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板塊漂移
洞穴探險:尋找太極門 作者:蔡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八人吃飽了水藻,悄悄地離開了河岸,向前麵行進。他們知道進入了一個特殊的生態圈,在這裏,人類沒有任何優勢可言,所以每一步都非常小心,生怕驚動了某個未知生物,對他們帶來災難。
李勝利失憶之後完全像白癡一樣了,孟雄偉用一根繩子拴著他的腰,牽著他行走。
“這裂穀裏應該能找到地熱口,我們向前麵找一找看。”吳光凱說,“傳說中九黎氏帶著他的部下進入到這裏,他們利用地下油氣作為照明和燒烤食物,也許還有地下熱能。”
“是的,我們向前麵走一走。”李征遠說,“如果找到地下岩城,我們就可以找到通往外麵的路了。”
陳海涯以前是上海市一所重點中學的地理老師,他對地球的演變,以及地質結構都有係統的了解。
他一邊行走,一邊借助微弱的燈光,仔細觀察兩旁的岩石,發現這裏的地貌和岩石極其古老,跟一般的溶岩峽穀完全不同。
溶洞分為雨水型洞穴、熱水型洞穴和化學類型的洞穴。但不管是哪種類型的洞穴,都是含有腐蝕作用的流水把溶岩融解在水裏,然後一點點地帶走。經過上百萬年的腐蝕,最終形成各種奇異的洞穴係統。
水洞一般分為流入型洞穴和穿越型洞穴。流入型洞穴隻有入口而沒有出口,這種洞穴裏麵全是一潭死水。而穿越型洞穴既有入口,也有出口,地下河貫穿整個洞穴係統。這種洞穴通常是水洞和幹洞的綜合類型,適合參觀。
溶洞中都有乳鍾石、石筍、石幔、岩珠、岩珊瑚、蓮花盆等地貌特征,可是,為什麽他們目前所處的地下峽穀卻沒有這些特征呢?
陳海涯可以肯定,他們掉進的不是一般的溶洞中,而是一條天然的大裂穀裏。
“我們掉進地縫裏了。”陳海涯吃驚地喊了一聲。“李兄,我們得重新製訂行走路線,跟著流水走,也許找不到出口。”
“為什麽?”李征遠留住了腳步,迴過頭來問他。
“這裏是一條天然的大裂穀,”陳海涯說,“你知道非洲大裂穀嗎?”
“知道,那是一道地球的傷痕。”李征遠說,“東非大裂穀北起西亞,從靠近伊斯肯德侖港的南土耳其開始,南抵非洲東南,一直延伸到貝拉港附近的莫桑比克海岸。穿越坦桑尼亞、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等數個國家,跨越50多個緯度,長達6500多公裏,寬度從幾十公裏至200公裏不等,深達2000米,裂穀岩壁像用刀削斧劈一樣光滑垂直。”
“你打開強光手電看看上麵”陳海涯指著兩邊的岩石說。
李征遠打開強光手電,往旁邊的岩壁上照去,發現垂直的岩壁幽黑光滑,高不見頂。
“難道我們掉進了地下大裂穀裏?”一向冷靜的李征遠也不由得大吃了一驚。
“完全有這個可能。”陳海涯說。
“莫非地球上有一條從未被人發現過的地底大裂縫?”李征遠停下腳步,仔細觀察兩旁的岩石說道。“這裏是有點不對勁,越來越不像是溶洞了。”
“是的,”陳海涯說:“這個還要從地球的結構說起。1910年,南斯拉夫地震學家莫堆洛維奇觀測到地震波在傳到地下50千米處有折射現象發生。他認為這個發生折射的地帶,就是地殼和下麵物質的分界麵。四年後,美國地震學家古登堡觀測到地下2900多千米深處存在著另一個不同物質的分界麵。根據他們的探測結果得出,地球是由地殼、地幔和地核3個圈層組成的。
“ 地殼是由岩石組成的最堅硬的幾個板塊,平均厚度17公裏,大陸部分平均厚度33千米,海洋處要薄一些。
”地幔是地殼和地核之間的中間層,厚達3500公裏左右,主要由鐵鎂矽酸鹽之類的東西組成,呈固態。當壓力減低到某種程度的時候,這種物質就會液化,形成流動的岩漿,當它從地縫中噴出地麵時,就是火山爆發了。
“ 地核的半徑約3450公裏厚,由內核和外核組成。外核厚約1600公裏,是液態的;內核是一個溫度很高、密度很大、由鐵鎳構成的金屬核。
