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流的夜,除了輕風低沉的嗚咽聲外,總是深沉幽寂的沒有一絲聲音,若然這偌大的西流關內外,沒有一人。
清風挽著寒意,在西流關上空溜達了一圈,發出一連串清潤的聲響,仿若一個閑極無聊卻沒什麽壞心眼的少年,蹲在街邊,望著街上熙攘往來的人群,偶爾發現一兩個年輕漂亮的女子,總是忍不住吹兩聲口哨,喊兩聲小娘子,惹得女子羞紅著臉,薄紗遮麵,快步而逃。
倒也有剽悍兇狠的女子不甘示弱,啐口唾沫,罵幾聲登徒子,少年也不生氣,依舊笑嗬嗬的,繼續吹著他那無聊而又單純的哨子,清清亮亮,不知疲倦。
“吱呀”
那座白天方才遭受了兵燹侵襲,傷痕累累的西流關北城門,緩緩打開,一直開啟到最大,寒風低嘯,仿似要穿過那巍峨滄桑的城門,進入城中一窺究竟,卻忽然像被什麽驚著了一般,嗚咽著向兩旁散開。
城關中,有腳步聲整整齊齊的響起,緩慢而沉重,如鼓擂大地;甲胄輕接,萬千雷音赫赫;血紅赤陽旗翻飛,烈烈無雙斬閻羅。
一排排手持槍槊披甲介胄的大唐甲士邁步而出,有年不足十八的稚子,有年逾花甲的老人,有神情疲憊的百戰之卒,有顧盼豪雄的江湖俠士,有雋秀儒雅的學子,有眉宇高傲的門閥子弟,人人皆不同,卻也人人皆相似。
腰懸橫刀寒,衛我西流人;
慨然赴沙場,寧死終不悔。
獵獵赤陽旌旗下,唐書城一人端坐於馬上,立於陣前,凝望著前方的北莽大營,神情肅穆莊嚴,仿若一座巍峨的高山,仰之彌高,巍不可摧。
“大風……”
唐書城高舉手中長槍,喝然有聲,不高,不重,卻沉穩,激昂,清晰地傳入每一個士兵的耳中,感染著每一人。
“大風……”
“大風……”
整齊嘹亮的唿嘯聲,如滾滾天雷,瞬間響徹西流邊城,我們是大唐男兒,西流是吾家,大唐是吾國,願以大風魂,鑄我血海關。
聲聲大風,聲聲無悔!
城關上,一身素衣如雪的楚傾幽負手而立,麵色清逸漠然,幽然如崖澗的墨蘭,襯著無垠深沉的夜空,攬一縷月華星光相綴,挽一抹流風青霜相迎,風華絕世,仿若天地萬物無礙於心,又仿若高高在上漠視一切的仙人,一切盡在指掌棋盤間。
而楚傾幽的身旁,則是一襲月白儒衫長袍的周學禮,手持一柄文人酷愛的青竹白紙扇,折扇輕點,長髯輕搖,說不出的儒雅清逸,像極了太安太和殿上那些指點江山,一言天下興亡事的名士大儒。
周學禮的身邊,並排站立著唐笑風、洛溪言、寧子逸和趙千山四人,四人雖然都身披輕甲腰懸橫刀,但卻無緣下方的戰場,隻有站在城頭上觀戰的份。
用唐都督的話來說,他們負責保護楚傾幽和周先生的安全,責任重大,但唐笑風四人心裏都清楚,唐都督這麽做是為了保護他們,不想他們在這血腥無情的生死場上枉送了性命。
四人本欲拒絕,畢竟,生為西流人,當為西流死。
雖然他們也算不得什麽地道的西流人,但連日來的烽煙共舉、同生共死,又豈是區區一個是否西流人所能介分的,戰場殺敵衛國,寧死無悔矣!
英賢山上讀聖賢書,讀的也不都是那些道德禮法,更有那些舍身為家為國為天下的英雄豪傑,聖人賢者。
英賢山上有英賢,年年戍守西流邊;
英賢祠下埋英骨,歲歲明月流千古。
趙千山本吵嚷著讓都督改變主意,但到頭來,卻終是被都督一句“這是命令”打發了迴來,四人隻能沮喪而歸。
看著城關上的楚傾幽和周學禮,唐笑風微微有些失神,昨天北莽挾勢而攻,西流關城破在即,但火燒西流關,毒殺北莽軍,生生打贏了一場事先所有人都認為不可能勝利的大仗,重創北莽大軍,這是奇跡,沒有人不這麽認為。
勝利後,包括鄭無袖在內的大部分將領,都認為此時應該放棄西流關而退守西流城,據城而謀關,就連口口聲聲說著可能再有奇跡出現的薛小刀,也隻是嘴上說說而已,心裏可著實不這麽想。
兵家有雲:“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但奇之一途,可一可二,不可再三再四也!
