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等強將,以青壯擊流賊,屢屢以少勝多,古之名將也不過如此。眼下雖然隻是一個暫代的千戶官,但如今大明需要的就是這樣的強將,青雲直上鐵板釘釘。
想他陳永福自己,嘔心苦戰,也不過自副總兵擢升總兵。雖說有了這等強將,擊破流賊解圍開封似在眼前,但此人大鵬同風一朝起,他這河南總兵怕是壓不住風頭。
陳永福五味雜陳,便在所難免。
離開周王府,陳永福上馬,高名衡坐轎,一路無話,到巡撫衙門前,高名衡從轎中下來,陳永福正待告辭,便聽高名衡道:“陳總兵入內一敘。”
陳永福自不能拒絕,下馬與高名衡入了巡撫衙門,有侍從奉上茶水,高名衡屏退閑雜,這才開口道:“你是河南總兵,本官是河南巡撫,皆有守土之責。當下時局日艱,闖賊久圍開封,援兵躊躇不至。北邊韃酋日益囂狂,年初鬆山、塔山皆沒,寧錦全失。如今出了個強將,正如周王所言,功賞卻是少不得。這等人物,便須得籠絡,此時萬萬不能見罪。否則一怒之下立了山頭,豈不是比那闖賊還要淩厲?”
高名衡作為一方封疆大吏,沉浮宦海,什麽不明白?大明朝自土木堡之後,文官便高高在上,但今時不同往日,天下紛亂,就須得倚重武夫。他雖恨武夫粗鄙不良,如左良玉之流。但便是左良玉之流,比起流賊也不差幾分,皇帝不也容得下麽?
左右豺狼起時用鷹犬,豺狼滅時烹走狗而已。
暫時且任他囂狂,等時局穩住,迴過頭來有的是手段收拾!
“周王之言,乃是金玉良言。”高名衡又道:“本官意欲與你聯名上書,為他保些好處,指頭縫落下些人情,總不是壞事。此人不是暫代千戶官麽?那你我就先給他落實嘍,非但落個實職,還要給他提拔嘍。他不是屢戰屢勝麽,千戶官太小,給他個衛指揮使又如何?如此你我也有提拔之力,不算白做一場,皇帝知道了,也落個好處。否則什麽都不做,你我豈非眼瞎失職?”
陳永福聽了,不禁心悅誠服。
若真如此,恐怕的確還能撈些好處。畢竟有提拔之力,此人就是河南總兵體製下的一員,嬴翌立功,作為他的上官,陳永福和高名衡自然也有功。
正是花花轎子人人抬,自己得了好處,又交好一個強將,豈非一石二鳥?
不過陳永福卻踟躕了一下,道:“若此時便予衛指揮使加身,待朝廷聖旨下來,莫非又是一鎮總兵?”
高名衡如何不知陳永福擔心,卻笑了起來:“遍天下能打的沒見幾個。如今出了個能打的,皇帝肯定著緊。要使其領兵擊闖賊,闖賊勢大,擢為總兵理所當然。何況...之前那小將所言,他已經有兵馬過萬,若不拔為總兵,該如何區置?況且其功已足。左良玉不是戰死了麽,湖廣便沒了總兵,正好空出個位置。”
陳永福聽了,不免露出一絲喜色。
他隻道嬴翌是他轄區的將官,若再提拔,他這個總兵又該何去何從?高名衡一句話,便打消了他的憂慮。
高名衡撚須悠悠道:“流賊若毒瘤,數十萬百萬計,便是破了闖賊,卻未必能擒殺之。何況淮南還有獻賊、迴賊?擢其為湖廣總兵,正是用到好處。”
於是兩人聯名奏報,道是早知嬴翌擅戰,因其功拔擢為衛指揮使,如今正與闖賊牽製,但缺兵少糧,請皇帝朱筆區處雲雲。
便叫人八百裏加急,摸出開封城,往京師而去。
...
張石離了開封,避過許多流賊,輕騎簡從,夜半三更終於趕迴了襄城。朱炳琨等三位部將早在帳中等候。
聽過張石敘說,朱炳琨等人都沉吟起來。
片刻後,鄭五道:“要把他們送走看樣子有些難啊。”
朱炳琨道:“是我想差了。周王封地便是開封,不到萬不得已,他怎會離開封地?巡撫高名衡自謂守土有責,我看他是看到希望,不願意走了。”
“那該如何是好?”鄭九瞪目道:“不如殺之!”
鄭五瞪了他一眼:“休要信口胡言。”
然後道:“老朱,你我不擅計謀,這等事還是請主公決斷的好。”
朱炳琨歎了口氣:“也罷。那就不管,隻管跟流賊練練。才幾日,麾下的將士又躍躍欲試了,劉芳亮不是在朱仙鎮嗎?我們去會會他。”
鄭五也有意動,但卻道:“主公千叮嚀萬囑咐,以練兵防禦為主...”
