上跳了起來,“這是什麽啊?”----在這書的扉頁上,赫然寫著“天演論”三個隸書大字,而在下方則又用正楷工工整整地另起一行寫道:任令羽譯。
“這是為兄送給賢弟地一個小小禮物……”,嚴複突地一笑,繼續道:“賢弟也是久居海外的人,不知是否知曉一事----這洋人呢,和我大清的許多清流們有個一樣的毛病,就是好為人師,最喜歡把自家的東西教給他們認為的化外蠻夷而引以為榮。”
“賢弟有此書作敲門磚,想必洋人就會覺得你像那……”,嚴複低頭沉吟了片刻,抬頭繼續道:“就像那希臘國神話裏的普羅米修斯,乃是從他們那竊火以普渡我大清的眾生。而隻要他們對你存了這個認同,那你在英倫的路,就要好走許多了。”
本節是更新22號的,今天的晚上另更。
“正是!”,嚴複神情鄭重地答道----盡管將長衫換作了洋裝,但嚴複渾身上下卻依然透出那種長期浸淫於典籍後所積累的濃厚書卷氣,不過,當日初見任令羽時曾籠罩在他身上的,似國內那些儒生一般的迂腐味道卻已消失無蹤。
“而且此事……”,嚴複掃了眼四周,見酒吧裏遊客寥寥,且都坐在與兩人相距甚遠的位置上後,才壓低了聲音道:“非治明所不能為也!”
“哦?”,任令羽聞言卻往後一靠,他將頭側向一邊,望著船側海麵上不時躍起的海豚,多少帶點不經意地問道:“這世上還有此等非吾不可之事?”
“確有此等事。”,嚴複似乎對任令羽的冷淡絲毫不以為忤,他頗為篤定的繼續道:“而且,即便是治明,怕也是要再等上幾年才能大興此事。”
聽嚴複如此作答,任令羽也不由得一哂,隨即淡淡地問道:“願聞其詳!”
嚴複的臉色卻是一下子凝重了起來,他略沉吟了片刻,方才對著任令羽道:“挾洋自重,大興變法!”
周遭的幾名客人都已走了,酒吧內一下子顯得異常的靜寂空寥,隻聽隨海浪而來的簌簌風聲,吹得兩人身旁的那扇圍屏瑟瑟抖動,憑空給酒吧中添了幾分驚悸恐怖氣氛。
任令羽一下子沉默了,他用手不住撫摸著茶幾上的酒杯,過了良久才端杯一啜,隨後便將酒杯往迴一放,這才開口道:“幾道兄所說的話,任某不是特別的明白。”
“這變法乃是大事,更是難事!”。任令羽一下子變得神情莊重,眸子裏也突然浮現了一絲迷惆,像要穿透什麽看不見的障礙一樣望著遠方。
“我老師曾說過……”,任令羽也不知是在對嚴複說,還是呐呐自語:“自秦政變而敗亡,後世人君遂以守法為心傳。自商鞅、王安石變法而誅絕,後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悅。今各國一變再變而蒸蒸日上,獨中土以守法為兢兢,即敗亡滅絕而不悔……”
他略咬了下嘴唇。繼續道:“易經有雲----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以今日大清之情勢。顯然已是到了非變不可地時候了……隻是。在下卻從不敢想去作這主持變法之人……因為。任某現在畢竟不在那個位置上。”
嚴複地眉棱骨猛地跳了下。望著任令羽地目光中也多出了幾分玩味----所謂地欲迎還拒。說得大概就是任令羽此時地作為。
“不在其位。不謀其事”。不過片刻工夫。任令羽已經是第二次提及這八個字了。隻不過這第二次說時。卻已多了句“現在畢竟不在那個位置上”……
“不知治明還記不記得你由京師返抵津門那一日地舊事。”。見最初地單刀直入並沒有讓任令羽表現出預期地迴應。嚴複便也很體察人心地另辟蹊徑。
“嗯。不知幾道兄說得是哪件事?”。任令羽濃眉一揚。詫異地問道。
“那一日。嚴某因郭公身故後仍謗聲如潮。而感覺悲憤莫名。一時間竟生出了就此了斷地念頭……”。想起自己那一天地癲狂舉動。嚴複黑紅地臉膛上不由得浮現了幾分羞慚。“而治明就恰在此時來訪。並對嚴某言道。郭公之所以遭此非難。正是因為我大清舉世皆醉於所謂天朝上國夢中。唯郭公一人已醒!而也正是這洞察先機四字。才使得郭公晚景淒涼。”
“故而我輩若真想要為郭公翻案,那惟有秉承其遺誌,讓我大清當真能用郭公之策而變法圖強。如此方可似日本之維新黨人為田鬆陰翻案那般,讓世人真正知曉郭公實際是個因見識太遠而不容於世的先賢!”
