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話說張巧兒之所以買下張大江賣剩的魚,其實是想搗鼓個小吃攤子———這也是張巧兒一早就打算好的,雖然張家沒實力開酒樓飯館,但隻要張巧兒有一手燒魚的好手藝,那搗鼓個專門賣魚的小吃攤子,應該也有不少賺頭。
不過既然想弄個專門賣熟魚的小吃攤子,張巧兒便想做些有特色的魚來賣,而這做魚最關鍵的是各色配料,因此張巧兒便尋了個機會、拉著吳氏一起去城裏走了一趟,專程去了那賣各色調味料的鋪子,想看看當地都有些什麽調味料。
張巧兒拉著吳氏逛了迴調味料鋪子後,才發現北宋的調味料種類繁多,除了油鹽醬醋這些尋常的調味料外,還有茴香、八角、砂仁、丁香、豆蔻,肉桂、三柰、大料、幹薑,花椒、陳皮、桂皮、白胡椒等香料。
張巧兒有心做水煮活魚、剁椒魚頭、酸菜魚等前世大賣,頗受老百姓喜歡的川係菜,因此著重觀察了下北宋各種辛辣調料,很快就發現花椒、薑、茱萸這三大辛辣調料在北宋最為常見,除此之外還有扶留藤、桂、胡椒、芥辣等。
但這些辛辣調料雖然種類不少,可總歸都不如明代才傳入中國的辣椒好用,而沒了辣椒這個重要的調味料,張巧兒有些擔心做出來的川係菜味道不太正宗。還擔心很可能根本就做不出現代那些水煮活魚、剁椒魚頭的味道,吸引不了客人。
不過張巧兒倒也沒灰心,一直拉著吳氏逛各式各樣的調料鋪子,希望能找到代替紅辣椒的調味料。幸好皇天不負有心人,張巧兒雖然沒找到能夠替代紅辣椒的調味料,但卻意外的在一間不起眼的鋪子裏、發現了本不該有的紅辣椒!
張巧兒雖然不明白原本要在明代才會傳入中國的紅辣椒,為何會提前出現在北宋,但她卻知道這紅辣椒十分珍貴、來之不易,於是當下便指著放滿紅辣椒的那個小方格、衝掌櫃的問道:“掌櫃的,這是什麽物事?怎麽賣?”
“小娘子,這乃是我一跑船的親戚從海外帶迴來的物事,說是叫‘紅海椒’,我店裏也沒多少貨、隻有大約一小麻袋,小娘子要是想買我可以算你便宜點!反正這物事擱我店裏小半年了都無人問津,我本想著再賣不出去、年底便把它們全部清出來扔了,沒想到趕巧有你這麽個主顧問起。”
張巧兒一聽掌櫃的這話,當下便暗自慶幸自己來的及時,隨後馬上就掏銀錢把掌櫃的那一小袋紅辣椒全都買了下來,再在掌櫃的的鋪子裏挑了別的一些調味料,把做菜需
要的各種調料都一並買齊了,才心滿意足的拉著吳氏一起迴了家。
吳氏雖然納悶張巧兒買那麽多調味料做什麽,但她曉得張巧兒一向是個有主意的人,因此也沒多問、張巧兒讓買什麽她就買什麽。不過吳氏卻特特拉著張巧兒去逛了綢布莊,照著張巧兒的年紀扯了一塊好看的料子,打算給張巧兒縫製一身新衣裳、讓自家閨女好好的臭美一番。
不過張巧兒眼下可是把心思都放在掙錢上,迴到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鑽到廚房裏,用新買來的調味料試著做新菜。張巧兒見家裏有著一大罐子醃製好的酸菜,當下決定先試著做較為簡單的“酸菜魚”,心想隻要這酸菜魚能做成功、明兒就能立馬挑上街去賣!
