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自然。”葉罡早將今晚的會議議程整理成文,寫在一枚玉簡上,聞言,將之拿出來,遞給沈雲。
後者道了謝,接過來,握在手裏,定神細看。
很長的一篇文章,洋洋灑灑竟有萬餘字。第一段說的是演武堂的名字,以及平安青玉牌。
“運天”二字有了說法——泰陽真君想建立一支真正的、有組織的、團結的修士軍隊,以度天劫,濟蒼生。而演武堂就是仿落桑族的武學堂而製,目的就是為這支軍隊大批量培養中下層軍官。故而取名“運天”。
重新給弟子們統一發放平安青玉牌,對外的說法是,獎勵弟子們一件防禦法寶。而真正的用意是:打破弟子們原有的身份。無論是誰,也無論原來出自何門何派,不管是嫡係精英,還是旁係弟子,甚至是散修,隻要考中了運天演武堂,成為其中的一分子,那麽,他就隻有一個身份,即運天演武堂的弟子。
而沈雲細品之後,不難發現,泰陽真君確實是不對仙門不滿之極,有通過運天演武堂另起爐灶之意。
不過,這一點,甚合他意。
再看平安青玉牌。原來背麵刻的“厚德仁愛”也有是說法的。
厚德之意,取自“地勢坤,君子厚德以載物”。仁愛也是出自上古之典故。說的是,上古有一位大能“立孝慈仁愛,使民如子弟”。
這四個字飽含了泰陽真君對演武堂弟子們的器重,以及對新的修士軍隊的美好期望。
而葉罡在旁邊小注一行字:建議籌備會議以之為演武堂之校訓。
“校訓”一詞,對沈雲來說是個新鮮的字眼。他略一品咂,明白了其中的意思,覺得這條建議很不錯。
接下來的篇幅裏詳細的闡述了演武堂的弟子管理體係與學業體係。對於沈雲來說,這些大多是全新的,同時,也是他非常感興趣的。本來一目十行的他,一字一句的讀得甚是仔細。
不過,讀著讀著,他漸漸發現,文中並不是一個人的觀念。更確切的說,應當是葉罡在這裏頭摻了不少他自己的私貨。從這些地方,他不難看出,葉罡與泰陽真君在如何度天劫這一方麵,觀念頗有出入。
泰陽真君認為已經越來越成像的天劫,是整個祝融大陸之大劫難,天下蒼生必須共同麵對。是以,修士與凡人當同心協力,共同挑起度天劫、濟蒼生的重擔。
而葉罡在文中做的那些批注,明麵上看上去對泰陽真君這些觀念是讚成和擁護的,但是,沈雲越琢磨越覺得,葉罡不批注還好,這麽一批注,竟讓他覺得泰陽真君的意思變成了:修士領導凡人度天劫。
別看這麽一個小小的改動,貌似也很有道理——修士的能力與見識,還有財力,都遠遠超過凡人。天劫當前,當然是誰的能力越大,誰承擔的責任與義務也越大嘍。
所以,運天演武堂就順勢而生了。
但沈雲因為自己的道使然,對此非常之敏銳。他看出來了,葉罡與泰陽真君是不同的。而他自己,更讚同泰陽真君。
待讀完全文,這樣的感覺更加強烈了。
沈雲正想對葉罡直言,卻心念一轉,將湧到嘴邊的一席話,又盡數咽了迴去——首先,葉罡雖然是泰陽真君的弟子,但他本來就不是泰陽真君。他現在也是元嬰上人了,對其師尊之道有些不同的認識,這也是再正常不過的。所以,他不能僅憑著這篇萬把字的文章,就給葉罡扣上篡改其師尊之意的大帽子;再者,按泰陽真君之本義,建立運天演武堂就是要合全仙山之力,共同度天劫,濟蒼生。裏麵最主要的是求同。而葉罡的批注中,也很明確的表現出了共同度天劫,以濟蒼生之念。
罷了,僅是我一人之言……沈雲將玉簡還給葉罡,笑道:“拜讀完了,勝讀十年書。”
這句話,絕不是虛言。比如說,在軍隊的製式上,他受益匪淺。
一直以來,青木派的各營都是仿仙符兵和貝大帥的部隊而建。結果,看了演武堂的這方麵構想,他發現泰陽真君對落桑族在軍隊建製方麵的學習與創新,明顯的更加先進。
而且他在石頭島上的諸多實踐與自以為的創新,其實與泰陽真君可以說是不謀而合。隻是他是個土包子,對落桑族的軍隊建製領悟遠不及泰陽真君之透徹。
看完此文,令他有一種拔雲見霧之感。一時之間,生出很多頭緒,對青木派各營進一步的改革。
而這些,如果讓他自己象以前一樣,一邊琢磨,一邊搗鼓,估計真的要個十年八載的。
當然,他也沒有要把演武堂裏的這一套,原封不動的搬迴到青木派裏。結合青木派的實際,把好的借鑒過去,見賢思齊,這才是他真正的想法,也是他一貫的作法。
隻是這裏頭的想法太多,他得找個時間,先好好的捋一捋。
而葉罡聽了,看著他,笑問道:“雲弟是否也讚同文中的構想?”
