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倫迴到自己的小寨,處理了幾件遺留的事情,不久之後李助、朱武又聯袂而來。


    落了座,李助看見王倫正在吃茶,於是道:“哥哥雅好,李助俗人,不解此道。”


    “這清茶可是好東西!”怕李助、朱武還為剛才的事情難堪,王倫輕聲一笑,對二人道:“兩位兄弟可記得唐代盧仝所寫的飲茶要訣?”


    朱武見王倫並不因剛剛的事情心生芥蒂,輕鬆不少,爽朗一笑道:“倒要向哥哥請教!”


    王倫小口喝了下茶水,就興致勃勃地背誦起來:


    一杯喉吻潤;


    兩杯清孤悶;


    三杯搜枯腸,惟有文章五千行;


    四杯發清汗,人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杯肌骨輕,六杯通神靈;


    七杯不得飲,飲罷兩腋習習生清風;


    聽罷,李助先恭維了王倫一句,“和哥哥相處,真讓人心曠神怡,胸中一番俗事濁氣冰消雪釋。李助有幸啊!”


    三人有說了一會話,王倫卻是決口不提剛剛的衝突。


    等了一會,李助沉不住氣,斟酌道:“哥哥,方才我也提點了宋萬和杜遷兄弟,一會向裴宣兄弟負荊請罪!”


    王倫放下茶杯,隨口道:“如今山上兄弟多了,隊伍也不好帶啊!”


    不說現在,就是原著梁山關係也錯綜複雜。梁山好漢不是簡單的臨時組織的強盜團夥,一百零八將,各自有不同的社會經驗、生活經曆、能力、抱負、上山過程。


    甚至很多人不是自願,而是被宋江逼迫得走投無路才上山的,例如盧俊義、秦明、李應。這一切決定了他們上山時抱著不同的心態,有不同的“奮鬥目標”。


    例如李逵想打到東京,“奪了鳥位”,撈個將軍做;林衝想的是如何報仇;宋江想被朝廷收編,重新做迴胥吏。阮小七想著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生來要殺人。


    因此,為了使得每個人都做出合理的預期,實現心理和生理上的基本滿足,做到各司其職;也為了防止背叛行為,製度約束是必要的。隨著梁山的漸漸壯大,對製度的需求也更為急迫。


    原著王倫被火並,除了個人原因外,缺乏製度保障下的絕對權威也是一個原因。相比梁山,書中的其他匪幫和地方勢力經營的方式都很簡單,談不上有多少製度設計。例如二龍山,“占山為王”,憑借兄弟義氣來維持聯合。又例如小旋風柴進的莊子,“專一招集天下來往的好漢,三五十個養在家中”,這是對東周“養士”之風的簡單效仿。


    可惜時移則勢易,在人才選拔製度相當完善的宋朝,沒有一個吸引人的前途(一刀一槍,博個封妻蔭子),一個有能力的落難者(如林衝、武鬆)是不會屈居在柴進的莊子上無所事事的。而漢代以前那種“士為知己者死”的英雄主義食客,司馬遷筆下的郭解、朱家、荊軻,到了一千年以後的宋朝,也早就死絕了。梁山上燕青之於盧俊義,石秀之於楊雄倒是除外。


    如今王倫雖然在開山之初就立了規矩,分了職事,眾人也聽命行事。但是隨著頭領越來越多,各人本事高低不一,因著排座和職事問題早晚會出事。李助、朱武二人看了今天的矛盾,頓時憂心不已。


    今日山上如此,今後那還了得!


    領導者的最大挑戰就是,在衣食之外,在個人待遇之外,你能不能給眾人一個更遠大的目標,以及更高的個人形象。如果沒有,那麽位置越高就越危險。


    王倫看出李助和朱武的心思,笑吟吟地問道:“我問一句,朱武賢弟!來我梁山,你為的是吃酒、吃茶還是吃飯?”


    朱武一下被問住了,沉吟了半天無言以對。喝酒喝的是感情,吃飯解決的是溫飽問題,而喝茶喝的卻是精神體驗。


    這是在追問上梁山的動機啊!李助更心思剔透,明白了這一點,卻不說破。


    喝了口茶,朱武才說道:“我是好酒的,圖的是個熱鬧;吃茶是雅事,怕自己沒這份風流。”說著看了一眼王倫,又道,“不過我看哥哥這問題問得似乎別有深意啊!”


