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的起因,還是和帝國體係有關。


    陳景恪主張保護雇工權益,設立最低薪酬標準,讓百姓手中能有所盈餘。


    “商業想要發展,就必須要讓百姓手中有錢。”


    “百姓有了錢,才能消費才能去買東西,製造商品的人才能賺到錢。”


    “製造商品的人手裏有了錢,就可以擴大生產,雇傭更多人幹活。”


    “一般會接受雇傭的,都是失地的百姓。”


    “他們有了一份兒穩定的工作能養家糊口,就不會鋌而走險,有利於社會穩定。”


    “還有我一直強調的生產力,主動去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


    “普通人是沒有能力去研究的,隻有大商人才有能力。”


    “他們手中有錢,為了賺更多的錢,就必須去研究更先進的生產技術,生產更多的商品。”


    朱元璋不解的道:“那這和你設立雇工最低薪酬、確保他們權益有什麽關係?”


    朱雄英接話道:“誰才是消費的主力?百姓啊。”


    “富人整天穿金戴銀,對經濟的拉動效果也微乎其微。”


    “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大宗商品才是經濟的大頭。”


    “但是百姓手裏有錢才能消費,錢從哪裏來?”


    “有地的人錢從地裏出,沒地的就給人做工。”


    “雇工拿到薪酬去消費,才能進一步刺激工商業發展。”


    “工商業發展了,才能生產出更多的商品,才能給雇工發的起工資。”


    朱元璋更加疑惑:“對啊,這不是挺好的嗎?為何還要多此一舉。”


    朱雄英耐心的解釋道:“但是商人是要賺錢的,想要賺錢就要降低成本?”


    “降低成本有兩個途徑,一是提高生產技術,降低商品的製作成本;二是壓縮雇工的薪酬。”


    “生產技術的提高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還不一定就能有收獲。”


    “而壓縮雇工薪酬,是最簡單最直接最容易達成的。”


    “如果朝廷不用法律確保雇工權益,恐怕大多數商人都會直接選擇這個辦法。”


    “到時候雇工幹一天活,連肚子都填不飽,拿什麽去消費?”


    “而且做工也會有受傷甚至死亡的可能,誰來賠償?”


    “如果雇主不需要負責,他們就會變本加厲的壓榨殘害雇工……”


    “百姓手裏沒錢沒辦法消費,就會百業凋敝,我們的商業聯盟直接就崩潰了。”


    朱標緩緩頷首,說的很簡潔很直白,他也能聽明白其中的道理。


    陳景恪很是欣慰,這小子學的不錯。


    不過資本並不會一直處在正向循環,也會有衰退期。


    但這都是以後的事情了,眼下說太多反而會增加他們的憂慮感。


    如果帝國體係能夠構建完成,大明有的是辦法度過衰退期。


    所以暫時沒必要說太多。


    朱元璋則有些頭大,他感覺自己明白了,可這和他以往學到的知識相悖啊。


    難道前人都錯了?


    “你說的咱有些懂了,可朝廷的利益在哪裏?”


    “百姓手裏的錢再多,也不會進入國庫啊。”


    “而且百姓也保不住自己的錢財,最終所有錢都會流入商人手裏。”


    “這對朝廷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朱標也不禁點頭,是這個道理啊。


    藏富於民往往會養出一群尾大不掉的豪門豪商,反過來掣肘朝廷。


    陳景恪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富民和強國,在現代人看來是相輔相成的。


    但在古人看來兩者就是相對的,至少在大多數時候是相對立的。


    有人將之歸結於思想的差別。


    陳景恪卻以為,更大的原因在於,古代朝廷缺少足夠的手段調用百姓手中的財富。


    這才是根本問題所在。


    現代科技發達,國家在需要的時候,有無數種辦法調用百姓手中的財富。


    最簡單最常用的辦法,國債。


    所以民富則國強的概念才能實現。


    可在古代,朝廷缺少這樣的手段。


    國庫沒錢就是沒錢,百姓手中有再多錢,朝廷調用不了也沒用。


    而加稅,往往會被官僚地主利用,成為他們進一步壓榨百姓的手段。


    讓真正貧窮的人更加活不下去,最終隻能造反。


    而且朱元璋說的事情也確實存在,財富是向少數人匯聚的。


    財富兼並沒有辦法阻止。


    直到陳景恪穿越前,這個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各國唯一能做的,就是想盡一切辦法延緩這個過程。