聽到一個“也”字,沈雲的心弦輕輕顫了顫。
好吧,求同存異!
他吐出一口濁氣,笑道:“曾師伯說得很是全麵。不瞞兄台,”說著,指了指葉罡接過去的玉簡,“這裏麵的好東西實在是太多了,有很多是我不曾聽說過的。真的叫我這個土包子開了眼界。四正兄,如果不是晚上要開首次籌備會議,我恨不得現在就立馬閉關,好靜下心來,仔細鑽研曾師伯提出來的諸多構想。”
葉罡明白他的意思了——高山仰止!敬佩之極。
別看隻有區區萬言,卻是自己苦心孤詣花了近百個日日夜夜,方才成文,能夠得到這麽高的評價,葉罡不由滿心愉悅。
當然,唯一有些遺憾的是,因為自己的名望與修為遠遠不夠,所以,文中的大多數設想,隻能借師尊之口宣講出來。甚至還有一些觀點,因為師尊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又不得不以批注的形式,又天衣無縫的圓迴去。
等演武堂在全仙門真正揚名立萬了,我的這些構想也就真正的立起來了。便是借師尊之名,又如何?真正實現的,是我之道。
想到這一層,他眼底的那一抹黯然瞬間消失於無形。
沈雲恰好一抬眼,看到的便是他那一雙雄心勃勃的眼睛。
後者道了謝,接過來,握在手裏,定神細看。
很長的一篇文章,洋洋灑灑竟有萬餘字。第一段說的是演武堂的名字,以及平安青玉牌。
“運天”二字有了說法——泰陽真君想建立一支真正的、有組織的、團結的修士軍隊,以度天劫,濟蒼生。而演武堂就是仿落桑族的武學堂而製,目的就是為這支軍隊大批量培養中下層軍官。故而取名“運天”。
重新給弟子們統一發放平安青玉牌,對外的說法是,獎勵弟子們一件防禦法寶。而真正的用意是:打破弟子們原有的身份。無論是誰,也無論原來出自何門何派,不管是嫡係精英,還是旁係弟子,甚至是散修,隻要考中了運天演武堂,成為其中的一分子,那麽,他就隻有一個身份,即運天演武堂的弟子。
而沈雲細品之後,不難發現,泰陽真君確實是不對仙門不滿之極,有通過運天演武堂另起爐灶之意。
不過,這一點,甚合他意。
再看平安青玉牌。原來背麵刻的“厚德仁愛”也有是說法的。
厚德之意,取自“地勢坤,君子厚德以載物”。仁愛也是出自上古之典故。說的是,上古有一位大能“立孝慈仁愛,使民如子弟”。
這四個字飽含了泰陽真君對演武堂弟子們的器重,以及對新的修士軍隊的美好期望。
而葉罡在旁邊小注一行字:建議籌備會議以之為演武堂之校訓。
“校訓”一詞,對沈雲來說是個新鮮的字眼。他略一品咂,明白了其中的意思,覺得這條建議很不錯。
接下來的篇幅裏詳細的闡述了演武堂的弟子管理體係與學業體係。對於沈雲來說,這些大多是全新的,同時,也是他非常感興趣的。本來一目十行的他,一字一句的讀得甚是仔細。
不過,讀著讀著,他漸漸發現,文中並不是一個人的觀念。更確切的說,應當是葉罡在這裏頭摻了不少他自己的私貨。從這些地方,他不難看出,葉罡與泰陽真君在如何度天劫這一方麵,觀念頗有出入。
泰陽真君認為已經越來越成像的天劫,是整個祝融大陸之大劫難,天下蒼生必須共同麵對。是以,修士與凡人當同心協力,共同挑起度天劫、濟蒼生的重擔。
而葉罡在文中做的那些批注,明麵上看上去對泰陽真君這些觀念是讚成和擁護的,但是,沈雲越琢磨越覺得,葉罡不批注還好,這麽一批注,竟讓他覺得泰陽真君的意思變成了:修士領導凡人度天劫。
