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的前一天下午,天色漸近黃昏時分,披掛在遠山天際的抹抹晚霞旖旎繽紛,泛泛空氣裏漸漸散漫起絲絲寒意。廚房裏的孫楚從母親手中接過小篾篩便轉身步出院子外,當正把篩裏那些瓜皮屑什傾拋至河邊那棵龍眼樹根底下時,慣性的一瞥眼線之下,遠遠石澗橋那邊,父親手把著那輛破舊“咣啷”十二寸自行車的身影正朝自家方向移動過來。喜出望外來不及多想,也待不及父親身影的晃晃移近,孫楚遂閃步折返廚房通風報信。原來母親早就知道父親今天必定迴家吃晚飯的,於是今兒個的晚飯較之平常就做早了些,桌上菜籃裏那兩個削了皮棱的彎長絲瓜,本就準備和著砧板上那些肥瘦肉片拌炒的,這道菜實在的清甜可口,父親最愛吃……母親今天設下這樣一個不露聲色的謎局,實令楚兒始料未及。此刻,似乎一切都已月朗風清,看著母親笑吟吟的話語神態,孫楚不由一陣的努嘴擠眉。

    孫楚至此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沒見上父親麵了。在孫楚的仿佛印象記憶裏,瘦削的父親似乎永遠的一副沉默寡言麵孔,似乎每次來迴都是行色匆匆的樣子,似乎家裏的農活從沒怎麽顧及過……“好像隻有他最‘革命’似的”——每於孫楚麵前,每每話及父親時,母親總會發出這樣的一句唏噓。自從念初二那時起,孫楚跟父親見麵說話的機會就愈來愈少,這樣,難免彼此心裏麵多少也會形成某些隔閡——常言之“代溝”罷。或許,在父親的眼裏,孫楚畢竟還是個沒有長大的孩子。在孫楚這段難以言喻的休學日子裏,其實父親為之也操了不少的心,每次的迴來總少不了一陣的噓寒問暖,臨走時雖然也總是那幾句言簡意賅的叮呤,可每每那個時刻,於孫楚的整個身心,卻如冬夜裏加蓋上了一張厚實的被毯,頓感的溫暖備至。

    “很久沒有吃上這麽可口的飯菜了!”,夾菜扒飯嘖嘖間,端著飯碗坐在小板凳上的父親,就這麽的一句簡短開場白,彷佛瞬間打破了靜寞的晚飯氣氛。當然,緊隨此刻,少不了的卻是母親的一席迴應,——你這個人啊,該怎麽的說你為好,世間上好像隻有你最“革命”似的……你還是多抽點時間迴家來,多陪陪我們楚兒;目前楚兒身體恢複得也差不多了,該否考慮一下他今後的前程,至少還得讓他繼續讀書吧,哪怕撈上個高中文憑也罷……“知兒莫母焉”,看來孫楚這段時間的心思行徑,始終蒙蔽不了母親的那雙雪亮眼睛。乘著父母對白間隙之機,在旁孫楚不由靜靜端倪著父親,一片亮柔光線下,在父親的雙鬢之間,一絲絲泛著斑白的歲月跡痕,竟不知不覺掩映其中。

    “這樣吧,楚兒,明天隨我一道參加族上的石艦山掃墓活動!”——再沒搭理母親話題的父親,反而仰臉閃眼瞟向孫楚,冒然撂下了這麽的一句說話。

    原來如此,明天就是重陽節,難怪今次父親提前迴來……似乎恍然所悟的未盡間,孫楚心中疑雲竇生,——不知父親區區此言安意何在?

    重陽節——農曆九月九日,國人之傳統節日也。史料記載,古《易經》裏,單數為陽,雙數為陰,如此之“九”則為陽數無疑,九九日月並陽相重,故曰重陽,亦稱重九。重陽節雛形應始於戰國時期,至唐代,抑或適時盛世太平之緣故,遂將重陽正式定為民間節日,以此沿襲流傳至今。略覽古時重陽節之主題,無非於求長壽戴茱萸賞秋菊諸等節目;縱觀如今之時代,世人光前啟後之餘,卻又添注了祭祀祖先崇尚敬老弘揚國粹等新鮮之內涵,亦不足為奇矣。

    此時夜裏,孫楚腦海裏不斷閃爍搜尋著有關重陽習俗的相關元素,雖然所見淺陋,可在他漸顯哲學思維的見地裏,自然也會浮起“清明時節”之關聯習俗言辭,清明與重陽這兩大習俗如今的最大相通點都以祭祀祖先(掃墓)為活動主題。此題之外,一年四季裏,既然,三月清明有“踏青”之說,那麽,九月重陽理應會有“辭青”之意罷?!

