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將散落米粒一一拾起,以孰罪愆。”這才對那糧秣官一拱手道:“本將治下不嚴,妨礙大人公務,待李帥迴來後,本將自當親自負荊前往。”說罷一鬆轡頭,策馬踏著那鮮血,徑自去了。
那前去與他報信的同統領與那劉姓副統領素來親厚,今日累他喪命,心中頗是過意不去。跟隨顧逢恩迴到中軍帳內,隻是低頭不語。另一同統領卻約略知道顧逢恩的心思,向營中各處轉了一遭,迴來向他報道:“外間行刑已畢,東門邊的米粒也都已揀幹淨。”顧逢恩點頭道:“他們口內可有怨懟之詞?”那同統領自然知道他問的是哪方,遂答道:“劉副統領一向待下寬厚,士卒中確有怨言,隻不是對將軍,卻是對李帥。”顧逢恩問道:“他們如何說?”那同統領本與顧逢恩親近,說話遂也並無些遮攔,與他當麵一五一十都報道:“他們說顧將軍駐守長州多年,軍中從未有過此等事情。偏偏那李帥依仗上恩,在此地治威治福,連小顧將軍都不得不讓他三分。事情發了,他倒縮頭烏龜一般躲了起來,累得小顧江軍自斬了愛將不說,還要登門給他陪什麽罪,去受他那番閑氣。”顧逢恩聞言,偏首去看了一眼一直立於帳下的那名同統領,忽然歎氣道:“將軍這才離去數日,長州便亂起蕭牆,此等□若叫陛下得知,我身為督軍,便難脫其罪。李帥監察,是陛下欽命,我不得不委屈避讓,隻是帶累了帳下部將,心下甚是不安。”又招手命他近前,吩咐道:“你去將他厚葬,他家中老小贍養之用,皆從我俸祿中領取。”見他謝過出帳,才又吩咐差人去城內府中去取便服,那同統領不解道:“將軍果真還要親去賠罪?”顧逢恩行至他身邊,一手按在他肩上,道:“你是我從京中帶過來的,也讀過書,有些道理與他說不清楚,你卻能夠明白。我隻疑此事還有下情。”頓了片刻,又笑道:“還有,你豈不記得寤生與叔段故事?”
李明安雖是臨時居於長州,其居處卻整葺得頗為齊整,所用器物陳設,皆數倍豪華於顧逢恩的居處。此夜顧逢恩聽說他已迴歸,遂更衣前往,它的坐騎不慣他衣衫氣息,一路皆在別扭驕嘶。顧逢恩入得房內,李明安尚未出來迎客,隻見其壁上懸著數張時人字畫,遂背手一一賞玩,見其中幾幅落的是一個華亭陸字款,也不知究竟是何人所畫,自然也並不曾見顧思林所說的那副青綠山水。
李明安悄然入內,舉手阻止了軍卒的通報,默默上下打量顧逢恩,見他此刻卻不做軍旅打扮,頭戴飄巾,身著一襲尋常白襴袍,腰係絛帶,亦不攜帶隨身佩劍,倒是忽然想起在十餘年前在京
中與他數次相見時的情景,這才笑道:“河陽侯好雅興。”
李明安於此間的身份尷尬,按理說顧逢恩督軍,他奉皇帝之命協理糧草一事,當屬顧逢恩手下。隻是仍兼著承州節度使,這便又與顧逢恩職務相當,而且無論論年紀還是資曆,他皆是顧逢恩長輩,是以二人見麵,常是顧逢恩主動施禮。此時顧逢恩驚覺轉身,也如常一般,拱手行禮道:“末將見過大人。”
