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氣運
大明從挽救嫡長孫開始 作者:見月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陳景恪前往乾清宮的半路,恰好遇到朱標。
朱標笑著說道:“我猜這會兒你也該迴來了,事情還順利吧?”
陳景恪見過禮之後說道:“還好,佛道兩家剛被陛下敲打過,不敢忤逆朝廷的意思。”
“不過想讓他們聽話,還要持續跟進才行。”
朱標頷首道:“第一步走好就行,諒他們也不敢陽奉陰違。”
說話間就來到了乾清宮,朱元璋和朱雄英倆人正在下圍棋。
很明顯老朱下不過了,正愁眉苦臉的。
見他們兩個進來,眼睛一轉,把手裏的棋子往棋盤上一扔:
“正事來了,不下了不下了。”
朱雄英氣道:“皇爺爺,您耍賴。”
朱元璋樂嗬嗬的道:“這叫戰術懂不懂,你小孩子要學的還多著呢。”
朱標無奈搖頭,這老爺子現在越來越沒正行了。
陳景恪也心下莞爾,老朱現在是真的提前進入養老生活了。
笑過之後,老朱歎道:“不行了,咱老了。”
“當年咱下棋可是一把好手,連劉伯溫和李善長都下不過咱。”
“現在咱連雄英都下不贏了。”
朱標連忙安慰道:“爹您身子骨還硬朗著呢,不過是讓著雄英罷了……”
陳景恪卻笑著說道:“陛下您還真說對了,棋藝確實和年齡有關。”
“技藝最高的年齡段,就是十幾歲二十歲左右。”
“年齡再小還在學習階段,心智也不成熟。”
“年齡再大會被其他事情分心,且精力也不如年輕人,也很難下的過小年輕。”
“別說是現在的您,就算三十歲的您過來,也不一定能下的贏太孫,這就是年齡優勢。”
朱元璋大笑道:“看看,這才是正理,咱都六十多了,下不過雄英不是很正常嗎。”
“非戰之罪,非戰之罪啊。”
看著如此豁達的父親,朱標也不再說什麽。
朱雄英這會兒也笑著打趣道:“那下次下棋,我讓您兩個子。”
“不是瞧不上您的棋藝,是讓給您的年齡的。”
朱元璋臉一拉道:“臭小子,說什麽胡話呢,誰要你讓子。”
“你要真孝順,就應該偷偷的下錯,讓咱贏才對。”
朱雄英:“……”
眾人大笑不已。
又閑聊了幾句,朱元璋才問道:“事情還順利吧?”
陳景恪說道:“假您的虎威,事情非常的順利,他們連討價還價都不敢,全盤接受了新規。”
朱元璋得意的道:“哼,算他們識相,來給咱說說具體過程。”
陳景恪就將大致的過程講了一下。
前邊朱元璋都還很正常,等聽到‘沒有佛道夏商周兩漢國祚都很長,有了佛道卻難有三百年王朝’的時候。
他的臉色就變得凝重起來。
等陳景恪講完,他才開口問道:“景恪,你給咱說說,到底是不是佛道兩教在竊取國家的氣運?”
朱標也露出詢問的目光,顯然他也產生了疑惑。
朱雄英則不以為然:“皇爺爺,氣運之說虛無縹緲,您怎麽還當真了。”
朱元璋說道:“雖然虛無縹緲,可也沒人能證明它不存在。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
朱雄英撇撇嘴,不再說什麽。
陳景恪心道果然,從一開始他就知道,這番話傳到外麵會引起懷疑。
氣運之說在華夏可以說是深入人心。
沒有辦法證明它存在,可也沒人能證偽啊。
萬一有呢。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不隻是古代人相信,即便是到了二十一世紀,相信鬼神氣運之說的依然大把存在。
比如某富豪把妻子骨灰鎮壓起來。
比如某地上演的鬧劇立馬雙龜。
相關案例不勝枚舉。
所以,朱元璋和朱標對此事如此重視,就顯得很正常了。
更何況,事情確實很巧合。
沒有佛道以前的王朝都很長壽,有了他們之後王朝都比較短命。
換成誰,都會懷疑。
這也是佛道兩教,聽到這個理論之後,麵色大變的原因。
因為這是真的在要他們的命。
而陳景恪明知道這個理論很危險,卻還要拋出來,自然是故意為之。
佛道兩教被馴化的太久,已經失去了野性,想要驅動他們很難。
而這個氣運理論,就是懸頂之劍。
逼迫著他們向統治者證明自己還有用。
但過猶不及,這把劍是用來嚇唬佛道兩教的,可不能真把他們弄死了。
必須要打消朱元璋和朱標的懷疑。
在拋出這個理論之前,陳景恪就已經想好了答案。
此時聽到朱元璋的提問,他就說道:
“陛下,秦朝之後的朝代短命,不能說和佛道沒關係,但關係不大。”
朱元璋不禁愣了一下,他確實有所懷疑,但內心裏並不是很相信。
沒想到竟然得到了這樣的迴答。
朱標也非常驚訝,什麽情況?不是用來嚇唬佛道兩教的嗎?
