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不打西域打天竺
大明從挽救嫡長孫開始 作者:見月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秦王的建議?
眾人表情都嚴肅起來。
朱樉的奏報是半個月前送到的,對於他的戰果,大家反響平平。
最多就是喊一句秦王英勇善戰,然後惋惜他誤入歧途。
主要是離的太遠了,缺少代入感。
就連內閣成員,都很少有人能理解這一戰的意義。
也不怪他們,帝國計劃現在隻有幾個人知道,不理解也是很正常的。
但知道這份計劃的人,都非常興奮。
這是立足之戰,打贏這一仗秦國才算是在安西立住腳。
同樣,這也是帝國計劃的關鍵一戰,贏了就可以事半功倍。
陳景恪在興奮之餘,還多了一份驚訝。
朱樉這能力太強了吧。
那可是帖木兒啊。
五倍的兵力差距,野戰中正麵擊敗帖木兒,太出人意料了。
雖然陳景恪一直堅信,大明可以打敗帖木兒。
但對方畢竟是安西霸主,他內心還是很重視對方的。
沒想到朱樉一出手就玩的這麽大。
什麽才是戰鬥民族?
這才是真正的戰鬥民族。
如果我們的祖先戰鬥力不強,是如何從一個小部落稱霸黃河流域,然後建立天朝上國的?
考古學家在襄陽發掘出一條四千多年前的長城,就是南方部落用來應對華夏擴張的。
最終結果不說大家也都懂。
反正就是,這塊土地上的一切統統都融入了華夏,大家成了一家人。
秦漢隋唐,哪個不是戰鬥力拉滿。
然後帶宋把臉丟盡了。
現在,大明終於又找迴了當年的自信以及戰鬥力。
對於弟弟的求援,朱標沒有絲毫猶豫,全部予以滿足,並且還發大手一揮翻倍給。
不過對於他提出的,朱棡出兵拿下西域的的建議,大家則陷入了猶豫。
休養生息是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主基調。
大明內部變革不斷,也需要時間讓大家適應新製度。
此時開啟大戰,大家還是持謹慎態度的。
況且大明也並非就真的無戰事了。
雲南那邊的蠻夷叛複不定,若非沐英苦心經營,恐怕早就生出亂子了。
即便如此,朝廷也需要投入大量資源進行治理。
然後就是草原,蠶食計劃前年就已經開始了。
以水泥堡壘為據點,一點點占領草原之地,壓縮北元的生存空間。
這一項計劃,牽製了大明太多的精力。
首先是水泥的製作,以古代的生產力水平,這玩意兒的造價太高了。
為了滿足需求,朝廷開了好幾處水泥廠,工人的死亡率高的可怕。
不過沒人心疼,就連陳景恪都無所謂。
因為這些工廠裏的員工,並不是大明百姓。
大多數都是從日本和蝦夷弄來的奴隸,還有一小部分是從別的地方抓來的。
大明明麵上禁止奴隸貿易,禁止使用奴隸,連奴仆都必須是合同製的。
然而私底下購買使用奴隸一直都是常態。
陳景恪也沒有反對這一點,有些工作注定了很危險。
死別人和死自己人,該選哪個他很清楚。
他更清楚,自己是華夏人,隻需要對華夏負責就足夠了。
世界?
