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這就是大明
大明從挽救嫡長孫開始 作者:見月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遠洋使節團隻不過是美化的稱唿,實際上大家心裏都清楚,那就是朝廷組織的遠洋商隊。
朝廷組織如此龐大的海貿商隊,在華夏曆史上還是首次,自然也引起了極大的爭議。
大多數官吏其實都是反對的。
一來成本實在太高,光那些船就是天價。
采購的大批物資,也同樣占用了朝廷本就緊張的財政資金。
且能不能迴本還是未知。
大家認為海貿賺錢,那是隻看到了個別大海商,又有誰去關注因此家破人亡的人?
出海風險太大了,出去三艘船能迴來兩艘就是運氣好,迴來一艘是常態。
弄不好血本無歸,這就是現實。
二來是覺得朝廷經商,會帶壞社會的風氣,影響農耕。
畢竟糧食才是國家的根本,大家都去經商了沒人種糧食,會亡國的。
這一條才是根本原因,古典社會本就以農業為根本,重農抑商是符合當時社會條件的。
隻不過因為朱元璋的強勢,群臣也不敢過於反對。
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就接受了這個現實,而是蟄伏起來等待最終結果。
也就是遠洋船隊返迴。
如果一切順利還好,但凡有所不順,必然會遭到激烈反撲。
所以,遠洋船隊迴來的消息一經傳出,就引起了強烈關注。
百姓關注此事,單純是出於好奇,百官關注則是等待最終的結果。
陳景恪自然是知道這一點的,對此他的做法是,宣傳。
使勁宣傳此事,最好弄的人盡皆知。
並且還讓遠洋商隊迴來的時候,盡量將聲勢鬧的大一點。
“把外麵帶迴來的好東西都展示出來,給天下人看看。”
“我們要用這場盛事,為萬民啟智,為古典世界敲響喪鍾。”
朱雄英說道:“你真的是不放過任何機會,連此事都要利用一下。”
陳景恪笑道:“這麽好的機會,不利用一下豈不是浪費了。”
“華夏文明在搖籃裏生長了數千年,已經長大成人,是時候睜開眼睛去看看外麵的世界了。”
朱雄英也非常認同的道:“是的,以前我也以為,眼前這一隅之地就是天下。”
“認識了你之後才知道,原來世界竟然如此廣闊。”
“我們眼前的‘天下’,不過是一個搖籃而已。”
“想要走出去,不能光靠我們幾個人努力,而是要讓天下人都明白這個道理。”
陳景恪長歎一聲道:“我們曾經有數次機會走出去,但華夏文明太驕傲了,不屑於和外麵的世界打交道。”
“不過還好,利益最能動人心。”
“隻要我們能讓天下人看到走出去的利益,自然會有無數人效仿。”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保守勢力再強,麵對利益之時,也完全不值一提。”
朱雄英非常認同的點點頭,然後提醒道:
“你可別把利益掛在嘴邊,小心被人抓住把柄。”
陳景恪說道:“嗯,對外我的理由永遠都是為了傳播華夏文明。”
朱雄英說道:“這不是借口,而是事實。”
“我們所做的一切,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華夏文明更加燦爛輝煌。”
“當然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個人也能實現自己的雄心抱負,名垂史冊。”
——
接到中樞傳來的命令,趙秩和耿子茂雖然不知道朝廷深層次的謀劃,卻也能猜到讓他們這麽做的目的。
如果是以前,趙秩或許會不以為然。
甚至一開始他本人也並不支持朝廷經商,之所以還攬下這個活兒。
一來是為了個人的榮華富貴,畢竟機會難得。
二來也想親眼看看,外麵到底是什麽樣子的。
然後他看到了,想法也改變了。
大明……不,華夏文明必須走出去。
隻有走出去才知道,外麵的世界有多大。
隻有了解過外麵的曆史才知道,外麵的世界其實一直在頻繁的交流。
而華夏文明,始終沒有真正走出過那一隅天地。
唐朝確實走出去過,可時間太短暫了,短到幾乎沒有留下太多痕跡。
雖然和域外文明比起來,華夏文明依然是最繁盛的,可將自己與世界孤立並非長久之計。
他也真正理解了,朝廷為何要開海,為何要組織如此龐大的遠洋艦隊。
他由衷的,為大明有如此遠見卓識的君主感到高興。
所以在接到命令,猜到朝廷的打算之後,他立即就做出了安排。
搞,必須要將場麵搞起來。
將這一行的成果,展示給大明的子民們看一看。
準備好一切,船隊才駛入泉州。
雖然朝廷沒有組織人來迎接,早就接到消息的當地百姓,自發的前來看熱鬧。
然後他們就看到了終生難忘的一幕。
一車車的金銀珠寶,沒有做任何掩蓋,就這樣大咧咧的暴露在世人麵前,招搖過市。
一隊隊長相奇特衣著怪異的域外人,從船上下來,讓百姓們大開眼界。
當然,更加震撼的是那些外國商人和使節。
這座城市太繁華了。
聽說這隻是南方的一座不大的港口城市,那大明的國都該是何等的繁華。
然後是各種從未見過的飛禽走獸,被從船上拖出。
其中帶給大家最大震撼的,當屬獅子。
不是因為它的兇猛,而是外貌。
這玩意兒咋這麽奇怪?