    至於古代文人騷客有關重陽的詩詞,此時孫楚涉獵甚淺,多屬一知半解之輩,無甚“造詣頗深”可言,譬如宋朝李清照之《醉花陰·重陽》當中詞段——“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如此的一種“婉約”層層意境,卻令時下十八歲的孫楚揣摩得漸如黃花般“消瘦”,不說也罷,僅就孫楚他這個“黃花大閨男”之點點閱曆而言,大概亦屬正常範疇之列。若論及熟識些的,當數那首唐代詩人王維寫的《九月九憶山東兄弟》七絕為上,“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每每賞析之處,當中那種幾許風雨滄桑幾分悲愴惆悵的情懷意境,勢如暗川激流,無不撼蕩孫楚心靈深處。

    父親所說的族上,距自家約有五六裏路之遙,孫楚讀初中以前,多多少少也會隨著大人們參加諸如燒香祭祀之類的活動,可大多都是好奇之下湊熱鬧圖開心而已。族上宗祠曆史悠久,據說始祖公時為明朝之戌守千戶,官至二品。偌大的古老宗祠背倚大山,正麵視野空曠遼闊。祠堂分東西兩廂,以此追溯,始居之列祖列宗,應順著天增歲月之象,各自分支卻又開花結果般地繁衍著子孫後代,如此這般綿延流長,宗族屹然自成一派,如此久而繼之的家家戶戶,以祠堂為中軸,延伸圍繞出一間間一列列一排排的青磚碧瓦樓閣,裏裏外外彎彎曲曲的構築成群,於此形成如今之層層疊疊古樸風貌村落景象。

    一覺醒來,晨曦初露,重陽節清早,天空出奇的藍淨。“悉悉嗦嗦”的一陣忙亂之後,走出院落,又迴頭看了看,似乎一切都已“井然兩斤四(俚語妥當之意)”,父子倆遂攜著縷縷的寒嗖嗖清風,一騎一坐的,沿著石艦山方向唿唿駛去。側身穩坐在那輛“十二寸”的後座平板凳上,孫楚耳邊不時響起父親翻轉腳靶“嘰哩咯叻”的聲音,顛簸晃蕩之中任由思緒隨風飛揚,眼前幀幀蒼黃隱約景致撥撥背道躍閃而逝……一軸散發著濃濃鄉土氣息的情懷畫卷,瞬間永恆。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大道小路彎彎曲曲行程,直至跨越那條大河再沿線拾道而行,父子倆終於到了石艦山腳下,孫楚低頭按腕看表——上午十點就差一刻。原來一切皆有約定,於時此刻的陸陸續續,各路號號宗親人馬漸漸匯聚一塊。上山!族上大宗主事揮手令響,那些負責抬“金黃大烤豬”等祭祀物品的族人便挺肩開路,號號宗親緊隨其後,浩浩蕩蕩齊往石艦山上登去。

    倚連山頂石崖下的正端處,披延著一片如小盆地般的草地緩坡,鳥瞰遠觀此坡之輪廓形態,其貌宛如一艘正要揚帆遠征的戰艦,“石艦山”應此而得名,始祖墓塚亦正座落於此。偌大“8”字形的墓塚圈圍邊界應由灰砂磚石鑄砌而成,如今已被風化侵蝕得裂痕斑駁;墳內的花崗石墓碑,當中鐫刻的列列正體文字大多斑駁難辨;不知何意,古老墓塚周邊四處,還間距鑄立著石馬石羊之類動物雕像,栩栩形態各異,堪道一隅景觀……縱觀整個古老墓塚之如此態勢,當列國家曆史文化遺產亦不失為過。

    熙熙嚷嚷的祭祀活動裏,緩緩連片坡坪上,父親似意無意帶著孫楚兜轉,不時地去跟那些久違了的宗親們打招唿,每每寒暄之時未忘介紹身邊的孫楚,孫楚方始知道,當中好一部分是身在異鄉且在政府某些部門身居要職的,是響當當“有頭有臉之大人物”,族上每年的清明重陽等重大祭祀活動,他們幾乎都會迴來,並且捐募了不少的香資錢財物品,從而暢享著那份“光宗耀祖”之洋洋自豪快感。號號德高望重宗親之中,那個在縣府任職的朗哥,孫楚早已認識了的,印象還挺深刻。早些年前,“落實政策”那段期間,朗哥為“下放”父親能早日恢複工作之事,默默從中的裏外上下奔波而耗費了不少氣力。於這樣的一脈親情,朗哥如此恩澤德行,孫楚暗地裏除了感激涕零之外,更多的還是覺悟思維裏的感動,乃至終身的難以忘懷。

    顧盼仰慕著眼下那些事業有成風光滿顏的“出去佬(俚語指長年在外工作的)”宗親,置身觸及著世俗裏如此血脈親情之融融畫景,孫楚仿佛內心似被一根鬆針翼翼撩動著,——始祖功德載澤千秋,今吾等小廝何以光大揚之?及此閃念,孫楚不禁瞬間的茫然,繼而的肅穆神情浮現,一時莫名思緒似乎正要隨著足下的這艘“虎虎戰艦”獵獵揚帆啟動,縐縐文思頓生——

    登高之處,風高節亮,豔陽瑞照,山菊爭豔,萬物競秋,今歲重陽堪故昔;極目遠眺,雲淡煙輕,疊嶂層巒,千載寥廓,海闊天空,此峰高處不勝寒。

    (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浮塵若絮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艾圖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艾圖翡並收藏浮塵若絮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