這酸菜魚隻要調味料齊全、幾個要訣都一一掌握了,做起來其實並不複雜、也不難。張巧兒先是動作利索的挑了條鮮肥的海魚、剖了拾掇幹淨了,然後在魚的頭尾各切了一刀,並把魚正反兩麵的魚肉整整齊齊的剖了下來。
魚肉剖下來後,張巧兒便把它們平放在砧板上,從尾部開始切片。
這切片也很講究技巧,必須斜切,且第一刀魚皮不能切斷,切第二片的時候才切斷魚皮———這叫做|“切雙刀”,切出來的魚片形狀會像蝴蝶一樣漂亮,且煮的時候魚肉也不容易散開。
張巧兒才剛剛切完魚片,便覺察到廚房外鬼鬼祟祟的躲了一個人,張巧兒本以為是自家人,後來等了一會兒不見人進屋、便猜到躲在外麵的人是誰———一定是那馬氏覬覦她燒魚的手藝,所以才會一聽說她要燒魚、便偷偷摸摸的躲到廚房外偷師。
覺察到馬氏躲在門外偷窺後,調配調味料時張巧兒故意閃到了角度,抓了事先準備好的調味料灑在了那一大碗魚片上,隨後背對著馬氏偷偷加了點酒去腥味,後又加了半個蛋清和生粉,把魚片和這些調味料混在一起抓勻,抓勻後放在一旁醃製———這魚片必須醃製大約一刻鍾才能下鍋,否則便很難入味。
把魚片晾著入味的時候,張巧兒已事先用小火燒熱了鍋,往鍋內放了花椒、幹辣椒慢慢的煸炒、熗鍋,炒好後把花椒和幹辣椒一起盛出來,取三分之一的幹辣椒放砧板上剁碎後備用。緊接著張巧兒又從罐子裏取了幾瓣酸菜出來,切得細細的後、不放油倒鍋裏用小火煸炒,炒好後同樣盛出備用。
躲在門外的馬氏見張巧兒放鍋裏炒的不是魚,於是便偷偷直起身子歇了一會兒,打算等張巧兒動手做魚時再繼續蹲下偷窺,一點都沒把張巧兒炒的辣椒、酸
菜和馬上要做的魚聯係在一起,這也就注定了她再怎麽偷師、最終也隻會學個四不像。
而屋裏的張巧兒見魚片醃製得差不多了,便往鍋內放了油、下魚骨魚頭炒,先放生薑、豆醬翻炒入味,後放炒好的幹辣椒、酸菜,最後再放一碗半的水,用大火煮到湯色發白再下鹽,然後將魚骨魚頭及酸菜盛出來裝盤墊底。
做好這些就可以開煮魚片了,躲在門外的馬氏一見張巧兒手腳麻利的將醃製好的魚片倒入鍋裏,馬上就重新趴了下來、睜著一雙眼偷窺,可惜張巧兒並沒有什麽大動作,隻像平常炒菜那樣翻了幾下鍋裏的魚片……
把魚片燜煮得差不多了,再隨手丟了幾顆辣椒和胡椒進去,一直到魚肉完全變色、張巧兒才手腳麻利的把魚片盛了起來,倒入裝了魚骨的盤中。
這時魚肉已是香氣四溢、惹得門外的馬氏口水直流,不過這魚雖然已經香氣誘人、但卻還需要最後一道工序才算是完成,而張巧兒不想叫無恥的馬氏把最後這一道工序學了去,因此她故意尋了碗來盛飯,裝出一副菜做好、馬上要開飯的樣子。
躲在門外的馬氏見了,果然立馬強壓下進去蹭口魚肉的念頭,為了不被張家大房的人發現她躲在外頭偷師,不等張巧兒扯開嗓子喊開飯、就急忙忙的往自家廚房溜去,一進廚房就飛快的把門掩上。
馬氏在自家廚房裏躲了一會兒,見沒人發現她先前偷偷摸摸幹的事,馬上就生爐起火、照著張巧兒先前的法子做魚!可惜張巧兒有意掩飾,馬氏隻學了一些無關緊要的表麵功夫,因此她最終做出來的魚成了四不像,不但沒有誘人的香氣、連她自己見了都沒吃的欲望!
而張巧兒這頭一等馬氏溜走,馬上把切碎的幹辣椒、及一早備下的芝麻灑在了魚肉上,隨後另起鍋燒了熱油淋在幹辣椒和芝麻上,再撒了一把細細的蔥花,多了這個小步驟後、一盆香噴噴的酸菜魚才算是新鮮出爐了!
張巧兒新做的這道酸菜魚,端上桌給張家大房一人品嚐了後,大家夥兒都連連稱妙、對張巧兒的手藝更是讚不絕口,張二郎甚至還一口氣吃了三碗白米飯!
而有了家人試吃後的肯定,張巧兒才有了把酸菜魚推廣出去的信心,並馬上拉著吳氏忙活起來———又是到城裏找泥瓦匠砌了個能移動的小爐子,又是置辦了一些擺攤用的物事,還特意置辦了幾個帶蓋兒的大盆,打算第二天便煮上幾鍋魚,嚴嚴實實的蓋好、放穩當了挑到城裏去賣。
張巧兒的計劃其實很簡單、
也一早就都盤算好了———張大江賣完魚迴來還很早,張巧兒得了他的魚,還有足夠的時間做出幾盆不同口味的魚肉來,這魚肉做出來後日頭還未居中,吳氏和張大海腳程快些、挑到城裏正好趕上飯點。
而張大海夫婦把魚肉挑到了城裏後,隨意找塊空地、支起一個簡陋的攤子,再升了爐子把魚湯稍微加熱一下就成。攤子支好後要是有人想買,他們就勺上一碗遞給他們,來買的人也可以自個兒帶碗、買了帶迴去下飯,就像賣豆花、糖水那樣既方便又省事!