不知道誰喊了一聲:咋這麽像狻猊啊?莫不是真的抓到神獸了?
然後獲得越來越多人的認同。
很快,遠洋商隊抓來了神獸狻猊的消息,就傳遍了泉州。
越來越多的人跑來,隻為一睹神獸的雄姿。
即便衙門的人出來辟謠,說這是獅子,就是高門大戶門前看大門的石獅子。
百姓們依然不相信。
石獅子、舞獅,他們都見過,和真的獅子也不一樣呐。
分明就是狻猊,衙門肯定是故意隱瞞的。
至於隱瞞的原因,很簡單啊。
外麵竟然有神獸,那是不是還有別的什麽東西?
更準確的說,是不是真的找到了海外仙山?
倒也不怪百姓們愚昧什麽的,而是石獅子確實很抽象,除了叫石獅子之外,模樣實在和獅子關係不大。
中國是沒有獅子的,最早接觸獅子應該是西域各國進貢來的。
就有人覺得很威武,就將其雕刻下來放在門口。
後來就成了習俗。
但見過獅子的人太少了,大家隻能參考最早的石獅子進行仿製。
過程中難免會加上一些個人的想象。
比如將獅子頭上的毛弄成自然卷。
然後,石獅子越來越不像獅子。
以至於大家見到真獅子,反而不願意相信它是獅子了。
反倒是覺得和狻猊很像。
不過不管怎麽說,陳景恪的目的是達到了。
確實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使節團在泉州展覽了這次貿易的收獲,還拿出了一部分進行售賣。
來自域外的奇珍異寶,著實讓百姓們開了眼。
尤其是拿出來售賣的東西,引起富豪們的追捧,基本都賣出了天價,更是讓百姓們興奮。
趙秩還讓人寫了幾塊牌子,上麵簡單介紹了幾個域外主要國家的風土人情。
這些來自域外的信息,確實勾起了百姓對外麵世界的興趣。
尤其是東南沿海的百姓,本就是中國最喜歡冒險的群體。
或是出於對外界的好奇,或是被那些財寶吸引,很多人都生出了出去闖一闖的念頭。
三天後,使節團再次出發前往下一個目的地。
這次他們兵分兩路,趙秩帶領一路從大運河北上。
耿子茂則帶領另一路,沿著海岸線北上。
沿途的各大港口、各大城鎮,全都要去一遍。
每到一地,都會引起巨大的轟動。
大多數人都第一次知道,原來大明之外還有如此廣闊的天地。
這不是華夏文明第一次和域外文明接觸,相反,華夏與外界的接觸相當頻繁。
即便是南北朝時期,也和中亞國家有著頻繁的交流,更別提唐朝時期了。
可是這種交流,隻存在於高層和局部,大多數百姓是無法接觸到的。
別說是古代,二十一世紀又何嚐不是如此。
如果沒有互聯網,大多數百姓恐怕這輩子也無法獲知太多外國信息。
像現在這樣,由國家組織的,如此大規模的,向普通百姓展示域外信息。
在華夏曆史上還是首次,帶給百姓的衝擊也是無與倫比的。
當然了,受震撼最大的還是隨船隊而來的外國人。
以前他們沒少聽聞關於中原,關於東方大國的傳說。
很多人相信,大多數人保持懷疑態度。
現在他們親眼見到了。
和傳說中確實有區別,但依然是他們見過最繁華的地方。
本來他們以為泉州已經足夠富裕的了,等見到了揚州、杭州等城市才知道,什麽叫做繁榮。
當他們以為,蘇杭已經是終點的時候,又再次被應天所震撼。
沿江而臥,虎踞龍盤,數十萬人生活在這裏……
這不僅讓他們想起了傳說中的長安。
據說是一座百萬人的大城市,以前他們不信,現在則不停的自嘲見識少。
當他們得知,大明的新都城是百萬人規模之後,徹底麻木了。
一般人隻關注城市的繁華和富庶,有心人則震驚於大明的文明。
比如阿紮薩,他一直在悄悄的觀察大明的風土人情,想辦法了解大明的文化和律法。
了解的越多,就越是震驚。
科舉?遍布天下的書院?均田製?攤丁入畝?
