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東北四十裏處,在水泊湖內有座孤島,名叫大安山。大安山四周蘆葦叢叢,是個湖內交易大集鎮,離東平縣隻有一箭之地。它是水泊湖裏十分繁華的漁島鎮。島長三裏有餘,鎮上隻有一街兩巷。賣魚的,賣蔥賣蒜的,賣網的,唱的叫的,人來人往。
島不大,隻有一條南北大街,街兩旁門麵有大的、有小的、有寬的、有窄的、有高的、有低的,一個挨著一個。
路東南頭,有座寬高大門,掛著一條長匾:大安山買賣鹽店。這座鹽店後就是水泊湖。街南端就是來往船隻的停靠碼頭。向西南遠望,就是巍巍梁山。
這家鹽店是誰開的呢?為什麽掛專收專賣鹽店呢?
提起這家店主,那可是有來頭的,是個頭上長瘡腳底板流膿——壞透的家夥。這家夥不是別人,就是漁民恨,商家怕,在安山一帶誰也不敢惹的崔明貴。
徽宗朝時,蔡京創行“引法”。其法為:官府印引,編立號簿;每引一號,前後兩券,前為存根,後為憑證;裝鹽以袋,每袋即為一引,限定斤重;商人繳納包括稅款在內的鹽價領引,然後憑鹽引至產地支鹽運銷。
終宋一代,雖鹽製多變,然以行就場專賣為主,即民製、官收、官賣、商運、商銷。
在宋代,平民百姓隻吃得起五文錢一斤的粗鹽,小康之家吃的細鹽則要五十文一斤,隻有富豪之家,才吃得起四百文錢一斤的青鹽。
四百文是概念?一貫錢也就是一千文。就算是梁山人馬,自家食用的是粗鹽,隻有擺宴請客的時候才用細鹽。
梁山近來和柴進合作海水煮鹽,很是順利,但是在這大安鎮崔明貴卻破壞規矩。
這崔明貴依仗巨野知縣是他姑夫,養著一幫打手,在安山鎮明火執杖,專橫跋扈,欺男霸女,無惡不作。他獨霸收買賣鹽的專營,大秤收小秤賣,還兼收漁業稅,自封湖監司。若有敢反抗的,輕者將你暴打一頓,重者就要派親信打手,乘黑夜闖入家內,將你打死,扔進湖內。
漁民百姓敢怒不敢言。有冤不敢告,就是告也會將你這原告當被告,毒打一頓。
他在大安山開這家鹽店,價錢由他定,定了你就得賣,不賣者先挨揍,鹽“沒收“——分文不給。或者加收地皮稅、賣鹽稅,使賣鹽的不光收不到錢,還得再掏腰包。
漁民、商人給他送了個外號:“催命鬼“,鹽店叫做閻王店。
漁民們給他送了個順口溜:
催命鬼是蛇蠍,吃人肉喝人血;
安山鎮上稱王霸,暗無天日誰敢說。
梁山左近,哪容得這廝放肆。這不,久不動靜的王倫知曉了崔明貴的惡行,親自下山收拾他。
兩艘大船乘風破浪,發著唰唰啦啦的聲響;一片片蘆葦,隨風飄灑著漫湖“雪花“,蘆花落入水內,滿湖的漁船,沿著水道來來往往。
李助許久不曾下山,這迴王倫也將他帶上。還有宋萬、杜遷兩位老兄弟,許久不曾親近,這迴也一左一右跟著王倫。後麵二十名梁山精銳,操縱小船隨行護送。
他們正馳之間,忽聽遠處傳來陣陣漁歌:
天蒼蒼唉.
水茫茫唉.
風吹蘆花漫天揚。
魚兒水內遊,
水激湖蕩漾。
捕魚撈蝦淚交流。
餓死爹和娘。
官稅重,漁霸狂,
官府漁霸似豺狼,
漁民遭禍殃。
世道暗無日,
要活舉刀槍。
要活舉刀槍!
