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屬於華夏的學問
大明從挽救嫡長孫開始 作者:見月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誰最希望方孝孺趕緊迴來,這事兒還真不好說。
但陳景恪肯定是其中之一。
一來是方孝孺唯物學小成。
通過書信交流,他大致了解了方孝孺的這套理論的基本情況。
雖然有其局限性,但確確實實是正兒八經的唯物思想。
最關鍵的地方在於,雖然都是唯物學,和前世照搬西方哲學理論不同的是。
方孝孺的唯物學,是在華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推理出來的。
他將諸子百家思想裏,關於唯物學的思想全部摘出,化用到了自己的唯物學裏。
是原滋原味的華夏哲學思想。
這是前世無數中國哲學研究者,想做而未能做到的事情。
倒不是說編寫一套這樣的理論有多難——事實上也確實不容易。
可那麽多學者,真要下功夫去做,肯定能做到的。
為什麽沒人去做?
因為西方哲學思想已經深入人心,你編出來了別人也不認。
在全球化思潮下,中國強行這麽搞,就是自絕於世界民族之林。
這就是現實,隻能暫時妥協。
這種情況,普遍存在於哲學、經濟學、社會學等領域。
教材都是照抄的西方論著,怎麽可能教出獨立的思想來?
這就是話語權。
想擺脫西方話語權的影響,隻有一個辦法。
變強。
等強到全世界都要傾聽你的聲音,才能在這些領域擺脫西方話語權影響,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
前世,中國經過數代人的努力,終於見到了曙光。
但在這個世界,情況反過來了。
全世界都要傾聽大明的聲音,可是大明卻缺乏相應的思想體係。
總不能拿著程朱理學,去爭奪話語權吧?
那不是鬧嗎。
道德經之類的書籍確實很深奧,可正因為太深奧,除了深入研究華夏文化的人,有幾個老外能看得懂?
方孝孺的唯物學,相當於是在浩瀚的華夏文化裏,梳理出了一條線。
大大降低了推廣的難度。
不過這一切都隻是計劃。
具體情況如何,還要等和方孝孺麵談,詳細了解過他的思想後才能決定。
其二,大同思想陷入了瓶頸。
究其原因,還是他自身對華夏傳統文化了解不夠深。
雖然已經在惡補,可很顯然,他這方麵的天賦並不算突出。
別說是和方孝孺這樣的天才相比了,隨便拉出來一個三榜進士,天賦都比他強。
有句話叫勤能補拙。
如果他能潛心研究,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後,也不是做不到。
然而,他肯定不可能這麽做。
請外援就成了唯一的辦法。
唯物學小成的方孝孺,就成了最好的選擇。
這兩個想法,他沒有告訴任何人,連方孝孺都沒說。
他對方學了解還不深,且還不了解方孝孺自己的想法,貿然去說此事很可能會弄巧成拙。
一切等和見到人,當麵談過後再說。
所以,接到方孝孺返迴中原的消息,陳景恪自然是非常高興的。
正準備去迎接,卻又得知他並未跟隨使節團一起迴來,而是探訪朋友去了。
這讓陳景恪很是無奈。
不過還好,方孝孺還是很懂事的。
給他寫了一封信,並送了一整套的方學書籍。
信中主要說了兩件事情。
一件是關於解縉的,經過交流他發現這也是個人才,學問深厚且不迂腐。
希望將他拉入己方陣營。
陳景恪自然知道解縉是誰,更知道他的學問。
隻是沒想到,方孝孺竟然和他成了好友。
果然是時也命也。
對於方孝孺的打算,陳景恪倒也不反對。
如果解縉真的能接受唯物學,並願意加入小圈子,對他們來說真是如虎添翼。
至於貶謫的事情……對於他陳大伴讀來說,調個把人進京的麵子還是有的。
前提是解縉要符合要求。
第二件事情,是那三百高麗學子,讓陳景恪妥善安排。
事關人才掠奪計劃,陳景恪自然不會拒絕。
事實上安排這些人不費任何功夫。
洛下書院旁邊早就建好了一座書院,直接讓他們入住就可以了。
至於什麽時候開學,那就是方孝孺自己的事情了,陳景恪不會越俎代庖。
不過作為地主,他還是要親自露麵,去見一見這些來自朝鮮王國的讀書人的。
就連朱標,都很關注這些人,特意叮囑道:
“這些人的境遇,將會影響更多人,一定要將他們照顧好。”
陳景恪沉默了一下,說道:“送到嘴邊的東西不香,正常對待就足夠了。”
“甚至給他們一點壓力,反而能激發他們的鬥誌。”
他倒不是反對優待外來人才,而是當前的大明不需要。
你強的時候,門檻設置的越高,人才就越喜歡往你那裏去。
你弱的時候,就要降低門檻主動邀請人家過來。
很多人不明白,為何要補貼外來人員?