對不起,華夏打造好了,才有能力考慮世界的問題。
明麵上禁止奴隸貿易,不允許隨意抓捕奴役無辜土著,隻針對特定族群,已經是他最大的仁慈了。
嗯,哪個族群會被針對,大家都懂。
總之就是,為了在草原上修堡壘,生產水泥以及其他材料,投入的資源太多了。
堡壘修築好之後,還要搞其他的一些配套設施,還要駐紮部隊,這些都需要海量的資源支撐。
其次,也速迭兒也不傻,自然不會坐以待斃,頻繁的對堡壘發起的進攻。
現在的北部邊境摩擦不斷,雙方已經進入了拉鋸戰狀態。
雖然總體上大明占據優勢,堡壘修的一天比一天多,大半個漠南都被掌控。
但這種拉鋸戰最消耗國力,大明投入的資源也是無法計算的。
朱棡那邊也同樣沒消停過。
他時不時的就從河西走廊出兵,攻擊瓦剌等部落,持續不斷地消耗對方的實力。
而且他的任務不隻是戰略安全方麵的,還有地方建設。
河西走廊經過無序開發,已經大麵積荒漠化。
必須趁小冰河期到來前,盡可能的恢複植被。
植樹造林這四個字說起來簡單,做起來真的是千難萬難。
隻能說,帶宋和元朝留下的窟窿太大,氣候留給大明的時間又太少。
大明必須要花費更多的精力,爭分奪秒的去填窟窿。
在陳景恪的引導下,這幾年大明各方麵百花齊放。
賺的錢是多,可花錢的地方更多啊,朝廷其實一直都不富裕。
不過還好的是,經過三年的輕徭薄賦,民間已經漸漸恢複了一些元氣。
好不容易得來的大好局麵,沒有人願意輕易破壞。
誰都不知道,開啟西域戰線之後會是什麽結果。
如果戰事順利還好,萬一打成拉鋸戰,對大明來說就是災難性的。
所以能不開戰,盡量不要開戰。
如果非打不可,也要盡可能的將戰爭延後。
這是大家的共識。
就算是耿光這樣因支持改革進入內閣的人,都認為短期內不應該開戰。
至於陳景恪……休養生息計劃就是他提出來的,自然也傾向於不打。
不過……
“我們不能死板的應對問題,雖然休養生息是大計,但機會真的送到眼前了,也不能就這樣視而不見。”
他以這句話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如果機會真的合適,該打還是要打的。
聞言,邱廣安將原本準備的話咽迴去,改口說道:
“戶部做過預算,大明可以在不影響民生的情況下,發動一場中等規模的戰役。”
眾人將目光看向徐達,這裏就他最了解戰爭了。
徐達有些輕蔑的說道:“以前不了解帖木兒的實力,我們一直將其視為同等對手,現在看嗎……”
說到這裏,他頓了一下沒有將這話說完,但意思大家都懂。
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
秦王將他拉出來遛了一圈,發現他就是個騾子。
“而且現在他們內憂外患,無力兼顧西域……”
“僅憑察合台汗國,非晉王一合之敵。”
“就算戰事不順,規模最多也就是一場中等規模的戰役。”
此言一出,眾人就知道最終結果了。
不過有些流程還是要走的,陳景恪繼續說道:
“其實諸位不用擔心,收複西域至少也要等到兩年後去了。”
接著他解釋道:“根據秦王的情報,帖木兒剛剛才結束了和欽察汗國的五年戰爭,實力消耗巨大。”
“與秦王一戰又損兵折將,這次平息內部動蕩,對國力也是極大的消耗。”
“他最少要用兩年時間恢複實力,才能發動下一場戰爭。”
為啥帖木兒兩年就能恢複實力,發動下一場戰爭。
國力更占優勢的大明,卻要用五年來休養生息呢?
原因很簡單,帖木兒對臣民是單方麵掠奪,內部建設基本等於零。
下麵人隻要有口吃的就行,其他的根本就不管,自然能更快的收集資源發動戰爭。
大明不一樣,要搞內部建設,要搞吏治,要改善民生……
就算發動戰爭,也要盡可能的減少對百姓的影響。
所以,大明才需要更長的時間恢複元氣。
但這並不意味著,大明就隻能這麽做。
如果情況逼到那個地步了,大明一樣可以搞竭澤而漁式的經濟政策。
然後全年無休的打二十年三十年乃至五十年。
隻不過,目前沒必要這麽做而已。
陳景恪繼續說道:“我推測,帖木兒和欽察汗國的戰爭,會在兩年後開啟。”
“到那時我們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也結束了,正好出兵收複西域。”
兩年後?