“既然地殼比地幔要硬,所以,上麵這層硬殼在力的作用下可能移動。德國探險家、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最先提了大陸漂移說。他認為在兩億年前,地殼隻有一個大陸,那就是混沌之初的‘盤古大陸’。由於地球內部溫度和密度的不均勻分布,地幔內物質發生熱對流;在熱對流帶動下各板塊相對運動,它們或被撕開或被擠壓。所以盤古大陸被分裂成現在的七大洲。
“上世紀七十年代,通過地質學、古生物學、地震學、觀測學地深入研究,以及探測儀器的進一步改進,地球物理學家們又提出了板塊漂移說,更加完善了魏格納的漂移說。
“由於天體的引力和地球自轉的離心力以及地幔熱對流所產生的力量結合,使原本連在一起的板塊發生了分裂,美洲從非洲和歐亞大陸分離出去,中間形成了大西洋,非洲大陸和歐亞板塊分開,南端分離印巴次大陸,形成印度洋;兩個小板塊從歐亞大陸分離,形成了澳大利亞和南極洲。
“這股強大的力量差一點把非洲撕成兩截,好在這時板塊的移動停止了下來,才隻讓非洲大陸留下了一條長達6500多公裏的傷痕。也就是現在的東非大裂穀。”
“你的意思是說,我們目前所處的裂縫也是板塊漂移的時候留下來的?”吳光凱說。
“是的,印度洋板塊向北移動,與歐亞板塊撞在了一起,形成了大皺褶,喜馬拉雅山脈就是碰撞中壟起的。”陳海涯說,“澳大利亞和南極洲從歐亞大陸分裂出去的時候,強大的撕扯力,把歐亞大陸的東南處撕破了一條口子,就是我們現在所處的這條裂縫。”
“那麽這條裂縫為什麽又會在地底下,沒有像非洲大裂穀一樣露在外麵?”孟雄偉不解地問。
“我剛才說了,印度洋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整個地表向北移動,所以,這條大裂縫像下水道一樣被地表的岩石蓋了起來,形成了特殊的地下大裂穀。”
“媽呀!那這條裂穀不是有很長了?”吳光凱驚歎道。
“是的,也許有幾千公裏,這條地下裂縫一直從中國的西部延伸到太平洋的底部。”陳海涯說。“我們隻是處於中部地段。不管往哪頭走,都有上千公裏的路程。”
“媽的!我們掉進地球的‘下水道’裏。”孟雄偉說。“我們根本就沒有出去的可能了,難道要我們沿著地下河走到太平洋底下去嗎?”
“地下裂穀隻是個猜測,現在還不能確定。既然我們能進來,也能出去。大家不要絕望。我保證帶大家走出大裂穀,重新見到陽光。”李征遠說:“如果陳海涯分析得沒錯,那麽我們離地幔很近,一定可以發現地熱。我們先找到地熱口,把衣烤幹再說。”
“是的,李兄說得對,我們先找地熱口取暖,我們不能凍死。”陳海涯說。
李征遠帶領著眾人在深隧的裂縫裏行走,前麵是黑暗和未知世界,陰森的氣氛彌漫在四周,充滿了恐怖,寒冷和驚慌折磨著每一個人。有時候,李征遠的內心也有一股說不出的迷茫。
李勝利失憶之後完全像白癡一樣了,孟雄偉用一根繩子拴著他的腰,牽著他行走。
“這裂穀裏應該能找到地熱口,我們向前麵找一找看。”吳光凱說,“傳說中九黎氏帶著他的部下進入到這裏,他們利用地下油氣作為照明和燒烤食物,也許還有地下熱能。”
“是的,我們向前麵走一走。”李征遠說,“如果找到地下岩城,我們就可以找到通往外麵的路了。”
陳海涯以前是上海市一所重點中學的地理老師,他對地球的演變,以及地質結構都有係統的了解。
他一邊行走,一邊借助微弱的燈光,仔細觀察兩旁的岩石,發現這裏的地貌和岩石極其古老,跟一般的溶岩峽穀完全不同。
溶洞分為雨水型洞穴、熱水型洞穴和化學類型的洞穴。但不管是哪種類型的洞穴,都是含有腐蝕作用的流水把溶岩融解在水裏,然後一點點地帶走。經過上百萬年的腐蝕,最終形成各種奇異的洞穴係統。
水洞一般分為流入型洞穴和穿越型洞穴。流入型洞穴隻有入口而沒有出口,這種洞穴裏麵全是一潭死水。而穿越型洞穴既有入口,也有出口,地下河貫穿整個洞穴係統。這種洞穴通常是水洞和幹洞的綜合類型,適合參觀。
溶洞中都有乳鍾石、石筍、石幔、岩珠、岩珊瑚、蓮花盆等地貌特征,可是,為什麽他們目前所處的地下峽穀卻沒有這些特征呢?
陳海涯可以肯定,他們掉進的不是一般的溶洞中,而是一條天然的大裂穀裏。
“我們掉進地縫裏了。”陳海涯吃驚地喊了一聲。“李兄,我們得重新製訂行走路線,跟著流水走,也許找不到出口。”
“為什麽?”李征遠留住了腳步,迴過頭來問他。
“這裏是一條天然的大裂穀,”陳海涯說,“你知道非洲大裂穀嗎?”
