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腳下有些熟悉而又有些陌生的山頭,阿依不由激動的揮舞起了手;而紀淑妃也似乎心有所感,竟然在此時睜開了雙眼。
那便是自己的故鄉了嗎?
紀淑妃看著眼前漸漸放開的山巒,不由濕潤了雙眼。
二十多年了,自己終於迴來了。
張婉一見二人的表情,便知道他們就快接近此行的目的地了。於是,她更加放緩了腳下的祥雲,帶著紀淑妃主僕二人,緩緩的角落到了一座山頭之上。
「小姐,您看,那邊便是我們的山寨了。」三人剛一站穩,阿依便迫不及待的跑上前去,一邊指著前方不遠處的一座寨子,一邊迴頭衝著紀淑妃興奮的大喊了起來。
故鄉啊,這是他們的故鄉啊。她和小姐離開此時二十多年之後,終於再次迴到了自己的故鄉。
阿依忍不住興奮的大喊了幾聲,卻是突然捂著自己的臉,蹲下身子,嚎啕大哭了起來。
她和小姐已經離開故鄉二十多年了,如今,他們終於迴來了。阿依原本以為她這一輩子,也不可能再迴到黎族的十萬大山了。可如今,當故鄉就這樣靜靜的出現在自己的麵前時,阿依卻覺得猶在夢中,不敢置信啊。
紀淑妃順著阿依的視線,也是怔怔的看著前麵山腳下那個小小的寨子。那便是自己的故鄉了!當年,她和阿依等人,便是在那處小山寨之中長大的。
這一晃,都二十多年過去了,當年如山花一般美好的小阿妹,如今卻已經成了一個滿目瘡痍的老婦人了。紀淑妃就這樣怔怔的看著自己的家,不知不覺之中,眼角處卻是掛上了兩行清淚。
張婉站在一旁,就這樣靜靜的看著情緒有些失控的主僕二人。她知道,紀淑妃主僕二人驟然迴到自己的故鄉,心情一定很是激動的。這個時候,她這個晚輩加外人,還是不要打擾二人的好,等他們發泄一通之後,自己再上前問話吧。
張婉的體貼,讓紀淑妃暗自滿意不已。是的,在這個時候,她隻要靜靜的看著自己的故鄉,隻想沉浸在自己過往的記憶之中,什麽也不想說,什麽也不想做。紀淑妃向前幾步,扶起了在蹲在地上痛苦不已的阿依,另個人相互攙扶著,坐到了一旁的大石頭上。
張婉默默的站在兩個人的身後,平靜如常,似乎已經融入了身後這巍巍群山之中。這,大概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吧。張婉也沒有想到,在這個時候,自己竟然也能有這樣的一番機緣,可以領悟到這樣的狀態。看來,今日自己是受到了這位紀淑妃的影響了。這位淑妃娘娘機緣甚好,無意之中竟然進入了頓悟的狀態。而自己呢,沾染上了對方身上的那一絲天地靈韻,此時也有了天人合一的感覺。
如此看來,師尊她老人家說得對,這人間處處,皆是機緣;人間處處,皆可修行啊。
於是,張婉融入了大自然之中,慢慢的修復著自己的體內的經脈,溫養著自己的靈氣。而紀淑妃主僕二人,也靜靜的坐在一起,遙望著不遠處的故鄉。
就這樣,也不知道過了多久,知道夕陽已經斜掛在了山頭,紀淑妃這才輕輕的嘆出了聲來。
「婉兒,」她並未迴頭,隻是看著山腳下的那出寨子,如古井無波一般,淡淡道,「如今,我和阿依已經迴到故鄉了,你趕緊迴去吧。」
能迴到故鄉親眼看上一眼故鄉的十萬大山,她已經是心願已足了。至於今後會怎樣樣,紀淑妃卻是沒有想得太多了。而這個時候,完成了自己的心願之後,她反而比較擔心的兒子朱佑樘了。
戰場之上,刀劍無眼。兒子如今正在危險無比的戰場之上,若是婉兒可以陪在兒子的身邊,她也可以放心了。畢竟,兒媳婦張婉的本事,紀淑妃已經是親眼目睹過了。她相信,以婉兒的本事,想來定然能夠保護樘兒的安全吧。
所以,紀淑妃在迴過神來之後的第一件事情,便是讓張婉迴到嘉峪關外,迴到自己兒子的身邊。
張婉聞言,卻是淡淡一笑。隻是,她雖淡淡的一笑,卻似乎已經從群山之中,脫穎而出。
「母妃,」張婉上前一步,走到了紀淑妃主僕二人的身後,淡淡一笑道,「不急,先讓婉兒將您和阿依姑姑安頓好之後,婉兒再趕迴嘉峪關外,也是不遲的。」若不把紀淑妃主僕二人安頓妥帖了,她又怎麽能放心離開呢?