王倫聽著漁歌,若有所思。
船隊迎風破浪前進,漁歌剛停,就聽到蘆葦叢中一後生喊:“你這樣唱,要讓安山催命鬼知道了,還有你的好果子吃!“
又聽那唱漁歌的後生說:“我怕他娘的啥!這世道逼得人沒法活,要真逼急了,老子也敢上梁山!“
剛才問話的那後生說:“天下的老鴰一般黑,現在梁山上也和以往不一樣了,他們也是催命鬼這樣的貨,尿到一個壺裏了!讓催命鬼在大安山負責買賣鹽,禍害漁民百姓、客商。“
”不錯,我也聽說過,他開的鹽店就是義軍辦的。“又有人插言道。
“我看他是掛羊頭賣狗肉,他姑夫是巨野知縣,他是又當婊子又立牌坊,打著義軍旗號,坑害漁民百姓,破壞梁山聲譽。“
宋萬聽著這兩個後生的對話,不由怒上心頭,青筋暴跳。
心想:我義軍除暴安良,替天行道,怎能讓這黃子,敗壞我義軍名聲。
王倫仍是風輕雲淡,隨口吩咐說道:“先不到巨野,船撐往大安山。“
行了辦個時辰,兩艘大船靠了岸,王倫對李助吩咐說道:“留下兩人看船,其餘隨我來,到鹽店看我眼色行事。要是湖裏那後生說的是實,咱就將此賊除掉,不為民除害,我們還算什麽義軍!“
王倫登上岸,無心觀看街景鬧市,往東一扭頭,看到鹽店,心想:我看看催命鬼到底開的什麽鹽店。
三人就徑直邁步向催命鬼鹽店走去。不時來到店前。突然聽到一人在店內喊道:“你們怎麽這樣坑人?“
“胡說!誰坑你啦?再胡鬧老子扔你到湖裏喂王八去!“
“我的鹽明明是五百斤,咋到你們店裏一過秤就成了三百八十斤呢?“
“我這秤是梁山上定的,你敢說義軍開店坑人?再胡說我就活劈了你!“
“義軍也得講理,我可是第一次到這賣鹽,你們不讓在街上賣,你們買就用這麽大秤稱啊!“
“來人!“店裏掌櫃一副兇神惡煞模樣。
聽到喊聲,從後院忽地衝出幾條大漢,“掌櫃的,是誰想在此找死?“
“就是這個小子!拉出去讓他知道大爺的厲害!“
見那六七條大漢如狼似虎,那賣鹽的高喊:“救命!“
“住手!“李助大吼一聲闖了進去。
他圓睜虎目,隻見一個小嘴猴腮、小頭小臉、四十餘歲的小個子驚恐地望著大步闖進的自己。
那幾條大漢鬆開賣鹽的,怒目瞪望李助。見李助身高體大,像扇大門似地堵住了櫃台。
後麵徐徐進來的王倫、杜遷也不像是善茬,一時躊躇不前。
不用王倫吩咐,對岸指著猴腮小個子問道:“為何這樣霸道?竟然打著梁山的幌子!“
島不大,隻有一條南北大街,街兩旁門麵有大的、有小的、有寬的、有窄的、有高的、有低的,一個挨著一個。
路東南頭,有座寬高大門,掛著一條長匾:大安山買賣鹽店。這座鹽店後就是水泊湖。街南端就是來往船隻的停靠碼頭。向西南遠望,就是巍巍梁山。
這家鹽店是誰開的呢?為什麽掛專收專賣鹽店呢?
提起這家店主,那可是有來頭的,是個頭上長瘡腳底板流膿——壞透的家夥。這家夥不是別人,就是漁民恨,商家怕,在安山一帶誰也不敢惹的崔明貴。
徽宗朝時,蔡京創行“引法”。其法為:官府印引,編立號簿;每引一號,前後兩券,前為存根,後為憑證;裝鹽以袋,每袋即為一引,限定斤重;商人繳納包括稅款在內的鹽價領引,然後憑鹽引至產地支鹽運銷。
終宋一代,雖鹽製多變,然以行就場專賣為主,即民製、官收、官賣、商運、商銷。
在宋代,平民百姓隻吃得起五文錢一斤的粗鹽,小康之家吃的細鹽則要五十文一斤,隻有富豪之家,才吃得起四百文錢一斤的青鹽。
四百文是概念?一貫錢也就是一千文。就算是梁山人馬,自家食用的是粗鹽,隻有擺宴請客的時候才用細鹽。
梁山近來和柴進合作海水煮鹽,很是順利,但是在這大安鎮崔明貴卻破壞規矩。
這崔明貴依仗巨野知縣是他姑夫,養著一幫打手,在安山鎮明火執杖,專橫跋扈,欺男霸女,無惡不作。他獨霸收買賣鹽的專營,大秤收小秤賣,還兼收漁業稅,自封湖監司。若有敢反抗的,輕者將你暴打一頓,重者就要派親信打手,乘黑夜闖入家內,將你打死,扔進湖內。
漁民百姓敢怒不敢言。有冤不敢告,就是告也會將你這原告當被告,毒打一頓。
他在大安山開這家鹽店,價錢由他定,定了你就得賣,不賣者先挨揍,鹽“沒收“——分文不給。或者加收地皮稅、賣鹽稅,使賣鹽的不光收不到錢,還得再掏腰包。
漁民、商人給他送了個外號:“催命鬼“,鹽店叫做閻王店。
漁民們給他送了個順口溜:
催命鬼是蛇蠍,吃人肉喝人血;
安山鎮上稱王霸,暗無天日誰敢說。
梁山左近,哪容得這廝放肆。這不,久不動靜的王倫知曉了崔明貴的惡行,親自下山收拾他。
兩艘大船乘風破浪,發著唰唰啦啦的聲響;一片片蘆葦,隨風飄灑著漫湖“雪花“,蘆花落入水內,滿湖的漁船,沿著水道來來往往。
李助許久不曾下山,這迴王倫也將他帶上。還有宋萬、杜遷兩位老兄弟,許久不曾親近,這迴也一左一右跟著王倫。後麵二十名梁山精銳,操縱小船隨行護送。
他們正馳之間,忽聽遠處傳來陣陣漁歌:
天蒼蒼唉.