李明安笑著上前,托他起身,道:“今日的事情我都以得知,也已經處置了那個生事之人,還望河陽侯勿要見怪。”顧逢恩忙道:“這是末將禦下不嚴之過,此刻前來便是特意向大人請罪。”李明安邀他坐下,又命人奉上茶來,擺手笑道:“什麽請罪不請罪,河陽侯言重了。大軍駐紮於此,人事紛雜,此等事情本也在所難免。”一邊幫他布茶,一邊又笑道:“本將的意思是,既然河陽侯已都按軍法處置妥當了,想來日後也無人再敢滋生事非。如今大戰在即,天心操累,此等小事,便不必上報去攪擾陛下,河陽侯意下如何?”顧逢恩笑道:“大人既有拳拳愛君之心,末將自當隨從,敢稍落後?”當下兩人相視一笑,顧逢恩又誇讚道:“果然好茶,大人不愧儒將一稱,據此苦寒之地,諸事仍不失高雅風度。便是牆上的幾幅畫卷,也皆為高標之作,末將記得大人一向與書畫上頗有造詣,此等佳作可有大人手創?”李明安拈須一笑答道:“自入此塵網樊籠,早已忘了少年樂好。這幾幅畫皆是從前同年所贈,我因羈旅無聊,便也將它們從京中攜來,不過是個睹物思人的意思罷了。”啜了一口茶,又笑道:“隻是說起風雅,本將不及河陽侯多矣。若是本將沒有識錯,河陽侯這衣上熏香,當是龍涎吧?”顧逢恩微微一愣,複而拱手笑道:“末將慚愧。我自入行伍,過往諸般舊俗皆已改變,唯有這點富貴做派,便是家父數落了多次,也未曾扭轉。”李明安望他笑道:“此事我亦有耳聞,據說當日顧將軍正在訓諭三軍,忽然不知從何處隨風傳來一陣香氣,將軍怒道:‘駐軍於外,何人膽敢私藏婦女於軍中?’眾將官麵麵相覷,良久才有人答:‘這是副統領麾上氣味。’眾人不禁為之絕倒。”顧逢恩思及往事,亦覺好笑,道:“家父當時勃然大怒,斥我說身為軍人而為此態,便是亡國之兆,當著眾人麵打了我四十軍棍。從此我便再不敢在麾鎧上熏香,隻是這私服上麵,便是家父也管不了我了。”
李明安嗬嗬大笑,道:“河陽侯可知,令尊初入行伍之時,人皆謂之馬上潘安。待及河陽侯,又有人以高長恭喻之。父子兩代,將門有將
,倒也尋常。隻是皆有此等美名,流傳後世,想必定是佳話。河陽侯這點富貴做派,異日未必不與金丸擲果同成美談。”複又搖頭歎道:“可惜前年一役,叫流箭傷了河陽侯麵頰,當時便有人慨歎,蘭陵王征戰,不戴假麵卻果真不成。”
顧逢恩見他言語間於顧思林似有譏刺之意,淡淡一笑,道:“高長恭乃是短命之人,終被其弟所傷。不敢相瞞大人,這個諢號末將倒也聽過幾次,每每都覺並不十分恭敬。用高長恭來比本將倒也無妨,隻是如此推論開來,豈不是要用那後主高緯來應對當今東朝?這確實非臣下本分該論之道。”
李明安不想他突然轉口說到太子身上,細細思想,也覺得自己言語稍顯孟浪,忙起身謝罪道:“本將隻是聽到人言,信口轉述給河陽侯,斷無不臣之心,還請河陽侯萬勿見怪。”
顧逢恩亦起身還禮笑道:“本是末將不會說話,大人勿怪。”
當下一盞茶盡,顧逢恩便也不再久留,推說要巡城,便辭了出去,李明安直送他到門外才折返。一直侍立在一旁的副將見他返迴,坐下與他說笑道:“末將從未見過河陽侯這身打扮,倒像是個秀才官兒。”
李明安迴想前事,也覺人事大異,道:“從前我還在兵部任員外郎,一年春暮與同年同遊南山,一為射獵,一為會文,也有人約了他同去。他詩文做得如何我倒記不清楚了,隻記得到了眾人圍爐而炊之時,廚下要宰殺補到的小鹿,眾人皆興高采烈等食珍味,唯有他一人在旁以袖掩麵,道:‘見其生而不忍見其死,聞其聲而不忍食其肉。’果真最後的炙鹿肉他一塊都沒有吃,我等迴去之後,還一直在笑顧思林怎會生養出這樣的兒子。如今看來,彀於菟未入深林爾。”
那副將雖不解“彀於菟”為何意,依舊搖頭道:“看他如今的樣子,末將實在是想不出來。”
李明安笑道:“你哪裏知道他當年的模樣?生得便如好女一般。我們私下說句僭越的話,便是與東朝也有四五分的相像。”
那副將道:“聽將軍這麽一說,末將倒想了起來,聽聞先帝曾謂顧家一庭為芝蘭玉樹,可當真有此事?”