這張巧兒做的魚肉本就與眾不同,加上賣的價錢比那些大酒樓要低上不少,因此不少想給家裏加菜的人都會來光顧他們,然後一傳十、十傳百,慢慢的慕名前來光顧的人就越來越多。
因此張大海夫婦這頭一迴到城裏賣魚肉,天都還沒黑、幾大盆魚肉就被一掃而光!讓吳氏一邊數著銅板兒、一邊樂得眉開眼笑,一直說張巧兒就是多準備幾盆魚肉今兒也能全都賣光光!
這“張記魚肉攤”一開起來,張家除了打漁、賣魚以及種田的收入外,便又多了一份源源不斷且十分可觀的收入,讓張家的小日子慢慢的紅火起來,不但一日三餐餐餐都能見肉,一家人也都有了新衣穿,再也不用為生計發愁了。
而張家大房在短短時日內日子便紅火起來,最嫉妒和羨慕的莫過於二房的馬氏了,也讓馬氏十分後悔早早的和大房分了家,白白失了這麽一個大便宜!
不過馬氏很快就得知張大江把剩魚賣給張巧兒一事,並且打探到張巧兒買了張大江的剩魚、做成熟魚後一轉手就賺了幾倍!
於是馬氏倍感嫉妒的同時、立馬就厚著臉皮粘了過來,說這活魚乃是他們二房出的,大房把活魚煮了賣了錢、自然就應該算他們二房一份,還背著張大江、死皮賴臉的張口要求分紅!
作者有話要說:撒花,在我們巧兒的帶領下,張家的小日子終於紅火起來了,並且慢慢的奔小康!
注意:文內提前穿越出現在北宋的調味料,請大家當成蝴蝶效應,也算是我這個親媽給女主開的金手指吧!其實辣椒得到明朝才有,特此聲明。
ps:馬氏是占不到便宜的,分紅?想的美呀!
話說張巧兒之所以買下張大江賣剩的魚,其實是想搗鼓個小吃攤子———這也是張巧兒一早就打算好的,雖然張家沒實力開酒樓飯館,但隻要張巧兒有一手燒魚的好手藝,那搗鼓個專門賣魚的小吃攤子,應該也有不少賺頭。
不過既然想弄個專門賣熟魚的小吃攤子,張巧兒便想做些有特色的魚來賣,而這做魚最關鍵的是各色配料,因此張巧兒便尋了個機會、拉著吳氏一起去城裏走了一趟,專程去了那賣各色調味料的鋪子,想看看當地都有些什麽調味料。
張巧兒拉著吳氏逛了迴調味料鋪子後,才發現北宋的調味料種類繁多,除了油鹽醬醋這些尋常的調味料外,還有茴香、八角、砂仁、丁香、豆蔻,肉桂、三柰、大料、幹薑,花椒、陳皮、桂皮、白胡椒等香料。
張巧兒有心做水煮活魚、剁椒魚頭、酸菜魚等前世大賣,頗受老百姓喜歡的川係菜,因此著重觀察了下北宋各種辛辣調料,很快就發現花椒、薑、茱萸這三大辛辣調料在北宋最為常見,除此之外還有扶留藤、桂、胡椒、芥辣等。
但這些辛辣調料雖然種類不少,可總歸都不如明代才傳入中國的辣椒好用,而沒了辣椒這個重要的調味料,張巧兒有些擔心做出來的川係菜味道不太正宗。還擔心很可能根本就做不出現代那些水煮活魚、剁椒魚頭的味道,吸引不了客人。
不過張巧兒倒也沒灰心,一直拉著吳氏逛各式各樣的調料鋪子,希望能找到代替紅辣椒的調味料。幸好皇天不負有心人,張巧兒雖然沒找到能夠替代紅辣椒的調味料,但卻意外的在一間不起眼的鋪子裏、發現了本不該有的紅辣椒!
張巧兒雖然不明白原本要在明代才會傳入中國的紅辣椒,為何會提前出現在北宋,但她卻知道這紅辣椒十分珍貴、來之不易,於是當下便指著放滿紅辣椒的那個小方格、衝掌櫃的問道:“掌櫃的,這是什麽物事?怎麽賣?”