談到郭嵩燾,嚴複不由得又微微有些動情,眼中已是迸出了淚花:“渾渾噩噩之中,問得此等振聾發聵之言,真讓人覺得醍醐灌頂。自那一刻起,嚴某便已對治明生出了敬佩之
“幾道兄過譽了。”,任令羽拱手向嚴複施禮,感覺臉上微微有些發燒。
“這是嚴某的肺腑之言。絕非奉承。所以治明也不必過謙。”,嚴複起身提壺給任令羽麵前的杯子續滿了酒。這才繼續道:“不過那時嚴某隻知道治明見識過人,直到昨日在這船上又見識了任兄的手段,在下方才知道,任兄身上地過人之處,除了見識外,還有一個膽識!”
“在下是知道自己的……在下……雖也算薄有才名,但卻缺了副可擔當的肩膀,就像個中看不中用地銀樣蠟槍頭,當不得大任的。”,嚴複說罷低垂了頭,仿佛不勝歎息。良久,他才重抬起頭來,蒼白著臉說道:“故而在下才會在昨日裏才會有願追隨任兄,以作一番事業之言。也正是因為存了這番打算,在下今日才會有向任兄進這挾洋自重,大興變法方略之舉。”
“這些俱是嚴某肺腑之言。”,嚴複容色莊重的對任令羽拱了拱手:“還望任大人不棄!”
對麵的任令羽已是肅然動容昨日裏聽到嚴複願投身報效的言語,他最初亦曾興奮異常,但當在peri的船艙裏冷靜下來後,他便立時覺得多少還是有些讓人頗不放心的地方。嚴複,畢竟和張景星、宣華這樣與自己存了師生名分的人不同,他非但不是任令羽的學生,恰恰相反,若當真按官職排序,他這位天津水師學堂總辦恰巧還是任令羽地頂頭上司。能否讓這位在後世因譯著等身而頗有死後哀榮的人物當真全心全意地為自己效力,坦率的說,任令羽一直並無十足的把握……直到現在!
“在下昨日便已說過----能得幾道兄襄助,當真是任某的福分。”,任令羽語氣誠摯的說道:“既然如此,那任某自然不敢將幾道兄視為一般的幕中謀士。”
他低頭思忖了下後。說道:“故而在下想了個辦法,幾道兄比小弟大了十餘歲,如不嫌棄地話,不妨你我就此以兄弟相稱,不知幾道兄意下如何?”
“這如何使得?”,嚴複似乎略有些吃驚。
“這如何使不得?”。任令羽顯然對嚴複的婉拒頗不以為然,還不等嚴複反應,他已經自顧自地向後者舉起了酒杯:“嚴大哥,兄弟這裏先敬你一杯。”
嚴複目光中透出濃濃的感動,他終於也不再推辭,舉杯與任令羽重重一碰,隨即一飲而盡!
