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ss="bsharebunbx">
<fnlr="#ff0000">手機閱讀</fn></a></b>
<ii="rail"syle="isibiliy:hien;brer:#e1e1e11pxsli;paing:3px;">
“地球是圓的?”學生們怎麽也理解不了一個個將眼睛瞪得滾圓。
朱由檢將十個地球儀發給學生,學生立即分成十幾個小集團,後排的老師們也是加入到學生的行列中,用手摸索著地球儀,又擔心弄壞了,就像小孩子玩鞭炮,既愛且怕。
朱由檢並不阻止師生們的好奇、疑問和各種猜測,這是引導學生甚至老師走向科研之路最強烈的火花。
“同學們都看到了,這就是我們生活的地球-------它的確是圓的。”朱由檢的話立即壓下了學生們的議論。
“老師,可是我看到,我們生活的地方,是很平整的呀!”一名學生弱弱地說。
“這位同學問的很好,我們生活的地方,看起來的確很平整,那是我們生活的地球太大,我們的視線不夠遠------你們都被自己的眼睛欺騙了。”朱由檢不忘幽上一默。
“老師,我們怎麽才能知道地球是圓的呢?”剛才那位學生不依不饒,看來,他很有追求真理的潛質。
“我當然可以證明給你們看-------你們當中,有誰的家住在大海邊?有誰曾經見到過從遠處歸航的帆船?”朱由檢的目光在學生中搜尋著。
“我,我。”幾名學生舉起了手,朱由檢感覺他們不是福建的,就是廣東,方言特別濃重,難道閩南語和粵語在明朝時就有了?
“那我問你們,當你們站在海邊,看到歸航的帆船時,是先看到船上的桅杆,還是先看到船身,或者是整條船同時看到?”以理服人、以事實為依據,才能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才能激發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興趣,也許在他們之中,出現幾個麥哲倫、哥倫布那樣的大航海家也說不定。
“桅杆,是桅杆,我在海邊見過……”一名學生邊說邊思索,最後下了結論。
剛才舉手的學生中,有數名學生點頭讚同。
“我是整條船同時看到的,我記得清清楚楚。”一名學生反駁。
“你們說的都沒錯,”朱由檢絕不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和好奇心,“如果船上的桅杆太矮,或者水域的麵積過小,比如船隻在江河裏,我們就會同時看到整條船。”
朱由檢拿起石灰和粘土混合而成的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圓的球體,又緊挨著球體畫了一條船和一個人,“你們看,因為地球是圓的,所以站在岸邊的人,會先看到桅杆,然後才看到船身,如果地球的表麵的平坦的,那站在海邊的人,應該是直接看到整個船身。”朱由檢有畫了一條直線,和球體進行比較。
簡單又好懂,清晰又明了。
學生們還在消化朱由檢的所畫的簡圖。
“如果你們有機會去海邊,認真觀測一下遠航歸來的帆船,你們就會相信:我們生活的地球的確是圓的;如果沒有機會去海邊,也沒關係,有人已經證明了這個偉大的發現-------歐洲有一個國家叫西班牙,西班牙有一個人叫麥哲倫,已經有過環球旅行的經驗,他在指南針的指引下,從西向東,一直航行下去,最後迴到自己出發的地方。你們說,地球到底是圓的,還是平的?”