再說了,到時候,若是丈夫朱佑樘追問起來,自己又該如何迴復呢。張婉淡淡一笑,她既然來了這裏,自然應該安頓好對方的一切的。她即便是心急趕迴嘉峪關外,也是不急於這一時的。
「婉兒,不用了。」紀淑妃聞言,迴頭衝著張婉,淡淡一笑,「婉兒,你看,這便是母妃的故鄉了。如今,母妃迴到了這裏,便是心願已足了。所以……」
「所以,母妃就不打算迴到山下的那個小寨子裏去了,是嗎?」張婉瞭然一笑,接過了紀淑妃有些猶豫的話頭。她知道紀淑妃的意思,時隔多年,山下的一切,早已經是物是人非了吧。
紀淑妃不知道該如何迴家,亦不知道,迴去之後,麵對當年的那些同伴們,又該如何解釋。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種感覺,張婉雖是不十分的明白,可那樣的心情,她卻是也有幾分的感悟的。畢竟,當初她破關而出的時候,麵對整個寂靜無聲的鬼穀山脈,她便已經有了那樣的感悟了。
那個時候,過了萬年的時間,破關而出的她既怕在鬼穀之中,看到當年那些師兄妹的情況,因為,她不知道她的親人朋友們,是否已經熬過了這萬年之久;然而,她的心中卻又十分的想知道他們的近況。因為,那個時候,獨自一人的自己,真的很像師門的同門們。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啊。
紀淑妃和張婉二人,同時念出了這兩句詩來。
「母妃,如今,您有何打算?」張婉扶著紀淑妃,站了起來。
</br>
那便是自己的故鄉了嗎?
紀淑妃看著眼前漸漸放開的山巒,不由濕潤了雙眼。
二十多年了,自己終於迴來了。
張婉一見二人的表情,便知道他們就快接近此行的目的地了。於是,她更加放緩了腳下的祥雲,帶著紀淑妃主僕二人,緩緩的角落到了一座山頭之上。
「小姐,您看,那邊便是我們的山寨了。」三人剛一站穩,阿依便迫不及待的跑上前去,一邊指著前方不遠處的一座寨子,一邊迴頭衝著紀淑妃興奮的大喊了起來。
故鄉啊,這是他們的故鄉啊。她和小姐離開此時二十多年之後,終於再次迴到了自己的故鄉。
阿依忍不住興奮的大喊了幾聲,卻是突然捂著自己的臉,蹲下身子,嚎啕大哭了起來。
她和小姐已經離開故鄉二十多年了,如今,他們終於迴來了。阿依原本以為她這一輩子,也不可能再迴到黎族的十萬大山了。可如今,當故鄉就這樣靜靜的出現在自己的麵前時,阿依卻覺得猶在夢中,不敢置信啊。
紀淑妃順著阿依的視線,也是怔怔的看著前麵山腳下那個小小的寨子。那便是自己的故鄉了!當年,她和阿依等人,便是在那處小山寨之中長大的。
這一晃,都二十多年過去了,當年如山花一般美好的小阿妹,如今卻已經成了一個滿目瘡痍的老婦人了。紀淑妃就這樣怔怔的看著自己的家,不知不覺之中,眼角處卻是掛上了兩行清淚。
張婉站在一旁,就這樣靜靜的看著情緒有些失控的主僕二人。她知道,紀淑妃主僕二人驟然迴到自己的故鄉,心情一定很是激動的。這個時候,她這個晚輩加外人,還是不要打擾二人的好,等他們發泄一通之後,自己再上前問話吧。
張婉的體貼,讓紀淑妃暗自滿意不已。是的,在這個時候,她隻要靜靜的看著自己的故鄉,隻想沉浸在自己過往的記憶之中,什麽也不想說,什麽也不想做。紀淑妃向前幾步,扶起了在蹲在地上痛苦不已的阿依,另個人相互攙扶著,坐到了一旁的大石頭上。