李明安冷笑道:“卻是一庭芝蘭不錯,隻可惜生在了大門口。”
謝堂燕子
果如顧逢恩白日飲馬時的憂心,是夜風過雁山,南麵河水衰竭,塞草在一夜間枯黃,長州正式迎來了靖寧六年的秋像。李顧二人在為夜風吹亂的油燈下,各自奮筆為書,又各自遣人攜之入京
,卻果如約定一般,各抱一分拳拳愛君之心,皆未向天子吐露此等大軍駐紮時難免發生的瑣屑小事。
殷殷雨意比雨水率先來到秋日的京城,已在禁中盤踞了數日。如果說禁中別處的雨意是來自久熏不幹的衣裳,簷下嘶啞的鐵馬,芙蓉塘外的輕雷,那麽東宮的雨意卻是來自殿下的白玉石階。秋雨陰冷的潮意伴隨著地氣,催生出春夏皆不可見的青苔,薄薄覆蓋了延祚宮階腳間的縫隙。青苔的濕潤綠意四散開來,滲入了底層石階上細如發絲的裂痕,而雨意便透過這些如有生命般的綠色發絲穿過宮人們的絲履,至於足底,至於心中,使人的心情也一樣濕漉漉的向下垂墜。
這幾日長沙郡王被文債所累,不能時時與皇孫相伴,皇孫最大的樂趣便是在階下等他之時,伸出一根手指去戳地縫中生出的綠苔。綠苔是柔軟的,卻似乎又蘊含著無限的剛強,隻要撤迴壓迫,它們最終都會迴複原狀。這樣單調的遊戲,皇孫常常獨自玩得不亦樂乎。梳妝完畢的太子妃謝氏一步步走下玉階來,看了他小小的身影片刻,這才走上前去,站在他身後,溫聲問道:“阿元又在等你六叔了麽?”皇孫連忙起身,低著頭叫道:“娘。”太子妃取出自己的巾帕,替他擦了擦被苔蘚染綠的手指,笑道:“你看又來弄這些髒東西,娘說了多少次了。”又吩咐道:“快帶皇孫迴閣去更衣。”看到幾個宮人攜他去了,這才迴過頭來,拉下臉斥責服侍皇孫的幾人道:“我曾囑咐多次,皇孫年紀尚小,正是喜歡四處玩鬧的時候。你們就是不肯用心,這醃臢東西抹在皇孫手上倒也罷了,隻是豈不聞病從口入,飲食時若有個不慎,竟被帶進腹內,再引起腹疾,看你們如何擔待?”幾人皆跪地低首不敢言語,好在這邊皇孫已經換好了衣裳,被人抱出閣來,太子妃這才打發幾人起身,攜了皇孫和一幹人等向東苑而去。
吳良娣是皇孫生母,分位在太子妃妾中僅次於妃,所居宮室規製與所食俸祿也僅次於妃。進得門來,隻見偌大的庭院中滿園雜花蔓草,因為主人慵懶,素日缺少整頓,生長出一派繁華氣象,那池館間的蕭索之意便也隨著這無心打理的繁華四下蔓延,反比外間更顯秋意。兩個宮人長日無聊,正站在簷下閑話,一人道:“今年這燕子築巢築得草率,燕泥隻管一塊塊的向下落,前日我路過這裏,好巧不巧正拍了我一頭,隻得又迴去燉水洗浣了半日才罷。不如幾時找根竹竿索性把它挑了算了。”一人道:“我勸你休做此不積德的事情,那老燕是帶著兩個雛子走了,隻是明年春天還要迴來的,到時找不到歇落的地方,豈不傷了它
一家的心?”那人冷笑道:“知道你是菩薩心腸,隻是那燕雛今年早長大了,嘴角的黃兒褪了,腰腹上也白了,羽翼也豐了,你道它當真明年還會迴歸舊家來?”正說著一眼看見太子妃和皇孫一行人進來,忙囑咐同伴道:“你快進去告訴一聲,太子娘娘來了,我自去迎候,免得又如前次一番好口舌,說我等隻會偷懶。”一麵已經繞過那滿園花草飛奔向門前去了。