“大哥剛剛對小弟說了挾洋自重,大興變法!八字……”,待放下酒杯之後。任令羽便已極為自然的將對嚴複的稱唿換成了更形親切地“大哥”二字。
“實不相瞞……”,任令羽嘴角突然揚起了個向上的弧度,仿佛突然想起了什麽好笑的事情一般。“就在不久之前,中堂大人那裏亦曾對小弟說過差不多的話。”
嚴複的眉頭微微一蹙,他沒直接答話,但目光已透出了明顯地好奇。
“在京師時,中堂大人曾教導小弟說,在今日之中國,若想當真做出些濟世安民事業來,首先便得懂得拚命做官四字才行。”,他看了眼已露出迷惑之色地嚴複。繼續道:“說白了就是惟有拚命做官,做到是朝廷離不開你而不是你離不開朝廷……惟有如此,方能指望在行事上少些掣肘,繼而略做出些事業。”
嚴複臉上透出了深思之色,他低頭沉吟了片刻,幾次張口欲言,卻又都咽了迴去,直到最後方撫膝歎道:“中堂大人這寥寥數語,當真稱得上是真知灼見!隻可惜嚴某之前總是存了分靠科舉悻進的心思。故而和中堂大人之間總是隔了那麽一層……否則,又何苦虛度這十幾年光陰?”
任令羽微笑不語,心中卻對嚴複地這番高論頗不以為然---嚴複和最初曾極欣賞他地李鴻章之間漸行漸遠,其間的幹係自然非簡單的一句“醉心科舉”所能撕擄地清的。不過既然嚴複本人都作此解釋了,那他自然也就不必點破此事而事兩人雙雙尷尬。
更何況,若不是嚴複當初疏遠了李鴻章,怕自己此時也就招攬不了這個難得的臂助了!
“大哥”,任令羽叫得極親切,他繼續問道:“對大哥這挾洋自重這四字的深意。小弟已是領悟了----民間俚語。百姓怕官,官怕朝廷。朝廷怕洋人,想必大哥所說的挾洋自重,其實也就是這個意思吧?”
“不錯!”,嚴複微微頜首,他想了想,又補充道:“正是如此!你道朝廷為何離不開李中堂,其中最最關鍵的一條,便是如今這朝中,除了李中堂,便再也尋不出第二個當真能同洋人打交道的了。”
“嗯,的確如此。”,任令羽輕輕點頭,他略思忖了片刻,便再度問道:“隻是,小弟這裏還有一事不明。”
“誠如大哥所言,小弟若想要讓朝廷覺得似中堂一樣的須臾都離不開地人物,就首先要打通洋人的關節……”,任令羽眉頭緊蹙,似乎遇到了什麽天大的難題一般:“可以小弟今日的身份地位,又如何讓洋人覺得離不開小弟呢?”
“賢弟問得好!”,嚴複先擊節稱讚了下任令羽,而後才繼續道:“以賢弟此時的官銜,若要讓洋人重視,原本的確不是件易事。”
他隨即話鋒一轉:“但在中堂上了那《天下第一折》後,卻也並非什麽太難得的事了。”
“哦?”,任令羽濃眉一揚,“此話怎講?”
“賢弟先看看這個。”,嚴複順手從身後取出了封信箋,直接交給了任令羽,而後者直到此時方才看清,在嚴複背後赫然還放著一個不大的拎包。
“這是……”,任令羽剛向信封上掃了一眼便詫異的抬起了頭----這是封完全用英文寫就地信箋。
“這乃是我不久前才收到的,駐上海的我大清總稅務司赫德先生的私信。”。嚴複語氣平淡的答道。
而任令羽卻險些跳了起來---赫德?
對於這位在中國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任職中國海關總稅務司長達48年之久地英國人,熟讀近代史料的他自然是耳熟能詳,但卻從未見到過有關嚴複與赫德交往的記載啊?
更何況,在整個北洋係統中,自李鴻章以下。都對一直覬覦中國海軍控製權地赫德、金登幹等人存了極深地戒心----北洋海軍之所以在購買了“超勇、揚威”兩艘阿姆斯特朗巡洋艦後便將購艦的重心從英國轉向德國,以及李鴻章在劉步蟾一手導演地“撤旗事件”後導致琅威理憤然去職的曖昧處置,實際上都是基於這種“權操在我”的考慮。
有了這麽一層隔膜在,使得整個北洋集團基本都對赫德是敬而遠之,那嚴複又是如何與這個英國佬搭上關係的?
“赫德先生之為人,處處以其大不列顛國之利益為重,這是他長處。”,嚴複明顯已經看出了任令羽的疑問,但迴答時卻仍顧左右而言他。“不過各國之民,本就應當以母國利益為重,就此而言。赫德先生的做法,也不過十盡本分而已。”
他望向任令羽:“我如此講,賢弟以為然否?”
