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哦?”,慈禧太後低頭喝了口已經釅得有些苦澀的茶水,不動聲色的問道:“皇帝明白了什麽?”
“迴親爸爸”,年輕的皇帝先站起來向慈禧躬身施了一禮,旋即便站直了身子――這是師傅多次叮囑過的,一旦當真有把握能摸準太後的脈搏,那就切記要在太後麵前顯示出足夠的幹練、自信,乃至強勢!
不要害怕太後因此而生出猜忌,作為這個帝國的最高統治者,除了介意皇帝是否對她言聽計從外,她亦會希望自己的接班人是個能在她百年之後真正挑起大梁的角色!
“李鴻章上的那道折子,乃是以張之洞入軍機,此舉看似為國取材,實則卻是要將如今地方督撫中唯一能與他李鴻章一較長短的張之洞送入京師,而使得地方又成他北洋一枝獨大的局麵!”,光緒娓娓說道:“而親爸爸卻加恩賜了張之洞一個晉協辦大學士,但卻仍把他留在了湖廣總督任上……這一計太極推手,便把李鴻章的意圖消弭於無形!”
“這亦要張之洞自己曉事才行!”,慈禧太後接過李蓮英遞過絞幹了的熱毛巾擦了擦臉,望向光緒:“民間有句俗話,一個巴掌拍不響,懂麽?”
“兒子明白。”,光緒重重點了點頭――在李鴻章上了那道《殿閣補缺折》後不久,遠在江城的湖廣總督張之洞便上奏折以其族兄張之萬已位列軍機為由,請朝廷免了讓其入軍機學習行走之議。而慈禧太後也順水推舟的賞了他一個協辦大學士,在加上張之萬晉位文淵閣,這南皮張氏由此一門而兩相,其門庭之光耀幾乎當世無兩。
“張之洞是親爸爸一手拔擢出來的。”,光緒遲疑了一下,仿佛在斟酌字句,許久才款款說道:“兒子最近也是反複掂量……誠如親爸爸所言,成大事者需備後手……而如今李鴻章已是老驥,恐已不堪再逢殺場……而這天下九牧,似乎亦要重新措置一番才是!”
慈禧太後似乎吃了一驚,仿佛不認識似地盯視著光緒,良久,方笑道:“皇帝還當真長大了呢……來,莫站著了”,她拍了拍光緒剛剛坐過的漢白玉墩,“坐下來說話。”
“謝親爸爸”,光緒一欠身坐了下來,壓低了聲音道:“親爸爸如今又加了張之洞個幫辦海軍事務大臣,兒子在想,光緒十四年頒布《北洋海軍章程》時所定的每年節過春分後,將南洋兵輪船中能海戰者調歸北洋合操後直至節過秋分的常例,可否就此更改?”
慈禧太後目中火花熠然一閃,旋即又歸於黯然――皇帝還是太年輕!
“皇帝……”,她幽幽的開口了,“你能想到此處,甚好,但卻終究還是犯了個忌諱!”
“哦?!”,光緒仿佛被猛然迎頭潑了盤冷水般,原本洋溢在臉上的興奮之色立時消散,翕動著嘴唇道:“兒子不明白……”
~~~~~~~~~~~~~~~~~~~~~
“你這以南洋而製北洋的心思是沒錯了!”,慈禧太後壓住心頭突然湧上的煩悶,盡量和顏悅色地對光緒道:“剛剛對你說了作皇帝必須做好的三件事,還記得吧?”
“迴親爸爸,兒子記得。”,光緒沉聲道:“第一要記好日子;第二要拿的出主意;第三,要用的對人……”
“就是這句話,記日子!”,慈禧太後眺望著水榭外已經漆黑的夜色,繼續道:“古人有句話,叫‘君王亦做不得快意事’,說得便是這‘記日子’三個字!有些事情你想的再好,做的時候不對,好事也會變成壞事……”
光緒目光一閃,臉上現出了似有所悟得神情,卻也很知機的沒有接口。
“你剛剛說要懲處那個打人的任治明,用的乃是一張一弛的文武之道……這見識已經很難得了,所差的,僅僅是個火候而已。”
“你以為給李鴻章賞個三眼花翎便已夠了?便是全力敲打他,甚至開始削他北洋之權的時候?皇帝……”,慈禧太後麵色一沉,“你若當真作如是想,那可當真是讓我很是失望……”
光緒立時渾身一個激靈,他從漢白玉墩上起來,徑直便跪了下去:“兒子愚鈍,還請親爸爸責罰。”
“是翁師傅給你出的這個主意吧?”,慈禧太後不鹹不淡的道:“他倒是當真會選時候,我老婆子剛剛讓他迴了軍機,就已經開始迫不及待的給皇上辦事了……”
言語不多,但裏麵的意思卻幾近誅心,心神戰栗的光緒立時便伏在了地上:“親爸爸……”,他顫抖著嘴唇道:“這都是兒子一個人的想頭,不幹翁師傅的事!”