吳良娣聽說太子妃前來探視,在榻上掙紮著也想坐起來,忙被太子妃一手按住,道:“我隻是帶阿元過來看看你,你這般的身子,還與我多什麽禮?”又轉身對皇孫道:“阿元還不和良娣請安?”皇孫便上前半步,伏在她榻前磕了個頭,口道:“臣蕭澤給吳娘子請安。”吳良娣忙道:“皇孫快請起來吧,這地上濕冷,千萬莫受了地氣。”又想吩咐宮人去取些蜜餞果子來與他,卻又不知閣內所存果物是否新鮮,他是否愛吃,吃了可好,便索性閉口不言。太子妃在榻前椅上坐下,又將皇孫抱在懷中,問道:“這幾日有些濕氣,天也冷浸浸的,本想著請殿下的示意,在你這裏先籠個炭盆,又怕水汽太重,打在炭上,生起炭氣來,反於你不宜,倒不如還是夜間多添兩件被子罷。”吳良娣忙辭道:“不必了,我很好。”隻說了幾個字,便覺得氣堵,忙將頭扭轉過去,掩著被子咳了半日,太子妃知道她並非失禮,卻是怕病氣沾惹到皇孫,暗暗歎息,又問她的近身宮人道:“良娣吃的參還有麽?若吃完了隻管差人去問我要。”那宮人迴道:“還有三四支,娘子一直在吃,今日氣色比往常也好了些,白日裏好的時候也能靠著坐一時半刻的。”太子妃隻見她因適才一番咳唾,兩顴上已泛起一片潮紅,更襯得臉色蠟黃,想起數年前幾人譏笑她“施粉太白,施朱太赤”一語,心下也微覺惻然,隻管用好話安慰了她幾句。吳良娣隻是搖頭道:“娘娘對我一片情義,我早已心領。隻是我這病自己心裏也清楚,大概是撐不到明年燕子迴來的時候了。”太子妃勸道:“你久病不走動,才會整日的亂想。隻不過是我說你,你若總是這般想,便吃到了仙藥,又豈有用處?”吳良娣歎息道:“我原是如草芥般卑微之人,一步登天本已該折壽。又蒙娘娘不棄,施大恩於我母子,我眼看著皇孫長成,便是今日去了,也算不得有憾了。”太子妃見此次見她,她嘴中盡是不詳之語,也暗覺心驚,遂岔開這話笑道:“說起阿元來,陛下前些日子還誇他小小年紀便聰明孝順,疼愛到不成。你梢有些心氣,也該看著他再長大些,到時母憑子貴,也不枉了你為生他落下的這一身病。”吳良娣卻隻聽見了前半句
,眸子裏也微微聚起些光來,隻管呆呆的看著皇孫,眉眼間盡是溫柔,半晌才道:“這些都是依仗娘娘的恩德,妾心中銜感不盡,隻能等到來世做牛馬走來報取了。隻是還請娘娘恕罪,妾隻覺身上有些乏了。”太子妃點了點,起身道:“隻管說話,勞累到你了。你安心好好休養,我過幾日再帶他來看你。”吳良娣在枕上微微搖頭道:“不必了,我這久病之人住在地方,不好總教皇孫下顧,隻怕會折了他的福氣。”
太子妃也不知再當說