學生們借助地球儀的指導,還在咀嚼朱由檢的話,這些知識他們一時還難以全部消化。
這些地理班的學生,也許成不了牛頓、伽利略,但隻要他們堅持對地理的興趣,堅持他們的研究方向,朱由檢相信,大明遲早會出現航海家。
歐洲的崛起,不是起源於英國的產業革命,不是起源於意大利的文藝複興,而是起源於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大發現。
臨下課時,朱由檢特別強調:“同學們,我不是專業的地理老師,因此送給你們的地圖和地球儀,都不準確,要繪製準確的大明地圖,乃至世界地圖,就靠你們了。”
第二節課時化學課,朱由檢讓侍衛提著一個大大的木製食盒,來到到講台上。
“什麽是化學?老師肯定和你們說過,我就不重複了。舉個例子,修路用的水泥是用化學的方法燒製而成,陶瓷也是燒製而成,還有這個。”朱由檢從事盒中取出一個燒杯,放到講台上。
“水晶?”前排的學生小聲議論著。
“這不是水晶,而是玻璃。”朱由檢糾正道,“這是前不久才燒製出來的玻璃。”
“玻璃?玻璃是什麽?”隻有極少數學生聽說過玻璃,大部分學生都是第一次見到這麽純淨的玻璃,大明畢竟沒有報紙,沒有電視,沒有互聯網。
朱由檢又取出一些玻璃導管、燒杯、廣口瓶,“這些都是玻璃,但他們與陶瓷、水泥的燒製方法卻是不同。下麵我們就用這些玻璃來做兩個實驗,讓同學們看看,什麽是化學和化學變化。”
全班學生都雅雀無聲,一個個瞪大眼睛,連旁聽的老師都是如此。
朱由檢從食盒中取出一個注滿清水的燒杯,燒杯中插入一個玻璃製的導管,“你們誰有興趣?上來做個實驗?”
前排的一名男生,緩緩走上講台。
“你先通過這根導管,用力向杯中吹氣,看看杯中的清水有什麽變化。”朱由檢看了眼這名顯得有點嚴肅的學生。
學生將導管銜在口中,鼓起兩腮,用盡吃奶的力氣向杯中吹氣,但清水沒有發生任何變化。
“哦,對不起,我拿錯了,應該是這瓶。”朱由檢又從食盒中取出一個注滿清水的燒杯,“這位同學,你再試試。”
這位剛剛有點尷尬的學生有用力吹起來。
“水變渾了。”不一會兒,前排的學生就發現了清水的變化,他激動地大喊起來。
後排看不清的人群開始躁動,開始擠向前排,連那名吹氣的學生也是放下導管,他要看看杯中到底發生了什麽變化。
“同樣是一杯清水,剛才那杯沒有變化,現在卻是出現乳白色,這是為什麽?”朱由檢略作停頓,“因為後一杯不是清水,而是石灰水。”
朱由檢講解了石灰水與空氣中二氧化碳反應,生成水和碳酸鈣的原理,“大明的兩廣、江南等地,都有聞名於世的鍾乳石,這就是鍾乳石形成的原因。”
學生們的思維從課內遊到課外,又從課外迴到課內。
“再做一個實驗。請問同學們,以你們的生活經驗,怎麽才能將生雞蛋煎熟?”朱由檢雖然沒有當過老師,但從學生的經驗也知道,設疑、實驗、解惑、歸納,是學習化學最基本的方法。
“當然是用火。”這一次迴答的學生不止一兩位,看來這些學生還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人。
“但是,不用火,我也可以煎雞蛋。”為了安全,朱由檢讓前排的學生往後挪一挪。
“同學們看好了,這是一個普通的雞蛋。”朱由檢從食盒內拿出一個普通的白色瓷碗,再取出一個新鮮的雞蛋,為了讓學生相信這不是魔術,他將雞蛋放到學生的手上,讓學生仔細看看。
等學生將雞蛋還到朱由檢的手中,他當著學生的麵,打開雞蛋,倒入瓷碗中,“看好了,我隻用一杯清水,就可以煎熟雞蛋。”
朱由檢從食盒中拿出一個有蓋子的細口瓶,瓶中盛滿清水。
在學生的注視下,朱由檢將細口瓶中的“清水”倒入瓷碗中,然後迅速後退到安全距離。
瓷碗中的“清水”立刻沸騰起來,並發出“劈劈啪啪”的響聲,在寂靜的課堂上,這“劈劈啪啪”的響聲能傳到後排座位。
等到瓷碗像課堂一樣歸於寂靜,朱由檢才上前一看,乖乖,雞蛋果然煎熟了,上麵還有一些黑色的糊點。
“同學們,你們依次上來看看,雞蛋熟了沒有,但不要碰瓷碗,更不能用嘴去嚐-------我忘記放鹽了。”
學生已經忘記了朱由檢是皇帝,他們像平時一樣蜂擁著走向講台。
“慢慢來,排好隊,注意安全。”在朱由檢的提醒下,學生才依次看完次瓷碗中的熟雞蛋。
學生看完後,禁不住好奇心的誘惑,後排的幾位老師也是湊上前,他們看到雞蛋果然煮熟了,才在驚訝中迴到自己的座位。
“莫非杯中不是清水?”