“你倒是個好學生!”,慈禧太後白了光緒一眼,但臉上的神色卻已經緩和了許多:“小李子,還不快把皇帝扶起來……這麽冷的天,跪在這石板地上,也不怕把自己個涼著了?”
“萬歲爺”,一旁的李蓮英立刻走上前去,“老佛爺都發話了,您還是趕緊起來吧,再糟踐了自己身子,這還不是要讓老佛爺擔心不是。”,他一麵小心勸慰著一麵把光緒重又扶迴漢白玉墩上坐好,隨即便有束手退到了一旁。
~~~~~~~~~~~~~~~~~~~~~
“小李子,皇帝冷了,快去取件披風過來,還有,把我平日裏常用的湖筆也挑幾管沒開封的拿過來。”,慈禧太後說道。
待得李蓮英走遠了後,她方才迴過身重新對著光緒:“皇帝,你那個師傅的學問和人品都還算好的,但卻吃虧在了個氣量太窄,見識也太短,你跟著他讀聖賢書尚可,但若要治國,卻需牢記‘兼聽則明,旁聽則暗’這幾個字,明白麽?”
光緒渾身一凜,立時聯想到了幾日前剛剛發布的晉翁同?為軍機大臣的上諭,“兒子明白了。”,他躬身答道。
“你不明白!”,慈禧太後的聲音已經轉為冷冽,“我知道你那個師傅幹嘛給你出這個盡快分北洋海軍之權的主意,無非是看到了我把那個《請興閱艦式》的折片壓住了不發……便自作聰明,以為我要進一步裁撤北洋!”
“不錯,北洋海軍是要抑製……當年丁日昌上折子籌議海防,所要興的乃是互不統屬的三洋水師,後因國力支絀遂減為兩洋,而後又因海軍耗費過大,而我大清朝的京畿重地又臨近海防,故而才不得不傾舉國之力,以速成北洋海軍之一軍,如此才有了今天這北洋海軍一枝獨大的局麵……”
“這自非國家之福!”,慈禧太後斬釘截鐵的道,“裁撤倒是未必,但抑製則勢在必行!不過,這抑製也有抑製的時機,抑製的法子……皇帝!我今天反複告訴你要‘記日子’,說得就是這一層,懂麽?”
“兒子懂了!”,光緒重重的點了點頭,“事緩則圓,反之,則是欲速而不達!”
“皇帝能看到這一層,便也不枉了老身多年來對你的教誨!”,慈禧太後的臉色終於緩和了下來,“我讓你那師傅進了軍機,又讓張之洞晉了協辦大學士……有這兩個人在,抑製北洋隻不過早晚間事,你又何必如此急在一時?”
“謝親爸爸教誨,兒子已經明白了,這‘記日子’三字真言,兒子此後定當牢記於心,細細揣摩,善加任用。”,光緒此時已經顯得心悅誠服。
“皇帝,你要記住,君欲取之,必先予之。”,慈禧太後先是略欣慰的笑了下,但很快便口氣一轉,又變得沉重而又有點嘶啞:“我賞李鴻章太子太保;光緒二年文祥故後,不管那些滿洲親貴們的鬧得如何沸反盈天說不可讓一個漢臣居於殿閣之首,又拿曾國藩最高也不過武英殿的成例來壓我,我卻還是讓他接了文華殿這百官之首……而今他上這《殿閣補闕折》,做出這般幾近逼宮的行跡,我卻仍加賞了他三眼花翎……”
“你道這是為什麽?”,慈禧太後仿佛在發泄心中愈積愈重的鬱氣,她長長透了一口氣,繼續說道:“自同治以來,不管他李鴻章立下怎樣的功勞,我卻從不提讓他入值軍機!他雖是文華殿大學士,我卻也從不讓他主持北閨……若沒這些賞賜,又如何去平這‘有功不賞’的議論?若沒有這些賞賜再先,那李鴻章又怎麽肯放心的裁撤淮軍陸營?”