朱雄英才是最不敢置信的,你不是最反對這種迷信之說的嗎?今天怎麽一反常態了?
陳景恪解釋道:“咱們先來說一下,為何夏商周國祚綿長,秦之後難有三百年王朝。”
“三代時期階級高度固化,這一點之前咱們說過,我就不多贅述了。”
“但是,階級固化隻是次要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分封。”
“中央的權力被分給了一個個諸侯王,但這也意味著責任和矛盾也下移了。”
“百姓不需要向天子效忠,隻要效忠國君就可以了。”
“同樣的,天子也沒有救濟這些藩屬國百姓的義務。”
“沒有相應的權利,自然也就沒有相應的義務。”
“比如甲國出了問題,那就是甲國自己的事情,和別的國家沒有關係。”
“甲國遭了災百姓就算餓死,也不會去禍亂別的國家。”
“他們敢去,別國的百姓也不會接納他們,更大的可能是用刀槍將他們全部殺死。”
“如果甲國沒有辦法度過劫難,隻有滅亡一條路。”
“事實上,雖然夏商周的國祚都很長,可下麵的藩屬國並非如此。”
“周朝建立分封了八百諸侯國,到了春秋時期就隻剩下幾十個了,那七百多個全都亡於各種矛盾。”
朱元璋和朱標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好像還真是如此。
大家隻看到了夏商周國祚綿長,又有誰去關注那些諸侯國了?
朱雄英則已經拿出筆,開始做筆記了。
話題講到這裏,陳景恪決定擴散一下,多講一些別的:
“雖然史書沒有記載這些小諸侯國是怎麽滅亡的。”
“但原因不外乎這麽幾個,被周邊國家武力兼並,天災人禍無法化解自我崩潰等等。”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主動並入別的國家。”
“比如甲國遭了災,全國都要餓死了,國君隻能去別國借糧。”
“能借的來最好,借不來怎麽辦?”
“隻能舉國加入不缺糧食的乙國,國君成為乙國的貴族。”
“乙國既然接納了甲國,那自然要出錢糧救濟災民。”
“這種事情在戰國末期其實也發生過一次。”
朱元璋疑惑的道:“戰國末期?是哪個國家,為何我從未聽說過。”
陳景恪說道:“您肯定聽說過,就是趙國。”
朱元璋驚訝的道:“趙國不是被王翦率軍攻滅的嗎?”