    然後利用稅收,對財富進行二次分配,讓最底層的人有一口飯吃。


    僅此而已了。


    那麽多大佬都沒解決的事情,陳景恪自然也解決不了。


    所以他沒有直接迴答這個問題,而是說道:


    “就算不這麽做,土地財富兼並也不會停止。”


    “發展工商業,讓百姓手中有錢。然後讓錢流動起來,朝廷從這個過程中征收到足夠的賦稅。”


    “有了稅,朝廷就能做許多事情。”


    “比如養活一支強大的,隻效忠於朝廷的軍隊。”


    說到這裏,陳景恪就沒有繼續再往下說。


    但他的意思,大家都聽懂了。


    掌握住刀把子,一切問題都不再是問題。


    朱雄英舔了舔嘴唇,說道:“都是韭菜而已,長的旺盛了才好收割。”


    話題到這裏差不多就結束了。


    但陳景恪卻並不準備就這樣收場,他真正要表達的意思還沒有說出來,怎麽能結束呢。


    “陛下、殿下,你們覺得我方才那套推理邏輯對嗎?”


    朱元璋愣了一下然後怒了,啥意思?


    “老子都相信了,你別和咱說剛才那一套是錯的啊。”


    朱標也一臉疑惑,方才的推理邏輯完全沒有問題啊。


    朱雄英先是疑惑,然後似乎想到了什麽,恍然大悟:


    “答案沒錯,但推理過程錯了。”


    朱元璋更疑惑了,什麽意思?


    朱標也很疑惑,推理過程就是有錢了才能更好的消費,才能促進商業的發展,才有助於提高生產力。


    答案就是給百姓鬆綁,讓百姓有錢能消費的起。


    這個過程沒錯……不對。


    想到這裏,他也恍然大悟,說道:“這是商人思維,一切以營利為目的。”


    “朝廷作為國家的統治者,不能隻考慮利益,要承擔更大的責任,是否如此?”


    陳景恪讚道:“殿下英明,正是如此。”


    朱元璋也終於明白是什麽意思了,說道:“你小子是真會忽悠人,咱都被你給忽悠住了。”


    “你就直接說吧,到底是個什麽意思?”


    陳景恪正色道:“正如殿下方才所說,朝廷需要承擔更大的責任。”


    “那麽為什麽朝廷要承擔更大的責任,這個責任又是什麽?”


    朱元璋眉頭緊皺,在他想來這不是一句廢話嗎。


    朝廷就是朝廷,統治黎民蒼生,不就應該要承擔更大責任嗎?


    朱標卻陷入了沉思,對啊,朝廷為什麽要承擔更大的責任?


    這個責任是誰賦予的?


    現在官麵上的說法是天賦皇權,大家都理所應當的認為,這是天給的任務。


    可朱標自己是不信這一套的,那麽沒有‘天’,這個責任是誰給的?


    他腦海裏不由自主的,浮現出陳景恪曾經講過的大禹治水故事。


    “契約論,百姓給國家繳納賦稅,換取朝廷的保護。”


    朱雄英連連搖頭,接話道:“不對,至少不全對。”


    “契約論雖然比天賦皇權先進,但也是一種片麵的說法。”


    “比如,沒有人希望死亡,百姓不會賦予國家殺死自己的權力。”


    “可國家確實存在著死刑,這不符合人性的基本邏輯。”


    “不過您能有這一番認識,已經很不錯了。”


    朱標是最見不得這小子嘚瑟的,放在平日裏肯定會訓斥一頓。


    今天卻沒有生氣,反而謙虛的求教道:


    “你可有更好的解釋?”


    朱雄英幹脆的道:“沒有,但我知道,不論是誰賦予了國家這樣的責任,我們都要將其做好,否則就是改朝換代。”


    朱標點點頭,又將目光看向陳景恪,希望他能給出解答。


    陳景恪依然沒有直接迴答,而是說道:


    “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盛世盛世,什麽叫盛世,標準是什麽。”


    朱元璋理所應當的道:“外無強敵,百姓安居樂業,吏治清明,可為盛世。”


    朱標的迴答言簡意賅:“國泰民安。”


    朱雄英的迴答就霸氣多了:“萬國來朝,物產充足,百姓富足,可為盛世。”


    陳景恪迴道:“殿下的迴答言簡意賅,國泰民安可為盛世。”


    “那麽問題來了,國泰和民安,誰在先誰在後?”