很簡單,因為咱們弱。
還因為咱們一直被針對,想和別人和平共處都不行。
敵人在逼迫著你搞對抗。
在話語權被壟斷的情況下,隻能通過補貼把人吸引過來。
這些人學習中國文化,自然而然的就親近中國。
等他們學有所成迴到自己的國家,就會影響更多人。
這對本國人才自然不公平。
可沒辦法,誰讓咱們處在弱勢一方呢。
必須想盡一切辦法發出自己的聲音,否則永遠都要活在別人的聲音裏。
有誌者事竟成,上一世經過數十年的蟄伏,終於看到了曙光。
這一世不同。
現在的大明是強勢的一方,而且是絕對強勢。
從文化到科技,再到經濟、軍事等等方麵,全方位的強勢。
自然沒必要降低門檻。
相反,還要抬高門檻,讓國外的人才覺得能進來是一種榮譽。
讓他們覺得,這個門檻就是龍門,跳過來的才有機會成龍。
如此,真正的人才才會踴躍的往這邊擠。
這些人才留在大明,能為大明的建設添磚加瓦。
迴到自己的國家,也是第一等的人才,將會出現在各個重要位置上。
然後通過他們的一身所學,為華夏的大融合計劃貢獻力量。
這套路是不是很熟悉?
沒錯,就是歐美的套路。
華夏文化的底蘊更深厚,不是歐美能比擬的,實施起來效果會更好也更加無解。
——
露了一次麵,將朝鮮國的這些人安排妥當之後,陳景恪就閉門研究起了方孝孺送來的那套書籍。
連每日一次的課都不上了。
朱標知道他的計劃,也知道他麵臨的困境,很爽快的就批了假。
好好研究,不要操心外麵的事情。
陳景恪先是粗略了讀了一遍,大體的了解他這套思想體係的情況。
結果可以說有喜有憂。
喜的是,這確實是唯物思想,也確實是以華夏思想為根基推理出來的。
是地地道道的華夏味兒。
但缺點也很多,陳景恪認為最大的缺點是獨立性太差。
想要學習這一套學說,就必須先了解百家思想。
陳景恪自己讀,好多地方都一知半解,更遑論是沒有華夏文化功底的人了。
準入門檻太高,在推廣方麵就會受到極大的限製。
陳景恪將這一點記了下來,等方孝孺迴來和他商量一下,降低準入門檻。
至少能夠讓普通人無障礙的學習。
真正想吃哲學這碗飯的人,再來深入研究華夏文化。
接著他就從頭再次研讀,這次速度就很慢了,逐字逐句的研究。
還將諸子百家的典籍搬過來,兩廂對照著看。
此時他無比懷念搜索引擎,想找啥輸入關鍵詞就可以了。
現在還要手動去翻書。
知道是哪一本書裏的內容還好,有些知識點很冷僻要翻找許久。
大量時間被浪費在了翻書上。
不過這麽做也有好處,翻書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
通過翻書,讓他對百家思想有了更全麵的了解。
他不隻是單純去學習方孝孺的唯物學,同時還會迴憶前世學過的相關知識。
雖然他不是研究哲學的,但隻要接受過係統的教育,多多少少都會學到一些相關知識。
這些知識在前世很大眾化,在這個時代那就是領先的。
將其中和方孝孺思想相關的部分,作為讀書感悟寫在夾縫裏。
有些觀點和方學相似,有些則是相悖。
但不論是相似還是相悖,都能提供一個參考,幫助方學更快的完善。
時間過的很快,眨眼就是半個月。
這天陳景恪整埋頭研究,有仆人來報,方孝孺來訪。
方孝孺?
陳景恪從書堆裏抬起頭,眼神有些茫然。
頓了一下才清醒過來。
方孝孺?