張婉默默的站在兩個人的身後,平靜如常,似乎已經融入了身後這巍巍群山之中。這,大概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吧。張婉也沒有想到,在這個時候,自己竟然也能有這樣的一番機緣,可以領悟到這樣的狀態。看來,今日自己是受到了這位紀淑妃的影響了。這位淑妃娘娘機緣甚好,無意之中竟然進入了頓悟的狀態。而自己呢,沾染上了對方身上的那一絲天地靈韻,此時也有了天人合一的感覺。
如此看來,師尊她老人家說得對,這人間處處,皆是機緣;人間處處,皆可修行啊。
於是,張婉融入了大自然之中,慢慢的修復著自己的體內的經脈,溫養著自己的靈氣。而紀淑妃主僕二人,也靜靜的坐在一起,遙望著不遠處的故鄉。
就這樣,也不知道過了多久,知道夕陽已經斜掛在了山頭,紀淑妃這才輕輕的嘆出了聲來。
「婉兒,」她並未迴頭,隻是看著山腳下的那出寨子,如古井無波一般,淡淡道,「如今,我和阿依已經迴到故鄉了,你趕緊迴去吧。」
能迴到故鄉親眼看上一眼故鄉的十萬大山,她已經是心願已足了。至於今後會怎樣樣,紀淑妃卻是沒有想得太多了。而這個時候,完成了自己的心願之後,她反而比較擔心的兒子朱佑樘了。
戰場之上,刀劍無眼。兒子如今正在危險無比的戰場之上,若是婉兒可以陪在兒子的身邊,她也可以放心了。畢竟,兒媳婦張婉的本事,紀淑妃已經是親眼目睹過了。她相信,以婉兒的本事,想來定然能夠保護樘兒的安全吧。
所以,紀淑妃在迴過神來之後的第一件事情,便是讓張婉迴到嘉峪關外,迴到自己兒子的身邊。
張婉聞言,卻是淡淡一笑。隻是,她雖淡淡的一笑,卻似乎已經從群山之中,脫穎而出。
「母妃,」張婉上前一步,走到了紀淑妃主僕二人的身後,淡淡一笑道,「不急,先讓婉兒將您和阿依姑姑安頓好之後,婉兒再趕迴嘉峪關外,也是不遲的。」若不把紀淑妃主僕二人安頓妥帖了,她又怎麽能放心離開呢?
再說了,到時候,若是丈夫朱佑樘追問起來,自己又該如何迴復呢。張婉淡淡一笑,她既然來了這裏,自然應該安頓好對方的一切的。她即便是心急趕迴嘉峪關外,也是不急於這一時的。
「婉兒,不用了。」紀淑妃聞言,迴頭衝著張婉,淡淡一笑,「婉兒,你看,這便是母妃的故鄉了。如今,母妃迴到了這裏,便是心願已足了。所以……」
「所以,母妃就不打算迴到山下的那個小寨子裏去了,是嗎?」張婉瞭然一笑,接過了紀淑妃有些猶豫的話頭。她知道紀淑妃的意思,時隔多年,山下的一切,早已經是物是人非了吧。
紀淑妃不知道該如何迴家,亦不知道,迴去之後,麵對當年的那些同伴們,又該如何解釋。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種感覺,張婉雖是不十分的明白,可那樣的心情,她卻是也有幾分的感悟的。畢竟,當初她破關而出的時候,麵對整個寂靜無聲的鬼穀山脈,她便已經有了那樣的感悟了。
那個時候,過了萬年的時間,破關而出的她既怕在鬼穀之中,看到當年那些師兄妹的情況,因為,她不知道她的親人朋友們,是否已經熬過了這萬年之久;然而,她的心中卻又十分的想知道他們的近況。因為,那個時候,獨自一人的自己,真的很像師門的同門們。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啊。
紀淑妃和張婉二人,同時念出了這兩句詩來。
「母妃,如今,您有何打算?」張婉扶著紀淑妃,站了起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