那前去與他報信的同統領與那劉姓副統領素來親厚,今日累他喪命,心中頗是過意不去。跟隨顧逢恩迴到中軍帳內,隻是低頭不語。另一同統領卻約略知道顧逢恩的心思,向營中各處轉了一遭,迴來向他報道:“外間行刑已畢,東門邊的米粒也都已揀幹淨。”顧逢恩點頭道:“他們口內可有怨懟之詞?”那同統領自然知道他問的是哪方,遂答道:“劉副統領一向待下寬厚,士卒中確有怨言,隻不是對將軍,卻是對李帥。”顧逢恩問道:“他們如何說?”那同統領本與顧逢恩親近,說話遂也並無些遮攔,與他當麵一五一十都報道:“他們說顧將軍駐守長州多年,軍中從未有過此等事情。偏偏那李帥依仗上恩,在此地治威治福,連小顧將軍都不得不讓他三分。事情發了,他倒縮頭烏龜一般躲了起來,累得小顧江軍自斬了愛將不說,還要登門給他陪什麽罪,去受他那番閑氣。”顧逢恩聞言,偏首去看了一眼一直立於帳下的那名同統領,忽然歎氣道:“將軍這才離去數日,長州便亂起蕭牆,此等□若叫陛下得知,我身為督軍,便難脫其罪。李帥監察,是陛下欽命,我不得不委屈避讓,隻是帶累了帳下部將,心下甚是不安。”又招手命他近前,吩咐道:“你去將他厚葬,他家中老小贍養之用,皆從我俸祿中領取。”見他謝過出帳,才又吩咐差人去城內府中去取便服,那同統領不解道:“將軍果真還要親去賠罪?”顧逢恩行至他身邊,一手按在他肩上,道:“你是我從京中帶過來的,也讀過書,有些道理與他說不清楚,你卻能夠明白。我隻疑此事還有下情。”頓了片刻,又笑道:“還有,你豈不記得寤生與叔段故事?”
李明安雖是臨時居於長州,其居處卻整葺得頗為齊整,所用器物陳設,皆數倍豪華於顧逢恩的居處。此夜顧逢恩聽說他已迴歸,遂更衣前往,它的坐騎不慣他衣衫氣息,一路皆在別扭驕嘶。顧逢恩入得房內,李明安尚未出來迎客,隻見其壁上懸著數張時人字畫,遂背手一一賞玩,見其中幾幅落的是一個華亭陸字款,也不知究竟是何人所畫,自然也並不曾見顧思林所說的那副青綠山水。
李明安悄然入內,舉手阻止了軍卒的通報,默默上下打量顧逢恩,見他此刻卻不做軍旅打扮,頭戴飄巾,身著一襲尋常白襴袍,腰係絛帶,亦不攜帶隨身佩劍,倒是忽然想起在十餘年前在京
中與他數次相見時的情景,這才笑道:“河陽侯好雅興。”
李明安於此間的身份尷尬,按理說顧逢恩督軍,他奉皇帝之命協理糧草一事,當屬顧逢恩手下。隻是仍兼著承州節度使,這便又與顧逢恩職務相當,而且無論論年紀還是資曆,他皆是顧逢恩長輩,是以二人見麵,常是顧逢恩主動施禮。此時顧逢恩驚覺轉身,也如常一般,拱手行禮道:“末將見過大人。”
李明安笑著上前,托他起身,道:“今日的事情我都以得知,也已經處置了那個生事之人,還望河陽侯勿要見怪。”顧逢恩忙道:“這是末將禦下不嚴之過,此刻前來便是特意向大人請罪。”李明安邀他坐下,又命人奉上茶來,擺手笑道:“什麽請罪不請罪,河陽侯言重了。大軍駐紮於此,人事紛雜,此等事情本也在所難免。”一邊幫他布茶,一邊又笑道:“本將的意思是,既然河陽侯已都按軍法處置妥當了,想來日後也無人再敢滋生事非。如今大戰在即,天心操累,此等小事,便不必上報去攪擾陛下,河陽侯意下如何?”顧逢恩笑道:“大人既有拳拳愛君之心,末將自當隨從,敢稍落後?”當下兩人相視一笑,顧逢恩又誇讚道:“果然好茶,大人不愧儒將一稱,據此苦寒之地,諸事仍不失高雅風度。便是牆上的幾幅畫卷,也皆為高標之作,末將記得大人一向與書畫上頗有造詣,此等佳作可有大人手創?”