這一切的一切,都帶給他無與倫比的震動。
這一刻,他終於感受到,什麽是文明。
他是宗教學者,足跡踏遍了中西亞乃至歐洲部分國家,卻從未見過有如此文明的地方。
而且對方的文明,不隻是停留在紙麵上,而是切實的施行了。
最簡單的例子,這裏的人更自由。
百姓可以在一定範圍內自由活動,去管理機構申請,可以遊遍全國。
在其他地方,隻有貴族和官僚家族才有這樣的權力,普通百姓都是被約束在當地的。
尤其是這種幾萬乃至十幾萬百姓,聚集在一起看熱鬧,更是不被允許。
除非是統治者為了炫耀功績,組織百姓聚集。
而這個叫大明的國家,普通百姓竟然就擁有如此多的自由。
實在太不可思議了。
至於其他的權力,就更不用說了。
百姓頭上沒有貴族主人,都是國家的公民,擁有法律規定的所有權利。
就連奴仆,都是契約奴,擁有最基本的保障。
在信仰上,沒有宗教壓迫,百姓可以自由選擇自己信什麽不信什麽。
宗教之間的爭執,也多是語言辯駁,而不是訴諸武力。
當然,對於一個虔誠的伊教徒而言,這裏的人對神靈對信仰太不忠誠了。
可無法否認的是,這裏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文明。
這種和諧的文明,是他在任何地方都沒有見到過的,他所知道的曆史上,也從未存在過。
現在,就這麽突然出現在眼前。
作為閱曆豐富的宗教學者,他自然知道事情不可能如此完美。
再好的製度都需要人來執行,剝削和不公肯定普遍存在。
但能將這些東西寫入法律,並作為標準在全國執行,依然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情了。
此時他也終於知道,為何當年自己的祖先,明明建立了強大的薩珊王朝,卻還要對中原如此謙卑。
麵對如此強大、富饒而文明的國度,謙卑是理所應當的。
他現在迫不及待的,想要與這個國度的賢者會麵,聆聽對方的教誨。
當然,那位趙秩大使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學者,是那麽的博學、謙虛。
本來他以為,對方已經是大明有數的大賢。
後來才知道,對方隻是薄有才名,在他上麵還有很多大賢。
在大明稱之為大儒。
連‘才學一般’的趙秩都如此厲害,真想看看那些大儒是如何的高明。
——
每到一地都要停留幾天,所以趙秩等人的行程並不快。
如果不是馬上就要過年,他們需要迴去給天子賀歲,這一條路估計他們能走兩三個月。
即便如此,也是卡著年關才來到洛陽。
趙秩出發的時候,洛陽城還沒有修建完成,京師還是應天。
這也是他第一次見到洛陽城,不禁為這座宏偉的城池感到震驚。
連他都尚且如此,更遑論那些外國人了。
他們敢對天發誓,這是他們這輩子見過的,最龐大最宏偉的城池。
阿紮薩不禁想起了傳說中的長安城,應該也是這個樣子的吧。
這個國度,真的太強大了。
聽到周圍人的驚唿聲,趙秩也由衷的感到驕傲。
這就是大明,我們的家園。
(本章完)
朝廷組織如此龐大的海貿商隊,在華夏曆史上還是首次,自然也引起了極大的爭議。
大多數官吏其實都是反對的。
一來成本實在太高,光那些船就是天價。
采購的大批物資,也同樣占用了朝廷本就緊張的財政資金。
且能不能迴本還是未知。
大家認為海貿賺錢,那是隻看到了個別大海商,又有誰去關注因此家破人亡的人?