聽到這個時間,耿光等人的表情立即變得輕鬆起來。
反倒是朱雄英很是不滿的道:“為何要兩年後?現在帖木兒陷入內亂,也無力兼顧西域。”
“現在出兵將西域打下來,等兩年後他和欽察汗國交戰,我們還能漁翁得利。”
朱元璋搖搖頭說道:“不成不成,現在將西域打下來,帖木兒就會麵臨你二叔三叔兩麵夾擊。”
“他又不傻,在這種情況下,不可能和硬著頭皮和欽察汗國開戰。”
“所以,我們必須要為他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
徐達點點頭,說道:“陛下所言甚是,我們必須要讓帖木兒相信,他的後方是安全的……”
“為了盡快搜刮資源,帖木兒很可能會加大對察合台汗國資源的掠奪。”
“這必然會削弱察合台的實力,我們出兵會更容易獲勝。”
“而且過度壓榨,也會引起百姓的不滿。”
“等我們出兵的時候,很可能隻需要一兩場勝利,就會出現百姓喜迎王師的局麵。”
還是那句話,此時的百姓沒有什麽族群概念。
大明統治他們,還是察合台大汗統治他們,對他們來說都行。
誰對他們好,他們就跟著誰。
帖木兒要吸察合台汗國的血,察合台大汗隻能拚命壓榨百姓。
西域百姓活不下去,自然會做出最正確的選擇。
如果真出現這種局麵,大明後續治理西域就要簡單許多。
這個道理並不複雜,朱雄英自然也懂,隻能失望的收迴了立即出兵的念頭。
這時,陳景恪再次開口道:“不過……雖然現在不適合動西域,卻是動天竺的絕佳時機。”
朱雄英眼睛一亮,追問道:“快說說,為何適合動天竺?”
其他人也都向他看來,不是正在說安西和西域嗎,怎麽突然就扯到天竺去了?
徐達則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陳景恪解釋道:“經過三年的準備,燕王府的實力已經很強,有能力發動這場戰爭。”
“燕王世子學有所成,也足以去主持大局了。”
“還有道衍大師輔佐,收拾天竺不在話下。”
“帖木兒得知我們在攻打天竺,就會更加放心的和欽察汗國開戰……”
耿光質疑道:“燕王府的實力我不懷疑,但天竺亦是大國,恐怕不好打吧。”
“而且我們是外來之人,他們的百姓會接受我們的統治嗎?”
陳景恪笑道:“如果是別的國家確實不好打,但天竺例外……”
這個國家的戰鬥力不提也罷,華夏對他們的戰績,堪稱戰史奇跡。
古有一人滅他們一國,今有四名戰士擊敗他們兩個精銳營。
並且還留下了一句名言:敵人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向我還擊。
聽聽這話說的,不知道的還以為我們人數占優勢呢。
而且天竺采用的是種姓製度……
“他們的統治階層婆羅門、刹帝利,全都是外來的雅利安人。”
“就連第三等吠舍,也就是平民,都是雅利安人。”
“占人口大多數的本地土著,隻能作為底層也就是第四等的首陀羅……”
“隻能從事伺候人的低賤行業。”
“在首陀羅之下,還有個第五等,屬於賤民級別,連當奴隸的資格都沒有……”
“燕王府擊敗他們之後,暫時不要大刀闊斧的改革,先用種姓製度穩定政權。”
擊敗他們之後繼續使用種姓製度,明人自然是高種姓。
在製度不變的情況下,基層的百姓是不會在乎誰當國王的。
維持舊製度,更有利於燕國的統治。
等時機成熟再進行改革,徹底廢除天竺文化,廢除種姓製之類的。
至於為什麽不留著種姓製度……
陳景恪的目的是推廣華夏文化,不把天竺文化廢除,過個幾十上百年燕王府就會被對方給同化。
到那個時候樂子就大了。
況且,種姓製度絕不是什麽好東西,不把它廢了,萬一傳入大明也很麻煩。
“我以為,燕王府可以在三到五年內拿下天竺全境,並建立穩固的統治。”
“到時候晉王也已經拿下西域,秦王在安西也有了足夠的實力……”
“大明可以從三個方向同時發力,拿下整個安西。”
“到那時,大明將再也不用擔心來自陸地上的敵人了。”
聽完這個計劃,耿光等人麵麵相覷。
他們又不蠢,到了這會兒豈能不明白,朝廷對西域早就有了全盤計劃。
秦王去安西也不是流放,而是為了實現整個戰略下的一步棋。
而且眼看著這步棋又走對了。
就算他們不懂軍事,也知道朱樉在安西立足的戰略意義。
再拿下天竺,真就三方包夾,帖木兒插翅難飛。
這計劃一看就是出自陳伴讀之手啊。
如羚羊掛角,不到答案揭曉的那一天,外人根本就看不出來。
朱雄英興奮的道:“好,這個計劃實在太好了,馬上給四叔下旨,讓他出兵天竺。”
朱元璋也不禁頷首,從這個角度來說,現在確實是打天竺的好時機。
眾人表情都嚴肅起來。
朱樉的奏報是半個月前送到的,對於他的戰果,大家反響平平。
最多就是喊一句秦王英勇善戰,然後惋惜他誤入歧途。
主要是離的太遠了,缺少代入感。
就連內閣成員,都很少有人能理解這一戰的意義。
也不怪他們,帝國計劃現在隻有幾個人知道,不理解也是很正常的。
但知道這份計劃的人,都非常興奮。
這是立足之戰,打贏這一仗秦國才算是在安西立住腳。
同樣,這也是帝國計劃的關鍵一戰,贏了就可以事半功倍。
陳景恪在興奮之餘,還多了一份驚訝。
朱樉這能力太強了吧。
那可是帖木兒啊。
五倍的兵力差距,野戰中正麵擊敗帖木兒,太出人意料了。
雖然陳景恪一直堅信,大明可以打敗帖木兒。
但對方畢竟是安西霸主,他內心還是很重視對方的。
沒想到朱樉一出手就玩的這麽大。
什麽才是戰鬥民族?