“小娘子,這乃是我一跑船的親戚從海外帶迴來的物事,說是叫‘紅海椒’,我店裏也沒多少貨、隻有大約一小麻袋,小娘子要是想買我可以算你便宜點!反正這物事擱我店裏小半年了都無人問津,我本想著再賣不出去、年底便把它們全部清出來扔了,沒想到趕巧有你這麽個主顧問起。”
張巧兒一聽掌櫃的這話,當下便暗自慶幸自己來的及時,隨後馬上就掏銀錢把掌櫃的那一小袋紅辣椒全都買了下來,再在掌櫃的的鋪子裏挑了別的一些調味料,把做菜需
要的各種調料都一並買齊了,才心滿意足的拉著吳氏一起迴了家。
吳氏雖然納悶張巧兒買那麽多調味料做什麽,但她曉得張巧兒一向是個有主意的人,因此也沒多問、張巧兒讓買什麽她就買什麽。不過吳氏卻特特拉著張巧兒去逛了綢布莊,照著張巧兒的年紀扯了一塊好看的料子,打算給張巧兒縫製一身新衣裳、讓自家閨女好好的臭美一番。
不過張巧兒眼下可是把心思都放在掙錢上,迴到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鑽到廚房裏,用新買來的調味料試著做新菜。張巧兒見家裏有著一大罐子醃製好的酸菜,當下決定先試著做較為簡單的“酸菜魚”,心想隻要這酸菜魚能做成功、明兒就能立馬挑上街去賣!
這酸菜魚隻要調味料齊全、幾個要訣都一一掌握了,做起來其實並不複雜、也不難。張巧兒先是動作利索的挑了條鮮肥的海魚、剖了拾掇幹淨了,然後在魚的頭尾各切了一刀,並把魚正反兩麵的魚肉整整齊齊的剖了下來。
魚肉剖下來後,張巧兒便把它們平放在砧板上,從尾部開始切片。
這切片也很講究技巧,必須斜切,且第一刀魚皮不能切斷,切第二片的時候才切斷魚皮———這叫做|“切雙刀”,切出來的魚片形狀會像蝴蝶一樣漂亮,且煮的時候魚肉也不容易散開。
張巧兒才剛剛切完魚片,便覺察到廚房外鬼鬼祟祟的躲了一個人,張巧兒本以為是自家人,後來等了一會兒不見人進屋、便猜到躲在外麵的人是誰———一定是那馬氏覬覦她燒魚的手藝,所以才會一聽說她要燒魚、便偷偷摸摸的躲到廚房外偷師。
覺察到馬氏躲在門外偷窺後,調配調味料時張巧兒故意閃到了角度,抓了事先準備好的調味料灑在了那一大碗魚片上,隨後背對著馬氏偷偷加了點酒去腥味,後又加了半個蛋清和生粉,把魚片和這些調味料混在一起抓勻,抓勻後放在一旁醃製———這魚片必須醃製大約一刻鍾才能下鍋,否則便很難入味。
把魚片晾著入味的時候,張巧兒已事先用小火燒熱了鍋,往鍋內放了花椒、幹辣椒慢慢的煸炒、熗鍋,炒好後把花椒和幹辣椒一起盛出來,取三分之一的幹辣椒放砧板上剁碎後備用。緊接著張巧兒又從罐子裏取了幾瓣酸菜出來,切得細細的後、不放油倒鍋裏用小火煸炒,炒好後同樣盛出備用。
躲在門外的馬氏見張巧兒放鍋裏炒的不是魚,於是便偷偷直起身子歇了一會兒,打算等張巧兒動手做魚時再繼續蹲下偷窺,一點都沒把張巧兒炒的辣椒、酸
菜和馬上要做的魚聯係在一起,這也就注定了她再怎麽偷師、最終也隻會學個四不像。
而屋裏的張巧兒見魚片醃製得差不多了,便往鍋內放了油、下魚骨魚頭炒,先放生薑、豆醬翻炒入味,後放炒好的幹辣椒、酸菜,最後再放一碗半的水,用大火煮到湯色發白再下鹽,然後將魚骨魚頭及酸菜盛出來裝盤墊底。
做好這些就可以開煮魚片了,躲在門外的馬氏一見張巧兒手腳麻利的將醃製好的魚片倒入鍋裏,馬上就重新趴了下來、睜著一雙眼偷窺,可惜張巧兒並沒有什麽大動作,隻像平常炒菜那樣翻了幾下鍋裏的魚片……
把魚片燜煮得差不多了,再隨手丟了幾顆辣椒和胡椒進去,一直到魚肉完全變色、張巧兒才手腳麻利的把魚片盛了起來,倒入裝了魚骨的盤中。
這時魚肉已是香氣四溢、惹得門外的馬氏口水直流,不過這魚雖然已經香氣誘人、但卻還需要最後一道工序才算是完成,而張巧兒不想叫無恥的馬氏把最後這一道工序學了去,因此她故意尋了碗來盛飯,裝出一副菜做好、馬上要開飯的樣子。
躲在門外的馬氏見了,果然立馬強壓下進去蹭口魚肉的念頭,為了不被張家大房的人發現她躲在外頭偷師,不等張巧兒扯開嗓子喊開飯、就急忙忙的往自家廚房溜去,一進廚房就飛快的把門掩上。
馬氏在自家廚房裏躲了一會兒,見沒人發現她先前偷偷摸摸幹的事,馬上就生爐起火、照著張巧兒先前的法子做魚!可惜張巧兒有意掩飾,馬氏隻學了一些無關緊要的表麵功夫,因此她最終做出來的魚成了四不像,不但沒有誘人的香氣、連她自己見了都沒吃的欲望!