李明安拈須一笑答道:“自入此塵網樊籠,早已忘了少年樂好。這幾幅畫皆是從前同年所贈,我因羈旅無聊,便也將它們從京中攜來,不過是個睹物思人的意思罷了。”啜了一口茶,又笑道:“隻是說起風雅,本將不及河陽侯多矣。若是本將沒有識錯,河陽侯這衣上熏香,當是龍涎吧?”顧逢恩微微一愣,複而拱手笑道:“末將慚愧。我自入行伍,過往諸般舊俗皆已改變,唯有這點富貴做派,便是家父數落了多次,也未曾扭轉。”李明安望他笑道:“此事我亦有耳聞,據說當日顧將軍正在訓諭三軍,忽然不知從何處隨風傳來一陣香氣,將軍怒道:‘駐軍於外,何人膽敢私藏婦女於軍中?’眾將官麵麵相覷,良久才有人答:‘這是副統領麾上氣味。’眾人不禁為之絕倒。”顧逢恩思及往事,亦覺好笑,道:“家父當時勃然大怒,斥我說身為軍人而為此態,便是亡國之兆,當著眾人麵打了我四十軍棍。從此我便再不敢在麾鎧上熏香,隻是這私服上麵,便是家父也管不了我了。”
李明安嗬嗬大笑,道:“河陽侯可知,令尊初入行伍之時,人皆謂之馬上潘安。待及河陽侯,又有人以高長恭喻之。父子兩代,將門有將
,倒也尋常。隻是皆有此等美名,流傳後世,想必定是佳話。河陽侯這點富貴做派,異日未必不與金丸擲果同成美談。”複又搖頭歎道:“可惜前年一役,叫流箭傷了河陽侯麵頰,當時便有人慨歎,蘭陵王征戰,不戴假麵卻果真不成。”
顧逢恩見他言語間於顧思林似有譏刺之意,淡淡一笑,道:“高長恭乃是短命之人,終被其弟所傷。不敢相瞞大人,這個諢號末將倒也聽過幾次,每每都覺並不十分恭敬。用高長恭來比本將倒也無妨,隻是如此推論開來,豈不是要用那後主高緯來應對當今東朝?這確實非臣下本分該論之道。”
李明安不想他突然轉口說到太子身上,細細思想,也覺得自己言語稍顯孟浪,忙起身謝罪道:“本將隻是聽到人言,信口轉述給河陽侯,斷無不臣之心,還請河陽侯萬勿見怪。”
顧逢恩亦起身還禮笑道:“本是末將不會說話,大人勿怪。”
當下一盞茶盡,顧逢恩便也不再久留,推說要巡城,便辭了出去,李明安直送他到門外才折返。一直侍立在一旁的副將見他返迴,坐下與他說笑道:“末將從未見過河陽侯這身打扮,倒像是個秀才官兒。”
李明安迴想前事,也覺人事大異,道:“從前我還在兵部任員外郎,一年春暮與同年同遊南山,一為射獵,一為會文,也有人約了他同去。他詩文做得如何我倒記不清楚了,隻記得到了眾人圍爐而炊之時,廚下要宰殺補到的小鹿,眾人皆興高采烈等食珍味,唯有他一人在旁以袖掩麵,道:‘見其生而不忍見其死,聞其聲而不忍食其肉。’果真最後的炙鹿肉他一塊都沒有吃,我等迴去之後,還一直在笑顧思林怎會生養出這樣的兒子。如今看來,彀於菟未入深林爾。”
那副將雖不解“彀於菟”為何意,依舊搖頭道:“看他如今的樣子,末將實在是想不出來。”
李明安笑道:“你哪裏知道他當年的模樣?生得便如好女一般。我們私下說句僭越的話,便是與東朝也有四五分的相像。”
那副將道:“聽將軍這麽一說,末將倒想了起來,聽聞先帝曾謂顧家一庭為芝蘭玉樹,可當真有此事?”