“皇帝,你要學著去想明白這些大臣的心思――他們的心裏,把死後的清名看的比活著的時候都重要!你若不拿出的能賞他們各自個善終的說法,他們又豈肯把多年來辛苦打下來的江山拱手讓人……”,慈禧太後雙眉緊蹙,更突出了額頭的川字文,“張之洞留鄂,你那師傅也晉了軍機,長久後抑製北洋的形勢已成……你現在考慮的,不但不應是如何盡快猜測北洋,相反,更要向天下昭示出你重視北洋的心思!”
“是,兒子明白了,兒子迴去就著軍機擬旨,免了李鴻章那個學生街前咆哮,全無大臣體的罪過。”,光緒麵色深沉的點了點頭。
“這你不要急……”,慈禧太後極為自信的一笑,“再等等,自然會有人跟你提那個閱艦式,還有保舉這個任令羽的,皇帝,你要曉得,這大清朝的大臣裏麵,可從來不缺聰明人的!”
“閱艦式?”,光緒疑惑地皺起了眉,他詢問地望向慈禧。
“一個三眼花翎,隻是個虛銜,當不得真的。”,慈禧太後冷冷的道:“李鴻章之所以會和朝廷打這麽大個擂台,還搞出個什麽弄閱艦式為我老婆子慶生的名目,不還是為了他那個心尖尖上的北洋海軍?!不答應他這個,你拿什麽穩住他?就更不要提日後的抑製北洋了!”
“是,兒子明白!”,光緒恍然大悟的道,但旋即又麵露難色:“可這任令羽?他是個在洋籍的,還有這洶洶清議……”
清議、清議!自從任令羽拳打文廷式後,他便成了這滿朝清流共同的敵人!
人言可畏啊!雖然是四歲時便被抱入了深宮,從此身居九重,但對光緒而言,那個和他的一幹重臣一起跪在丹墀之下,卻仍在偶爾的不經意間小心翼翼的向他投來無法掩飾的關切目光的中年男人卻永遠是他的父親!可他的入宮所引發的擔心醇王生出非分之想的清議卻成為了生父後半生永遠的噩夢……
“在洋籍?”,慈禧太後冷冷一笑:“我大清的總稅務司都讓一個紅眉毛綠眼睛的洋人當了!還怕在多一個骨子裏還是個清人的任令羽?至於清議……皇帝,你記住一句話,所謂清議,隻不過是些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的叫囂而已,你若用它,它就是神兵利器,你若不用它,它就什麽都不是!”
“記住!你是皇帝!他們都是你的臣子!”,慈禧太後直視著光緒的雙眼,語氣咄咄逼人,“製人而不製於人,這才是天子的本分!”
光緒看著慈禧太後寒凜凜的眼神,心裏不禁一緊,他極為鄭重地向著慈禧太後點了點頭,“兒子謹受教。”
~~~~~~~~~~~~~~~~~~~~~
“要多用心。”,慈禧太後語重心長地道,“李鴻章在,曾國藩便始終都會是大清的純臣!而隻要張之洞在,那李鴻章就也隻能是個九牧之首!但你這個皇帝不能隻看到這一層,而要想到,若一朝李鴻章故去,又有誰來牽製張之洞?”
光緒猛地抬頭,他已經想到了那個已經在京師官場流傳了許久的傳言:“親爸爸的意思是,要幫著李鴻章,把任令羽這個替手扶起來?”
“不止這麽簡單!”,慈禧太後冷森森的道,“李鴻章主政北洋多年,他那淮幕之中自以為可以做他替手的人又豈止一個張樹聲?不過是各自都不知對手何人,投鼠忌器而已……”
光緒重重地點了點頭,他此時已經完全服了慈禧太後――李鴻章至今還沒有選定衣缽傳人,而隻要能借著如今的形勢,把任令羽這個北洋新貴拋出來,那麽那些個跟隨李鴻章多年,且都以其後繼自居的北洋幹將又豈會心服?