經此一役,北莽人隻要不傻,就絕不會再行莽撞之舉,而會步步為營,徐穩如山,固堅如牆,動之如洪流,一舉而定功,不會再給西流眾人任何可乘之機。
在此種情況下,最好的辦法就是退守西流城,然而,當眾人齊聚城北,聽到的卻不是任何退守撤走的消息,而是以牙還牙,以血還血。
站在城門處的唐都督,用一句“北莽人昨夜攜勢攻西流,今夜我們來個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夜攻北莽大營”震驚了眾人。
話落驚風雷,未及眾將士從訝然中迴過神來,就有周學禮領著新征戍的三萬軍隊從南門入城,人人披甲懸橫刀,繼而是一車車的糧草物資。
橫刀甲胄,為西流城退役士兵和一些門閥大族捐贈;糧草物資,為每家每戶百姓折半月口糧而上繳所得;沒刀沒糧的人家,有人出人,有力出力,人人皆爭往而披甲殺敵衛吾家。
西流參差十萬戶,有的是血氣與膽氣,邊城自古多豪客,也多的是俠氣和錚錚鐵骨,用周學禮的話說:若非時間緊迫,他足可以再多弄出個三五萬人來,讓北莽人有來無迴。
這位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偏生說出的話端的大氣磅礴、煞氣凜然。
但也正是這位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在西流城短短數天時間,就將本是亂作一團、民憤盈天的西流城打理的井井有條,各方勢力各安其位,百姓歸心。
西流邊城不乏熱血和膽氣,但也因為膽氣和熱血,方才桀驁難馴,能在短短數天內就讓這些本來叫嚷著西流邊軍不行,吾等自己守家衛國,不肯與前往征戍糧草兵員合作的桀驁邊民從軍入伍,且讓那些精明吝嗇的世家門閥乖乖貢獻出自家的兵器糧草,堪可稱有安邦定國之才也。
手無縛雞力,胸有乾坤謀,這就是周學禮。
清風挽著寒意,在西流關上空溜達了一圈,發出一連串清潤的聲響,仿若一個閑極無聊卻沒什麽壞心眼的少年,蹲在街邊,望著街上熙攘往來的人群,偶爾發現一兩個年輕漂亮的女子,總是忍不住吹兩聲口哨,喊兩聲小娘子,惹得女子羞紅著臉,薄紗遮麵,快步而逃。
倒也有剽悍兇狠的女子不甘示弱,啐口唾沫,罵幾聲登徒子,少年也不生氣,依舊笑嗬嗬的,繼續吹著他那無聊而又單純的哨子,清清亮亮,不知疲倦。
“吱呀”
那座白天方才遭受了兵燹侵襲,傷痕累累的西流關北城門,緩緩打開,一直開啟到最大,寒風低嘯,仿似要穿過那巍峨滄桑的城門,進入城中一窺究竟,卻忽然像被什麽驚著了一般,嗚咽著向兩旁散開。
城關中,有腳步聲整整齊齊的響起,緩慢而沉重,如鼓擂大地;甲胄輕接,萬千雷音赫赫;血紅赤陽旗翻飛,烈烈無雙斬閻羅。
一排排手持槍槊披甲介胄的大唐甲士邁步而出,有年不足十八的稚子,有年逾花甲的老人,有神情疲憊的百戰之卒,有顧盼豪雄的江湖俠士,有雋秀儒雅的學子,有眉宇高傲的門閥子弟,人人皆不同,卻也人人皆相似。
腰懸橫刀寒,衛我西流人;
慨然赴沙場,寧死終不悔。
獵獵赤陽旌旗下,唐書城一人端坐於馬上,立於陣前,凝望著前方的北莽大營,神情肅穆莊嚴,仿若一座巍峨的高山,仰之彌高,巍不可摧。
“大風……”
唐書城高舉手中長槍,喝然有聲,不高,不重,卻沉穩,激昂,清晰地傳入每一個士兵的耳中,感染著每一人。
“大風……”
“大風……”
整齊嘹亮的唿嘯聲,如滾滾天雷,瞬間響徹西流邊城,我們是大唐男兒,西流是吾家,大唐是吾國,願以大風魂,鑄我血海關。
聲聲大風,聲聲無悔!