任令羽輕輕點了點頭,說道:“倒也的確是這個道理。”
嚴複臉上立刻露出了個發自內心的笑容:“賢弟能如此想,為兄相當佩服。”,他由衷地道:“所謂推己及人,唯有當真心胸坦蕩者,方能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賢弟小小年紀,這份胸襟已經讓為兄汗顏了。”
“其實國人對赫德先生頗有誤解。”。嚴複很快便迴到了正題,“其雖處處以英吉利國之利益為重,但出於英國人所提倡之所謂職業精神,對其總稅務司一任,赫德先生也是盡心盡力地,且對我國之事,亦可稱得上用心。”
似乎為了給自己的說法添加個有力的佐證,嚴複很快補充道:“當年中法之戰後,我曾赴上海與赫德先生一會以向其諮詢大興海軍之事。而當時赫德先生便曾告知我----中國欲求自強,惟有似日本一般,維新根本以求之,徒苛於海軍,未見其益也。
“大哉斯言!”,嚴複話音未落,任令羽已經擊節讚歎---赫德這種說法分明就是說中國地強盛決不能隻求船堅炮利,不能把所有希望寄予建立強大的海軍之上,沒有社會的整體改革。再強大的海軍也無濟於事!
“的確!”。嚴複點頭道,“當時為兄也覺得深以為然。並試圖向中堂舉薦赫德先生以供諮詢維新變法之事,奈何中堂與赫德先生之間因自英倫購兵船等事而積怨甚深,最終也隻能不了了之……”
“不過赫德先生那邊,對於此事卻是未有一日或忘,故而……”,嚴複突然古怪的一笑,繼續道:“當其聽聞了中堂大人上《殿閣補闕折》和朝廷將興閱艦式的事情後,便給我來了這一封信,欲通過為兄這裏,與賢弟交一個朋友。”
“小弟明白了!”,任令羽向嚴複迴了個詭異的笑容。
他此刻心中已經是明鏡一般----自1863年出任總稅務司後,赫德這位滿清政府內的天字第一號英籍雇員就一直為擴大英國在華勢力而殫精竭慮,也正是因為如此才引起了李鴻章地警惕,使得其一直無法染指北洋……
可看嚴複的意思,想來赫德應該是在麵對李鴻章屢屢碰壁後,便把主意打到了自己這個傳說中的北洋“替手”身上了。
“此事甚難呢。”,任令羽突然覺得有些好笑,以李鴻章與赫德的關係,如果自己當真是和這位總稅務司大人暗通款曲,怕是自己那個老師立刻就要清理門戶了!
“我也知道此事甚難,所以早就替你迴了。”,嚴複也笑著答道。
“不過此事也完全不是壞事,最起碼經由赫德之口,會讓英吉利國那邊不至於對你完全一無所知了。”,嚴複繼續道。
任令羽點了點頭,“的確如此!不過……”,他衝嚴複晃了晃手裏的信箋,歎道:“卻也當真少了條與洋人深交的路子。”
“所以說求人不如求己。”,嚴複一轉身,又從那提包裏拿出份書稿來,“喏”,他將書稿向任令羽麵前一遞,“你先看看。”
“這是?”,任令羽疑惑的接過,方才掃了一眼,他便已從椅子上跳了起來,“這是什麽啊?”----在這書的扉頁上,赫然寫著“天演論”三個隸書大字,而在下方則又用正楷工工整整地另起一行寫道:任令羽譯。
“這是為兄送給賢弟地一個小小禮物……”,嚴複突地一笑,繼續道:“賢弟也是久居海外的人,不知是否知曉一事----這洋人呢,和我大清的許多清流們有個一樣的毛病,就是好為人師,最喜歡把自家的東西教給他們認為的化外蠻夷而引以為榮。”
“賢弟有此書作敲門磚,想必洋人就會覺得你像那……”,嚴複低頭沉吟了片刻,抬頭繼續道:“就像那希臘國神話裏的普羅米修斯,乃是從他們那竊火以普渡我大清的眾生。而隻要他們對你存了這個認同,那你在英倫的路,就要好走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