讓北洋自己鬧家務,這可比朝廷直接介入抑製,不知要高明多少!
“你能想明白就好。”,慈禧太後看了看光緒臉上的神情,知道他已經明白了自己的心思,不由得也覺得心中一寬。
“喏,這是我老太太平日裏批閱奏折時常用的湖筆,今日便給了你,好好做。”,她一迴身從不知什麽時候已經迴到水榭的李蓮英手中接過一個用黃綾子包裹好的筆盒,隨即便交到了光緒手中。
“皇帝!你要記住,雖然咱這旗人當中已多是些不爭氣的,但隻要你這個皇帝還能拿得住,那就不管旗人爛成什麽樣子,卻還能保住祖宗的基業!”
“是,謝親爸爸,兒子明白。”,光緒心中一陣激動,他抖著手接過筆盒,心頭如撞小鹿,突突直跳,像父親看嬰兒那樣捧著又看了看,小心翼翼揣進懷裏。
“不過……”,慈禧太後突然話鋒又是一轉,“你已經是二十歲的人了,卻還沒有子嗣……你要記住,你是皇帝,要雨露均沾,不要平日裏沒事總往景仁宮跑,明白麽?”
“是,兒子明白了。”,光緒剛剛火熱的心霎那間又感覺如墜冰窟――他明白太後的意思,大清朝未來皇帝的目前,必須是,也隻能是葉赫那拉家族的女人……
隻是,哪怕僅僅是想到那個有著皇後頭銜,卻彎腰駝背,口齒木訥,麵目醜陋,甚至比他還要大上三歲的皇後,還有表姐,他便無法壓製住內心裏那股厭惡!
但這種情緒,是萬萬不能展露在太後麵前的!
光緒細長蒼白的手指交錯著握緊了手中的筆盒,他深深低下了頭,以不讓對麵的太後看到他眼中濃濃的怨懟……
――――――――――――――――――――――――――――――――――
《龍旗》第二卷頤和園,完,自明日起,將每日兩更推出第三卷《補天裂》
“哦?”,慈禧太後低頭喝了口已經釅得有些苦澀的茶水,不動聲色的問道:“皇帝明白了什麽?”
“迴親爸爸”,年輕的皇帝先站起來向慈禧躬身施了一禮,旋即便站直了身子――這是師傅多次叮囑過的,一旦當真有把握能摸準太後的脈搏,那就切記要在太後麵前顯示出足夠的幹練、自信,乃至強勢!
不要害怕太後因此而生出猜忌,作為這個帝國的最高統治者,除了介意皇帝是否對她言聽計從外,她亦會希望自己的接班人是個能在她百年之後真正挑起大梁的角色!
“李鴻章上的那道折子,乃是以張之洞入軍機,此舉看似為國取材,實則卻是要將如今地方督撫中唯一能與他李鴻章一較長短的張之洞送入京師,而使得地方又成他北洋一枝獨大的局麵!”,光緒娓娓說道:“而親爸爸卻加恩賜了張之洞一個晉協辦大學士,但卻仍把他留在了湖廣總督任上……這一計太極推手,便把李鴻章的意圖消弭於無形!”
“這亦要張之洞自己曉事才行!”,慈禧太後接過李蓮英遞過絞幹了的熱毛巾擦了擦臉,望向光緒:“民間有句俗話,一個巴掌拍不響,懂麽?”
“兒子明白。”,光緒重重點了點頭――在李鴻章上了那道《殿閣補缺折》後不久,遠在江城的湖廣總督張之洞便上奏折以其族兄張之萬已位列軍機為由,請朝廷免了讓其入軍機學習行走之議。而慈禧太後也順水推舟的賞了他一個協辦大學士,在加上張之萬晉位文淵閣,這南皮張氏由此一門而兩相,其門庭之光耀幾乎當世無兩。
“張之洞是親爸爸一手拔擢出來的。”,光緒遲疑了一下,仿佛在斟酌字句,許久才款款說道:“兒子最近也是反複掂量……誠如親爸爸所言,成大事者需備後手……而如今李鴻章已是老驥,恐已不堪再逢殺場……而這天下九牧,似乎亦要重新措置一番才是!”
