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淑妃無奈的苦笑了起來。連她自己也沒有想到,在這個時候,自己竟然還能苦中作樂,想到了這個。
罷了罷了,自己這個做娘的,就要自私的走了,而兒媳婦婉兒她才是會陪著樘兒走完一生的那個人。既然如此,他們小夫妻二人夫妻恩愛,自己這個做娘的,又有什麽好嫉妒的呢?
這麽一想,紀淑妃也是想開了。
於是,紀淑妃在一番苦笑後,這才說道,「樘兒,母妃在黎族之中的本名叫做李唐妹,這個你是知道的吧?」
此事,她並沒有欺瞞過誰,兒子應該是知道的吧?紀淑妃說完,看向了自己的兒子。
關於紀淑妃在黎族之中的名字一事,在大明的紫禁城之中,並不是秘密,很多老一輩的宮人們都是知道的,朱佑樘這個做兒子的,自然也是清楚的。
「母妃,您的名諱,兒子自然不敢忘記。」朱佑樘點了點頭,心中卻是疑惑了起來。難道,母妃口中所說的要緊的事情,竟然是和母妃的名諱有關嗎?
「好孩子,母妃知道,你一向是個孝順的。」紀淑妃很是欣慰的點了點頭,一笑之後,又才緩緩開口說道,「那你可知道,母妃為何要在宮中用紀氏這個姓氏呢?」
「兒子略知一二。」朱佑樘點了點頭,心中的疑惑卻是越發的濃厚了起來。
當年,母妃初入宮中之時,一直都是用的李唐妹這個名字,後來,直到自己被立為了太子之後,父皇為了自己這個皇太子的顏麵著想,想要刻意的淡化母妃的黎族降俘出生,這才想了一個主意,說母妃是寧縣的縣令紀氏之女,被後接入宮中,誕下了皇太子。
那寧縣正處在十萬大山的邊緣,乃是朝廷和黎族腹地的交接之地,縣城之中,也是黎族和漢族雜居混居,很是複雜。說紀淑妃是出身寧縣的官宦之家,倒也是一個能遮掩過去的法子。如此一來,紀淑妃的出身變了,不再是黎族的降俘,而變成了一位官家小姐----盡管,隻是一位縣令的女兒,可好歹也是一個不錯的出身,不是嗎?如此一來,太子朱佑樘的顏麵自然也就不同了。
這其中的道理,做了十多年太子的朱佑樘自然是心知肚明的。父皇當年之所以做了這一切,不過都是為了自己這個兒子著想。對此,朱佑樘不敢有任何的說辭。
不管怎樣,父皇這麽做,都是為了自己這個兒子好!盡管這麽做的後果,可能是引發母妃的不滿。
隻是,母妃這麽多年以來,為了自己,一直默認了此事。可如今,母妃都要離開了,為何又要重新提起此事呢?朱佑樘想不明白,隻好抬頭看向了自己的母妃。
他知道,母妃接下來要說的內容,恐怕才是母妃口中那一樁真正要緊的事情了。
果然,紀淑妃見兒子看了過去,再次嘆了口氣,沉默了幾息的功夫之後,又才繼續說道,「樘兒,母妃要告訴你的是,當年母妃之所以沒有反對此事,不過是因為順手推舟罷了。」
順手推舟,什麽意思?朱佑樘愈發的糊塗了起來。
紀淑妃嘆了一嘆,這才繼續說道,「樘兒,其實母妃我本來就是應該姓紀的!」
母妃本就應該姓紀!這是什麽意思?朱佑樘睜開了雙眼。他知道,以母妃此時的神色,似乎自己馬上就會聽到一個驚天的秘密了。
這話一旦開了口,接下來也就容易多了。紀淑妃一嘆之後,心境也就平和了下來。
「樘兒,你沒有聽錯,母妃本就姓紀的。所以,後來,你父皇讓我改姓了紀氏,母妃這才沒有反對。」否則,以她的性子,又怎麽能夠改姓呢?畢竟這可是大不孝的事情啊。
這埋藏了多年的秘密,一旦開了個口子,紀淑妃要說下去,也就容易多了。「樘兒,母妃本就姓紀,祖上也不是黎族之人。隻是在百多年前,我的先祖帶著一些人,離開中原,逃到了黎族,這才隱姓埋名,改姓了李,後來……」
紀淑妃說道這裏,嘆了一嘆,低頭恍惚了一瞬間,又才繼續說道,「後來,迴中原無望,這才一直在黎族的十萬大山之中,一直隱姓埋名的生活了起來。」
母妃的先祖是逃到了黎族的?朱佑樘敏銳的抓住了這個逃字。
難道,母妃的先祖在中原遇到了什麽為難的事情嗎?或者,這才是母妃口中那樁重要事情的最為關鍵之處吧。
朱佑樘沒有開口追問,他知道,母妃既然選擇在今天告訴自己,那麽,接下來,她一定會將所有的事情都告訴自己的吧。如今,自己隻需要靜靜的等待,便好了。
果然,紀淑妃沉默了片刻的功夫之後,搖了搖下唇,似乎做出了什麽重要的決定一般,抬頭看向了自己的兒子,一臉凝重道,「樘兒,其實,母妃的先祖也是京城中人,出身也甚是顯赫,曾經官至禦林軍統領一職。」
禦林軍統領!朱佑樘卻是吃驚的站了起來。
禦林軍統領,這可一向是皇帝最為信任的心腹之一了。這樣身居要職的人,怎麽會逃出中原,躲到那十萬大山之中呢!