別看這麽一個小小的改動,貌似也很有道理——修士的能力與見識,還有財力,都遠遠超過凡人。天劫當前,當然是誰的能力越大,誰承擔的責任與義務也越大嘍。
所以,運天演武堂就順勢而生了。
但沈雲因為自己的道使然,對此非常之敏銳。他看出來了,葉罡與泰陽真君是不同的。而他自己,更讚同泰陽真君。
待讀完全文,這樣的感覺更加強烈了。
沈雲正想對葉罡直言,卻心念一轉,將湧到嘴邊的一席話,又盡數咽了迴去——首先,葉罡雖然是泰陽真君的弟子,但他本來就不是泰陽真君。他現在也是元嬰上人了,對其師尊之道有些不同的認識,這也是再正常不過的。所以,他不能僅憑著這篇萬把字的文章,就給葉罡扣上篡改其師尊之意的大帽子;再者,按泰陽真君之本義,建立運天演武堂就是要合全仙山之力,共同度天劫,濟蒼生。裏麵最主要的是求同。而葉罡的批注中,也很明確的表現出了共同度天劫,以濟蒼生之念。
罷了,僅是我一人之言……沈雲將玉簡還給葉罡,笑道:“拜讀完了,勝讀十年書。”
這句話,絕不是虛言。比如說,在軍隊的製式上,他受益匪淺。
一直以來,青木派的各營都是仿仙符兵和貝大帥的部隊而建。結果,看了演武堂的這方麵構想,他發現泰陽真君對落桑族在軍隊建製方麵的學習與創新,明顯的更加先進。
而且他在石頭島上的諸多實踐與自以為的創新,其實與泰陽真君可以說是不謀而合。隻是他是個土包子,對落桑族的軍隊建製領悟遠不及泰陽真君之透徹。
看完此文,令他有一種拔雲見霧之感。一時之間,生出很多頭緒,對青木派各營進一步的改革。
而這些,如果讓他自己象以前一樣,一邊琢磨,一邊搗鼓,估計真的要個十年八載的。
當然,他也沒有要把演武堂裏的這一套,原封不動的搬迴到青木派裏。結合青木派的實際,把好的借鑒過去,見賢思齊,這才是他真正的想法,也是他一貫的作法。
隻是這裏頭的想法太多,他得找個時間,先好好的捋一捋。
而葉罡聽了,看著他,笑問道:“雲弟是否也讚同文中的構想?”
聽到一個“也”字,沈雲的心弦輕輕顫了顫。
好吧,求同存異!
他吐出一口濁氣,笑道:“曾師伯說得很是全麵。不瞞兄台,”說著,指了指葉罡接過去的玉簡,“這裏麵的好東西實在是太多了,有很多是我不曾聽說過的。真的叫我這個土包子開了眼界。四正兄,如果不是晚上要開首次籌備會議,我恨不得現在就立馬閉關,好靜下心來,仔細鑽研曾師伯提出來的諸多構想。”
葉罡明白他的意思了——高山仰止!敬佩之極。
別看隻有區區萬言,卻是自己苦心孤詣花了近百個日日夜夜,方才成文,能夠得到這麽高的評價,葉罡不由滿心愉悅。
當然,唯一有些遺憾的是,因為自己的名望與修為遠遠不夠,所以,文中的大多數設想,隻能借師尊之口宣講出來。甚至還有一些觀點,因為師尊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又不得不以批注的形式,又天衣無縫的圓迴去。
等演武堂在全仙門真正揚名立萬了,我的這些構想也就真正的立起來了。便是借師尊之名,又如何?真正實現的,是我之道。
想到這一層,他眼底的那一抹黯然瞬間消失於無形。
沈雲恰好一抬眼,看到的便是他那一雙雄心勃勃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