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鬆已經走了數日,計算時間差不多已經到了陽穀縣。至於是否還有“三碗不過崗”,景陽岡打虎的故事就不得而知了。
眼見與許貫中約定的日期將近,王倫打算先把和柴進的生意好好談一下。
柴進是後周皇室血脈,雖說有禦賜的丹書鐵券,終究與旁人不同,官自然是做不得的.既然得不到權,那就隻有想著錢了。
提到錢,就不得不說一句滄州的地理位置,滄州與薊州相連,靠近宋遼邊境。雖說檀淵之盟之後,宋遼之間一直有茶馬互市之說,但遼國限製馬匹進入宋境,宋朝也提高茶鹽的價格,這樣就導致了另一種職業的產生——走私。
王倫年前就打算在鹽鐵方麵做手腳,形成曆史經濟支柱。鐵礦生意還要徐徐圖之,這私鹽卻是可以先做起來。
食鹽在西漢之前是放開的,而後基本上是被國家控製的,實行專賣,並征收大量的重稅。而同時,販賣私鹽變成了一個暴利的行業。當然,也正因為如此,各代對於買賣私鹽的打擊力度也是相當大的。
其中比較出名的就是私鹽走私了,像段景住販賣馬匹也是走私的一種。而柴進這兩樣全都插了手,王倫也想與柴進合夥。
現今大宋一年在鹽茶兩項的收入就有八百萬餘貫,由此可見其中的利潤是如何驚人。滄州、鄆城等地都可直接曬鹽,直接拿到的第一手貨源,這利自然比之尋常鹽販子要厚了許多。
而且王倫也知道,朝廷的官鹽與私鹽相比,官鹽征收極重的賦稅,這也是私鹽泛濫的原因之一。
同時王倫手中也有鹽業技術——海水曬鹽的方法,在中國出現卻極晚,大概在元明時期才出現。
故而,王倫此時想到的便是利用“海水曬鹽”這一在宋代的超前的先進的技術,繼而使梁山開始利用自己臨近海域的優勢,大規模使用並開采海鹽,並將其發展開來,成為梁山經濟的一大支柱性產業。
不過這項技術能不能成,還要仔細考察一番。這海水曬鹽的“科技”王倫也隻是了解大概的流程,可沒有親自操辦過。眼下技術有限,也隻能采用傳統而粗放的鹽田法來製鹽了。
這日王倫得了功夫,與柴進一同到海邊選址。眼前的海灘雖不是特別開闊,但是較為隱蔽,藏在一處海角岸邊,日照時間長,有海水衝刷,倒是極為合適開辟鹽田。
隨即王倫將一張寫滿製鹽方子的筆記交給柴進,柴進打開一看,當即挪不動眼睛。
一、煎熬
製鹵(刮泥淋漏)
攤泥以鹹泥置漏碗中,待其鹹質瀝盡,乃用鐵鍬掘出,堆積於漏碗四周,此謂淡泥,亦稱生泥。堆積既多,遇天氣晴和或西風勁吹時,用擔箕挑至鹽田間,重鋪田麵,讓海水流入鹽田,其鹽份即被淡泥吸收,日曬風吹,水汽蒸發,鹽份吸引而上,田麵色白如霜,故稱白地(即鹽花)。
刮泥待鹽田泛白後,以兩手壓平拖刀腰,依拖刀之架,倒退而行,將田麵的浮泥刮起成片。
抄泥刮起之泥,幹濕不勻,日曬使幹,再由兩人背拽搔扒,反複抄動,使其幹鬆。
集泥泥皆幹鬆,便由兩人對引裁板,使泥土集成一直線形,每線相距約一丈,以便於挑土。集泥大多由婦孺操作。
挑泥將鹹泥兜入土箕,肩挑至土基中央,堆積如阜,稱為泥蓬,壓使極堅,成尖錐形,使雨水不致滲入,隨時扒入漏碗,擔水瀝鹵,此謂泥堆。
治漏漏碗的底,先鋪以一層幹槁或棱毛,再將泥蓬的鹹泥放入,使之與口平,用兩腳踏實,更以爬覆平整,光潔如鏡。
淋漏治漏完成後,用擔桶自渠中汲取海水,傾注漏碗,隔數小時或半日,鹽鹵由漏底經草槁或棱毛淋入竹管,瀉至鹵缸。
藏鹵鹵缸滿後,用鹵吊汲取,倒入擔桶,挑藏於他缸或鹵桶,以便煎熬之用。
煎熬