陳景恪說道:“最終的結果確實如此,但過程卻值得推敲。”
“2466年(黃帝曆)趙國遭遇地龍翻身(地震),從保定到大同之間,四百餘裏範圍都遭了災。”
“被震出的地縫,最寬處達到了一百四十餘步。”
“災情之嚴重,由此可見一斑。”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2467年趙國又遭遇了波及全國的大旱。”
“再加上連年戰亂,趙國已經山窮水盡。”
“史書記載,歲大饑,人相食。”
“走投無路的趙國百姓,對於自己的國家也已經沒有了任何期望。”
“他們隻想有一個國家能接受他們,即便是生死大敵的秦國也無所謂。”
“這種事情在之前發生過很多次,趙國百姓有這樣的想法,並不奇怪。”
“所以,趙國除了少數主戰派,從上到下都不想再打了。”
“李牧的死,表麵看是郭開自毀長城,然而又何嚐不是集體意誌的結果。”
“等李牧這個主戰派一死,隻過了一年趙國就沒了。”
“可惜的是,秦國當時雄心勃勃,意圖覆滅六國開創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
“自然不願意拿出寶貴的糧食,去救濟趙國那數百萬災民。”
說到這裏,陳景恪已經不忍心再往下講了。
戰亂年代,數百萬災民,將人類創造的所有詞匯都拿出來,也不足以描寫那種悲慘。
平息了一下情緒,他才繼續說道:“痛恨秦國的又何止是楚國人,趙國人對秦國的恨更加強烈。”
“正是因為這種種,才有了陳勝吳廣一聲呐喊,天下雲集響應。”
“秦,死得其所。”
朱元璋和朱標都感受到了他的悲痛,沉默了下來。
朱雄英畢竟年輕,沒有那麽多感觸,他更多的是質疑:
“這東西史書上也沒寫啊,你是怎麽知道的?”
陳景恪擠出一絲笑容,說道:“一種猜測罷了,是不是真的如此已經無人知曉了。”
“但不管真實原因是否如此,秦國滅亡趙國之後,都應該擔負起救濟災民的責任。”
“可他們並沒有……那可是數百萬人啊。”
朱雄英不說話了。
戰國末期,征戰數百年秦國也不富裕。
救濟了這數百萬災民,就沒有糧食再對他國發動戰爭了。
這是秦國上下都不願意見到的局麵,無視這些災民,繼續征伐別國才符合他們的利益。
於是,三年後滅魏,再兩年後滅楚,再一年後滅燕,再一年後滅齊。
至此亂世終結,華夏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在皚皚白骨之上建立了起來。
如果始皇帝能休養生息……可惜沒有如果。
曆史總是充滿了遺憾。
過了許久,朱元璋忽然說道:“最開始的時候,在你眼裏咱是不是和始皇帝一樣無情。”
陳景恪沒有說話,但這時候不說話就代表了一切。
朱元璋也沒指望他迴答,自顧自說道:
“伱曾經和雄英說過,咱就是地主思想……”
“咱知道你是和他說笑,但現在迴頭看看,咱確實是這般想的,也是這般做的。”
陳景恪終於開口說道:“陛下能說出這番話,就已經是一位合格的天子了。”
朱元璋咧嘴無聲的笑了笑,道:“有時候咱就在想,你就是真正的應命賢臣。”
“是老天派來教咱怎麽當天子的。”
陳景恪笑道:“那陛下、殿下和太孫就是真正的天命之主,否則也不會聽我這個應命賢臣嘮叨個沒完。”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這話咱喜歡聽。咱就是天命之君,你就是應命之臣。”
“咱們君臣相諧,開創一個前所未有的大時代。”
朱雄英適時插話說道:“這個時代,就叫帝國時代。”
方才的壓抑氣氛一掃而空,眾人的心情都好轉了起來。
又閑聊了幾句,朱元璋催促道:“繼續說方才的話題,然後呢?”