慈禧太後似乎吃了一驚,仿佛不認識似地盯視著光緒,良久,方笑道:“皇帝還當真長大了呢……來,莫站著了”,她拍了拍光緒剛剛坐過的漢白玉墩,“坐下來說話。”
“謝親爸爸”,光緒一欠身坐了下來,壓低了聲音道:“親爸爸如今又加了張之洞個幫辦海軍事務大臣,兒子在想,光緒十四年頒布《北洋海軍章程》時所定的每年節過春分後,將南洋兵輪船中能海戰者調歸北洋合操後直至節過秋分的常例,可否就此更改?”
慈禧太後目中火花熠然一閃,旋即又歸於黯然――皇帝還是太年輕!
“皇帝……”,她幽幽的開口了,“你能想到此處,甚好,但卻終究還是犯了個忌諱!”
“哦?!”,光緒仿佛被猛然迎頭潑了盤冷水般,原本洋溢在臉上的興奮之色立時消散,翕動著嘴唇道:“兒子不明白……”
~~~~~~~~~~~~~~~~~~~~~
“你這以南洋而製北洋的心思是沒錯了!”,慈禧太後壓住心頭突然湧上的煩悶,盡量和顏悅色地對光緒道:“剛剛對你說了作皇帝必須做好的三件事,還記得吧?”
“迴親爸爸,兒子記得。”,光緒沉聲道:“第一要記好日子;第二要拿的出主意;第三,要用的對人……”
“就是這句話,記日子!”,慈禧太後眺望著水榭外已經漆黑的夜色,繼續道:“古人有句話,叫‘君王亦做不得快意事’,說得便是這‘記日子’三個字!有些事情你想的再好,做的時候不對,好事也會變成壞事……”
光緒目光一閃,臉上現出了似有所悟得神情,卻也很知機的沒有接口。
“你剛剛說要懲處那個打人的任治明,用的乃是一張一弛的文武之道……這見識已經很難得了,所差的,僅僅是個火候而已。”
“你以為給李鴻章賞個三眼花翎便已夠了?便是全力敲打他,甚至開始削他北洋之權的時候?皇帝……”,慈禧太後麵色一沉,“你若當真作如是想,那可當真是讓我很是失望……”
光緒立時渾身一個激靈,他從漢白玉墩上起來,徑直便跪了下去:“兒子愚鈍,還請親爸爸責罰。”
“是翁師傅給你出的這個主意吧?”,慈禧太後不鹹不淡的道:“他倒是當真會選時候,我老婆子剛剛讓他迴了軍機,就已經開始迫不及待的給皇上辦事了……”
言語不多,但裏麵的意思卻幾近誅心,心神戰栗的光緒立時便伏在了地上:“親爸爸……”,他顫抖著嘴唇道:“這都是兒子一個人的想頭,不幹翁師傅的事!”
“你倒是個好學生!”,慈禧太後白了光緒一眼,但臉上的神色卻已經緩和了許多:“小李子,還不快把皇帝扶起來……這麽冷的天,跪在這石板地上,也不怕把自己個涼著了?”
“萬歲爺”,一旁的李蓮英立刻走上前去,“老佛爺都發話了,您還是趕緊起來吧,再糟踐了自己身子,這還不是要讓老佛爺擔心不是。”,他一麵小心勸慰著一麵把光緒重又扶迴漢白玉墩上坐好,隨即便有束手退到了一旁。
~~~~~~~~~~~~~~~~~~~~~
“小李子,皇帝冷了,快去取件披風過來,還有,把我平日裏常用的湖筆也挑幾管沒開封的拿過來。”,慈禧太後說道。
待得李蓮英走遠了後,她方才迴過身重新對著光緒:“皇帝,你那個師傅的學問和人品都還算好的,但卻吃虧在了個氣量太窄,見識也太短,你跟著他讀聖賢書尚可,但若要治國,卻需牢記‘兼聽則明,旁聽則暗’這幾個字,明白麽?”
光緒渾身一凜,立時聯想到了幾日前剛剛發布的晉翁同?為軍機大臣的上諭,“兒子明白了。”,他躬身答道。
“你不明白!”,慈禧太後的聲音已經轉為冷冽,“我知道你那個師傅幹嘛給你出這個盡快分北洋海軍之權的主意,無非是看到了我把那個《請興閱艦式》的折片壓住了不發……便自作聰明,以為我要進一步裁撤北洋!”