用鐵盤煎鹽,鐵盤為長方形,由厚約一寸的鐵塊3~8塊合成。接合處以石灰填塞。架於尖灶之上,再用帶形竹篾編成的,圍在鐵板四周,竹內外及竹與鐵盤接合處,亦以石灰塗抹,這謂砌盤。鐵盤的一端靠近火門,其後端灶上。尚有餘地,則縱向排列鐵鍋二至四口,稱為溫鍋。
盤砌成後,將鹵從鹵桶用竹溜瀉入盤中,同時注滿溫鍋,便將柴火投入火門開煎。溫鍋內的鹵燒熟後,交換吊入盤巾,再把冷鹵注入溫鍋。如此反複進行,盤中鹽鹵水分蒸發,鹽份漸次結晶,再加高溫度,使盤中苦鹵全部熬幹,此時鹽已製成,用鹽鍬抄入籮中。
如此連續煎熬,晝夜不絕火。到第四日以至第十日始行熄火,稱為一造。一造的日致,各灶都有一定期限,由場官確定。
熄火後即將鐵盤拆卸,以後再煎,重砌新盤。
一擔鹵可熬鹽十公斤。其鹽含有多種雜質,味澀苦,色微黑,費用高,產量低。
二、板曬。板曬之鹽,雜質少,色白味鮮,費用低,產量高。
采鹵
在傍海返潮之地,削去草根,光平如鏡,稱為灰場(指土細如灰)。灰場分上中下三節:近海處以潮水時浸,不易日曬,為下場;其中部以潮至即退,易受日曬,此為中場;遠於海者,以潮小不至,必擔水灌曬,故稱上場。
潮汛:農曆上半月為十三至十八日,下半月自二十七日至下月初三,潮水以此六日大滿。潮大之日,三場皆沒,自初三、十八後,潮勢日減,先曬上場,次曬中場,後曬下場,故上、中場每月能曬兩次,下場僅曬一次。
待地起鹽霜,用鐵鏟收起,此稱刮土。將土堆積墩塔,中貫竹管,旁開一井,下埋瓦缸。每塔一井者居多,亦有兩塔一井的。墩塔堆就,澆水其上,鹵便由竹管流入井內,再將井中之鹵吊出,儲於大桶,以備曬鹽之用。
製鹽
每逢晴天,辰時,將鹽板分攤地上,然後將儲鹵用木杓澆於板上,至平口止。經陽光曝曬,至下午未時,板底出現白色顆粒,用木板扒刮聚集,並將尚未成鹽的鹵貯於籮中,鹵水滴盡後即成白鹽。
春、冬兩季陽光薄弱,每板日結鹽半斤到兩斤不等。夏、秋旺產之時,每板日結鹽兩公斤左右。
柴進看了這張方子,隻覺得這筆記好似重於千斤。良久喘口氣,道:“這鹽利甚厚,我往日隻恨這產鹽太少,今後不有此煩惱了!”
王倫看著柴進,笑著說道:“大名府盧俊義河北知名,威震河朔,我意算他一個。大官人與盧員外主要開通北方商路,南方自有王某負責!”
梁山八百裏水泊,水網密布縱橫,以那舟船之利,交通京東兩路十餘州郡。有這等地利,開發江南那是水到渠成之事!想那江南地區之所以賦稅甲於天下,就因為靠著便利的水路交通而商貿繁盛。
柴進點點頭同意盧俊義加入,說道:“小可雖然廣有人脈,但是這生意也不能一口吃個胖子!”
隨即柴進又問王倫道:“那不知這利潤如何分配?”在商言商,柴進開門見山。
“我意我與盧員外每人三層,柴大官人負責鹽場管理,獨得四層!”雖然方子和想法都是王倫的,但是王倫並不貪心,隻要三成。
如果王倫這項謀劃成了,就是十分之一的利潤,那也是一筆了不得的財富。遠比梁山上眾人,靠著打家劫舍過日子強。這才是沒有風險,細水長流的收入。
“王兄弟倒是大方,柴進愧領了!”雖然管理鹽場辛苦,打點商路和疏通關係費事,但是能有四層收入,柴進也很是滿意。
有了這麽一樁利益,雙方無疑結成了同盟。
談妥合作之事,兩人打馬迴莊。行了幾裏,正巧看見洪教頭兄弟向南而去。柴進念及相識一場,又奉送了二十兩銀子。
等柴進與王倫走遠,洪濤看著洪教頭道:“不想柴進大官人如此相厚,我們不如再去……”
“啪!”不等洪濤說完,臉上早把洪教頭打了一記。“蠢材,你忘了當日鞭打之痛了麽!”
洪濤原本還想勸哥哥給柴進賠禮,求他再度收留。眼見洪教頭發怒,再也不敢說話了。
良久,見哥哥隻悶頭趕路,洪濤喏喏問道:“哥哥這是要去哪裏?”