你踏釀的終於迴來了。
他噌的站起身:“快帶我去迎接。”
那仆人看著衣服皺巴巴、頭發也亂糟糟的他,提醒道:
“您要不要整理……”
話還沒說完,陳景恪已經走遠,壓根就沒聽到。
他無奈之下,隻能小跑著跟了過去。
陳景恪一路來到大門外,遠遠就看到那道熟悉的身影:
“哈哈……希直兄,你終於舍得迴來了。”
方孝孺看著他邋遢的樣子,非但沒有覺得被輕視,反而很是感動。
他已經聽說陳景恪閉關在研究自己的書。
現在肯定是聽說自己迴來,連儀表都沒有來得及收拾,就出來迎接了。
“哈哈……我景恪,真是想煞為兄也。”
“這話伱還是留著對嫂夫人說吧。”陳景恪走到他身邊,上下打量著說道:
“滿麵紅光,一看就是春風得意啊。”
方孝孺笑道:“誒,不盡然。景恪你不修邊幅,不也一樣春風得意嗎。”
陳景恪看了一下自己的衣服,這才察覺到出來的太著急,就說道:
“那也是你的責任啊,這麽多年都沒迴來。”
一旁的葉雲流非常的羨慕,這才是知己啊。
兩人說笑了兩句,方孝孺指著他說道:
“景恪可還記得他?我那弟子葉雲流,你們之前還有過過節呢。”
葉雲流上前一步鄭重行禮道:“之前多有得罪,還請陳伴讀原諒。”
陳景恪說道:“過去的事情了,還提他做甚。”
“希直兄經常在信裏提到你,言是難得的人才。”
“好生跟隨他學習,莫要讓希直兄和九泉下的葉老先生失望。”
之前的恩怨如此輕易就揭過,葉雲流心下鬆了口氣的同時,也更是為陳景恪的心胸感到敬佩:
“謝陳伴讀鼓勵,我一定好好跟隨老師學習。”
之後陳景恪就直接邀請方孝孺去了書房,不過並沒有直接討論學問,而是問起了解縉的事情。
方孝孺就將所見所聞講了一遍,並說道:
“解縉紳學問深厚,務實而不迂腐,目前看來確為大才。”
陳景恪點點頭,說道:“他對新學問有何看法?”
方孝孺讚道:“這就是我說他務實的另外一個原因,他眼中沒有新學舊學之分,隻有優秀的學說。”
陳景恪很是驚訝,要知道解縉從小飽讀四書五經。
這種情況下,竟然沒有被舊學所束縛,實在難得。
不過想想也對,前世他可是主持編纂了第一部百科全書《永樂大典》。
又怎麽可能是那種被固有學問束縛住的人。
想到這裏,他頷首說道:“將他調迴來容易,隻是你準備讓他去哪個衙門?”
方孝孺說道:“自然是迴翰林院,他的能力就應該去鑽研學問,治理國家大材小用了。”
陳景恪失笑道:“你這麽說,他會同意嗎?”
方孝孺笑道:“這可由不得他,有你陳伴讀在,想讓他老老實實做學問還不容易。”
陳景恪無奈的道:“你還真是……算了,先將他弄迴來吧,別的事情以後再說。”
其實陳景恪心裏已經有了決定。
編寫一部百科全書,這個想法最早源於朱元璋,隻是他沒機會去做。
朱棣靖難之後,就把這事兒給拾了起來。
最後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百科全書《永樂大典》。
這輩子朱老四是沒機會當皇帝了,但這部書還是有必要編的。
《建章大典》這個名字也不錯,不是嗎。
一事不煩二主,先讓解縉在翰林院學習幾年,到時候再讓他出馬。
倒不是非他不可,而是編寫一部百科全書成本太高。
眼下朝廷財政實在不富裕,隻能過幾年再說。
到時候解縉差不多也成長起來了,正好將此事交給他。
不過這都是未來的事情了,陳景恪也沒有告訴方孝孺。
兩人又談了一會兒解縉的情況,就將話題轉向了唯物學。
陳景恪也沒有拐彎抹角,直接說了學習門檻的問題,希望他們做出改善。
方孝孺對此自然沒有意見:“若非景恪提醒,我還未注意到此點。”
“難怪年輕人不論天賦如何,學習唯物學都非常難以入門,原來問題出在了這裏。”
“好,下一步我工作的方向就是,降低此書的門檻。”
見他同意自己的提議,陳景恪也沒有再多說什麽,而是拿出了自己的讀書筆記:
“這是我的一些想法,你來給點評一下。”
(本章完)
但陳景恪肯定是其中之一。
一來是方孝孺唯物學小成。
通過書信交流,他大致了解了方孝孺的這套理論的基本情況。
雖然有其局限性,但確確實實是正兒八經的唯物思想。
最關鍵的地方在於,雖然都是唯物學,和前世照搬西方哲學理論不同的是。
方孝孺的唯物學,是在華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推理出來的。
他將諸子百家思想裏,關於唯物學的思想全部摘出,化用到了自己的唯物學裏。
是原滋原味的華夏哲學思想。
這是前世無數中國哲學研究者,想做而未能做到的事情。
倒不是說編寫一套這樣的理論有多難——事實上也確實不容易。
可那麽多學者,真要下功夫去做,肯定能做到的。
為什麽沒人去做?