李明安冷笑道:“卻是一庭芝蘭不錯,隻可惜生在了大門口。”
謝堂燕子
果如顧逢恩白日飲馬時的憂心,是夜風過雁山,南麵河水衰竭,塞草在一夜間枯黃,長州正式迎來了靖寧六年的秋像。李顧二人在為夜風吹亂的油燈下,各自奮筆為書,又各自遣人攜之入京
,卻果如約定一般,各抱一分拳拳愛君之心,皆未向天子吐露此等大軍駐紮時難免發生的瑣屑小事。
殷殷雨意比雨水率先來到秋日的京城,已在禁中盤踞了數日。如果說禁中別處的雨意是來自久熏不幹的衣裳,簷下嘶啞的鐵馬,芙蓉塘外的輕雷,那麽東宮的雨意卻是來自殿下的白玉石階。秋雨陰冷的潮意伴隨著地氣,催生出春夏皆不可見的青苔,薄薄覆蓋了延祚宮階腳間的縫隙。青苔的濕潤綠意四散開來,滲入了底層石階上細如發絲的裂痕,而雨意便透過這些如有生命般的綠色發絲穿過宮人們的絲履,至於足底,至於心中,使人的心情也一樣濕漉漉的向下垂墜。
這幾日長沙郡王被文債所累,不能時時與皇孫相伴,皇孫最大的樂趣便是在階下等他之時,伸出一根手指去戳地縫中生出的綠苔。綠苔是柔軟的,卻似乎又蘊含著無限的剛強,隻要撤迴壓迫,它們最終都會迴複原狀。這樣單調的遊戲,皇孫常常獨自玩得不亦樂乎。梳妝完畢的太子妃謝氏一步步走下玉階來,看了他小小的身影片刻,這才走上前去,站在他身後,溫聲問道:“阿元又在等你六叔了麽?”皇孫連忙起身,低著頭叫道:“娘。”太子妃取出自己的巾帕,替他擦了擦被苔蘚染綠的手指,笑道:“你看又來弄這些髒東西,娘說了多少次了。”又吩咐道:“快帶皇孫迴閣去更衣。”看到幾個宮人攜他去了,這才迴過頭來,拉下臉斥責服侍皇孫的幾人道:“我曾囑咐多次,皇孫年紀尚小,正是喜歡四處玩鬧的時候。你們就是不肯用心,這醃臢東西抹在皇孫手上倒也罷了,隻是豈不聞病從口入,飲食時若有個不慎,竟被帶進腹內,再引起腹疾,看你們如何擔待?”幾人皆跪地低首不敢言語,好在這邊皇孫已經換好了衣裳,被人抱出閣來,太子妃這才打發幾人起身,攜了皇孫和一幹人等向東苑而去。
吳良娣是皇孫生母,分位在太子妃妾中僅次於妃,所居宮室規製與所食俸祿也僅次於妃。進得門來,隻見偌大的庭院中滿園雜花蔓草,因為主人慵懶,素日缺少整頓,生長出一派繁華氣象,那池館間的蕭索之意便也隨著這無心打理的繁華四下蔓延,反比外間更顯秋意。兩個宮人長日無聊,正站在簷下閑話,一人道:“今年這燕子築巢築得草率,燕泥隻管一塊塊的向下落,前日我路過這裏,好巧不巧正拍了我一頭,隻得又迴去燉水洗浣了半日才罷。不如幾時找根竹竿索性把它挑了算了。”一人道:“我勸你休做此不積德的事情,那老燕是帶著兩個雛子走了,隻是明年春天還要迴來的,到時找不到歇落的地方,豈不傷了它