洪濤頭也不迴的道:“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我聞聽山東鄆城有一位好漢,仗義疏財……”
這一對難兄難弟,漸行漸遠,聲漸不聞。
眼見與許貫中約定的日期將近,王倫打算先把和柴進的生意好好談一下。
柴進是後周皇室血脈,雖說有禦賜的丹書鐵券,終究與旁人不同,官自然是做不得的.既然得不到權,那就隻有想著錢了。
提到錢,就不得不說一句滄州的地理位置,滄州與薊州相連,靠近宋遼邊境。雖說檀淵之盟之後,宋遼之間一直有茶馬互市之說,但遼國限製馬匹進入宋境,宋朝也提高茶鹽的價格,這樣就導致了另一種職業的產生——走私。
王倫年前就打算在鹽鐵方麵做手腳,形成曆史經濟支柱。鐵礦生意還要徐徐圖之,這私鹽卻是可以先做起來。
食鹽在西漢之前是放開的,而後基本上是被國家控製的,實行專賣,並征收大量的重稅。而同時,販賣私鹽變成了一個暴利的行業。當然,也正因為如此,各代對於買賣私鹽的打擊力度也是相當大的。
其中比較出名的就是私鹽走私了,像段景住販賣馬匹也是走私的一種。而柴進這兩樣全都插了手,王倫也想與柴進合夥。
現今大宋一年在鹽茶兩項的收入就有八百萬餘貫,由此可見其中的利潤是如何驚人。滄州、鄆城等地都可直接曬鹽,直接拿到的第一手貨源,這利自然比之尋常鹽販子要厚了許多。
而且王倫也知道,朝廷的官鹽與私鹽相比,官鹽征收極重的賦稅,這也是私鹽泛濫的原因之一。
同時王倫手中也有鹽業技術——海水曬鹽的方法,在中國出現卻極晚,大概在元明時期才出現。
故而,王倫此時想到的便是利用“海水曬鹽”這一在宋代的超前的先進的技術,繼而使梁山開始利用自己臨近海域的優勢,大規模使用並開采海鹽,並將其發展開來,成為梁山經濟的一大支柱性產業。
不過這項技術能不能成,還要仔細考察一番。這海水曬鹽的“科技”王倫也隻是了解大概的流程,可沒有親自操辦過。眼下技術有限,也隻能采用傳統而粗放的鹽田法來製鹽了。
這日王倫得了功夫,與柴進一同到海邊選址。眼前的海灘雖不是特別開闊,但是較為隱蔽,藏在一處海角岸邊,日照時間長,有海水衝刷,倒是極為合適開辟鹽田。
隨即王倫將一張寫滿製鹽方子的筆記交給柴進,柴進打開一看,當即挪不動眼睛。
一、煎熬
製鹵(刮泥淋漏)
攤泥以鹹泥置漏碗中,待其鹹質瀝盡,乃用鐵鍬掘出,堆積於漏碗四周,此謂淡泥,亦稱生泥。堆積既多,遇天氣晴和或西風勁吹時,用擔箕挑至鹽田間,重鋪田麵,讓海水流入鹽田,其鹽份即被淡泥吸收,日曬風吹,水汽蒸發,鹽份吸引而上,田麵色白如霜,故稱白地(即鹽花)。
刮泥待鹽田泛白後,以兩手壓平拖刀腰,依拖刀之架,倒退而行,將田麵的浮泥刮起成片。
抄泥刮起之泥,幹濕不勻,日曬使幹,再由兩人背拽搔扒,反複抄動,使其幹鬆。
集泥泥皆幹鬆,便由兩人對引裁板,使泥土集成一直線形,每線相距約一丈,以便於挑土。集泥大多由婦孺操作。
挑泥將鹹泥兜入土箕,肩挑至土基中央,堆積如阜,稱為泥蓬,壓使極堅,成尖錐形,使雨水不致滲入,隨時扒入漏碗,擔水瀝鹵,此謂泥堆。
治漏漏碗的底,先鋪以一層幹槁或棱毛,再將泥蓬的鹹泥放入,使之與口平,用兩腳踏實,更以爬覆平整,光潔如鏡。
淋漏治漏完成後,用擔桶自渠中汲取海水,傾注漏碗,隔數小時或半日,鹽鹵由漏底經草槁或棱毛淋入竹管,瀉至鹵缸。
藏鹵鹵缸滿後,用鹵吊汲取,倒入擔桶,挑藏於他缸或鹵桶,以便煎熬之用。
煎熬
用鐵盤煎鹽,鐵盤為長方形,由厚約一寸的鐵塊3~8塊合成。接合處以石灰填塞。架於尖灶之上,再用帶形竹篾編成的,圍在鐵板四周,竹內外及竹與鐵盤接合處,亦以石灰塗抹,這謂砌盤。鐵盤的一端靠近火門,其後端灶上。尚有餘地,則縱向排列鐵鍋二至四口,稱為溫鍋。