“這個瓶子怎麽有蓋,而其它的瓶子沒有。”
“為什麽煮熟的雞蛋不能吃?真的是因為沒有發鹽嗎?”
……
學生議論紛紛,好像老師讓他們分組討論。
“同學們,你們的觀測非常仔細,你們的判斷也很準確。細口瓶中的確不是清水,而是一種叫硫酸的物質。它遇到雞蛋中清水,能放出大量的熱量,就像是在用火烤一樣,所以雞蛋就被煮熟了。”
學生們的表現各不相同,有的正托著腮,一副深思的樣子;有的興奮得臉色都紅了,他們渴望朱由檢再做一些這樣的實驗,這種他們從來沒有聽過的實驗;有的靜靜地坐在坐位上,等待朱由檢的下文。
“化學博大精深,我也不能將所有的知識都學透,還有很多的知識,需要你們去探索。比如,大明鐵產量達到兩億多萬斤,卻造不出一支魯密銃,為什麽?因為大明造不出優良的鋼鐵。”
朱由檢早就希望提高大明的冶煉水平,期望能造出優良的鋼鐵和精練銅,為大明重工業的發展打下基礎,但朱由檢是皇帝,根本不可能有大量的時間從事科研,除非他願意像宋徽宗、唐後主那樣。
所以朱由檢抓住機會,創立了大明科學院。
所以朱由檢今天才親自來科學院授課。
一次講課,不可能製造出科學大師,但既然種子已經種下,隻要適當澆水、施肥,朱由檢相信,總有一天,它會長成參天大樹。
離開科學院,剛剛迴到乾清宮,司禮秉筆太監張彝憲就跟了過來:“陛下,遼東軍報。”
“奧?遼東又有什麽好的訊息?”朱由檢已經習慣了遼東一個接著一個的勝利。
<ss="bsharebunbx">
<fnlr="#ff0000">手機閱讀</fn></a></b>
<ii="rail"syle="isibiliy:hien;brer:#e1e1e11pxsli;paing:3px;">
“地球是圓的?”學生們怎麽也理解不了一個個將眼睛瞪得滾圓。
朱由檢將十個地球儀發給學生,學生立即分成十幾個小集團,後排的老師們也是加入到學生的行列中,用手摸索著地球儀,又擔心弄壞了,就像小孩子玩鞭炮,既愛且怕。
朱由檢並不阻止師生們的好奇、疑問和各種猜測,這是引導學生甚至老師走向科研之路最強烈的火花。
“同學們都看到了,這就是我們生活的地球-------它的確是圓的。”朱由檢的話立即壓下了學生們的議論。
“老師,可是我看到,我們生活的地方,是很平整的呀!”一名學生弱弱地說。
“這位同學問的很好,我們生活的地方,看起來的確很平整,那是我們生活的地球太大,我們的視線不夠遠------你們都被自己的眼睛欺騙了。”朱由檢不忘幽上一默。
“老師,我們怎麽才能知道地球是圓的呢?”剛才那位學生不依不饒,看來,他很有追求真理的潛質。
“我當然可以證明給你們看-------你們當中,有誰的家住在大海邊?有誰曾經見到過從遠處歸航的帆船?”朱由檢的目光在學生中搜尋著。
“我,我。”幾名學生舉起了手,朱由檢感覺他們不是福建的,就是廣東,方言特別濃重,難道閩南語和粵語在明朝時就有了?