一家的心?”那人冷笑道:“知道你是菩薩心腸,隻是那燕雛今年早長大了,嘴角的黃兒褪了,腰腹上也白了,羽翼也豐了,你道它當真明年還會迴歸舊家來?”正說著一眼看見太子妃和皇孫一行人進來,忙囑咐同伴道:“你快進去告訴一聲,太子娘娘來了,我自去迎候,免得又如前次一番好口舌,說我等隻會偷懶。”一麵已經繞過那滿園花草飛奔向門前去了。
吳良娣聽說太子妃前來探視,在榻上掙紮著也想坐起來,忙被太子妃一手按住,道:“我隻是帶阿元過來看看你,你這般的身子,還與我多什麽禮?”又轉身對皇孫道:“阿元還不和良娣請安?”皇孫便上前半步,伏在她榻前磕了個頭,口道:“臣蕭澤給吳娘子請安。”吳良娣忙道:“皇孫快請起來吧,這地上濕冷,千萬莫受了地氣。”又想吩咐宮人去取些蜜餞果子來與他,卻又不知閣內所存果物是否新鮮,他是否愛吃,吃了可好,便索性閉口不言。太子妃在榻前椅上坐下,又將皇孫抱在懷中,問道:“這幾日有些濕氣,天也冷浸浸的,本想著請殿下的示意,在你這裏先籠個炭盆,又怕水汽太重,打在炭上,生起炭氣來,反於你不宜,倒不如還是夜間多添兩件被子罷。”吳良娣忙辭道:“不必了,我很好。”隻說了幾個字,便覺得氣堵,忙將頭扭轉過去,掩著被子咳了半日,太子妃知道她並非失禮,卻是怕病氣沾惹到皇孫,暗暗歎息,又問她的近身宮人道:“良娣吃的參還有麽?若吃完了隻管差人去問我要。”那宮人迴道:“還有三四支,娘子一直在吃,今日氣色比往常也好了些,白日裏好的時候也能靠著坐一時半刻的。”太子妃隻見她因適才一番咳唾,兩顴上已泛起一片潮紅,更襯得臉色蠟黃,想起數年前幾人譏笑她“施粉太白,施朱太赤”一語,心下也微覺惻然,隻管用好話安慰了她幾句。吳良娣隻是搖頭道:“娘娘對我一片情義,我早已心領。隻是我這病自己心裏也清楚,大概是撐不到明年燕子迴來的時候了。”太子妃勸道:“你久病不走動,才會整日的亂想。隻不過是我說你,你若總是這般想,便吃到了仙藥,又豈有用處?”吳良娣歎息道:“我原是如草芥般卑微之人,一步登天本已該折壽。又蒙娘娘不棄,施大恩於我母子,我眼看著皇孫長成,便是今日去了,也算不得有憾了。”太子妃見此次見她,她嘴中盡是不詳之語,也暗覺心驚,遂岔開這話笑道:“說起阿元來,陛下前些日子還誇他小小年紀便聰明孝順,疼愛到不成。你梢有些心氣,也該看著他再長大些,到時母憑子貴,也不枉了你為生他落下的這一身病。”吳良娣卻隻聽見了前半句
,眸子裏也微微聚起些光來,隻管呆呆的看著皇孫,眉眼間盡是溫柔,半晌才道:“這些都是依仗娘娘的恩德,妾心中銜感不盡,隻能等到來世做牛馬走來報取了。隻是還請娘娘恕罪,妾隻覺身上有些乏了。”太子妃點了點,起身道:“隻管說話,勞累到你了。你安心好好休養,我過幾日再帶他來看你。”吳良娣在枕上微微搖頭道:“不必了,我這久病之人住在地方,不好總教皇孫下顧,隻怕會折了他的福氣。”
太子妃也不知再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