陳景恪重新組織了一下語言,說道:
“在說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說說兩漢。”
“兩漢雖然有四百餘年國祚,但實際上這就是兩個朝代。”
“西漢自王莽篡權就已經滅亡了,光武帝是自己白手起家,重新建立了一個國家。”
“隻不過他是劉氏後裔,建立的國家沿用了漢這個國號,所以大家才將其視為同一個朝代。”
“所以,從這一點來看,漢朝的國祚其實也隻有兩百多年。”
“和佛道氣運什麽的,並無什麽關係。”
兩漢不是一個朝代,這個理論不是現代才有的,古代就已經是很普遍的一種觀點。
所以朱元璋、朱標也並不覺得有什麽不對。
解釋過這一點之後,陳景恪才繼續說道:
“現在我們將話題迴到最初。”
“方才我們說了先秦的情況,夏商周將權力下放給諸侯國,也將問題和矛盾下移了。”
“諸侯國不論怎麽亂,都隻能局限在一地,無法波及更大範圍。”
“秦朝大一統采取郡縣製,權力盡歸中央,責任和矛盾也全部都集中在了一起。”
“很多原本局限於地方的矛盾,變成了係統性的矛盾。”
“形象一點說,封建製就像是一個個單獨的圓。”
“單個圓裏麵發生的事情,和別的圓關係不大。”
“單個圓內部出問題維持不下去崩潰了,對周圍的圓影響也不大。”
“更無法影響到作為宗主國的夏商周。”
“所以,夏商周國祚綿長。”
“而大一統王朝,所有的圓環環相扣,形成了一個整體。”
“某一個圓出了問題,必然會波及到其它的圓。”
“如果出問題的圓多了,就會造成係統性動蕩乃至崩潰。”
“比如貪腐,封建製時期,權貴官僚再怎麽貪也隻能在自己的國家貪。”
“可是大一統王朝,很可能會演變成全國性貪腐集團。”
朱元璋馬上就想到了趙瑁案,這就是最典型的係統性貪腐問題了。
“土地兼並,被視為王朝覆滅的第一大原因。”
“在封建製時期,權貴再怎麽兼並土地,那也隻能在自己的小圈子裏進行。”
“跑到別的國家去搞兼並,那就是嫌活的太長了。”
“大一統王朝的土地兼並,也同樣是全國性的。”
“再比如,某地發生了饑荒,如果朝廷不能及時救濟,災民就會逃到別的地方去求生。”
“有人造反,也不會在局限於當地,而是全國四處流竄。”
“不論是流民還是流匪,都會對所過之處造成危害。”
“如果朝廷無法及時解決這些問題,很可能會導致全國大亂,最終王朝覆滅。”
朱元璋恍然大悟:“原來如此,矛盾下移,係統性矛盾,原來這才是真正的答案。”
朱標也連連點頭,關於這個問題,已經有無數人討論過。
也有無數人去解析,試圖找到真正答案。
這也是複古派最大的依據,夏商周國祚長,複古自然是好的。
可你要問他們夏商周為什麽國祚長,要麽迴答不出來,要麽答案五花八門。
今天終於有了一個完全不同,但聽起來卻非常靠譜的答案。
但還有一個人非常不滿,那就是朱雄英。
“按照這個理論,國祚長短和佛道兩家沒有任何關係啊。”
“方才你為何還要說,和他們有一定關係呢?”
(本章完)
朱標笑著說道:“我猜這會兒你也該迴來了,事情還順利吧?”
陳景恪見過禮之後說道:“還好,佛道兩家剛被陛下敲打過,不敢忤逆朝廷的意思。”
“不過想讓他們聽話,還要持續跟進才行。”
朱標頷首道:“第一步走好就行,諒他們也不敢陽奉陰違。”
說話間就來到了乾清宮,朱元璋和朱雄英倆人正在下圍棋。
很明顯老朱下不過了,正愁眉苦臉的。
見他們兩個進來,眼睛一轉,把手裏的棋子往棋盤上一扔:
“正事來了,不下了不下了。”
朱雄英氣道:“皇爺爺,您耍賴。”
朱元璋樂嗬嗬的道:“這叫戰術懂不懂,你小孩子要學的還多著呢。”
朱標無奈搖頭,這老爺子現在越來越沒正行了。
陳景恪也心下莞爾,老朱現在是真的提前進入養老生活了。
笑過之後,老朱歎道:“不行了,咱老了。”
“當年咱下棋可是一把好手,連劉伯溫和李善長都下不過咱。”
“現在咱連雄英都下不贏了。”
朱標連忙安慰道:“爹您身子骨還硬朗著呢,不過是讓著雄英罷了……”
陳景恪卻笑著說道:“陛下您還真說對了,棋藝確實和年齡有關。”
“技藝最高的年齡段,就是十幾歲二十歲左右。”
“年齡再小還在學習階段,心智也不成熟。”
“年齡再大會被其他事情分心,且精力也不如年輕人,也很難下的過小年輕。”
“別說是現在的您,就算三十歲的您過來,也不一定能下的贏太孫,這就是年齡優勢。”
朱元璋大笑道:“看看,這才是正理,咱都六十多了,下不過雄英不是很正常嗎。”
“非戰之罪,非戰之罪啊。”
看著如此豁達的父親,朱標也不再說什麽。
朱雄英這會兒也笑著打趣道:“那下次下棋,我讓您兩個子。”
“不是瞧不上您的棋藝,是讓給您的年齡的。”
朱元璋臉一拉道:“臭小子,說什麽胡話呢,誰要你讓子。”
“你要真孝順,就應該偷偷的下錯,讓咱贏才對。”
朱雄英:“……”
眾人大笑不已。
又閑聊了幾句,朱元璋才問道:“事情還順利吧?”
