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區駐地向南三十裏。


    南洋慰問團、左重一行人與李副部長等邊區工作人員,坐著十多輛驢車在土路緩緩前行,驢車上還裝著高高的麻袋。


    趁著車輛顛簸,鄔春陽順勢抬手摸了摸麻袋,探身在左重耳邊小聲匯報:“組長,是小米,處理的不錯,是精糧。”


    小米,也就是粟。


    屬於喜溫、耐旱、短日照作物,對土壤要求不高,適應性強,最適宜在富含機質的粘壤土或砂壤土上生長,是陝省和西北百姓的主要口糧。


    在後世,小米是粗糧,但在現時,富含鐵、磷和鉀,具有補血效果的小米是不折不扣的精糧。


    然而,小米的外殼較為堅硬,如果不經過處理,很難被人體消化吸收,故而需要脫殼,且脫殼的難度很大,這就造成了這種糧食的口感不是太好。


    比如果軍部隊供應的小米,吃下去不僅拉嗓子,偶爾還能看到石子和沙土,除了底層士兵願意吃,軍官們對此嗤之以鼻,寧願餓肚子也不碰。


    通過這一處細節,便能看出八路軍的後勤係統已經形成了體係,可以對收來的糧食進行深度加工,別小看這件事,打仗就是打後勤。


    另外,十多輛驢車的糧食加起來起碼有數千斤,同樣可以推測出邊區的糧食產量不低,以及八路軍的主食供應較為充足,隻是缺少肉類。


    鄔春陽和歸有光有些喪氣,封鎖,封鎖個p,國府越封鎖,人家發展的越快,真是見鬼了。


    左重卻是表情如常,伸手從路邊揪了根野草放進嘴裏,靠在麻袋上看著蔚藍色的天空,不知道在想什麽。


    旁邊的徐恩增則耷拉著腦袋,一點都不關心外界的動靜,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自從上次接頭被抓後這家夥就一直是這副摸樣。


    而李副部長和陳先生在另一輛驢車上相談甚歡,微風吹過道路兩邊的良田,金色的麥浪看著令人心情舒爽,時間過的飛快。


    沒多會,車隊來到了一個營地門口,李副部長下車將通行證遞給警惕的哨兵,然後站在崗哨外耐心等候。


    見狀,左重跳下車來到對方身邊,遞過去一支香煙,笑眯眯的誇獎起八路軍的紀律。


    “老李,我觀貴軍頗有漢時細柳營之風啊,連你這個大首長未經允許,也不得擅自入內,這種事在果軍是絕無可能的。”


    李副部長點上煙瞟了瞟他,心中猜測這個特務究竟想幹什麽,嘴上謙虛道。


    “徐組長過獎了,我們裝備差,兵員少,隻能從小處著手提高戰鬥力,讓你見笑了。”


    兩人站在那聊了一會,一個身高魁梧的大漢從營地內走出來,看著此人的樣貌,鄔春陽、歸有光和左重心頭均是一跳,互相對視了一眼。


    “蕭主任,你好啊。”


    “老李,歡迎來留守處。”


    李副部長和魁梧大漢熱情地打起了招唿,口中稱唿對方為蕭主任,再結合留守處三字,此人的身份顯而易見。


    左重腦中閃過邊區向山城軍韋會提交的一份整編報告,蘆溝橋事變後,八路軍對現有軍隊進行了改編,除了開赴前線的部隊外,為了保護駐地,還組建了一支留守部隊。


    115師的炮兵營、錨重營,120師的第359旅一團、特務營、工兵營、炮兵營、翰重營,129師的385旅旅部和一團、特務營、工兵營、炮兵營、翰重營被整合成八個團,共9000餘人留守邊區。


    為統一指揮上述留守部隊,在駐地設立八路軍後方留守處,這位蕭主任就是指揮官,此人的經曆甚是傳奇。


    對方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小手工業者家庭,幼時靠著親友的資助進入私塾和新式學堂,參加隔命之後,先後在莫斯克東方大學和列┴寧格勒軍政學院學刁。


    1924年初,紅俄的締造者逝世,他曾作為東方民族代表守靈,是地下黨軍隊中少有的非黃埔係高級將領,非常的根正苗紅。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邊區高層才將保護駐地的精銳之師交給對方,軍統更是為其建立了專門的檔案,想盡辦法搞到了一張照片,所以左重他們才能認出此人。


    營地門口,李副部長打完招唿對著遠處的陳先生、徐恩增招招手,待兩人走近後說道。


    “陳先生,徐組長,徐副局長,我給三位介紹一下,這位是邊區留守處的蕭主任,我們今日的參觀就由他安排。”