出海風險太大了,出去三艘船能迴來兩艘就是運氣好,迴來一艘是常態。
弄不好血本無歸,這就是現實。
二來是覺得朝廷經商,會帶壞社會的風氣,影響農耕。
畢竟糧食才是國家的根本,大家都去經商了沒人種糧食,會亡國的。
這一條才是根本原因,古典社會本就以農業為根本,重農抑商是符合當時社會條件的。
隻不過因為朱元璋的強勢,群臣也不敢過於反對。
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就接受了這個現實,而是蟄伏起來等待最終結果。
也就是遠洋船隊返迴。
如果一切順利還好,但凡有所不順,必然會遭到激烈反撲。
所以,遠洋船隊迴來的消息一經傳出,就引起了強烈關注。
百姓關注此事,單純是出於好奇,百官關注則是等待最終的結果。
陳景恪自然是知道這一點的,對此他的做法是,宣傳。
使勁宣傳此事,最好弄的人盡皆知。
並且還讓遠洋商隊迴來的時候,盡量將聲勢鬧的大一點。
“把外麵帶迴來的好東西都展示出來,給天下人看看。”
“我們要用這場盛事,為萬民啟智,為古典世界敲響喪鍾。”
朱雄英說道:“你真的是不放過任何機會,連此事都要利用一下。”
陳景恪笑道:“這麽好的機會,不利用一下豈不是浪費了。”
“華夏文明在搖籃裏生長了數千年,已經長大成人,是時候睜開眼睛去看看外麵的世界了。”
朱雄英也非常認同的道:“是的,以前我也以為,眼前這一隅之地就是天下。”
“認識了你之後才知道,原來世界竟然如此廣闊。”
“我們眼前的‘天下’,不過是一個搖籃而已。”
“想要走出去,不能光靠我們幾個人努力,而是要讓天下人都明白這個道理。”
陳景恪長歎一聲道:“我們曾經有數次機會走出去,但華夏文明太驕傲了,不屑於和外麵的世界打交道。”
“不過還好,利益最能動人心。”
“隻要我們能讓天下人看到走出去的利益,自然會有無數人效仿。”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保守勢力再強,麵對利益之時,也完全不值一提。”
朱雄英非常認同的點點頭,然後提醒道:
“你可別把利益掛在嘴邊,小心被人抓住把柄。”
陳景恪說道:“嗯,對外我的理由永遠都是為了傳播華夏文明。”
朱雄英說道:“這不是借口,而是事實。”
“我們所做的一切,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華夏文明更加燦爛輝煌。”
“當然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個人也能實現自己的雄心抱負,名垂史冊。”
——
接到中樞傳來的命令,趙秩和耿子茂雖然不知道朝廷深層次的謀劃,卻也能猜到讓他們這麽做的目的。
如果是以前,趙秩或許會不以為然。
甚至一開始他本人也並不支持朝廷經商,之所以還攬下這個活兒。
一來是為了個人的榮華富貴,畢竟機會難得。
二來也想親眼看看,外麵到底是什麽樣子的。
然後他看到了,想法也改變了。
大明……不,華夏文明必須走出去。
隻有走出去才知道,外麵的世界有多大。
隻有了解過外麵的曆史才知道,外麵的世界其實一直在頻繁的交流。
而華夏文明,始終沒有真正走出過那一隅天地。
唐朝確實走出去過,可時間太短暫了,短到幾乎沒有留下太多痕跡。
雖然和域外文明比起來,華夏文明依然是最繁盛的,可將自己與世界孤立並非長久之計。
他也真正理解了,朝廷為何要開海,為何要組織如此龐大的遠洋艦隊。
他由衷的,為大明有如此遠見卓識的君主感到高興。
所以在接到命令,猜到朝廷的打算之後,他立即就做出了安排。
搞,必須要將場麵搞起來。
將這一行的成果,展示給大明的子民們看一看。
準備好一切,船隊才駛入泉州。
雖然朝廷沒有組織人來迎接,早就接到消息的當地百姓,自發的前來看熱鬧。
然後他們就看到了終生難忘的一幕。
一車車的金銀珠寶,沒有做任何掩蓋,就這樣大咧咧的暴露在世人麵前,招搖過市。
一隊隊長相奇特衣著怪異的域外人,從船上下來,讓百姓們大開眼界。
當然,更加震撼的是那些外國商人和使節。
這座城市太繁華了。
聽說這隻是南方的一座不大的港口城市,那大明的國都該是何等的繁華。
然後是各種從未見過的飛禽走獸,被從船上拖出。
其中帶給大家最大震撼的,當屬獅子。
不是因為它的兇猛,而是外貌。
這玩意兒咋這麽奇怪?