陳景恪說道:“假您的虎威,事情非常的順利,他們連討價還價都不敢,全盤接受了新規。”
朱元璋得意的道:“哼,算他們識相,來給咱說說具體過程。”
陳景恪就將大致的過程講了一下。
前邊朱元璋都還很正常,等聽到‘沒有佛道夏商周兩漢國祚都很長,有了佛道卻難有三百年王朝’的時候。
他的臉色就變得凝重起來。
等陳景恪講完,他才開口問道:“景恪,你給咱說說,到底是不是佛道兩教在竊取國家的氣運?”
朱標也露出詢問的目光,顯然他也產生了疑惑。
朱雄英則不以為然:“皇爺爺,氣運之說虛無縹緲,您怎麽還當真了。”
朱元璋說道:“雖然虛無縹緲,可也沒人能證明它不存在。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
朱雄英撇撇嘴,不再說什麽。
陳景恪心道果然,從一開始他就知道,這番話傳到外麵會引起懷疑。
氣運之說在華夏可以說是深入人心。
沒有辦法證明它存在,可也沒人能證偽啊。
萬一有呢。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不隻是古代人相信,即便是到了二十一世紀,相信鬼神氣運之說的依然大把存在。
比如某富豪把妻子骨灰鎮壓起來。
比如某地上演的鬧劇立馬雙龜。
相關案例不勝枚舉。
所以,朱元璋和朱標對此事如此重視,就顯得很正常了。
更何況,事情確實很巧合。
沒有佛道以前的王朝都很長壽,有了他們之後王朝都比較短命。
換成誰,都會懷疑。
這也是佛道兩教,聽到這個理論之後,麵色大變的原因。
因為這是真的在要他們的命。
而陳景恪明知道這個理論很危險,卻還要拋出來,自然是故意為之。
佛道兩教被馴化的太久,已經失去了野性,想要驅動他們很難。
而這個氣運理論,就是懸頂之劍。
逼迫著他們向統治者證明自己還有用。
但過猶不及,這把劍是用來嚇唬佛道兩教的,可不能真把他們弄死了。
必須要打消朱元璋和朱標的懷疑。
在拋出這個理論之前,陳景恪就已經想好了答案。
此時聽到朱元璋的提問,他就說道:
“陛下,秦朝之後的朝代短命,不能說和佛道沒關係,但關係不大。”
朱元璋不禁愣了一下,他確實有所懷疑,但內心裏並不是很相信。
沒想到竟然得到了這樣的迴答。
朱標也非常驚訝,什麽情況?不是用來嚇唬佛道兩教的嗎?
朱雄英才是最不敢置信的,你不是最反對這種迷信之說的嗎?今天怎麽一反常態了?
陳景恪解釋道:“咱們先來說一下,為何夏商周國祚綿長,秦之後難有三百年王朝。”
“三代時期階級高度固化,這一點之前咱們說過,我就不多贅述了。”
“但是,階級固化隻是次要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分封。”
“中央的權力被分給了一個個諸侯王,但這也意味著責任和矛盾也下移了。”
“百姓不需要向天子效忠,隻要效忠國君就可以了。”
“同樣的,天子也沒有救濟這些藩屬國百姓的義務。”
“沒有相應的權利,自然也就沒有相應的義務。”
“比如甲國出了問題,那就是甲國自己的事情,和別的國家沒有關係。”
“甲國遭了災百姓就算餓死,也不會去禍亂別的國家。”
“他們敢去,別國的百姓也不會接納他們,更大的可能是用刀槍將他們全部殺死。”
“如果甲國沒有辦法度過劫難,隻有滅亡一條路。”
“事實上,雖然夏商周的國祚都很長,可下麵的藩屬國並非如此。”
“周朝建立分封了八百諸侯國,到了春秋時期就隻剩下幾十個了,那七百多個全都亡於各種矛盾。”
朱元璋和朱標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好像還真是如此。
大家隻看到了夏商周國祚綿長,又有誰去關注那些諸侯國了?