    不等他們迴答,他就先自顧自的說道:“在朝廷來看,自然是國泰在前,民安隻是實現國泰的途徑。”


    “大家嘴上喊著國泰民安,實際上真正的目的就隻有國泰。”


    “隻是因為民安了國才能泰,所以才會去追求民安,才會將民安提高到很高的地位。”


    “那麽,如果民不安也能實現國泰,又有幾個朝廷還會在乎民安?”


    朱元璋麵色陰沉,一句話都不說。


    朱標嘴巴張了張,想要反駁,卻說不出一個字。


    朱雄英則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過了好一會兒,朱元璋才說道:“百姓更看重民安,隻有國泰才能民安,所以他們才祈求國泰。”


    “如果沒有國他們也能安,也就無所謂忠誠,是不是如此?”


    陳景恪點點頭,說道:“每逢亂世,百姓都會自發的往安全的地方遷徙。”


    “即便這個地方是異族建立的國家,對他們來說也無所謂。”


    “甚至他們會用自己的力量,來武裝那個國家,用來攻打中原王朝。”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就是陛下方才所說的。”


    “所以我才會一直強調‘華夏’這個概念,就是要告訴世人,我們是華夏後裔。”


    “當所有人都接受了這個概念,就會生出族群認同感。”


    “以後再遇到異族入侵,他們才會拿起武器保護自己的族群。”


    朱元璋露出深思之色,以前他以為陳景恪強調華夏概念,是為了大明的正統性。


    現在看來,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


    果然,這個人從來都是走一步看十步。


    當伱以為看透他的計劃,往往會在不經意間給你驚喜。


    朱標想的則是另外一層東西:“所以,朝廷和百姓的追求是有所不同的,是嗎?”


    陳景恪頷首道:“準確的說,是帝王將相的追求和普通百姓不同。”


    “百姓對盛世的要求隻有吃飽穿暖,而帝王將相心目中的盛世,從來就是個人的文治武功。”


    這話有點赤裸裸的打臉了。


    不過在場的祖孫三人都沒有生氣,反而認真的傾聽。


    “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他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忽略民安。”


    “比如漢武帝,他打匈奴是因為受不了這個屈辱,還是為了保護百姓?”


    “當然,也有可能是兩則兼有。”


    “但以漢武帝的操作來看,定然是前者居多。”


    祖孫三人皆點頭不已,看看史書上對漢武帝晚期的描寫就知道了。


    完全是一副國家破敗民不聊生的亡國之相。


    打匈奴沒錯,帝王將相獲得了文治武功,百姓得到了安寧,算是多贏的局麵。


    但後期的驕奢淫逸、窮兵黷武,就有大問題了。


    “能在追求文治武功的同時兼顧民安的,就是大家讚頌的明君了,比如唐太宗。”


    “他平均五年發動一次大型戰役,就是為了讓將士們得到休息,讓民間有足夠的時間恢複生產。”


    “他這麽做真的是出於愛民之心嗎?我不知道。”


    “但從他那句‘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什麽端倪?


    從亂世走出來的他,知道百姓過不好會造反。


    所以才會與民修養生息。


    “可他是怎麽想的不重要,正所謂論跡不論心,我們隻需要看他是怎麽做的。”


    “他確實做到了兼顧國泰和民安,所以才會被世人讚頌。”


    “所以,在我看來,盛世就是國泰和民安達成平衡。”


    祖孫三人不禁點頭,君王實現文治武功的追求,百姓獲得安寧,確實可以稱之為盛世了。


    陳景恪頓了一下,繼續說道:“我一直在想辦法打壓儒家,但並不是因為我反對它。”


    “恰恰相反,我很支持儒家成為顯學。”


    “原因其實很簡單,他們提出了大同世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使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


    “而這,也是我畢生的追求。”


    (本章完)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從挽救嫡長孫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見月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見月明並收藏大明從挽救嫡長孫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