“那我問你們,當你們站在海邊,看到歸航的帆船時,是先看到船上的桅杆,還是先看到船身,或者是整條船同時看到?”以理服人、以事實為依據,才能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才能激發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興趣,也許在他們之中,出現幾個麥哲倫、哥倫布那樣的大航海家也說不定。
“桅杆,是桅杆,我在海邊見過……”一名學生邊說邊思索,最後下了結論。
剛才舉手的學生中,有數名學生點頭讚同。
“我是整條船同時看到的,我記得清清楚楚。”一名學生反駁。
“你們說的都沒錯,”朱由檢絕不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和好奇心,“如果船上的桅杆太矮,或者水域的麵積過小,比如船隻在江河裏,我們就會同時看到整條船。”
朱由檢拿起石灰和粘土混合而成的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圓的球體,又緊挨著球體畫了一條船和一個人,“你們看,因為地球是圓的,所以站在岸邊的人,會先看到桅杆,然後才看到船身,如果地球的表麵的平坦的,那站在海邊的人,應該是直接看到整個船身。”朱由檢有畫了一條直線,和球體進行比較。
簡單又好懂,清晰又明了。
學生們還在消化朱由檢的所畫的簡圖。
“如果你們有機會去海邊,認真觀測一下遠航歸來的帆船,你們就會相信:我們生活的地球的確是圓的;如果沒有機會去海邊,也沒關係,有人已經證明了這個偉大的發現-------歐洲有一個國家叫西班牙,西班牙有一個人叫麥哲倫,已經有過環球旅行的經驗,他在指南針的指引下,從西向東,一直航行下去,最後迴到自己出發的地方。你們說,地球到底是圓的,還是平的?”
學生們借助地球儀的指導,還在咀嚼朱由檢的話,這些知識他們一時還難以全部消化。
這些地理班的學生,也許成不了牛頓、伽利略,但隻要他們堅持對地理的興趣,堅持他們的研究方向,朱由檢相信,大明遲早會出現航海家。
歐洲的崛起,不是起源於英國的產業革命,不是起源於意大利的文藝複興,而是起源於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大發現。
臨下課時,朱由檢特別強調:“同學們,我不是專業的地理老師,因此送給你們的地圖和地球儀,都不準確,要繪製準確的大明地圖,乃至世界地圖,就靠你們了。”
第二節課時化學課,朱由檢讓侍衛提著一個大大的木製食盒,來到到講台上。
“什麽是化學?老師肯定和你們說過,我就不重複了。舉個例子,修路用的水泥是用化學的方法燒製而成,陶瓷也是燒製而成,還有這個。”朱由檢從事盒中取出一個燒杯,放到講台上。
“水晶?”前排的學生小聲議論著。
“這不是水晶,而是玻璃。”朱由檢糾正道,“這是前不久才燒製出來的玻璃。”
“玻璃?玻璃是什麽?”隻有極少數學生聽說過玻璃,大部分學生都是第一次見到這麽純淨的玻璃,大明畢竟沒有報紙,沒有電視,沒有互聯網。
朱由檢又取出一些玻璃導管、燒杯、廣口瓶,“這些都是玻璃,但他們與陶瓷、水泥的燒製方法卻是不同。下麵我們就用這些玻璃來做兩個實驗,讓同學們看看,什麽是化學和化學變化。”
全班學生都雅雀無聲,一個個瞪大眼睛,連旁聽的老師都是如此。
朱由檢從食盒中取出一個注滿清水的燒杯,燒杯中插入一個玻璃製的導管,“你們誰有興趣?上來做個實驗?”