不可能!朱佑樘搖了搖頭。據他所知,自從太祖皇帝之後,似乎每一屆的禦林軍統領,都沒有出過什麽問題啊。
可是,母妃也不會欺騙自己的啊。那,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麽事情。
朱佑樘看了自己的母妃一眼,卻是重新坐了下來。
方才,母妃說的是百多年前......
百多年前啊,莫非是成祖皇帝之時……,朱佑樘突然睜大了眼睛。難道,今天自己就要解開他們皇家最大的秘密了嗎?
「樘兒,你已經想到了,是嗎?」紀淑妃嘆了嘆氣,這才說道,「樘兒,你沒有猜錯。母妃的先祖的確就是建文帝朱允炆時期的禦林軍統領。當年朱棣謀反,建文帝節節敗退,最後不得已之下,母妃的先祖等終於建文帝的一幹侍衛,便借著一把大火,護著建文帝通過宮中的密道,逃出了紫禁城,一路西去,一直逃到了黎族的十萬大山之中……」
</br>
罷了罷了,自己這個做娘的,就要自私的走了,而兒媳婦婉兒她才是會陪著樘兒走完一生的那個人。既然如此,他們小夫妻二人夫妻恩愛,自己這個做娘的,又有什麽好嫉妒的呢?
這麽一想,紀淑妃也是想開了。
於是,紀淑妃在一番苦笑後,這才說道,「樘兒,母妃在黎族之中的本名叫做李唐妹,這個你是知道的吧?」
此事,她並沒有欺瞞過誰,兒子應該是知道的吧?紀淑妃說完,看向了自己的兒子。
關於紀淑妃在黎族之中的名字一事,在大明的紫禁城之中,並不是秘密,很多老一輩的宮人們都是知道的,朱佑樘這個做兒子的,自然也是清楚的。
「母妃,您的名諱,兒子自然不敢忘記。」朱佑樘點了點頭,心中卻是疑惑了起來。難道,母妃口中所說的要緊的事情,竟然是和母妃的名諱有關嗎?