這才是真正的戰鬥民族。
如果我們的祖先戰鬥力不強,是如何從一個小部落稱霸黃河流域,然後建立天朝上國的?
考古學家在襄陽發掘出一條四千多年前的長城,就是南方部落用來應對華夏擴張的。
最終結果不說大家也都懂。
反正就是,這塊土地上的一切統統都融入了華夏,大家成了一家人。
秦漢隋唐,哪個不是戰鬥力拉滿。
然後帶宋把臉丟盡了。
現在,大明終於又找迴了當年的自信以及戰鬥力。
對於弟弟的求援,朱標沒有絲毫猶豫,全部予以滿足,並且還發大手一揮翻倍給。
不過對於他提出的,朱棡出兵拿下西域的的建議,大家則陷入了猶豫。
休養生息是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主基調。
大明內部變革不斷,也需要時間讓大家適應新製度。
此時開啟大戰,大家還是持謹慎態度的。
況且大明也並非就真的無戰事了。
雲南那邊的蠻夷叛複不定,若非沐英苦心經營,恐怕早就生出亂子了。
即便如此,朝廷也需要投入大量資源進行治理。
然後就是草原,蠶食計劃前年就已經開始了。
以水泥堡壘為據點,一點點占領草原之地,壓縮北元的生存空間。
這一項計劃,牽製了大明太多的精力。
首先是水泥的製作,以古代的生產力水平,這玩意兒的造價太高了。
為了滿足需求,朝廷開了好幾處水泥廠,工人的死亡率高的可怕。
不過沒人心疼,就連陳景恪都無所謂。
因為這些工廠裏的員工,並不是大明百姓。
大多數都是從日本和蝦夷弄來的奴隸,還有一小部分是從別的地方抓來的。
大明明麵上禁止奴隸貿易,禁止使用奴隸,連奴仆都必須是合同製的。
然而私底下購買使用奴隸一直都是常態。
陳景恪也沒有反對這一點,有些工作注定了很危險。
死別人和死自己人,該選哪個他很清楚。
他更清楚,自己是華夏人,隻需要對華夏負責就足夠了。
世界?