“知道,那是一道地球的傷痕。”李征遠說,“東非大裂穀北起西亞,從靠近伊斯肯德侖港的南土耳其開始,南抵非洲東南,一直延伸到貝拉港附近的莫桑比克海岸。穿越坦桑尼亞、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等數個國家,跨越50多個緯度,長達6500多公裏,寬度從幾十公裏至200公裏不等,深達2000米,裂穀岩壁像用刀削斧劈一樣光滑垂直。”
“你打開強光手電看看上麵”陳海涯指著兩邊的岩石說。
李征遠打開強光手電,往旁邊的岩壁上照去,發現垂直的岩壁幽黑光滑,高不見頂。
“難道我們掉進了地下大裂穀裏?”一向冷靜的李征遠也不由得大吃了一驚。
“完全有這個可能。”陳海涯說。
“莫非地球上有一條從未被人發現過的地底大裂縫?”李征遠停下腳步,仔細觀察兩旁的岩石說道。“這裏是有點不對勁,越來越不像是溶洞了。”
“是的,”陳海涯說:“這個還要從地球的結構說起。1910年,南斯拉夫地震學家莫堆洛維奇觀測到地震波在傳到地下50千米處有折射現象發生。他認為這個發生折射的地帶,就是地殼和下麵物質的分界麵。四年後,美國地震學家古登堡觀測到地下2900多千米深處存在著另一個不同物質的分界麵。根據他們的探測結果得出,地球是由地殼、地幔和地核3個圈層組成的。
“ 地殼是由岩石組成的最堅硬的幾個板塊,平均厚度17公裏,大陸部分平均厚度33千米,海洋處要薄一些。
”地幔是地殼和地核之間的中間層,厚達3500公裏左右,主要由鐵鎂矽酸鹽之類的東西組成,呈固態。當壓力減低到某種程度的時候,這種物質就會液化,形成流動的岩漿,當它從地縫中噴出地麵時,就是火山爆發了。
“ 地核的半徑約3450公裏厚,由內核和外核組成。外核厚約1600公裏,是液態的;內核是一個溫度很高、密度很大、由鐵鎳構成的金屬核。
“既然地殼比地幔要硬,所以,上麵這層硬殼在力的作用下可能移動。德國探險家、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最先提了大陸漂移說。他認為在兩億年前,地殼隻有一個大陸,那就是混沌之初的‘盤古大陸’。由於地球內部溫度和密度的不均勻分布,地幔內物質發生熱對流;在熱對流帶動下各板塊相對運動,它們或被撕開或被擠壓。所以盤古大陸被分裂成現在的七大洲。
“上世紀七十年代,通過地質學、古生物學、地震學、觀測學地深入研究,以及探測儀器的進一步改進,地球物理學家們又提出了板塊漂移說,更加完善了魏格納的漂移說。
“由於天體的引力和地球自轉的離心力以及地幔熱對流所產生的力量結合,使原本連在一起的板塊發生了分裂,美洲從非洲和歐亞大陸分離出去,中間形成了大西洋,非洲大陸和歐亞板塊分開,南端分離印巴次大陸,形成印度洋;兩個小板塊從歐亞大陸分離,形成了澳大利亞和南極洲。
“這股強大的力量差一點把非洲撕成兩截,好在這時板塊的移動停止了下來,才隻讓非洲大陸留下了一條長達6500多公裏的傷痕。也就是現在的東非大裂穀。”
“你的意思是說,我們目前所處的裂縫也是板塊漂移的時候留下來的?”吳光凱說。
“是的,印度洋板塊向北移動,與歐亞板塊撞在了一起,形成了大皺褶,喜馬拉雅山脈就是碰撞中壟起的。”陳海涯說,“澳大利亞和南極洲從歐亞大陸分裂出去的時候,強大的撕扯力,把歐亞大陸的東南處撕破了一條口子,就是我們現在所處的這條裂縫。”
“那麽這條裂縫為什麽又會在地底下,沒有像非洲大裂穀一樣露在外麵?”孟雄偉不解地問。
“我剛才說了,印度洋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整個地表向北移動,所以,這條大裂縫像下水道一樣被地表的岩石蓋了起來,形成了特殊的地下大裂穀。”
“媽呀!那這條裂穀不是有很長了?”吳光凱驚歎道。
“是的,也許有幾千公裏,這條地下裂縫一直從中國的西部延伸到太平洋的底部。”陳海涯說。“我們隻是處於中部地段。不管往哪頭走,都有上千公裏的路程。”
“媽的!我們掉進地球的‘下水道’裏。”孟雄偉說。“我們根本就沒有出去的可能了,難道要我們沿著地下河走到太平洋底下去嗎?”
“地下裂穀隻是個猜測,現在還不能確定。既然我們能進來,也能出去。大家不要絕望。我保證帶大家走出大裂穀,重新見到陽光。”李征遠說:“如果陳海涯分析得沒錯,那麽我們離地幔很近,一定可以發現地熱。我們先找到地熱口,把衣烤幹再說。”
“是的,李兄說得對,我們先找地熱口取暖,我們不能凍死。”陳海涯說。
李征遠帶領著眾人在深隧的裂縫裏行走,前麵是黑暗和未知世界,陰森的氣氛彌漫在四周,充滿了恐怖,寒冷和驚慌折磨著每一個人。有時候,李征遠的內心也有一股說不出的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