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邊遠地區所有適齡女子的名冊也都遞上來了,皇帝立即取出閔州地區的來看,並讓劉公公也幫著看。
在翻看這些名冊時候皇帝心如搗鼓,緊張得不能自己。
他專挑劉姓的冊子看,然後再看冊子裏麵的家庭成員和住址等資料。
閔州地區遞上來的冊子中姓劉的姑娘一共有二十位,但裏麵並沒有來自劉青鬆家的女兒的冊子。
皇帝生怕自己看走眼了,又來迴地看了兩遍,還是沒有。
他又忙讓劉公公幫著看了兩遍,也沒有。
皇帝整個人便呆住了。
仿佛有什麽東西忽然刺了他的心口一下,又仿佛藏在心底某個角落的一件東西找不到了,滿是心疼和失落。
她沒有遞冊子上來,便表示她已定了人家了。
‘已有婚約’這樣的字眼在此刻對於皇帝來說簡直比匕首還要鋒利,他根本無法正視,也接受不了。
劉公公見皇帝整個人像忽然病了一樣,便知這消息有多讓他難受了,忙上前幾步小心翼翼地說:“陛下......”
本想說幾句安慰話的,但又忽然覺得任何安慰的話在此刻似乎都是多餘,所以又將後頭的話給吞了迴去。
皇帝是個極有主見且心性堅毅之人,區區一個女子想必不會傷他太重吧,他隻不過一時之間還有些適應不過來而已,劉公公這般心想道。
但是,很快他便發現自己想錯了。
皇帝的眼眶紅紅的,眼淚在眼眶中不斷地打著轉,仿佛忽然得知了一件讓他承受不了的事。
不會吧?明明雙方連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都沒有交換過,她怎麽就在他的心中占據了這麽重要的位置呢?劉公公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劉公公一輩子都沒有遇上過讓自己心動的女人,也沒有被女人愛戀過,不曉得原來有些人的關係根本無需語言、眼神和微笑做交流,隻需遠遠的一眼就可以從此無論歲月更迭、人世滄桑,心裏也始終懷著一份念想和認定。
但盡管不能對此表示充分的理解,劉公公還是被年輕君主臉上那痛苦絕望的神色給震撼到了,總覺得不說點安慰的話過意不去,便又小心翼翼地靠近君主,說:“陛下,也許是前來送冊子的人不小心弄丟了她那份,奴才立即讓人去核查一番。”
皇帝沒有阻止他。
劉公公小跑著出到殿外,對著靜候在殿外的七八名官員問:“誰是從閔州來的?”
立即有一名大約二十來歲的官員誠惶誠恐地上前道:“迴公公,是在下。”
劉公公便問:“從閔州收上來的冊子中姓劉的姑娘一共有幾位?”
那名官員迴想了一下,恭敬答道:“迴公公,二十位。”
劉公公閉了閉眼,湊近他幾分輕聲問:“閔州刺史劉青鬆好像有個女兒尚待字閨中的吧?怎麽沒見她的冊子呢?”
那名官員趕忙跪下道:“下官並不知詳情。”
待字閨中的小姐的情況外界是很難得知的,除非是與該家人的關係極好的人才有可能知道一二,這位官員平日裏跟劉青鬆並無私交,不了解其家裏情況也很正常。
劉公公的心也莫名地沉了沉,便又問:“可有聽說過劉青鬆家與哪家定親之類的傳聞?”
年輕的官員依舊搖頭。
劉公公的眉頭便皺成了個川字。
那名官員忙小心試探道:“公公,可是要打聽那家小姐的消息?”