而張巧兒這頭一等馬氏溜走,馬上把切碎的幹辣椒、及一早備下的芝麻灑在了魚肉上,隨後另起鍋燒了熱油淋在幹辣椒和芝麻上,再撒了一把細細的蔥花,多了這個小步驟後、一盆香噴噴的酸菜魚才算是新鮮出爐了!
張巧兒新做的這道酸菜魚,端上桌給張家大房一人品嚐了後,大家夥兒都連連稱妙、對張巧兒的手藝更是讚不絕口,張二郎甚至還一口氣吃了三碗白米飯!
而有了家人試吃後的肯定,張巧兒才有了把酸菜魚推廣出去的信心,並馬上拉著吳氏忙活起來———又是到城裏找泥瓦匠砌了個能移動的小爐子,又是置辦了一些擺攤用的物事,還特意置辦了幾個帶蓋兒的大盆,打算第二天便煮上幾鍋魚,嚴嚴實實的蓋好、放穩當了挑到城裏去賣。
張巧兒的計劃其實很簡單、
也一早就都盤算好了———張大江賣完魚迴來還很早,張巧兒得了他的魚,還有足夠的時間做出幾盆不同口味的魚肉來,這魚肉做出來後日頭還未居中,吳氏和張大海腳程快些、挑到城裏正好趕上飯點。
而張大海夫婦把魚肉挑到了城裏後,隨意找塊空地、支起一個簡陋的攤子,再升了爐子把魚湯稍微加熱一下就成。攤子支好後要是有人想買,他們就勺上一碗遞給他們,來買的人也可以自個兒帶碗、買了帶迴去下飯,就像賣豆花、糖水那樣既方便又省事!
這張巧兒做的魚肉本就與眾不同,加上賣的價錢比那些大酒樓要低上不少,因此不少想給家裏加菜的人都會來光顧他們,然後一傳十、十傳百,慢慢的慕名前來光顧的人就越來越多。
因此張大海夫婦這頭一迴到城裏賣魚肉,天都還沒黑、幾大盆魚肉就被一掃而光!讓吳氏一邊數著銅板兒、一邊樂得眉開眼笑,一直說張巧兒就是多準備幾盆魚肉今兒也能全都賣光光!
這“張記魚肉攤”一開起來,張家除了打漁、賣魚以及種田的收入外,便又多了一份源源不斷且十分可觀的收入,讓張家的小日子慢慢的紅火起來,不但一日三餐餐餐都能見肉,一家人也都有了新衣穿,再也不用為生計發愁了。
而張家大房在短短時日內日子便紅火起來,最嫉妒和羨慕的莫過於二房的馬氏了,也讓馬氏十分後悔早早的和大房分了家,白白失了這麽一個大便宜!
不過馬氏很快就得知張大江把剩魚賣給張巧兒一事,並且打探到張巧兒買了張大江的剩魚、做成熟魚後一轉手就賺了幾倍!
於是馬氏倍感嫉妒的同時、立馬就厚著臉皮粘了過來,說這活魚乃是他們二房出的,大房把活魚煮了賣了錢、自然就應該算他們二房一份,還背著張大江、死皮賴臉的張口要求分紅!
作者有話要說:撒花,在我們巧兒的帶領下,張家的小日子終於紅火起來了,並且慢慢的奔小康!
注意:文內提前穿越出現在北宋的調味料,請大家當成蝴蝶效應,也算是我這個親媽給女主開的金手指吧!其實辣椒得到明朝才有,特此聲明。
ps:馬氏是占不到便宜的,分紅?想的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