水茫茫唉.
風吹蘆花漫天揚。
魚兒水內遊,
水激湖蕩漾。
捕魚撈蝦淚交流。
餓死爹和娘。
官稅重,漁霸狂,
官府漁霸似豺狼,
漁民遭禍殃。
世道暗無日,
要活舉刀槍。
要活舉刀槍!
王倫聽著漁歌,若有所思。
船隊迎風破浪前進,漁歌剛停,就聽到蘆葦叢中一後生喊:“你這樣唱,要讓安山催命鬼知道了,還有你的好果子吃!“
又聽那唱漁歌的後生說:“我怕他娘的啥!這世道逼得人沒法活,要真逼急了,老子也敢上梁山!“
剛才問話的那後生說:“天下的老鴰一般黑,現在梁山上也和以往不一樣了,他們也是催命鬼這樣的貨,尿到一個壺裏了!讓催命鬼在大安山負責買賣鹽,禍害漁民百姓、客商。“
”不錯,我也聽說過,他開的鹽店就是義軍辦的。“又有人插言道。
“我看他是掛羊頭賣狗肉,他姑夫是巨野知縣,他是又當婊子又立牌坊,打著義軍旗號,坑害漁民百姓,破壞梁山聲譽。“
宋萬聽著這兩個後生的對話,不由怒上心頭,青筋暴跳。
心想:我義軍除暴安良,替天行道,怎能讓這黃子,敗壞我義軍名聲。
王倫仍是風輕雲淡,隨口吩咐說道:“先不到巨野,船撐往大安山。“
行了辦個時辰,兩艘大船靠了岸,王倫對李助吩咐說道:“留下兩人看船,其餘隨我來,到鹽店看我眼色行事。要是湖裏那後生說的是實,咱就將此賊除掉,不為民除害,我們還算什麽義軍!“
王倫登上岸,無心觀看街景鬧市,往東一扭頭,看到鹽店,心想:我看看催命鬼到底開的什麽鹽店。
三人就徑直邁步向催命鬼鹽店走去。不時來到店前。突然聽到一人在店內喊道:“你們怎麽這樣坑人?“
“胡說!誰坑你啦?再胡鬧老子扔你到湖裏喂王八去!“
“我的鹽明明是五百斤,咋到你們店裏一過秤就成了三百八十斤呢?“
“我這秤是梁山上定的,你敢說義軍開店坑人?再胡說我就活劈了你!“
“義軍也得講理,我可是第一次到這賣鹽,你們不讓在街上賣,你們買就用這麽大秤稱啊!“
“來人!“店裏掌櫃一副兇神惡煞模樣。
聽到喊聲,從後院忽地衝出幾條大漢,“掌櫃的,是誰想在此找死?“
“就是這個小子!拉出去讓他知道大爺的厲害!“
見那六七條大漢如狼似虎,那賣鹽的高喊:“救命!“
“住手!“李助大吼一聲闖了進去。
他圓睜虎目,隻見一個小嘴猴腮、小頭小臉、四十餘歲的小個子驚恐地望著大步闖進的自己。
那幾條大漢鬆開賣鹽的,怒目瞪望李助。見李助身高體大,像扇大門似地堵住了櫃台。
後麵徐徐進來的王倫、杜遷也不像是善茬,一時躊躇不前。
不用王倫吩咐,對岸指著猴腮小個子問道:“為何這樣霸道?竟然打著梁山的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