不知道誰喊了一聲:咋這麽像狻猊啊?莫不是真的抓到神獸了?
然後獲得越來越多人的認同。
很快,遠洋商隊抓來了神獸狻猊的消息,就傳遍了泉州。
越來越多的人跑來,隻為一睹神獸的雄姿。
即便衙門的人出來辟謠,說這是獅子,就是高門大戶門前看大門的石獅子。
百姓們依然不相信。
石獅子、舞獅,他們都見過,和真的獅子也不一樣呐。
分明就是狻猊,衙門肯定是故意隱瞞的。
至於隱瞞的原因,很簡單啊。
外麵竟然有神獸,那是不是還有別的什麽東西?
更準確的說,是不是真的找到了海外仙山?
倒也不怪百姓們愚昧什麽的,而是石獅子確實很抽象,除了叫石獅子之外,模樣實在和獅子關係不大。
中國是沒有獅子的,最早接觸獅子應該是西域各國進貢來的。
就有人覺得很威武,就將其雕刻下來放在門口。
後來就成了習俗。
但見過獅子的人太少了,大家隻能參考最早的石獅子進行仿製。
過程中難免會加上一些個人的想象。
比如將獅子頭上的毛弄成自然卷。
然後,石獅子越來越不像獅子。
以至於大家見到真獅子,反而不願意相信它是獅子了。
反倒是覺得和狻猊很像。
不過不管怎麽說,陳景恪的目的是達到了。
確實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使節團在泉州展覽了這次貿易的收獲,還拿出了一部分進行售賣。
來自域外的奇珍異寶,著實讓百姓們開了眼。
尤其是拿出來售賣的東西,引起富豪們的追捧,基本都賣出了天價,更是讓百姓們興奮。
趙秩還讓人寫了幾塊牌子,上麵簡單介紹了幾個域外主要國家的風土人情。
這些來自域外的信息,確實勾起了百姓對外麵世界的興趣。
尤其是東南沿海的百姓,本就是中國最喜歡冒險的群體。
或是出於對外界的好奇,或是被那些財寶吸引,很多人都生出了出去闖一闖的念頭。
三天後,使節團再次出發前往下一個目的地。
這次他們兵分兩路,趙秩帶領一路從大運河北上。
耿子茂則帶領另一路,沿著海岸線北上。
沿途的各大港口、各大城鎮,全都要去一遍。
每到一地,都會引起巨大的轟動。
大多數人都第一次知道,原來大明之外還有如此廣闊的天地。
這不是華夏文明第一次和域外文明接觸,相反,華夏與外界的接觸相當頻繁。
即便是南北朝時期,也和中亞國家有著頻繁的交流,更別提唐朝時期了。
可是這種交流,隻存在於高層和局部,大多數百姓是無法接觸到的。
別說是古代,二十一世紀又何嚐不是如此。
如果沒有互聯網,大多數百姓恐怕這輩子也無法獲知太多外國信息。
像現在這樣,由國家組織的,如此大規模的,向普通百姓展示域外信息。
在華夏曆史上還是首次,帶給百姓的衝擊也是無與倫比的。
當然了,受震撼最大的還是隨船隊而來的外國人。
以前他們沒少聽聞關於中原,關於東方大國的傳說。
很多人相信,大多數人保持懷疑態度。
現在他們親眼見到了。
和傳說中確實有區別,但依然是他們見過最繁華的地方。
本來他們以為泉州已經足夠富裕的了,等見到了揚州、杭州等城市才知道,什麽叫做繁榮。
當他們以為,蘇杭已經是終點的時候,又再次被應天所震撼。
沿江而臥,虎踞龍盤,數十萬人生活在這裏……
這不僅讓他們想起了傳說中的長安。
據說是一座百萬人的大城市,以前他們不信,現在則不停的自嘲見識少。
當他們得知,大明的新都城是百萬人規模之後,徹底麻木了。
一般人隻關注城市的繁華和富庶,有心人則震驚於大明的文明。
比如阿紮薩,他一直在悄悄的觀察大明的風土人情,想辦法了解大明的文化和律法。
了解的越多,就越是震驚。
科舉?遍布天下的書院?均田製?攤丁入畝?