    蕭主任聽完謙虛的笑了笑,一一跟三人握手,作風很是利落,標準的職業軍人做派。


    雙方打完招唿,一起走進了營地,左重悄悄打量著裏麵的設施和建築,不知為何想起了前世看過的那些影視劇。


    特別是某部電視劇裏,“八路軍指揮部”坐落在豪華別墅中,裏麵“女戰士”個個身穿短裙,妝容精致,“男戰士”全都打著發膠發蠟,發型梳得一絲不苟。


    但實際上呢,作為承擔著守備重任的留守部隊,戰士們就住在簡陋的窯洞裏,別說發蠟,想要洗澡都困難。


    想到這,左重抹了抹油光鋥亮的頭發,輕輕咳嗽了一聲,跟著蕭主任走進一間指揮部,8個八路軍幹部已經等候多時。


    這些人便是留守部隊的八位團長,他們看著普普通通,衣著很是簡樸,甚至有一點皺皺巴巴,腳上穿著是黑布鞋,沒什麽出奇的地方,卻都是運籌帷幄、戰功卓著的將領。


    隨著蕭主任和李副部長的介紹,左重內心震撼不已,一次性見到這麽多未來的少將、中將、大將,誰又能保持淡定。


    寒暄中眾人分別落座,慰問團對邊區的軍事考察正式開始,蕭主任作為留守處首長,首先對八路軍的軍事訓練進行了大致介紹。


    按照他所說,目前八路軍的士兵訓練普遍采取“三操兩堂”製,這是從西南時期留下的傳統。


    即每天出三次操、上兩堂理論課,出操的主要內容就是實戰結合練兵,開展射擊、刺殺、劈刀、投彈、爬山、跳障礙、過獨木橋、爬雲梯等軍體項目。


    聽到這裏,徐恩增目瞪口呆地看著蕭主任,一天三次出操,還要上兩堂課,莫非八路軍士兵都是鐵打的不成?


    要是果軍施行此等訓練方式,不用日本人打過來,自己就要嘩變,一個月幾塊錢的軍餉,訓練意思一下就得了,這肯定是地下黨在吹噓。


    “等等。”


    徐恩增打斷了蕭主任的話,起身嗤笑道:“蕭長官,我們來邊區是想知道真實情況,不是來聽貴方講故事的,這樣的訓練強度,不要說貴軍,就算是當年的教導總隊都無法做到。”


    麵對質疑,蕭主任沒有生氣,低聲跟李副部長商量了幾句後,幹脆帶著所有人前往了一個訓練場,讓慰問團和果黨一方親眼看一看。


    此時正好有一支連級部隊在進行射擊和投彈考核,眾人立於場外,看著戰士們在各級軍官的組織下趴在地上,開始分組射擊。


    徐恩增看的真切,當看到每個八路軍戰士隻發到了兩發子彈時,頓時扯起嘴角,不屑之意溢於言表。


    不過等到槍聲和報靶聲響起,他的笑容就沒了。


    在一百五十米臥姿射擊,總計二十環的情況下,參與考核的戰士們命中標靶者到達了百分之九十,兩彈命中十六環以上者竟有百分之六十之多。


    這個成績就連歸有光都倒吸了口涼氣,大光頭下意識走進場內,隨便找了個戰士要求檢查武器,戰士看向蕭主任,蕭主任輕輕點點頭。


    戰士依依不舍的把手裏的三八大蓋遞了出去,歸有光快速接過拉了拉槍栓,發現槍支機械部分運行良好流暢,絲毫沒有粗澀之感,足見坪時的保養很到位。


    為了求證,他熟練的打開槍機,將手指伸進去擦了擦後拿出來仔細觀察,指腹上很幹淨,隻有剛剛射擊留下的些許火藥殘留。


    接著他又將槍口對準陽光,側頭觀察起槍膛,裏麵的膛線雖然磨損較為嚴重,可並無任何汙垢。


    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這個戰士身上的軍裝打滿了補丁,衣領和袖口上都是毛刺,胸前還有汗水蒸發造成的白色鹽漬。


    最後,歸有光問了對方幾個武器保養問題,聽完他歎了口氣,把武器還了迴去,退到一旁不再說話。


    見微知著,地下黨確實沒有演戲,八路軍的訓練強度就是這麽高。


    這還沒有完,接下來的投彈考核,戰士們的表現再次讓慰問團和左重等人大開眼界。


    按照要求,普通八路軍戰士需要將一個四兩重的木柄手榴彈,投擲到三十五米以外,一個五米範圍圓圈內。


    連級及以下指戰員、機關幹部、雜務人員的要求更高,投彈距離升為了四十五米,人人都要過關,沒有特殊待遇。


    訓練場上還有一些汽車、碉堡模型,考核人員要在各種地形、利用各種姿勢投彈,非常貼近實戰。


    被biabia打臉的徐恩增不狂了,麵色又青又白,恢複成了縮頭烏┴龜狀態,再也不敢多嘴。


    見到果黨一方老實了,蕭主任又帶著眾人前往一個窯洞,指著裏麵正在學刁的戰士們繼續介紹。


    “陳先生,邊區首長說過,我們劍不如人,就要劍法強於人,勝利決不會從天上掉下來。


    想要讓戰士們聞戰則喜、人人爭先、充滿榮譽感,光憑軍事訓練是不夠的,必須加以思想和文化學刁。


    讓他們知道為何而戰,如何而戰,提高個人素養、戰鬥技能,要把兵當做將來培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蟬動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江蘇棹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江蘇棹子並收藏蟬動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