前排的一名男生,緩緩走上講台。
“你先通過這根導管,用力向杯中吹氣,看看杯中的清水有什麽變化。”朱由檢看了眼這名顯得有點嚴肅的學生。
學生將導管銜在口中,鼓起兩腮,用盡吃奶的力氣向杯中吹氣,但清水沒有發生任何變化。
“哦,對不起,我拿錯了,應該是這瓶。”朱由檢又從食盒中取出一個注滿清水的燒杯,“這位同學,你再試試。”
這位剛剛有點尷尬的學生有用力吹起來。
“水變渾了。”不一會兒,前排的學生就發現了清水的變化,他激動地大喊起來。
後排看不清的人群開始躁動,開始擠向前排,連那名吹氣的學生也是放下導管,他要看看杯中到底發生了什麽變化。
“同樣是一杯清水,剛才那杯沒有變化,現在卻是出現乳白色,這是為什麽?”朱由檢略作停頓,“因為後一杯不是清水,而是石灰水。”
朱由檢講解了石灰水與空氣中二氧化碳反應,生成水和碳酸鈣的原理,“大明的兩廣、江南等地,都有聞名於世的鍾乳石,這就是鍾乳石形成的原因。”
學生們的思維從課內遊到課外,又從課外迴到課內。
“再做一個實驗。請問同學們,以你們的生活經驗,怎麽才能將生雞蛋煎熟?”朱由檢雖然沒有當過老師,但從學生的經驗也知道,設疑、實驗、解惑、歸納,是學習化學最基本的方法。
“當然是用火。”這一次迴答的學生不止一兩位,看來這些學生還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人。
“但是,不用火,我也可以煎雞蛋。”為了安全,朱由檢讓前排的學生往後挪一挪。
“同學們看好了,這是一個普通的雞蛋。”朱由檢從食盒內拿出一個普通的白色瓷碗,再取出一個新鮮的雞蛋,為了讓學生相信這不是魔術,他將雞蛋放到學生的手上,讓學生仔細看看。
等學生將雞蛋還到朱由檢的手中,他當著學生的麵,打開雞蛋,倒入瓷碗中,“看好了,我隻用一杯清水,就可以煎熟雞蛋。”
朱由檢從食盒中拿出一個有蓋子的細口瓶,瓶中盛滿清水。
在學生的注視下,朱由檢將細口瓶中的“清水”倒入瓷碗中,然後迅速後退到安全距離。
瓷碗中的“清水”立刻沸騰起來,並發出“劈劈啪啪”的響聲,在寂靜的課堂上,這“劈劈啪啪”的響聲能傳到後排座位。
等到瓷碗像課堂一樣歸於寂靜,朱由檢才上前一看,乖乖,雞蛋果然煎熟了,上麵還有一些黑色的糊點。
“同學們,你們依次上來看看,雞蛋熟了沒有,但不要碰瓷碗,更不能用嘴去嚐-------我忘記放鹽了。”
學生已經忘記了朱由檢是皇帝,他們像平時一樣蜂擁著走向講台。
“慢慢來,排好隊,注意安全。”在朱由檢的提醒下,學生才依次看完次瓷碗中的熟雞蛋。
學生看完後,禁不住好奇心的誘惑,後排的幾位老師也是湊上前,他們看到雞蛋果然煮熟了,才在驚訝中迴到自己的座位。
“莫非杯中不是清水?”
“這個瓶子怎麽有蓋,而其它的瓶子沒有。”
“為什麽煮熟的雞蛋不能吃?真的是因為沒有發鹽嗎?”
……
學生議論紛紛,好像老師讓他們分組討論。
“同學們,你們的觀測非常仔細,你們的判斷也很準確。細口瓶中的確不是清水,而是一種叫硫酸的物質。它遇到雞蛋中清水,能放出大量的熱量,就像是在用火烤一樣,所以雞蛋就被煮熟了。”
學生們的表現各不相同,有的正托著腮,一副深思的樣子;有的興奮得臉色都紅了,他們渴望朱由檢再做一些這樣的實驗,這種他們從來沒有聽過的實驗;有的靜靜地坐在坐位上,等待朱由檢的下文。
“化學博大精深,我也不能將所有的知識都學透,還有很多的知識,需要你們去探索。比如,大明鐵產量達到兩億多萬斤,卻造不出一支魯密銃,為什麽?因為大明造不出優良的鋼鐵。”
朱由檢早就希望提高大明的冶煉水平,期望能造出優良的鋼鐵和精練銅,為大明重工業的發展打下基礎,但朱由檢是皇帝,根本不可能有大量的時間從事科研,除非他願意像宋徽宗、唐後主那樣。
所以朱由檢抓住機會,創立了大明科學院。
所以朱由檢今天才親自來科學院授課。
一次講課,不可能製造出科學大師,但既然種子已經種下,隻要適當澆水、施肥,朱由檢相信,總有一天,它會長成參天大樹。
離開科學院,剛剛迴到乾清宮,司禮秉筆太監張彝憲就跟了過來:“陛下,遼東軍報。”
“奧?遼東又有什麽好的訊息?”朱由檢已經習慣了遼東一個接著一個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