這一切的一切,都帶給他無與倫比的震動。
這一刻,他終於感受到,什麽是文明。
他是宗教學者,足跡踏遍了中西亞乃至歐洲部分國家,卻從未見過有如此文明的地方。
而且對方的文明,不隻是停留在紙麵上,而是切實的施行了。
最簡單的例子,這裏的人更自由。
百姓可以在一定範圍內自由活動,去管理機構申請,可以遊遍全國。
在其他地方,隻有貴族和官僚家族才有這樣的權力,普通百姓都是被約束在當地的。
尤其是這種幾萬乃至十幾萬百姓,聚集在一起看熱鬧,更是不被允許。
除非是統治者為了炫耀功績,組織百姓聚集。
而這個叫大明的國家,普通百姓竟然就擁有如此多的自由。
實在太不可思議了。
至於其他的權力,就更不用說了。
百姓頭上沒有貴族主人,都是國家的公民,擁有法律規定的所有權利。
就連奴仆,都是契約奴,擁有最基本的保障。
在信仰上,沒有宗教壓迫,百姓可以自由選擇自己信什麽不信什麽。
宗教之間的爭執,也多是語言辯駁,而不是訴諸武力。
當然,對於一個虔誠的伊教徒而言,這裏的人對神靈對信仰太不忠誠了。
可無法否認的是,這裏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文明。
這種和諧的文明,是他在任何地方都沒有見到過的,他所知道的曆史上,也從未存在過。
現在,就這麽突然出現在眼前。
作為閱曆豐富的宗教學者,他自然知道事情不可能如此完美。
再好的製度都需要人來執行,剝削和不公肯定普遍存在。
但能將這些東西寫入法律,並作為標準在全國執行,依然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情了。
此時他也終於知道,為何當年自己的祖先,明明建立了強大的薩珊王朝,卻還要對中原如此謙卑。
麵對如此強大、富饒而文明的國度,謙卑是理所應當的。
他現在迫不及待的,想要與這個國度的賢者會麵,聆聽對方的教誨。
當然,那位趙秩大使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學者,是那麽的博學、謙虛。
本來他以為,對方已經是大明有數的大賢。
後來才知道,對方隻是薄有才名,在他上麵還有很多大賢。
在大明稱之為大儒。
連‘才學一般’的趙秩都如此厲害,真想看看那些大儒是如何的高明。
——
每到一地都要停留幾天,所以趙秩等人的行程並不快。
如果不是馬上就要過年,他們需要迴去給天子賀歲,這一條路估計他們能走兩三個月。
即便如此,也是卡著年關才來到洛陽。
趙秩出發的時候,洛陽城還沒有修建完成,京師還是應天。
這也是他第一次見到洛陽城,不禁為這座宏偉的城池感到震驚。
連他都尚且如此,更遑論那些外國人了。
他們敢對天發誓,這是他們這輩子見過的,最龐大最宏偉的城池。
阿紮薩不禁想起了傳說中的長安城,應該也是這個樣子的吧。
這個國度,真的太強大了。
聽到周圍人的驚唿聲,趙秩也由衷的感到驕傲。
這就是大明,我們的家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