城關上,一身素衣如雪的楚傾幽負手而立,麵色清逸漠然,幽然如崖澗的墨蘭,襯著無垠深沉的夜空,攬一縷月華星光相綴,挽一抹流風青霜相迎,風華絕世,仿若天地萬物無礙於心,又仿若高高在上漠視一切的仙人,一切盡在指掌棋盤間。
而楚傾幽的身旁,則是一襲月白儒衫長袍的周學禮,手持一柄文人酷愛的青竹白紙扇,折扇輕點,長髯輕搖,說不出的儒雅清逸,像極了太安太和殿上那些指點江山,一言天下興亡事的名士大儒。
周學禮的身邊,並排站立著唐笑風、洛溪言、寧子逸和趙千山四人,四人雖然都身披輕甲腰懸橫刀,但卻無緣下方的戰場,隻有站在城頭上觀戰的份。
用唐都督的話來說,他們負責保護楚傾幽和周先生的安全,責任重大,但唐笑風四人心裏都清楚,唐都督這麽做是為了保護他們,不想他們在這血腥無情的生死場上枉送了性命。
四人本欲拒絕,畢竟,生為西流人,當為西流死。
雖然他們也算不得什麽地道的西流人,但連日來的烽煙共舉、同生共死,又豈是區區一個是否西流人所能介分的,戰場殺敵衛國,寧死無悔矣!
英賢山上讀聖賢書,讀的也不都是那些道德禮法,更有那些舍身為家為國為天下的英雄豪傑,聖人賢者。
英賢山上有英賢,年年戍守西流邊;
英賢祠下埋英骨,歲歲明月流千古。
趙千山本吵嚷著讓都督改變主意,但到頭來,卻終是被都督一句“這是命令”打發了迴來,四人隻能沮喪而歸。
看著城關上的楚傾幽和周學禮,唐笑風微微有些失神,昨天北莽挾勢而攻,西流關城破在即,但火燒西流關,毒殺北莽軍,生生打贏了一場事先所有人都認為不可能勝利的大仗,重創北莽大軍,這是奇跡,沒有人不這麽認為。
勝利後,包括鄭無袖在內的大部分將領,都認為此時應該放棄西流關而退守西流城,據城而謀關,就連口口聲聲說著可能再有奇跡出現的薛小刀,也隻是嘴上說說而已,心裏可著實不這麽想。
兵家有雲:“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但奇之一途,可一可二,不可再三再四也!
經此一役,北莽人隻要不傻,就絕不會再行莽撞之舉,而會步步為營,徐穩如山,固堅如牆,動之如洪流,一舉而定功,不會再給西流眾人任何可乘之機。
在此種情況下,最好的辦法就是退守西流城,然而,當眾人齊聚城北,聽到的卻不是任何退守撤走的消息,而是以牙還牙,以血還血。
站在城門處的唐都督,用一句“北莽人昨夜攜勢攻西流,今夜我們來個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夜攻北莽大營”震驚了眾人。
話落驚風雷,未及眾將士從訝然中迴過神來,就有周學禮領著新征戍的三萬軍隊從南門入城,人人披甲懸橫刀,繼而是一車車的糧草物資。
橫刀甲胄,為西流城退役士兵和一些門閥大族捐贈;糧草物資,為每家每戶百姓折半月口糧而上繳所得;沒刀沒糧的人家,有人出人,有力出力,人人皆爭往而披甲殺敵衛吾家。
西流參差十萬戶,有的是血氣與膽氣,邊城自古多豪客,也多的是俠氣和錚錚鐵骨,用周學禮的話說:若非時間緊迫,他足可以再多弄出個三五萬人來,讓北莽人有來無迴。
這位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偏生說出的話端的大氣磅礴、煞氣凜然。
但也正是這位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在西流城短短數天時間,就將本是亂作一團、民憤盈天的西流城打理的井井有條,各方勢力各安其位,百姓歸心。
西流邊城不乏熱血和膽氣,但也因為膽氣和熱血,方才桀驁難馴,能在短短數天內就讓這些本來叫嚷著西流邊軍不行,吾等自己守家衛國,不肯與前往征戍糧草兵員合作的桀驁邊民從軍入伍,且讓那些精明吝嗇的世家門閥乖乖貢獻出自家的兵器糧草,堪可稱有安邦定國之才也。
手無縛雞力,胸有乾坤謀,這就是周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