朱炳琨大笑:“擊賊不也是練兵?隻不需大戰,你我三人輪番去練練,實踐一番也是好的。畢竟精兵不是練出來的,而是打出來的。主公不也這麽說嘛。”
鄭五頓時心動:“這樣也好。小戰而不大戰,隻要不觸及闖賊底線,權當作練兵也好。這裏四部兵馬,每兩日出一部,去朱仙鎮練練就是。”
嬴翌對麾下將領並沒有過多的限製,往往提出一個戰略方針,至於具體的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隻要不違背他的戰略意圖,其他的皆可。
也算是一種調動將官積極性的手段——嬴翌並不怕麾下的將官失控,在人道方案形成之前,他也許還有些擔心,但如今則不然。
隨後數日時間裏,朱炳琨等人良好的執行了他們的練兵之法。每兩天派出一部兩千五百人,奔襲朱仙鎮,騷擾、襲擊,將劉芳亮整的坐立不安。
而張石的夜不收部,則全力運轉,監控著周圍的一切變化。一旦李闖有動靜,朱炳琨這邊便能立刻反應過來。
劉芳亮屯兵朱仙鎮,人近十萬。但絕大多數都是附從炮灰。闖賊圍開封已久,開封矢盡糧絕,闖賊也好不到哪裏去。除了老營管吃管飽,普通的流賊也隻吃糠喝稀。如炮灰流民附從之流,每天能喝的上一碗清湯米粥就已是了不得了。
這種人再多,又有什麽用?
襄城一部兵馬隻兩千五百人,但皆精壯悍勇。外圍的流賊再多,也是一衝即潰,如此連許數日,搞得劉芳亮的主力老賊,也人心惶惶了。
劉芳亮屢次想要追擊,但等他率領主力老賊殺出來的時候,往往已經跑了。
隻有一次綴上,卻被炮火給打了迴來,寸功沒見。
劉芳亮無可奈何,又不好向李闖請援。畢竟隻是騷擾,並非大戰,折損的也多是附從和普通的流賊,不傷筋骨。
隻是太過惡心,令人邪火亂冒。
劉芳亮覺得如此被動不是辦法,思來想去竟主動出擊。將三千老賊作一營馬隊,在襄城縣、許州至朱仙鎮這一片地麵上,與嬴翌麾下的兵馬你來我往,搞甚是熱鬧。
但不到七八天,劉芳亮就收止了這種愚蠢的行為——隻幾天的時間裏,他麾下老營就被蠶食掉了一半!
劉芳亮的心痛的是一絞一絞的。
嬴翌麾下也不是沒有折損,尤其鄭九新立的這一部兵馬,輪番三次也折損了三四百人。遠遠比不上其他三部。
畢竟其他三部訓練更久,征戰更多,軍功反饋過真靈數的將士也更多,戰力強了不止一籌。
想他陳永福自己,嘔心苦戰,也不過自副總兵擢升總兵。雖說有了這等強將,擊破流賊解圍開封似在眼前,但此人大鵬同風一朝起,他這河南總兵怕是壓不住風頭。
陳永福五味雜陳,便在所難免。
離開周王府,陳永福上馬,高名衡坐轎,一路無話,到巡撫衙門前,高名衡從轎中下來,陳永福正待告辭,便聽高名衡道:“陳總兵入內一敘。”
陳永福自不能拒絕,下馬與高名衡入了巡撫衙門,有侍從奉上茶水,高名衡屏退閑雜,這才開口道:“你是河南總兵,本官是河南巡撫,皆有守土之責。當下時局日艱,闖賊久圍開封,援兵躊躇不至。北邊韃酋日益囂狂,年初鬆山、塔山皆沒,寧錦全失。如今出了個強將,正如周王所言,功賞卻是少不得。這等人物,便須得籠絡,此時萬萬不能見罪。否則一怒之下立了山頭,豈不是比那闖賊還要淩厲?”
高名衡作為一方封疆大吏,沉浮宦海,什麽不明白?大明朝自土木堡之後,文官便高高在上,但今時不同往日,天下紛亂,就須得倚重武夫。他雖恨武夫粗鄙不良,如左良玉之流。但便是左良玉之流,比起流賊也不差幾分,皇帝不也容得下麽?
左右豺狼起時用鷹犬,豺狼滅時烹走狗而已。
暫時且任他囂狂,等時局穩住,迴過頭來有的是手段收拾!
“周王之言,乃是金玉良言。”高名衡又道:“本官意欲與你聯名上書,為他保些好處,指頭縫落下些人情,總不是壞事。此人不是暫代千戶官麽?那你我就先給他落實嘍,非但落個實職,還要給他提拔嘍。他不是屢戰屢勝麽,千戶官太小,給他個衛指揮使又如何?如此你我也有提拔之力,不算白做一場,皇帝知道了,也落個好處。否則什麽都不做,你我豈非眼瞎失職?”
陳永福聽了,不禁心悅誠服。
若真如此,恐怕的確還能撈些好處。畢竟有提拔之力,此人就是河南總兵體製下的一員,嬴翌立功,作為他的上官,陳永福和高名衡自然也有功。
正是花花轎子人人抬,自己得了好處,又交好一個強將,豈非一石二鳥?
