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恪的一番分析,成功說服了朱元璋等人。


    作為首次亮相,也相當完美,獲得了在場勳貴們的一致讚賞。


    尤其是徐達和藍玉兩人的鼎力支持,再加上他‘野心很大’,能創造很多立軍功的機會。


    更是讓他獲得了不少人的認可,將其視為‘自己人’。


    當然,這和他娶了公主也有關係。


    皇帝就是最大的功勳頭子,娶了她的女兒,自然也是功勳序列的人。


    至少目前是這樣的。


    陳景恪心下也非常興奮,他沒想到,老朱會將他的首秀時間提前這麽久。


    按照他的想法,至少也要等到朱雄英長大,自己作為太孫幕僚走上台前。


    雖然不知道老朱是怎麽想的,但機會來了自然要抓住。


    事實上他心裏也很緊張。


    和之前的講課不同,以前他都是站在曆史角度,陳述發生過的事情。


    所以能做到胸有成竹。


    但前世他對高麗的曆史並不了解,隻知道有這麽個國家。


    這個國家發生過什麽,什麽時候滅亡的,一概不知。


    準確說,他對高句麗的曆史比較了解。


    唐滅高句麗,最終讓新羅撿了便宜,成為半島的主人。


    關於半島之後的曆史,他基本一無所知。


    他唯一知道的是,萬曆三大征中,高麗已經改名叫朝鮮了。


    朝鮮的王室姓李,而不是姓王。


    根據這個區別,他能判斷出,高麗被一個姓李的人給滅了。


    那個姓李的人建立的國家,叫朝鮮。


    至於這個姓李的人是誰,又什麽時候滅的高麗,就完全不知道了。


    但通過研究高麗的朝局,陳景恪找到了一些線索。


    高麗雖然也學儒家,但並沒有搞科舉製,國內施行的依然是貴族政治。


    如果官員不犯錯,職務是可以傳承給子孫後代的。


    丞相的兒子當丞相,小吏的兒子當小吏,平民的兒子當平民。


    在這種政治體製下,普通百姓是沒有造反機會的。


    那麽取代高麗王氏,建立朝鮮李氏政權的,定然也是高麗貴族。


    還是掌握了軍政大權的那種大貴族。


    而眼下高麗就有一個這樣的人,李成桂。


    身經百戰,靠著軍功一路成為大將軍。


    然後又從政掌管財政大權,又位列丞相。


    他的一生堪稱傳奇。


    說他是當前高麗戰神都不為過。


    但李成桂是前任恭湣王提拔起來的大臣,對現任高麗王相當不感冒。


    政治傾向也和高麗王不一樣。


    看到他,讓陳景恪想起了高句麗權臣淵蓋蘇文。


    當時陳景恪就認定,滅高麗王氏政權,建立朝鮮李氏政權的。


    就算不是李成桂,也是他的後人。


    根據這個推測,陳景恪才做出了種種論斷。


    所以說,他是先射箭再畫的靶子。


    而且他越推演,就越覺得李成桂造反的可能性大。


    現任高麗王被傳不是恭湣王親子,合法性遭到質疑。


    因為首鼠兩端,比較親北元,被讀書人和文臣群體嫌棄。


    他之所以還能當王,全靠北元的支持。


    大明要是拿下遼東,切斷北元和高麗的聯係。


    高麗王就將失去唯一的依仗。


    到時候李成桂這個大將軍、丞相、財政大臣,有一百種辦法可以改朝換代。


    事成之後,他隻需向大明效忠,就能獲得讀書人和文官集團的認可。


    朱元璋除了順勢接受效忠,然後冊封他為王,就再沒有別的辦法。


    前麵徐達已經說過,高句麗擁有二百五十萬人口,常備軍十萬,臨戰狀態能動員超過五十萬人。


    以逸待勞,大明想拿下他們,太難了。


    但高麗的混亂,既是李成桂的機會,也是大明的機會,就看誰技高一籌。


    而很明顯,大明的優勢比李成桂要大的多。


    但對大明來說,也隻有這一次機會。


    如果錯過這次機會,再想拿下高麗,不說完全沒有機會吧。


    也要付出十倍百倍的代價。


    最終,陳景恪決定勸說朱元璋,暫緩對遼東動手,好好謀劃一下高麗。


    待時機成熟,一鼓作氣將遼東和高麗一起拿下。


    這以上都是他根據手頭資料推演出來的,而不是熟知曆史,然後陳述事實。


    前世記憶能為他提供的唯一確鑿信息,就是高麗王氏被朝鮮李氏推翻。


    但這個信息太模糊了,不能作為有效依據。