因為西方哲學思想已經深入人心,你編出來了別人也不認。
在全球化思潮下,中國強行這麽搞,就是自絕於世界民族之林。
這就是現實,隻能暫時妥協。
這種情況,普遍存在於哲學、經濟學、社會學等領域。
教材都是照抄的西方論著,怎麽可能教出獨立的思想來?
這就是話語權。
想擺脫西方話語權的影響,隻有一個辦法。
變強。
等強到全世界都要傾聽你的聲音,才能在這些領域擺脫西方話語權影響,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
前世,中國經過數代人的努力,終於見到了曙光。
但在這個世界,情況反過來了。
全世界都要傾聽大明的聲音,可是大明卻缺乏相應的思想體係。
總不能拿著程朱理學,去爭奪話語權吧?
那不是鬧嗎。
道德經之類的書籍確實很深奧,可正因為太深奧,除了深入研究華夏文化的人,有幾個老外能看得懂?
方孝孺的唯物學,相當於是在浩瀚的華夏文化裏,梳理出了一條線。
大大降低了推廣的難度。
不過這一切都隻是計劃。
具體情況如何,還要等和方孝孺麵談,詳細了解過他的思想後才能決定。
其二,大同思想陷入了瓶頸。
究其原因,還是他自身對華夏傳統文化了解不夠深。
雖然已經在惡補,可很顯然,他這方麵的天賦並不算突出。
別說是和方孝孺這樣的天才相比了,隨便拉出來一個三榜進士,天賦都比他強。
有句話叫勤能補拙。
如果他能潛心研究,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後,也不是做不到。
然而,他肯定不可能這麽做。
請外援就成了唯一的辦法。
唯物學小成的方孝孺,就成了最好的選擇。
這兩個想法,他沒有告訴任何人,連方孝孺都沒說。
他對方學了解還不深,且還不了解方孝孺自己的想法,貿然去說此事很可能會弄巧成拙。
一切等和見到人,當麵談過後再說。
所以,接到方孝孺返迴中原的消息,陳景恪自然是非常高興的。
正準備去迎接,卻又得知他並未跟隨使節團一起迴來,而是探訪朋友去了。
這讓陳景恪很是無奈。
不過還好,方孝孺還是很懂事的。
給他寫了一封信,並送了一整套的方學書籍。
信中主要說了兩件事情。
一件是關於解縉的,經過交流他發現這也是個人才,學問深厚且不迂腐。
希望將他拉入己方陣營。
陳景恪自然知道解縉是誰,更知道他的學問。
隻是沒想到,方孝孺竟然和他成了好友。
果然是時也命也。
對於方孝孺的打算,陳景恪倒也不反對。
如果解縉真的能接受唯物學,並願意加入小圈子,對他們來說真是如虎添翼。
至於貶謫的事情……對於他陳大伴讀來說,調個把人進京的麵子還是有的。
前提是解縉要符合要求。
第二件事情,是那三百高麗學子,讓陳景恪妥善安排。
事關人才掠奪計劃,陳景恪自然不會拒絕。
事實上安排這些人不費任何功夫。
洛下書院旁邊早就建好了一座書院,直接讓他們入住就可以了。
至於什麽時候開學,那就是方孝孺自己的事情了,陳景恪不會越俎代庖。
不過作為地主,他還是要親自露麵,去見一見這些來自朝鮮王國的讀書人的。
就連朱標,都很關注這些人,特意叮囑道:
“這些人的境遇,將會影響更多人,一定要將他們照顧好。”
陳景恪沉默了一下,說道:“送到嘴邊的東西不香,正常對待就足夠了。”
“甚至給他們一點壓力,反而能激發他們的鬥誌。”
他倒不是反對優待外來人才,而是當前的大明不需要。
你強的時候,門檻設置的越高,人才就越喜歡往你那裏去。
你弱的時候,就要降低門檻主動邀請人家過來。
很多人不明白,為何要補貼外來人員?