“不錯,北洋海軍是要抑製……當年丁日昌上折子籌議海防,所要興的乃是互不統屬的三洋水師,後因國力支絀遂減為兩洋,而後又因海軍耗費過大,而我大清朝的京畿重地又臨近海防,故而才不得不傾舉國之力,以速成北洋海軍之一軍,如此才有了今天這北洋海軍一枝獨大的局麵……”
“這自非國家之福!”,慈禧太後斬釘截鐵的道,“裁撤倒是未必,但抑製則勢在必行!不過,這抑製也有抑製的時機,抑製的法子……皇帝!我今天反複告訴你要‘記日子’,說得就是這一層,懂麽?”
“兒子懂了!”,光緒重重的點了點頭,“事緩則圓,反之,則是欲速而不達!”
“皇帝能看到這一層,便也不枉了老身多年來對你的教誨!”,慈禧太後的臉色終於緩和了下來,“我讓你那師傅進了軍機,又讓張之洞晉了協辦大學士……有這兩個人在,抑製北洋隻不過早晚間事,你又何必如此急在一時?”
“謝親爸爸教誨,兒子已經明白了,這‘記日子’三字真言,兒子此後定當牢記於心,細細揣摩,善加任用。”,光緒此時已經顯得心悅誠服。
“皇帝,你要記住,君欲取之,必先予之。”,慈禧太後先是略欣慰的笑了下,但很快便口氣一轉,又變得沉重而又有點嘶啞:“我賞李鴻章太子太保;光緒二年文祥故後,不管那些滿洲親貴們的鬧得如何沸反盈天說不可讓一個漢臣居於殿閣之首,又拿曾國藩最高也不過武英殿的成例來壓我,我卻還是讓他接了文華殿這百官之首……而今他上這《殿閣補闕折》,做出這般幾近逼宮的行跡,我卻仍加賞了他三眼花翎……”
“你道這是為什麽?”,慈禧太後仿佛在發泄心中愈積愈重的鬱氣,她長長透了一口氣,繼續說道:“自同治以來,不管他李鴻章立下怎樣的功勞,我卻從不提讓他入值軍機!他雖是文華殿大學士,我卻也從不讓他主持北閨……若沒這些賞賜,又如何去平這‘有功不賞’的議論?若沒有這些賞賜再先,那李鴻章又怎麽肯放心的裁撤淮軍陸營?”
“皇帝,你要學著去想明白這些大臣的心思――他們的心裏,把死後的清名看的比活著的時候都重要!你若不拿出的能賞他們各自個善終的說法,他們又豈肯把多年來辛苦打下來的江山拱手讓人……”,慈禧太後雙眉緊蹙,更突出了額頭的川字文,“張之洞留鄂,你那師傅也晉了軍機,長久後抑製北洋的形勢已成……你現在考慮的,不但不應是如何盡快猜測北洋,相反,更要向天下昭示出你重視北洋的心思!”
“是,兒子明白了,兒子迴去就著軍機擬旨,免了李鴻章那個學生街前咆哮,全無大臣體的罪過。”,光緒麵色深沉的點了點頭。
“這你不要急……”,慈禧太後極為自信的一笑,“再等等,自然會有人跟你提那個閱艦式,還有保舉這個任令羽的,皇帝,你要曉得,這大清朝的大臣裏麵,可從來不缺聰明人的!”
“閱艦式?”,光緒疑惑地皺起了眉,他詢問地望向慈禧。
“一個三眼花翎,隻是個虛銜,當不得真的。”,慈禧太後冷冷的道:“李鴻章之所以會和朝廷打這麽大個擂台,還搞出個什麽弄閱艦式為我老婆子慶生的名目,不還是為了他那個心尖尖上的北洋海軍?!不答應他這個,你拿什麽穩住他?就更不要提日後的抑製北洋了!”
“是,兒子明白!”,光緒恍然大悟的道,但旋即又麵露難色:“可這任令羽?他是個在洋籍的,還有這洶洶清議……”
清議、清議!自從任令羽拳打文廷式後,他便成了這滿朝清流共同的敵人!