對不起,華夏打造好了,才有能力考慮世界的問題。
明麵上禁止奴隸貿易,不允許隨意抓捕奴役無辜土著,隻針對特定族群,已經是他最大的仁慈了。
嗯,哪個族群會被針對,大家都懂。
總之就是,為了在草原上修堡壘,生產水泥以及其他材料,投入的資源太多了。
堡壘修築好之後,還要搞其他的一些配套設施,還要駐紮部隊,這些都需要海量的資源支撐。
其次,也速迭兒也不傻,自然不會坐以待斃,頻繁的對堡壘發起的進攻。
現在的北部邊境摩擦不斷,雙方已經進入了拉鋸戰狀態。
雖然總體上大明占據優勢,堡壘修的一天比一天多,大半個漠南都被掌控。
但這種拉鋸戰最消耗國力,大明投入的資源也是無法計算的。
朱棡那邊也同樣沒消停過。
他時不時的就從河西走廊出兵,攻擊瓦剌等部落,持續不斷地消耗對方的實力。
而且他的任務不隻是戰略安全方麵的,還有地方建設。
河西走廊經過無序開發,已經大麵積荒漠化。
必須趁小冰河期到來前,盡可能的恢複植被。
植樹造林這四個字說起來簡單,做起來真的是千難萬難。
隻能說,帶宋和元朝留下的窟窿太大,氣候留給大明的時間又太少。
大明必須要花費更多的精力,爭分奪秒的去填窟窿。
在陳景恪的引導下,這幾年大明各方麵百花齊放。
賺的錢是多,可花錢的地方更多啊,朝廷其實一直都不富裕。
不過還好的是,經過三年的輕徭薄賦,民間已經漸漸恢複了一些元氣。
好不容易得來的大好局麵,沒有人願意輕易破壞。
誰都不知道,開啟西域戰線之後會是什麽結果。
如果戰事順利還好,萬一打成拉鋸戰,對大明來說就是災難性的。
所以能不開戰,盡量不要開戰。
如果非打不可,也要盡可能的將戰爭延後。
這是大家的共識。
就算是耿光這樣因支持改革進入內閣的人,都認為短期內不應該開戰。
至於陳景恪……休養生息計劃就是他提出來的,自然也傾向於不打。
不過……
“我們不能死板的應對問題,雖然休養生息是大計,但機會真的送到眼前了,也不能就這樣視而不見。”
他以這句話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如果機會真的合適,該打還是要打的。
聞言,邱廣安將原本準備的話咽迴去,改口說道:
“戶部做過預算,大明可以在不影響民生的情況下,發動一場中等規模的戰役。”
眾人將目光看向徐達,這裏就他最了解戰爭了。
徐達有些輕蔑的說道:“以前不了解帖木兒的實力,我們一直將其視為同等對手,現在看嗎……”
說到這裏,他頓了一下沒有將這話說完,但意思大家都懂。
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
秦王將他拉出來遛了一圈,發現他就是個騾子。
“而且現在他們內憂外患,無力兼顧西域……”
“僅憑察合台汗國,非晉王一合之敵。”
“就算戰事不順,規模最多也就是一場中等規模的戰役。”
此言一出,眾人就知道最終結果了。
不過有些流程還是要走的,陳景恪繼續說道:
“其實諸位不用擔心,收複西域至少也要等到兩年後去了。”
接著他解釋道:“根據秦王的情報,帖木兒剛剛才結束了和欽察汗國的五年戰爭,實力消耗巨大。”
“與秦王一戰又損兵折將,這次平息內部動蕩,對國力也是極大的消耗。”
“他最少要用兩年時間恢複實力,才能發動下一場戰爭。”
為啥帖木兒兩年就能恢複實力,發動下一場戰爭。
國力更占優勢的大明,卻要用五年來休養生息呢?
原因很簡單,帖木兒對臣民是單方麵掠奪,內部建設基本等於零。
下麵人隻要有口吃的就行,其他的根本就不管,自然能更快的收集資源發動戰爭。
大明不一樣,要搞內部建設,要搞吏治,要改善民生……
就算發動戰爭,也要盡可能的減少對百姓的影響。
所以,大明才需要更長的時間恢複元氣。
但這並不意味著,大明就隻能這麽做。
如果情況逼到那個地步了,大明一樣可以搞竭澤而漁式的經濟政策。
然後全年無休的打二十年三十年乃至五十年。
隻不過,目前沒必要這麽做而已。
陳景恪繼續說道:“我推測,帖木兒和欽察汗國的戰爭,會在兩年後開啟。”
“到那時我們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也結束了,正好出兵收複西域。”
兩年後?