盤砌成後,將鹵從鹵桶用竹溜瀉入盤中,同時注滿溫鍋,便將柴火投入火門開煎。溫鍋內的鹵燒熟後,交換吊入盤巾,再把冷鹵注入溫鍋。如此反複進行,盤中鹽鹵水分蒸發,鹽份漸次結晶,再加高溫度,使盤中苦鹵全部熬幹,此時鹽已製成,用鹽鍬抄入籮中。
如此連續煎熬,晝夜不絕火。到第四日以至第十日始行熄火,稱為一造。一造的日致,各灶都有一定期限,由場官確定。
熄火後即將鐵盤拆卸,以後再煎,重砌新盤。
一擔鹵可熬鹽十公斤。其鹽含有多種雜質,味澀苦,色微黑,費用高,產量低。
二、板曬。板曬之鹽,雜質少,色白味鮮,費用低,產量高。
采鹵
在傍海返潮之地,削去草根,光平如鏡,稱為灰場(指土細如灰)。灰場分上中下三節:近海處以潮水時浸,不易日曬,為下場;其中部以潮至即退,易受日曬,此為中場;遠於海者,以潮小不至,必擔水灌曬,故稱上場。
潮汛:農曆上半月為十三至十八日,下半月自二十七日至下月初三,潮水以此六日大滿。潮大之日,三場皆沒,自初三、十八後,潮勢日減,先曬上場,次曬中場,後曬下場,故上、中場每月能曬兩次,下場僅曬一次。
待地起鹽霜,用鐵鏟收起,此稱刮土。將土堆積墩塔,中貫竹管,旁開一井,下埋瓦缸。每塔一井者居多,亦有兩塔一井的。墩塔堆就,澆水其上,鹵便由竹管流入井內,再將井中之鹵吊出,儲於大桶,以備曬鹽之用。
製鹽
每逢晴天,辰時,將鹽板分攤地上,然後將儲鹵用木杓澆於板上,至平口止。經陽光曝曬,至下午未時,板底出現白色顆粒,用木板扒刮聚集,並將尚未成鹽的鹵貯於籮中,鹵水滴盡後即成白鹽。
春、冬兩季陽光薄弱,每板日結鹽半斤到兩斤不等。夏、秋旺產之時,每板日結鹽兩公斤左右。
柴進看了這張方子,隻覺得這筆記好似重於千斤。良久喘口氣,道:“這鹽利甚厚,我往日隻恨這產鹽太少,今後不有此煩惱了!”
王倫看著柴進,笑著說道:“大名府盧俊義河北知名,威震河朔,我意算他一個。大官人與盧員外主要開通北方商路,南方自有王某負責!”
梁山八百裏水泊,水網密布縱橫,以那舟船之利,交通京東兩路十餘州郡。有這等地利,開發江南那是水到渠成之事!想那江南地區之所以賦稅甲於天下,就因為靠著便利的水路交通而商貿繁盛。
柴進點點頭同意盧俊義加入,說道:“小可雖然廣有人脈,但是這生意也不能一口吃個胖子!”
隨即柴進又問王倫道:“那不知這利潤如何分配?”在商言商,柴進開門見山。
“我意我與盧員外每人三層,柴大官人負責鹽場管理,獨得四層!”雖然方子和想法都是王倫的,但是王倫並不貪心,隻要三成。
如果王倫這項謀劃成了,就是十分之一的利潤,那也是一筆了不得的財富。遠比梁山上眾人,靠著打家劫舍過日子強。這才是沒有風險,細水長流的收入。
“王兄弟倒是大方,柴進愧領了!”雖然管理鹽場辛苦,打點商路和疏通關係費事,但是能有四層收入,柴進也很是滿意。
有了這麽一樁利益,雙方無疑結成了同盟。
談妥合作之事,兩人打馬迴莊。行了幾裏,正巧看見洪教頭兄弟向南而去。柴進念及相識一場,又奉送了二十兩銀子。
等柴進與王倫走遠,洪濤看著洪教頭道:“不想柴進大官人如此相厚,我們不如再去……”
“啪!”不等洪濤說完,臉上早把洪教頭打了一記。“蠢材,你忘了當日鞭打之痛了麽!”
洪濤原本還想勸哥哥給柴進賠禮,求他再度收留。眼見洪教頭發怒,再也不敢說話了。
良久,見哥哥隻悶頭趕路,洪濤喏喏問道:“哥哥這是要去哪裏?”
洪濤頭也不迴的道:“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我聞聽山東鄆城有一位好漢,仗義疏財……”
這一對難兄難弟,漸行漸遠,聲漸不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