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夜晚王倫一行和種浩便入了延安府,因為這場變故,又有女眷在旁,種浩不好相邀王倫等人入府。種浩便安排了一個沒有受傷的種家將送王倫等找一家客棧歇息,自己則先去找父親種師道匯報。這路上種浩也聽說了王進來延安府的目的,又見了王進的武藝了得,拍著胸脯保證替王進引薦種師道。
知道種家被今天路上的事驚嚇了,一家人肯定要合計,王倫等人也不見怪。在那名種家將的帶領下,住進了一家客棧。
果不其然,第二日種浩親自到客棧來請王倫和王進二人。也許是因為昨日的事情太過駭人聽聞,今日種浩在城裏還帶著一隊的護衛。
王倫兩人趕著種浩來到經略府,隻見門前兩隊精兵把手大門。一個個精神抖擻,甲胄鮮明,一身遮掩不住的剽悍氣息。王倫與王進對視一眼,暗道強將手下無弱兵。
大宋朝雖然在軍事上積弱,但是在與外族長期作戰的過程中,也造就了諸多名將。其實北宋看似孱弱,但是在曆代對外戰爭中,相較於別的朝代還是勝多敗少。
在後世受文學小說、電視電影等影響,使得楊家將、嶽家將名揚天下,婦孺皆知。所以一提起宋之名將,人們往往就想到楊延昭、楊宗保和嶽飛等人。殊不知在大宋朝,真正的將門世家,卻是在當時就名滿天下折家將和種家將。按史書記載,折家將前後延續了八代,近二百年,如算上五代以前,則曆史更加悠久,堪稱中國第一將門世家。而種家將則延續了五代,終北宋之一朝。
種家將是北宋中後期在抵禦西夏、金人的侵略戰爭中崛起的名將世家,前仆後繼,滿門忠烈,世人稱之為“山西名將”。
王倫頭腦中這些念頭一閃而過,腳步不停,跟著種浩來到了經略府的客廳。
一進客廳,王倫兩人便看見一位精神矍鑠,滿頭銀發,氣勢威嚴的老者坐在正位上。穿著一身青緞袍子,腰間皂色簪花腰帶,足上一雙薄底官靴。看著滿麵慈祥,全然不像名滿天下,威震異域的封疆大吏。
知道這位老者就是種師道,並且顯然已經等候多時了。王倫和王進不敢怠慢,快走幾步,叉手行禮。“晚輩王倫(王進)拜見經略相公!”
第一代種家將起自種世衡,他是宋初大儒種放的侄子,受種放蔭補為官。種世衡足智多謀,鎮邊期間常出奇計,屢破西夏兵。曾以智信收服西北諸部落,對西夏作戰時常得這些部落相助。為了培養善射之士對付騎兵,種世衡命令在府衙附近設立箭靶,軍卒百姓如有過失,射中箭靶就赦免其罪。有奏請事務的,也要看射箭成績而定奪。這個招數取得了奇效,當地軍民人人都是射箭高手,在與西夏的作戰行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種世衡巧施離間之計,令西夏國主李元昊與名將野利遇乞、野利旺榮兄弟君臣反目,智除野利家族。為北宋除去大患,其精彩程度,絲毫不亞於三國中的蔣幹中計。
種世衡有八個兒子,第二代種家將就是種詁、種診、種諤三人,世稱“三種”,均為宋朝大將,頗有戰功。種諤曾以計迫降西夏名將嵬名山,得民一萬五千戶,降兵萬人。又以鄜延經略安撫副使,節製諸將於米脂城外無定川大敗西夏軍八萬,斬首八千級,生擒西夏大將七人,俘獲士兵、物資無數,打出了“種家軍”的威名。種誼是種世衡的小兒子,好讀書,治軍嚴。用兵謹慎,臨陣對敵無把握不戰。一次西夏軍隊進犯延安,種誼統兵出戰,敵聞風而逃。當地人說:“得種誼,勝精兵二十萬”。(林元帥才抵得上三個師吧!)
種師道則是第三代種家將,少時跟隨大儒張載求學,做過推官、通判等文官。因“議役法忤蔡京旨,換莊宅使、知德順軍”。其文武全才,見識廣博,用兵老成持重,對鎮邊、攻遼、抗金等軍事行動見解獨到,是北宋末主戰派的核心人物。宋徽宗多次將其招入朝廷,詢問邊關事宜,並賜予襲衣、金帶。宦官童貫手握重兵,炙手可熱,見之者皆行大禮,獨種師道以常禮待之,童貫深以為憾。
種師道雖然位高權重,卻平易近人,起身扶起王倫和王進,然後說道:“老朽多謝兩位相救家人之情!”