「好孩子,母妃知道,你一向是個孝順的。」紀淑妃很是欣慰的點了點頭,一笑之後,又才緩緩開口說道,「那你可知道,母妃為何要在宮中用紀氏這個姓氏呢?」
「兒子略知一二。」朱佑樘點了點頭,心中的疑惑卻是越發的濃厚了起來。
當年,母妃初入宮中之時,一直都是用的李唐妹這個名字,後來,直到自己被立為了太子之後,父皇為了自己這個皇太子的顏麵著想,想要刻意的淡化母妃的黎族降俘出生,這才想了一個主意,說母妃是寧縣的縣令紀氏之女,被後接入宮中,誕下了皇太子。
那寧縣正處在十萬大山的邊緣,乃是朝廷和黎族腹地的交接之地,縣城之中,也是黎族和漢族雜居混居,很是複雜。說紀淑妃是出身寧縣的官宦之家,倒也是一個能遮掩過去的法子。如此一來,紀淑妃的出身變了,不再是黎族的降俘,而變成了一位官家小姐----盡管,隻是一位縣令的女兒,可好歹也是一個不錯的出身,不是嗎?如此一來,太子朱佑樘的顏麵自然也就不同了。
這其中的道理,做了十多年太子的朱佑樘自然是心知肚明的。父皇當年之所以做了這一切,不過都是為了自己這個兒子著想。對此,朱佑樘不敢有任何的說辭。
不管怎樣,父皇這麽做,都是為了自己這個兒子好!盡管這麽做的後果,可能是引發母妃的不滿。
隻是,母妃這麽多年以來,為了自己,一直默認了此事。可如今,母妃都要離開了,為何又要重新提起此事呢?朱佑樘想不明白,隻好抬頭看向了自己的母妃。
他知道,母妃接下來要說的內容,恐怕才是母妃口中那一樁真正要緊的事情了。
果然,紀淑妃見兒子看了過去,再次嘆了口氣,沉默了幾息的功夫之後,又才繼續說道,「樘兒,母妃要告訴你的是,當年母妃之所以沒有反對此事,不過是因為順手推舟罷了。」
順手推舟,什麽意思?朱佑樘愈發的糊塗了起來。
紀淑妃嘆了一嘆,這才繼續說道,「樘兒,其實母妃我本來就是應該姓紀的!」
母妃本就應該姓紀!這是什麽意思?朱佑樘睜開了雙眼。他知道,以母妃此時的神色,似乎自己馬上就會聽到一個驚天的秘密了。
這話一旦開了口,接下來也就容易多了。紀淑妃一嘆之後,心境也就平和了下來。
「樘兒,你沒有聽錯,母妃本就姓紀的。所以,後來,你父皇讓我改姓了紀氏,母妃這才沒有反對。」否則,以她的性子,又怎麽能夠改姓呢?畢竟這可是大不孝的事情啊。
這埋藏了多年的秘密,一旦開了個口子,紀淑妃要說下去,也就容易多了。「樘兒,母妃本就姓紀,祖上也不是黎族之人。隻是在百多年前,我的先祖帶著一些人,離開中原,逃到了黎族,這才隱姓埋名,改姓了李,後來……」
紀淑妃說道這裏,嘆了一嘆,低頭恍惚了一瞬間,又才繼續說道,「後來,迴中原無望,這才一直在黎族的十萬大山之中,一直隱姓埋名的生活了起來。」
母妃的先祖是逃到了黎族的?朱佑樘敏銳的抓住了這個逃字。
難道,母妃的先祖在中原遇到了什麽為難的事情嗎?或者,這才是母妃口中那樁重要事情的最為關鍵之處吧。
朱佑樘沒有開口追問,他知道,母妃既然選擇在今天告訴自己,那麽,接下來,她一定會將所有的事情都告訴自己的吧。如今,自己隻需要靜靜的等待,便好了。
果然,紀淑妃沉默了片刻的功夫之後,搖了搖下唇,似乎做出了什麽重要的決定一般,抬頭看向了自己的兒子,一臉凝重道,「樘兒,其實,母妃的先祖也是京城中人,出身也甚是顯赫,曾經官至禦林軍統領一職。」
禦林軍統領!朱佑樘卻是吃驚的站了起來。
禦林軍統領,這可一向是皇帝最為信任的心腹之一了。這樣身居要職的人,怎麽會逃出中原,躲到那十萬大山之中呢!
不可能!朱佑樘搖了搖頭。據他所知,自從太祖皇帝之後,似乎每一屆的禦林軍統領,都沒有出過什麽問題啊。
可是,母妃也不會欺騙自己的啊。那,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麽事情。
朱佑樘看了自己的母妃一眼,卻是重新坐了下來。
方才,母妃說的是百多年前......
百多年前啊,莫非是成祖皇帝之時……,朱佑樘突然睜大了眼睛。難道,今天自己就要解開他們皇家最大的秘密了嗎?
「樘兒,你已經想到了,是嗎?」紀淑妃嘆了嘆氣,這才說道,「樘兒,你沒有猜錯。母妃的先祖的確就是建文帝朱允炆時期的禦林軍統領。當年朱棣謀反,建文帝節節敗退,最後不得已之下,母妃的先祖等終於建文帝的一幹侍衛,便借著一把大火,護著建文帝通過宮中的密道,逃出了紫禁城,一路西去,一直逃到了黎族的十萬大山之中……」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