聽到這個時間,耿光等人的表情立即變得輕鬆起來。
反倒是朱雄英很是不滿的道:“為何要兩年後?現在帖木兒陷入內亂,也無力兼顧西域。”
“現在出兵將西域打下來,等兩年後他和欽察汗國交戰,我們還能漁翁得利。”
朱元璋搖搖頭說道:“不成不成,現在將西域打下來,帖木兒就會麵臨你二叔三叔兩麵夾擊。”
“他又不傻,在這種情況下,不可能和硬著頭皮和欽察汗國開戰。”
“所以,我們必須要為他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
徐達點點頭,說道:“陛下所言甚是,我們必須要讓帖木兒相信,他的後方是安全的……”
“為了盡快搜刮資源,帖木兒很可能會加大對察合台汗國資源的掠奪。”
“這必然會削弱察合台的實力,我們出兵會更容易獲勝。”
“而且過度壓榨,也會引起百姓的不滿。”
“等我們出兵的時候,很可能隻需要一兩場勝利,就會出現百姓喜迎王師的局麵。”
還是那句話,此時的百姓沒有什麽族群概念。
大明統治他們,還是察合台大汗統治他們,對他們來說都行。
誰對他們好,他們就跟著誰。
帖木兒要吸察合台汗國的血,察合台大汗隻能拚命壓榨百姓。
西域百姓活不下去,自然會做出最正確的選擇。
如果真出現這種局麵,大明後續治理西域就要簡單許多。
這個道理並不複雜,朱雄英自然也懂,隻能失望的收迴了立即出兵的念頭。
這時,陳景恪再次開口道:“不過……雖然現在不適合動西域,卻是動天竺的絕佳時機。”
朱雄英眼睛一亮,追問道:“快說說,為何適合動天竺?”
其他人也都向他看來,不是正在說安西和西域嗎,怎麽突然就扯到天竺去了?
徐達則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陳景恪解釋道:“經過三年的準備,燕王府的實力已經很強,有能力發動這場戰爭。”
“燕王世子學有所成,也足以去主持大局了。”
“還有道衍大師輔佐,收拾天竺不在話下。”
“帖木兒得知我們在攻打天竺,就會更加放心的和欽察汗國開戰……”
耿光質疑道:“燕王府的實力我不懷疑,但天竺亦是大國,恐怕不好打吧。”
“而且我們是外來之人,他們的百姓會接受我們的統治嗎?”
陳景恪笑道:“如果是別的國家確實不好打,但天竺例外……”
這個國家的戰鬥力不提也罷,華夏對他們的戰績,堪稱戰史奇跡。
古有一人滅他們一國,今有四名戰士擊敗他們兩個精銳營。
並且還留下了一句名言:敵人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向我還擊。
聽聽這話說的,不知道的還以為我們人數占優勢呢。
而且天竺采用的是種姓製度……
“他們的統治階層婆羅門、刹帝利,全都是外來的雅利安人。”
“就連第三等吠舍,也就是平民,都是雅利安人。”
“占人口大多數的本地土著,隻能作為底層也就是第四等的首陀羅……”
“隻能從事伺候人的低賤行業。”
“在首陀羅之下,還有個第五等,屬於賤民級別,連當奴隸的資格都沒有……”
“燕王府擊敗他們之後,暫時不要大刀闊斧的改革,先用種姓製度穩定政權。”
擊敗他們之後繼續使用種姓製度,明人自然是高種姓。
在製度不變的情況下,基層的百姓是不會在乎誰當國王的。
維持舊製度,更有利於燕國的統治。
等時機成熟再進行改革,徹底廢除天竺文化,廢除種姓製之類的。
至於為什麽不留著種姓製度……
陳景恪的目的是推廣華夏文化,不把天竺文化廢除,過個幾十上百年燕王府就會被對方給同化。
到那個時候樂子就大了。
況且,種姓製度絕不是什麽好東西,不把它廢了,萬一傳入大明也很麻煩。
“我以為,燕王府可以在三到五年內拿下天竺全境,並建立穩固的統治。”
“到時候晉王也已經拿下西域,秦王在安西也有了足夠的實力……”
“大明可以從三個方向同時發力,拿下整個安西。”
“到那時,大明將再也不用擔心來自陸地上的敵人了。”
聽完這個計劃,耿光等人麵麵相覷。
他們又不蠢,到了這會兒豈能不明白,朝廷對西域早就有了全盤計劃。
秦王去安西也不是流放,而是為了實現整個戰略下的一步棋。
而且眼看著這步棋又走對了。
就算他們不懂軍事,也知道朱樉在安西立足的戰略意義。
再拿下天竺,真就三方包夾,帖木兒插翅難飛。
這計劃一看就是出自陳伴讀之手啊。
如羚羊掛角,不到答案揭曉的那一天,外人根本就看不出來。
朱雄英興奮的道:“好,這個計劃實在太好了,馬上給四叔下旨,讓他出兵天竺。”
朱元璋也不禁頷首,從這個角度來說,現在確實是打天竺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