“不必了。”劉公公忙說,轉身迴了英華殿。
皇帝正站在窗前眺望著外麵,從他的背影便可知——他此時的心情有些糟糕,有些焦躁。
劉公公便將自己方才跟那名官員之間的談話一五一十地告知了皇帝。
這消息更加重了皇帝的難受,皇帝艱難地開口道:“朕知道了。”
他派去閔州調查的人後天應該就能迴到了,皇帝在想著要不要等他迴來了再做定奪,但兩天之內也能發生許多事,故他頓時又連一刻鍾都不願意等了。他當即派三人連夜趕去閔州偷偷了解情況。
待這三人走後,皇帝才感覺稍微好受些,便讓劉公公去傳午膳。
然而用午膳時皇帝的心情又開始沉重起來。
他自問自己是個心性堅強之人,不容易被一件事牽著情緒走,可這件事卻完完全全地左右著他的情緒。
席間有人送進來一封信,皇帝拿起一看——是翎王李淩寫來的。
李淩在信裏說南域的桃子熟了,而且今年大豐收,他想進貢一千斤給朝廷,望皇帝許可。
看著這封簡短的信,皇帝在心裏斟酌著。
上次李淩父子主動向朝廷交出兩座城後便返迴南域的藩地去了,之後朝廷與他們之間的關係又複如往昔。
但誰都知道——李淩眼下依然是全昭國擁城最多的王爺,隻不過他的擁城數目是先皇和今上所允許的。
因此誰也不敢說他們什麽。
現在,李淩主動給朝廷進貢桃子,皇帝不用想都知道他們有主動討好他的意思。
皇帝沉吟了一小會,然後揮筆寫了‘準許’兩字。
這邊他才將迴複交給下人,那邊皇太後便來了。
皇太後今日神采奕奕,麵帶微笑,一看便知心情不錯。
“昨日下午我在慈清宮接見了龔岩的女兒龔奇芳。”皇太後入座後主動說道。
心事重重的皇帝漫不經心地“哦”了一聲。
皇太後說:“此女子比畫像上的更加清麗動人,且真的是身帶奇香。我出了幾道題考她,她也全都答對了。”
皇帝淡笑道:“看來母後很喜歡她。”
“是,”皇太後毫不掩飾自己對她的喜歡,笑著說:“若不是你們暫時還不適宜相見,我倒真希望你當時也在場。”
皇帝笑而不答。不知為何,他的心裏不起絲毫的波瀾。
皇太後便寬容地說:“你尚未見過她真人,想來也很難聯想得出她的好,日後等你見了她,就知母後所言不虛了。”
皇帝這才微微抬眼,淡淡地問:“母後想立她為後?”
“正是,所以我來跟你商量。”皇太後笑著說。
皇帝放下了筷子,說:“此事不宜輕率,朕過些日子再給您迴複吧。”
在翻看這些名冊時候皇帝心如搗鼓,緊張得不能自己。
他專挑劉姓的冊子看,然後再看冊子裏麵的家庭成員和住址等資料。
閔州地區遞上來的冊子中姓劉的姑娘一共有二十位,但裏麵並沒有來自劉青鬆家的女兒的冊子。
皇帝生怕自己看走眼了,又來迴地看了兩遍,還是沒有。
他又忙讓劉公公幫著看了兩遍,也沒有。
皇帝整個人便呆住了。
仿佛有什麽東西忽然刺了他的心口一下,又仿佛藏在心底某個角落的一件東西找不到了,滿是心疼和失落。
她沒有遞冊子上來,便表示她已定了人家了。
‘已有婚約’這樣的字眼在此刻對於皇帝來說簡直比匕首還要鋒利,他根本無法正視,也接受不了。
劉公公見皇帝整個人像忽然病了一樣,便知這消息有多讓他難受了,忙上前幾步小心翼翼地說:“陛下......”
本想說幾句安慰話的,但又忽然覺得任何安慰的話在此刻似乎都是多餘,所以又將後頭的話給吞了迴去。
皇帝是個極有主見且心性堅毅之人,區區一個女子想必不會傷他太重吧,他隻不過一時之間還有些適應不過來而已,劉公公這般心想道。
但是,很快他便發現自己想錯了。
皇帝的眼眶紅紅的,眼淚在眼眶中不斷地打著轉,仿佛忽然得知了一件讓他承受不了的事。
不會吧?明明雙方連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都沒有交換過,她怎麽就在他的心中占據了這麽重要的位置呢?劉公公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劉公公一輩子都沒有遇上過讓自己心動的女人,也沒有被女人愛戀過,不曉得原來有些人的關係根本無需語言、眼神和微笑做交流,隻需遠遠的一眼就可以從此無論歲月更迭、人世滄桑,心裏也始終懷著一份念想和認定。
但盡管不能對此表示充分的理解,劉公公還是被年輕君主臉上那痛苦絕望的神色給震撼到了,總覺得不說點安慰的話過意不去,便又小心翼翼地靠近君主,說:“陛下,也許是前來送冊子的人不小心弄丟了她那份,奴才立即讓人去核查一番。”
皇帝沒有阻止他。
劉公公小跑著出到殿外,對著靜候在殿外的七八名官員問:“誰是從閔州來的?”