說罷種師道還要行禮,王倫和王進哪裏能受這個,連忙躲過。“經略相公折煞小子了!”
見王倫和王進不受,種師道也不固執,迴身做到了椅子上。種師道目光在王倫和王進身上來迴變換,緩緩道:“當真是英雄了得!”
誇讚了一句,種師道抬手示意王倫和王進坐下。“坐!”
“謝過相公!”王倫和王進規規矩矩坐下,雙手按膝,一副洗耳恭聽的模樣。
種師道從種浩那裏知道王進想要從軍,於是問道:“聽小二說,兩位皆勇冠三軍,不知自料能敵人幾何?”
王進原本來投種師道,還想著走他麾下偏將的路子。沒想打救下了種浩,今日直接見到了種師道本人。克製住自己心中的激動,王進緩緩答道:“小人以為勇不足恃也。用兵在先定謀,謀者勝負之機也。故為將之道,不患其無勇,而患其無謀。今之用兵者皆曰‘吾力足以冠三軍’,然未戰無一定之畫,已戰無可成之功。是以上兵伐謀,次兵伐交。”
種師道問話本就是想試探王進的本事,這時聽了連連點頭。這次王進有了種浩的推薦,且英雄了得,從軍不難。但是種師道必須知道他的本事,量才而用,這才不是本心。原本種師道以為王進勇力過人,做一都頭足以。這時聽了王進的話,心道這人可為指揮。
有心在試探王進一二,種師道再次問道:“延安府邊塞之地,戰事不斷,你若是為將,如何帶兵?”
剛才種師道問王進能對敵幾人,有把王進當成武夫的輕視。如今問題換成為將帶兵,可見對於武舉十分期許。
王進也感覺到了種師道態度的變換,慨然說出了一番訣竅。“蓮花帳內將軍令,細柳營中天子驚。安營紮寨,高防圍困,低防水淹,蘆葦防火攻,使智謀調雄兵,傳令要齊心。逢高山莫先登,見空城不可亂行……”
種浩平時跟隨種師道學習兵書戰冊,總是力不從心,學的一知半解。如今聽了王進的口訣,隻覺得醍醐灌頂。好些以前不明白的事情,都在腦海中清晰起來。
知道種家被今天路上的事驚嚇了,一家人肯定要合計,王倫等人也不見怪。在那名種家將的帶領下,住進了一家客棧。
果不其然,第二日種浩親自到客棧來請王倫和王進二人。也許是因為昨日的事情太過駭人聽聞,今日種浩在城裏還帶著一隊的護衛。
王倫兩人趕著種浩來到經略府,隻見門前兩隊精兵把手大門。一個個精神抖擻,甲胄鮮明,一身遮掩不住的剽悍氣息。王倫與王進對視一眼,暗道強將手下無弱兵。
大宋朝雖然在軍事上積弱,但是在與外族長期作戰的過程中,也造就了諸多名將。其實北宋看似孱弱,但是在曆代對外戰爭中,相較於別的朝代還是勝多敗少。
在後世受文學小說、電視電影等影響,使得楊家將、嶽家將名揚天下,婦孺皆知。所以一提起宋之名將,人們往往就想到楊延昭、楊宗保和嶽飛等人。殊不知在大宋朝,真正的將門世家,卻是在當時就名滿天下折家將和種家將。按史書記載,折家將前後延續了八代,近二百年,如算上五代以前,則曆史更加悠久,堪稱中國第一將門世家。而種家將則延續了五代,終北宋之一朝。
種家將是北宋中後期在抵禦西夏、金人的侵略戰爭中崛起的名將世家,前仆後繼,滿門忠烈,世人稱之為“山西名將”。
王倫頭腦中這些念頭一閃而過,腳步不停,跟著種浩來到了經略府的客廳。
一進客廳,王倫兩人便看見一位精神矍鑠,滿頭銀發,氣勢威嚴的老者坐在正位上。穿著一身青緞袍子,腰間皂色簪花腰帶,足上一雙薄底官靴。看著滿麵慈祥,全然不像名滿天下,威震異域的封疆大吏。
知道這位老者就是種師道,並且顯然已經等候多時了。王倫和王進不敢怠慢,快走幾步,叉手行禮。“晚輩王倫(王進)拜見經略相公!”