    所以,說他是根據手頭信息,憑借自己的智慧推演出這一切,一點都不為過。


    這就是他穿越十餘年,進入大明皇宮三年半。


    跟隨朱元璋、朱標、徐達、李善長等一係列大佬學習,獲得的成長。


    此時的他,已經不再是隻能憑借前世記憶,混日子的普通醫生,正在慢慢向著一名成熟政治人物蛻變。


    畢竟是第一次憑借學識和智慧分析局勢,尤其是還要說服這麽多人,他心中難免會緊張。


    不過還好,最終表現相當完美。


    而這也給了陳景恪更多的自信。


    隨著他的插手,曆史已經逐漸偏離,穿越者的經驗總有用完的一天。


    到時他該如何自處?


    現在有了答案。


    朱元璋集團的效率是很高的,很快就有了初步的方針。


    幾日後的早朝,朱元璋就下令對北元用兵,先打遼東斬掉北元的一條臂膀。


    對此群臣自然沒有什麽意見,打北元可以說是大明第一要務。


    就算最保守的人都知道,不把北元徹底打垮,大明的國祚就不能算是穩固。


    區別就是在攻打的方式上,大家的見解有所不同。


    但打遼東確實是最穩妥的辦法。


    北元主力在草原上,大明的軍隊打過去,他們打不過能跑。


    但遼東他們沒地兒跑,隻能和大明硬碰硬。


    攻城略地,正是大明軍隊最擅長的。


    所以,打遼東是大明朝文武都讚同的策略。


    眼看計策就要通過,意外出現了。


    徐達站出來提出了質疑:“高麗王首鼠兩端,且更傾向於北元。”


    “若我們攻打納哈出(北元遼東丞相)時,高麗出兵助陣怎麽辦?”


    然後不少人站出來附和,說不排除這種可能。


    這一下文官集團也懵了,他們不太懂軍事,不知道是否有這種可能。


    但這個質疑是徐達提出來的,還得到了這麽多將領的讚同,可見這種可能性不是沒有。


    一想到高麗有可能背刺,大家就有些不知道該怎麽辦了。


    難道站出來替高麗擔保?


    別開玩笑了,自家九族又不是批發的,誰吃飽撐了替他們作保。


    但遼東又不能不打,怎麽辦?


    群臣商議之後做出一個決定,派出一支使節團去一趟高麗,試探高麗王的態度。


    高麗推崇程朱理學,朝廷決定投其所好,派遣一些讀書人前往高麗做學術交流。


    誰都知道,這支隊伍是去遊說拉攏高麗讀書人和文官集團的。


    雖然覺得宗主國這麽做有點掉架子,似乎是大明反過來求高麗一樣。


    但仔細想想也確實是最合適的辦法。


    如果能靠遊說安撫住高麗,相當於是省卻了幾十萬大軍。


    於是朝廷很快就組建了一支三百餘人的使節團,其中有官吏,有隨從,有讀書人。


    但朱元璋依然不滿意,號召民間有才學的大儒前往交流學問。


    然而響應者寥寥。


    有些是不屑於去和蠻夷交流,認為是對自己的貶低。


    有些則是惜命。


    大明這麽大張旗鼓的行動,北元會不采取措施?


    到時候人家來個當街刺殺,死了就白死了。


    所以還是不去的為好。


    這讓朱元璋非常生氣,對程朱門生也徹底失望。


    雖然之前陳景恪一直貶低程朱門生,但朱元璋還是將信將疑的。


    畢竟程朱理學那一套,太符合統治階級的需求了。


    然而現在他終於知道,什麽叫道德標兵的雙標了。


    靠這些人來治國,大明的成就也就那樣了。


    如果他沒有見到過陳景恪描繪的世界,或許會將程朱理學奉為圭臬。


    現在……罷了,大明要走屬於自己的路。


    但總有人會站出來當逆行者,成為那一縷光,這一次方孝孺再次站了出來。


    並發表了一篇文章。


    這次他沒有噴任何人,隻是詳細講述了儒學是如何成為顯學,又如何成為唯一顯學的。


    孔子有教無類廣收門徒,教導出了無數的學生,又周遊列國宣揚學問。


    無數先輩斬荊披棘才有了儒學的顯貴……


    之前的儒生上馬能戰,下馬治國……


    我等身為儒家門生,當效仿先賢廣播學問……


    最後表示,他將親自前往高麗,踐行聖人之道。


    此文一出,除了零星幾個人罵他沽名釣譽,儒家大多數人罕見的保持了沉默。


    隨後不久,前去鴻臚寺報名的儒生就開始變多。


    一個月後人數達到了六百餘。


    看到這份名單,朱元璋欣慰的笑了:


    “儒家興盛千年,還是養出了一些血性男兒的。”


    “這些人迴來之後,統統要授官重用。”


    陳景恪也附和道:“儒家從來不缺仁人誌士,否則也不會為曆代所重。”


    “北元人肯定不會坐視不理,要想辦法保護好使節團的人。”


    朱元璋點點頭,道:“我給高麗王下一道嚴厲的旨意,讓他保護好使節團的人。”


    陳景恪說道:“用處不大,高麗王不敢違背北元人的命令,找他不如找李成桂。”


    “直接告訴李成桂,若使節團的人出了事,大明就拿他是問。”


    朱元璋眉頭微皺:“這樣會不會將李成桂逼向北元?”


    陳景恪搖頭,自信的道:


    “不會,李成桂很聰明,他知道北元已經是強弩之末。”


    “就算有高麗支持,也不過是多支撐兩年而已。”


    “必然不會拿身家性命,去賭北元創造奇跡。”


    “而且他是個有野心的人,跟隨北元他永遠都隻能當高麗王的臣子。”


    “隻有大明奪迴遼東,他才有兵變成為高麗之主的機會。”


    “而且我們還能進一步,離間他和高麗王的關係。”


    朱元璋問道:“哦,如何離間?”


    陳景恪露出一個陰惻惻的笑容:


    “咱們不是要私下,散布高麗王非恭湣王血脈之事嗎。”


    “將謠言散布出去之後,再將黑鍋扣在李成桂頭上。”


    “就說他想造反,才故意散布的謠言,想動搖高麗王的地位。”


    “到時候李成桂就隻能抱緊大明的大腿。”


    “您讓他保護好使節團,他定然不敢怠慢。”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你小子真陰險,這是要把李成桂架在火上烤啊。”


    陳景恪笑道:“他坐的就是火山口,不烤他烤誰啊。”


    一支千餘人的使節團,就此組建完成。


    大明朝廷交給了他們兩個任務,其一是和高麗讀書人交流,宣揚程朱理學。


    其二就是宣揚《華夏簡史》,重申大明和高麗的宗藩關係。


    使節團將會乘船去山東青州,在那裏乘坐水師戰艦前往高麗。


    在出發前,陳景恪去見了方孝孺。


    “方兄,此行的目的想必你也明白,多的我就不多說了,一路保重。”


    方孝孺笑道:“我知道,從現在開始我就是程朱門生,保證壞不了朝廷的大事。”


    說到這裏,他臉色凝重的道:“我也要給你說一件事情,希望伱能想辦法解決。”


    陳景恪正色道:“請說。”


    方孝孺嚴肅的道:“人殉,民間時有人殉之事發生,希望你能遊說陛下廢除此暴政。”


    陳景恪有些驚訝:“人殉,那不是早就廢除了嗎?怎麽還會有?”


    “而且人殉隻有皇室和權貴才能使用,民間竟敢有人這麽做?”


    方孝孺搖頭道:“不,並沒有明令禁止人殉,隻是有些朝代約定成俗不使用人殉。”


    “比如漢唐時期就推崇陪葬製度,皇帝信任的大臣死亡,陪葬在皇陵。”


    “在民間,私下使用人殉者雖然越來越少,但也時有發生。”


    “隻不過都是私下行為,沒有被曆史記錄而已。”


    “遼、金、元乃蠻夷立國,保持著人殉製度,他們的行為使得人殉之風複熾。”


    “大明也繼承了這一行為,太子妃薨逝,伺候她的所有宮女宦官全部殉葬。”


    “齊王榑薨逝,妻妾奴婢三十餘人殉葬……”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室尚且如此,民間自然多有效仿者。”


    “有些大戶死後,會將寵妾、奴仆殉葬。”


    “還有些會購買奴婢、孩童殉葬……”


    “據我統計,每年都有數千人因此而慘死。”


    陳景恪心情非常沉重,太子妃呂氏暴斃,宮女太監陪葬之事,他自然知道。


    但他以為隻是朱元璋殺人滅口罷了,沒有往人殉方麵想。


    至於齊王朱榑,因為葬禮是在他封地舉行的,陳景恪沒有參加並不知情。


    現在他才知道,大明竟然還有這樣的惡政。


    每年數千人,看起來不多,但他們的死法實在讓人無法接受。


    想到這裏,他表情凝重的道:“你放心,此事我一定會勸諫陛下。”


    “此等惡政,我大明必不能留。”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從挽救嫡長孫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見月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見月明並收藏大明從挽救嫡長孫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