立即有一名大約二十來歲的官員誠惶誠恐地上前道:“迴公公,是在下。”
劉公公便問:“從閔州收上來的冊子中姓劉的姑娘一共有幾位?”
那名官員迴想了一下,恭敬答道:“迴公公,二十位。”
劉公公閉了閉眼,湊近他幾分輕聲問:“閔州刺史劉青鬆好像有個女兒尚待字閨中的吧?怎麽沒見她的冊子呢?”
那名官員趕忙跪下道:“下官並不知詳情。”
待字閨中的小姐的情況外界是很難得知的,除非是與該家人的關係極好的人才有可能知道一二,這位官員平日裏跟劉青鬆並無私交,不了解其家裏情況也很正常。
劉公公的心也莫名地沉了沉,便又問:“可有聽說過劉青鬆家與哪家定親之類的傳聞?”
年輕的官員依舊搖頭。
劉公公的眉頭便皺成了個川字。
那名官員忙小心試探道:“公公,可是要打聽那家小姐的消息?”
“不必了。”劉公公忙說,轉身迴了英華殿。
皇帝正站在窗前眺望著外麵,從他的背影便可知——他此時的心情有些糟糕,有些焦躁。
劉公公便將自己方才跟那名官員之間的談話一五一十地告知了皇帝。
這消息更加重了皇帝的難受,皇帝艱難地開口道:“朕知道了。”
他派去閔州調查的人後天應該就能迴到了,皇帝在想著要不要等他迴來了再做定奪,但兩天之內也能發生許多事,故他頓時又連一刻鍾都不願意等了。他當即派三人連夜趕去閔州偷偷了解情況。
待這三人走後,皇帝才感覺稍微好受些,便讓劉公公去傳午膳。
然而用午膳時皇帝的心情又開始沉重起來。
他自問自己是個心性堅強之人,不容易被一件事牽著情緒走,可這件事卻完完全全地左右著他的情緒。
席間有人送進來一封信,皇帝拿起一看——是翎王李淩寫來的。
李淩在信裏說南域的桃子熟了,而且今年大豐收,他想進貢一千斤給朝廷,望皇帝許可。
看著這封簡短的信,皇帝在心裏斟酌著。
上次李淩父子主動向朝廷交出兩座城後便返迴南域的藩地去了,之後朝廷與他們之間的關係又複如往昔。
但誰都知道——李淩眼下依然是全昭國擁城最多的王爺,隻不過他的擁城數目是先皇和今上所允許的。
因此誰也不敢說他們什麽。
現在,李淩主動給朝廷進貢桃子,皇帝不用想都知道他們有主動討好他的意思。
皇帝沉吟了一小會,然後揮筆寫了‘準許’兩字。
這邊他才將迴複交給下人,那邊皇太後便來了。
皇太後今日神采奕奕,麵帶微笑,一看便知心情不錯。
“昨日下午我在慈清宮接見了龔岩的女兒龔奇芳。”皇太後入座後主動說道。
心事重重的皇帝漫不經心地“哦”了一聲。
皇太後說:“此女子比畫像上的更加清麗動人,且真的是身帶奇香。我出了幾道題考她,她也全都答對了。”
皇帝淡笑道:“看來母後很喜歡她。”
“是,”皇太後毫不掩飾自己對她的喜歡,笑著說:“若不是你們暫時還不適宜相見,我倒真希望你當時也在場。”
皇帝笑而不答。不知為何,他的心裏不起絲毫的波瀾。
皇太後便寬容地說:“你尚未見過她真人,想來也很難聯想得出她的好,日後等你見了她,就知母後所言不虛了。”
皇帝這才微微抬眼,淡淡地問:“母後想立她為後?”
“正是,所以我來跟你商量。”皇太後笑著說。
皇帝放下了筷子,說:“此事不宜輕率,朕過些日子再給您迴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