朱雄英則已經拿出筆,開始做筆記了。
話題講到這裏,陳景恪決定擴散一下,多講一些別的:
“雖然史書沒有記載這些小諸侯國是怎麽滅亡的。”
“但原因不外乎這麽幾個,被周邊國家武力兼並,天災人禍無法化解自我崩潰等等。”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主動並入別的國家。”
“比如甲國遭了災,全國都要餓死了,國君隻能去別國借糧。”
“能借的來最好,借不來怎麽辦?”
“隻能舉國加入不缺糧食的乙國,國君成為乙國的貴族。”
“乙國既然接納了甲國,那自然要出錢糧救濟災民。”
“這種事情在戰國末期其實也發生過一次。”
朱元璋疑惑的道:“戰國末期?是哪個國家,為何我從未聽說過。”
陳景恪說道:“您肯定聽說過,就是趙國。”
朱元璋驚訝的道:“趙國不是被王翦率軍攻滅的嗎?”
陳景恪說道:“最終的結果確實如此,但過程卻值得推敲。”
“2466年(黃帝曆)趙國遭遇地龍翻身(地震),從保定到大同之間,四百餘裏範圍都遭了災。”
“被震出的地縫,最寬處達到了一百四十餘步。”
“災情之嚴重,由此可見一斑。”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2467年趙國又遭遇了波及全國的大旱。”
“再加上連年戰亂,趙國已經山窮水盡。”
“史書記載,歲大饑,人相食。”
“走投無路的趙國百姓,對於自己的國家也已經沒有了任何期望。”
“他們隻想有一個國家能接受他們,即便是生死大敵的秦國也無所謂。”
“這種事情在之前發生過很多次,趙國百姓有這樣的想法,並不奇怪。”
“所以,趙國除了少數主戰派,從上到下都不想再打了。”
“李牧的死,表麵看是郭開自毀長城,然而又何嚐不是集體意誌的結果。”
“等李牧這個主戰派一死,隻過了一年趙國就沒了。”
“可惜的是,秦國當時雄心勃勃,意圖覆滅六國開創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
“自然不願意拿出寶貴的糧食,去救濟趙國那數百萬災民。”
說到這裏,陳景恪已經不忍心再往下講了。
戰亂年代,數百萬災民,將人類創造的所有詞匯都拿出來,也不足以描寫那種悲慘。
平息了一下情緒,他才繼續說道:“痛恨秦國的又何止是楚國人,趙國人對秦國的恨更加強烈。”
“正是因為這種種,才有了陳勝吳廣一聲呐喊,天下雲集響應。”
“秦,死得其所。”
朱元璋和朱標都感受到了他的悲痛,沉默了下來。
朱雄英畢竟年輕,沒有那麽多感觸,他更多的是質疑:
“這東西史書上也沒寫啊,你是怎麽知道的?”
陳景恪擠出一絲笑容,說道:“一種猜測罷了,是不是真的如此已經無人知曉了。”
“但不管真實原因是否如此,秦國滅亡趙國之後,都應該擔負起救濟災民的責任。”
“可他們並沒有……那可是數百萬人啊。”
朱雄英不說話了。
戰國末期,征戰數百年秦國也不富裕。
救濟了這數百萬災民,就沒有糧食再對他國發動戰爭了。
這是秦國上下都不願意見到的局麵,無視這些災民,繼續征伐別國才符合他們的利益。
於是,三年後滅魏,再兩年後滅楚,再一年後滅燕,再一年後滅齊。
至此亂世終結,華夏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在皚皚白骨之上建立了起來。
如果始皇帝能休養生息……可惜沒有如果。
曆史總是充滿了遺憾。
過了許久,朱元璋忽然說道:“最開始的時候,在你眼裏咱是不是和始皇帝一樣無情。”
陳景恪沒有說話,但這時候不說話就代表了一切。
朱元璋也沒指望他迴答,自顧自說道:
“伱曾經和雄英說過,咱就是地主思想……”
“咱知道你是和他說笑,但現在迴頭看看,咱確實是這般想的,也是這般做的。”
陳景恪終於開口說道:“陛下能說出這番話,就已經是一位合格的天子了。”
朱元璋咧嘴無聲的笑了笑,道:“有時候咱就在想,你就是真正的應命賢臣。”
“是老天派來教咱怎麽當天子的。”
陳景恪笑道:“那陛下、殿下和太孫就是真正的天命之主,否則也不會聽我這個應命賢臣嘮叨個沒完。”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這話咱喜歡聽。咱就是天命之君,你就是應命之臣。”
“咱們君臣相諧,開創一個前所未有的大時代。”
朱雄英適時插話說道:“這個時代,就叫帝國時代。”
方才的壓抑氣氛一掃而空,眾人的心情都好轉了起來。
又閑聊了幾句,朱元璋催促道:“繼續說方才的話題,然後呢?”