很簡單,因為咱們弱。
還因為咱們一直被針對,想和別人和平共處都不行。
敵人在逼迫著你搞對抗。
在話語權被壟斷的情況下,隻能通過補貼把人吸引過來。
這些人學習中國文化,自然而然的就親近中國。
等他們學有所成迴到自己的國家,就會影響更多人。
這對本國人才自然不公平。
可沒辦法,誰讓咱們處在弱勢一方呢。
必須想盡一切辦法發出自己的聲音,否則永遠都要活在別人的聲音裏。
有誌者事竟成,上一世經過數十年的蟄伏,終於看到了曙光。
這一世不同。
現在的大明是強勢的一方,而且是絕對強勢。
從文化到科技,再到經濟、軍事等等方麵,全方位的強勢。
自然沒必要降低門檻。
相反,還要抬高門檻,讓國外的人才覺得能進來是一種榮譽。
讓他們覺得,這個門檻就是龍門,跳過來的才有機會成龍。
如此,真正的人才才會踴躍的往這邊擠。
這些人才留在大明,能為大明的建設添磚加瓦。
迴到自己的國家,也是第一等的人才,將會出現在各個重要位置上。
然後通過他們的一身所學,為華夏的大融合計劃貢獻力量。
這套路是不是很熟悉?
沒錯,就是歐美的套路。
華夏文化的底蘊更深厚,不是歐美能比擬的,實施起來效果會更好也更加無解。
——
露了一次麵,將朝鮮國的這些人安排妥當之後,陳景恪就閉門研究起了方孝孺送來的那套書籍。
連每日一次的課都不上了。
朱標知道他的計劃,也知道他麵臨的困境,很爽快的就批了假。
好好研究,不要操心外麵的事情。
陳景恪先是粗略了讀了一遍,大體的了解他這套思想體係的情況。
結果可以說有喜有憂。
喜的是,這確實是唯物思想,也確實是以華夏思想為根基推理出來的。
是地地道道的華夏味兒。
但缺點也很多,陳景恪認為最大的缺點是獨立性太差。
想要學習這一套學說,就必須先了解百家思想。
陳景恪自己讀,好多地方都一知半解,更遑論是沒有華夏文化功底的人了。
準入門檻太高,在推廣方麵就會受到極大的限製。
陳景恪將這一點記了下來,等方孝孺迴來和他商量一下,降低準入門檻。
至少能夠讓普通人無障礙的學習。
真正想吃哲學這碗飯的人,再來深入研究華夏文化。
接著他就從頭再次研讀,這次速度就很慢了,逐字逐句的研究。
還將諸子百家的典籍搬過來,兩廂對照著看。
此時他無比懷念搜索引擎,想找啥輸入關鍵詞就可以了。
現在還要手動去翻書。
知道是哪一本書裏的內容還好,有些知識點很冷僻要翻找許久。
大量時間被浪費在了翻書上。
不過這麽做也有好處,翻書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
通過翻書,讓他對百家思想有了更全麵的了解。
他不隻是單純去學習方孝孺的唯物學,同時還會迴憶前世學過的相關知識。
雖然他不是研究哲學的,但隻要接受過係統的教育,多多少少都會學到一些相關知識。
這些知識在前世很大眾化,在這個時代那就是領先的。
將其中和方孝孺思想相關的部分,作為讀書感悟寫在夾縫裏。
有些觀點和方學相似,有些則是相悖。
但不論是相似還是相悖,都能提供一個參考,幫助方學更快的完善。
時間過的很快,眨眼就是半個月。
這天陳景恪整埋頭研究,有仆人來報,方孝孺來訪。
方孝孺?
陳景恪從書堆裏抬起頭,眼神有些茫然。
頓了一下才清醒過來。
方孝孺?