不過陳永福卻踟躕了一下,道:“若此時便予衛指揮使加身,待朝廷聖旨下來,莫非又是一鎮總兵?”
高名衡如何不知陳永福擔心,卻笑了起來:“遍天下能打的沒見幾個。如今出了個能打的,皇帝肯定著緊。要使其領兵擊闖賊,闖賊勢大,擢為總兵理所當然。何況...之前那小將所言,他已經有兵馬過萬,若不拔為總兵,該如何區置?況且其功已足。左良玉不是戰死了麽,湖廣便沒了總兵,正好空出個位置。”
陳永福聽了,不免露出一絲喜色。
他隻道嬴翌是他轄區的將官,若再提拔,他這個總兵又該何去何從?高名衡一句話,便打消了他的憂慮。
高名衡撚須悠悠道:“流賊若毒瘤,數十萬百萬計,便是破了闖賊,卻未必能擒殺之。何況淮南還有獻賊、迴賊?擢其為湖廣總兵,正是用到好處。”
於是兩人聯名奏報,道是早知嬴翌擅戰,因其功拔擢為衛指揮使,如今正與闖賊牽製,但缺兵少糧,請皇帝朱筆區處雲雲。
便叫人八百裏加急,摸出開封城,往京師而去。
...
張石離了開封,避過許多流賊,輕騎簡從,夜半三更終於趕迴了襄城。朱炳琨等三位部將早在帳中等候。
聽過張石敘說,朱炳琨等人都沉吟起來。
片刻後,鄭五道:“要把他們送走看樣子有些難啊。”
朱炳琨道:“是我想差了。周王封地便是開封,不到萬不得已,他怎會離開封地?巡撫高名衡自謂守土有責,我看他是看到希望,不願意走了。”
“那該如何是好?”鄭九瞪目道:“不如殺之!”
鄭五瞪了他一眼:“休要信口胡言。”
然後道:“老朱,你我不擅計謀,這等事還是請主公決斷的好。”
朱炳琨歎了口氣:“也罷。那就不管,隻管跟流賊練練。才幾日,麾下的將士又躍躍欲試了,劉芳亮不是在朱仙鎮嗎?我們去會會他。”
鄭五也有意動,但卻道:“主公千叮嚀萬囑咐,以練兵防禦為主...”
朱炳琨大笑:“擊賊不也是練兵?隻不需大戰,你我三人輪番去練練,實踐一番也是好的。畢竟精兵不是練出來的,而是打出來的。主公不也這麽說嘛。”
鄭五頓時心動:“這樣也好。小戰而不大戰,隻要不觸及闖賊底線,權當作練兵也好。這裏四部兵馬,每兩日出一部,去朱仙鎮練練就是。”
嬴翌對麾下將領並沒有過多的限製,往往提出一個戰略方針,至於具體的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隻要不違背他的戰略意圖,其他的皆可。
也算是一種調動將官積極性的手段——嬴翌並不怕麾下的將官失控,在人道方案形成之前,他也許還有些擔心,但如今則不然。
隨後數日時間裏,朱炳琨等人良好的執行了他們的練兵之法。每兩天派出一部兩千五百人,奔襲朱仙鎮,騷擾、襲擊,將劉芳亮整的坐立不安。
而張石的夜不收部,則全力運轉,監控著周圍的一切變化。一旦李闖有動靜,朱炳琨這邊便能立刻反應過來。
劉芳亮屯兵朱仙鎮,人近十萬。但絕大多數都是附從炮灰。闖賊圍開封已久,開封矢盡糧絕,闖賊也好不到哪裏去。除了老營管吃管飽,普通的流賊也隻吃糠喝稀。如炮灰流民附從之流,每天能喝的上一碗清湯米粥就已是了不得了。
這種人再多,又有什麽用?
襄城一部兵馬隻兩千五百人,但皆精壯悍勇。外圍的流賊再多,也是一衝即潰,如此連許數日,搞得劉芳亮的主力老賊,也人心惶惶了。
劉芳亮屢次想要追擊,但等他率領主力老賊殺出來的時候,往往已經跑了。
隻有一次綴上,卻被炮火給打了迴來,寸功沒見。
劉芳亮無可奈何,又不好向李闖請援。畢竟隻是騷擾,並非大戰,折損的也多是附從和普通的流賊,不傷筋骨。
隻是太過惡心,令人邪火亂冒。
劉芳亮覺得如此被動不是辦法,思來想去竟主動出擊。將三千老賊作一營馬隊,在襄城縣、許州至朱仙鎮這一片地麵上,與嬴翌麾下的兵馬你來我往,搞甚是熱鬧。
但不到七八天,劉芳亮就收止了這種愚蠢的行為——隻幾天的時間裏,他麾下老營就被蠶食掉了一半!
劉芳亮的心痛的是一絞一絞的。
嬴翌麾下也不是沒有折損,尤其鄭九新立的這一部兵馬,輪番三次也折損了三四百人。遠遠比不上其他三部。
畢竟其他三部訓練更久,征戰更多,軍功反饋過真靈數的將士也更多,戰力強了不止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