陳景恪重新組織了一下語言,說道:
“在說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說說兩漢。”
“兩漢雖然有四百餘年國祚,但實際上這就是兩個朝代。”
“西漢自王莽篡權就已經滅亡了,光武帝是自己白手起家,重新建立了一個國家。”
“隻不過他是劉氏後裔,建立的國家沿用了漢這個國號,所以大家才將其視為同一個朝代。”
“所以,從這一點來看,漢朝的國祚其實也隻有兩百多年。”
“和佛道氣運什麽的,並無什麽關係。”
兩漢不是一個朝代,這個理論不是現代才有的,古代就已經是很普遍的一種觀點。
所以朱元璋、朱標也並不覺得有什麽不對。
解釋過這一點之後,陳景恪才繼續說道:
“現在我們將話題迴到最初。”
“方才我們說了先秦的情況,夏商周將權力下放給諸侯國,也將問題和矛盾下移了。”
“諸侯國不論怎麽亂,都隻能局限在一地,無法波及更大範圍。”
“秦朝大一統采取郡縣製,權力盡歸中央,責任和矛盾也全部都集中在了一起。”
“很多原本局限於地方的矛盾,變成了係統性的矛盾。”
“形象一點說,封建製就像是一個個單獨的圓。”
“單個圓裏麵發生的事情,和別的圓關係不大。”
“單個圓內部出問題維持不下去崩潰了,對周圍的圓影響也不大。”
“更無法影響到作為宗主國的夏商周。”
“所以,夏商周國祚綿長。”
“而大一統王朝,所有的圓環環相扣,形成了一個整體。”
“某一個圓出了問題,必然會波及到其它的圓。”
“如果出問題的圓多了,就會造成係統性動蕩乃至崩潰。”
“比如貪腐,封建製時期,權貴官僚再怎麽貪也隻能在自己的國家貪。”
“可是大一統王朝,很可能會演變成全國性貪腐集團。”
朱元璋馬上就想到了趙瑁案,這就是最典型的係統性貪腐問題了。
“土地兼並,被視為王朝覆滅的第一大原因。”
“在封建製時期,權貴再怎麽兼並土地,那也隻能在自己的小圈子裏進行。”
“跑到別的國家去搞兼並,那就是嫌活的太長了。”
“大一統王朝的土地兼並,也同樣是全國性的。”
“再比如,某地發生了饑荒,如果朝廷不能及時救濟,災民就會逃到別的地方去求生。”
“有人造反,也不會在局限於當地,而是全國四處流竄。”
“不論是流民還是流匪,都會對所過之處造成危害。”
“如果朝廷無法及時解決這些問題,很可能會導致全國大亂,最終王朝覆滅。”
朱元璋恍然大悟:“原來如此,矛盾下移,係統性矛盾,原來這才是真正的答案。”
朱標也連連點頭,關於這個問題,已經有無數人討論過。
也有無數人去解析,試圖找到真正答案。
這也是複古派最大的依據,夏商周國祚長,複古自然是好的。
可你要問他們夏商周為什麽國祚長,要麽迴答不出來,要麽答案五花八門。
今天終於有了一個完全不同,但聽起來卻非常靠譜的答案。
但還有一個人非常不滿,那就是朱雄英。
“按照這個理論,國祚長短和佛道兩家沒有任何關係啊。”
“方才你為何還要說,和他們有一定關係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