    王倫點點頭,道出了自己的一番道理。


    “一個人加入集體必然有其基本動機。


    有的人是為了解決溫飽問題,或者圖的是錢財物質,這個可以比做為了“吃飯”;有的人則是因為這個集體很溫暖,有情感因素,大家在一起很開心,這個正好比為了“吃酒”;還有的人則是有更大的抱負要在這裏實現,這些人目標遠大、心誌專注,有更豐富的精神境界,這個就好比為了“吃茶”。


    對待這三類不同的下屬,需要使用不同的管理策略。”


    聽了王倫這話,李助先領悟過來。“哥哥妙論,還請細說則個!”


    朱武不曾言語,但是努力消化王倫的言論,細細品味。


    “對吃飯的人要展示能力,使用利益手段最有效果。對要吃酒的人要聯絡感情,使用情義手段。對要吃茶的人就要有精神上的引導和激發,多使用道義。多管齊下,兄弟們才會眾誌成城,無往不利!”


    “統馭下屬,一定要拿出可以點燃他們內心的火種。沒有道,隻有情和利是不夠的。如今兄弟們少有集體行動,熟悉不夠,些許摩擦也是常事。等時機成熟,我等做票大的,一則轉移矛盾,二則磨合隊伍也就是了!”


    緩了緩,王倫說出了一番自己的用人法則。李助、朱武聽了奉為圭臬。


    其實這些王倫原來不打算對別人說的。隻是梁山擴大,事務繁忙,他不能事必躬親。還要李助、朱武幫襯,因此推心置腹。


    無論是原著梁山,還是現在的梁山,都是有核心決策層的。王倫把李助、朱武當做左膀右臂,因此毫不隱瞞。


    李助、朱武也擔心這梁山兄弟,多是看王倫的麵子名聲來的。王倫在還好,王倫出門,許多人他二人卻指使不動,平白損了威嚴。這時聽了王倫一番話,方覺茅塞頓開。


    各位試想,原著李逵是宋江的鐵杆兄弟,平時最受宋江信任,感情深厚,這樣的一個兄弟何以不是大罵,就是要看他頭呢?一個領導留住下屬的最有效手段莫過於滿意度和忠誠度。滿意度往往和物質獲得有關,而忠誠度則和精神體驗有關。


    為什麽這麽說呢?道理很簡單。一個領導可以給下屬豐厚的物質收獲,讓他很滿意,但滿意了未必忠誠,特別是當下屬的物質欲望被刺激起來以後,他更容易被利益所驅使,做出不忠誠的事情。


    所以,在給予物質的同時還要不斷地讓下屬感覺到做的是有意義的事情,保持精神的自我肯定。一個人隻有在精神上投入一種事業當中,心底才會煥發出無限的忠誠。這種忠誠會超越物質利益的得失和個人的榮辱。


    領導的關鍵技巧就是對下屬進行忠誠度管理。靠利益造就的忠誠是脆弱的忠誠,靠感情造就的忠誠是不穩定的忠誠,隻有靠道義造就的忠誠才是可靠的忠誠。


    而連接忠誠度和滿意度的最佳橋梁是信任。利益上信任、情感上信任,這都是低級的信任,成本高、維護頻繁、可靠性差;道義上信任是高級的信任,成本低、維護簡單、可靠性好。


    宋江在對李逵的態度上,就犯了一個小錯誤,過分強調利益和情感的手段,很少使用道義手段。李逵雖然對宋江的實力有充分的信心,對宋江的感情也有充分的信心,但是惟獨對宋大哥的人品缺乏信心。


    於是別人一有謠言,李逵就信了,這才鬧出了要跟宋江動武的事情。激動人心的事業和崇高的人格,從來都是領導者用來維護下屬忠誠度的最佳手段。


    古往今來,很多領導人物對身邊的人都是采取半拉半防的策略,不過這並不高明,高明的領袖除此之外,還要盡心盡力地在貼身人物中進行自我印象的管理,獲得人格信任。


    這一番談話,足足說了半個時辰,足夠李助、朱武二人消化。


    看著天色不早,王倫衝著李助、朱武二人點點頭,“二位兄弟對梁山赤膽忠心,盡心盡力,愚兄深為讚許,還望二位兄弟今後對山寨大事多多出謀劃策。”


    “我等定不負哥哥重望!”


    “謹遵哥哥號令!”


    李助二人對著王倫一禮,然後各自歸去。聽了王倫這一番話,兩人受用終生,對梁山更有信心了。


    “啊呀!卻是忘了一件事!”滿腦子都是白天的事故和王倫的言論,李助迴到自己房中才想起還有一件事情,沒有稟報王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水滸大寨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羊三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羊三泰並收藏水滸大寨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