人言可畏啊!雖然是四歲時便被抱入了深宮,從此身居九重,但對光緒而言,那個和他的一幹重臣一起跪在丹墀之下,卻仍在偶爾的不經意間小心翼翼的向他投來無法掩飾的關切目光的中年男人卻永遠是他的父親!可他的入宮所引發的擔心醇王生出非分之想的清議卻成為了生父後半生永遠的噩夢……
“在洋籍?”,慈禧太後冷冷一笑:“我大清的總稅務司都讓一個紅眉毛綠眼睛的洋人當了!還怕在多一個骨子裏還是個清人的任令羽?至於清議……皇帝,你記住一句話,所謂清議,隻不過是些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的叫囂而已,你若用它,它就是神兵利器,你若不用它,它就什麽都不是!”
“記住!你是皇帝!他們都是你的臣子!”,慈禧太後直視著光緒的雙眼,語氣咄咄逼人,“製人而不製於人,這才是天子的本分!”
光緒看著慈禧太後寒凜凜的眼神,心裏不禁一緊,他極為鄭重地向著慈禧太後點了點頭,“兒子謹受教。”
~~~~~~~~~~~~~~~~~~~~~
“要多用心。”,慈禧太後語重心長地道,“李鴻章在,曾國藩便始終都會是大清的純臣!而隻要張之洞在,那李鴻章就也隻能是個九牧之首!但你這個皇帝不能隻看到這一層,而要想到,若一朝李鴻章故去,又有誰來牽製張之洞?”
光緒猛地抬頭,他已經想到了那個已經在京師官場流傳了許久的傳言:“親爸爸的意思是,要幫著李鴻章,把任令羽這個替手扶起來?”
“不止這麽簡單!”,慈禧太後冷森森的道,“李鴻章主政北洋多年,他那淮幕之中自以為可以做他替手的人又豈止一個張樹聲?不過是各自都不知對手何人,投鼠忌器而已……”
光緒重重地點了點頭,他此時已經完全服了慈禧太後――李鴻章至今還沒有選定衣缽傳人,而隻要能借著如今的形勢,把任令羽這個北洋新貴拋出來,那麽那些個跟隨李鴻章多年,且都以其後繼自居的北洋幹將又豈會心服?
讓北洋自己鬧家務,這可比朝廷直接介入抑製,不知要高明多少!
“你能想明白就好。”,慈禧太後看了看光緒臉上的神情,知道他已經明白了自己的心思,不由得也覺得心中一寬。
“喏,這是我老太太平日裏批閱奏折時常用的湖筆,今日便給了你,好好做。”,她一迴身從不知什麽時候已經迴到水榭的李蓮英手中接過一個用黃綾子包裹好的筆盒,隨即便交到了光緒手中。
“皇帝!你要記住,雖然咱這旗人當中已多是些不爭氣的,但隻要你這個皇帝還能拿得住,那就不管旗人爛成什麽樣子,卻還能保住祖宗的基業!”
“是,謝親爸爸,兒子明白。”,光緒心中一陣激動,他抖著手接過筆盒,心頭如撞小鹿,突突直跳,像父親看嬰兒那樣捧著又看了看,小心翼翼揣進懷裏。
“不過……”,慈禧太後突然話鋒又是一轉,“你已經是二十歲的人了,卻還沒有子嗣……你要記住,你是皇帝,要雨露均沾,不要平日裏沒事總往景仁宮跑,明白麽?”
“是,兒子明白了。”,光緒剛剛火熱的心霎那間又感覺如墜冰窟――他明白太後的意思,大清朝未來皇帝的目前,必須是,也隻能是葉赫那拉家族的女人……
隻是,哪怕僅僅是想到那個有著皇後頭銜,卻彎腰駝背,口齒木訥,麵目醜陋,甚至比他還要大上三歲的皇後,還有表姐,他便無法壓製住內心裏那股厭惡!
但這種情緒,是萬萬不能展露在太後麵前的!
光緒細長蒼白的手指交錯著握緊了手中的筆盒,他深深低下了頭,以不讓對麵的太後看到他眼中濃濃的怨懟……
――――――――――――――――――――――――――――――――――
《龍旗》第二卷頤和園,完,自明日起,將每日兩更推出第三卷《補天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