第一代種家將起自種世衡,他是宋初大儒種放的侄子,受種放蔭補為官。種世衡足智多謀,鎮邊期間常出奇計,屢破西夏兵。曾以智信收服西北諸部落,對西夏作戰時常得這些部落相助。為了培養善射之士對付騎兵,種世衡命令在府衙附近設立箭靶,軍卒百姓如有過失,射中箭靶就赦免其罪。有奏請事務的,也要看射箭成績而定奪。這個招數取得了奇效,當地軍民人人都是射箭高手,在與西夏的作戰行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種世衡巧施離間之計,令西夏國主李元昊與名將野利遇乞、野利旺榮兄弟君臣反目,智除野利家族。為北宋除去大患,其精彩程度,絲毫不亞於三國中的蔣幹中計。
種世衡有八個兒子,第二代種家將就是種詁、種診、種諤三人,世稱“三種”,均為宋朝大將,頗有戰功。種諤曾以計迫降西夏名將嵬名山,得民一萬五千戶,降兵萬人。又以鄜延經略安撫副使,節製諸將於米脂城外無定川大敗西夏軍八萬,斬首八千級,生擒西夏大將七人,俘獲士兵、物資無數,打出了“種家軍”的威名。種誼是種世衡的小兒子,好讀書,治軍嚴。用兵謹慎,臨陣對敵無把握不戰。一次西夏軍隊進犯延安,種誼統兵出戰,敵聞風而逃。當地人說:“得種誼,勝精兵二十萬”。(林元帥才抵得上三個師吧!)
種師道則是第三代種家將,少時跟隨大儒張載求學,做過推官、通判等文官。因“議役法忤蔡京旨,換莊宅使、知德順軍”。其文武全才,見識廣博,用兵老成持重,對鎮邊、攻遼、抗金等軍事行動見解獨到,是北宋末主戰派的核心人物。宋徽宗多次將其招入朝廷,詢問邊關事宜,並賜予襲衣、金帶。宦官童貫手握重兵,炙手可熱,見之者皆行大禮,獨種師道以常禮待之,童貫深以為憾。
種師道雖然位高權重,卻平易近人,起身扶起王倫和王進,然後說道:“老朽多謝兩位相救家人之情!”
說罷種師道還要行禮,王倫和王進哪裏能受這個,連忙躲過。“經略相公折煞小子了!”
見王倫和王進不受,種師道也不固執,迴身做到了椅子上。種師道目光在王倫和王進身上來迴變換,緩緩道:“當真是英雄了得!”
誇讚了一句,種師道抬手示意王倫和王進坐下。“坐!”
“謝過相公!”王倫和王進規規矩矩坐下,雙手按膝,一副洗耳恭聽的模樣。
種師道從種浩那裏知道王進想要從軍,於是問道:“聽小二說,兩位皆勇冠三軍,不知自料能敵人幾何?”
王進原本來投種師道,還想著走他麾下偏將的路子。沒想打救下了種浩,今日直接見到了種師道本人。克製住自己心中的激動,王進緩緩答道:“小人以為勇不足恃也。用兵在先定謀,謀者勝負之機也。故為將之道,不患其無勇,而患其無謀。今之用兵者皆曰‘吾力足以冠三軍’,然未戰無一定之畫,已戰無可成之功。是以上兵伐謀,次兵伐交。”
種師道問話本就是想試探王進的本事,這時聽了連連點頭。這次王進有了種浩的推薦,且英雄了得,從軍不難。但是種師道必須知道他的本事,量才而用,這才不是本心。原本種師道以為王進勇力過人,做一都頭足以。這時聽了王進的話,心道這人可為指揮。
有心在試探王進一二,種師道再次問道:“延安府邊塞之地,戰事不斷,你若是為將,如何帶兵?”
剛才種師道問王進能對敵幾人,有把王進當成武夫的輕視。如今問題換成為將帶兵,可見對於武舉十分期許。
王進也感覺到了種師道態度的變換,慨然說出了一番訣竅。“蓮花帳內將軍令,細柳營中天子驚。安營紮寨,高防圍困,低防水淹,蘆葦防火攻,使智謀調雄兵,傳令要齊心。逢高山莫先登,見空城不可亂行……”
種浩平時跟隨種師道學習兵書戰冊,總是力不從心,學的一知半解。如今聽了王進的口訣,隻覺得醍醐灌頂。好些以前不明白的事情,都在腦海中清晰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