你踏釀的終於迴來了。
他噌的站起身:“快帶我去迎接。”
那仆人看著衣服皺巴巴、頭發也亂糟糟的他,提醒道:
“您要不要整理……”
話還沒說完,陳景恪已經走遠,壓根就沒聽到。
他無奈之下,隻能小跑著跟了過去。
陳景恪一路來到大門外,遠遠就看到那道熟悉的身影:
“哈哈……希直兄,你終於舍得迴來了。”
方孝孺看著他邋遢的樣子,非但沒有覺得被輕視,反而很是感動。
他已經聽說陳景恪閉關在研究自己的書。
現在肯定是聽說自己迴來,連儀表都沒有來得及收拾,就出來迎接了。
“哈哈……我景恪,真是想煞為兄也。”
“這話伱還是留著對嫂夫人說吧。”陳景恪走到他身邊,上下打量著說道:
“滿麵紅光,一看就是春風得意啊。”
方孝孺笑道:“誒,不盡然。景恪你不修邊幅,不也一樣春風得意嗎。”
陳景恪看了一下自己的衣服,這才察覺到出來的太著急,就說道:
“那也是你的責任啊,這麽多年都沒迴來。”
一旁的葉雲流非常的羨慕,這才是知己啊。
兩人說笑了兩句,方孝孺指著他說道:
“景恪可還記得他?我那弟子葉雲流,你們之前還有過過節呢。”
葉雲流上前一步鄭重行禮道:“之前多有得罪,還請陳伴讀原諒。”
陳景恪說道:“過去的事情了,還提他做甚。”
“希直兄經常在信裏提到你,言是難得的人才。”
“好生跟隨他學習,莫要讓希直兄和九泉下的葉老先生失望。”
之前的恩怨如此輕易就揭過,葉雲流心下鬆了口氣的同時,也更是為陳景恪的心胸感到敬佩:
“謝陳伴讀鼓勵,我一定好好跟隨老師學習。”
之後陳景恪就直接邀請方孝孺去了書房,不過並沒有直接討論學問,而是問起了解縉的事情。
方孝孺就將所見所聞講了一遍,並說道:
“解縉紳學問深厚,務實而不迂腐,目前看來確為大才。”
陳景恪點點頭,說道:“他對新學問有何看法?”
方孝孺讚道:“這就是我說他務實的另外一個原因,他眼中沒有新學舊學之分,隻有優秀的學說。”
陳景恪很是驚訝,要知道解縉從小飽讀四書五經。
這種情況下,竟然沒有被舊學所束縛,實在難得。
不過想想也對,前世他可是主持編纂了第一部百科全書《永樂大典》。
又怎麽可能是那種被固有學問束縛住的人。
想到這裏,他頷首說道:“將他調迴來容易,隻是你準備讓他去哪個衙門?”
方孝孺說道:“自然是迴翰林院,他的能力就應該去鑽研學問,治理國家大材小用了。”
陳景恪失笑道:“你這麽說,他會同意嗎?”
方孝孺笑道:“這可由不得他,有你陳伴讀在,想讓他老老實實做學問還不容易。”
陳景恪無奈的道:“你還真是……算了,先將他弄迴來吧,別的事情以後再說。”
其實陳景恪心裏已經有了決定。
編寫一部百科全書,這個想法最早源於朱元璋,隻是他沒機會去做。
朱棣靖難之後,就把這事兒給拾了起來。
最後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百科全書《永樂大典》。
這輩子朱老四是沒機會當皇帝了,但這部書還是有必要編的。
《建章大典》這個名字也不錯,不是嗎。
一事不煩二主,先讓解縉在翰林院學習幾年,到時候再讓他出馬。
倒不是非他不可,而是編寫一部百科全書成本太高。
眼下朝廷財政實在不富裕,隻能過幾年再說。
到時候解縉差不多也成長起來了,正好將此事交給他。
不過這都是未來的事情了,陳景恪也沒有告訴方孝孺。
兩人又談了一會兒解縉的情況,就將話題轉向了唯物學。
陳景恪也沒有拐彎抹角,直接說了學習門檻的問題,希望他們做出改善。
方孝孺對此自然沒有意見:“若非景恪提醒,我還未注意到此點。”
“難怪年輕人不論天賦如何,學習唯物學都非常難以入門,原來問題出在了這裏。”
“好,下一步我工作的方向就是,降低此書的門檻。”
見他同意自己的提議,陳景恪也沒有再多說什麽,而是拿出了自己的讀書筆記:
“這是我的一些想法,你來給點評一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