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迴說到老子開口說道:“孺子可教也。”
隨著老子這句話一出,也意味著老子對孔子的觀察考驗結束。至於老子心中有過多少千迴百轉的心緒變化,卻是不為外人所知。孔子聞言,執弟子禮再拜,老子坦然受之,算是確立了兩人之間的名分關係。
老子博通古今,學究天人,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並沒有直接對孔子灌輸自己的理念,教導以啟迪居多。老子用最原始、最簡樸的語言、動作,甚至是神態、氣息來演示最本質的大道。孔子學之,思之,問之,辯之。
老子是偉大的,也許他所理解的大道最接近大道本質,但卻不等同於大道本質。而孔子也是獨一無二的,當然是辯證地、有選擇地學習、吸收老子對於大道的理解。孔子當然不會處處模仿老子,去做老子的翻版,畢竟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啊!
孔子在老子處問道求學的這段日子是充實的、愉悅的,隻感道淵如海,學無止境。孔子就像一塊幹涸的海綿,如饑似渴地學習著無窮無盡的知識,與蘊含其中的智慧,而他初創的文道修煉體係也日益完善。
昔時洪荒之中有修者稱之為煉氣士,無境界之分,采霞光五色,采霧中靈光,取天地秀氣,輔以唿吸吐納之法,煉氣為道。這般采氣入體,積蓄在身,不在丹田,故無境界之分,隻得年深日久,真氣積蓄深厚,漸成湖泊,再成汪洋。真氣浩瀚無邊,法力廣大通玄,頂上三花朝北闕,胸中五氣透南溟。
後來又有人族巫師學習巫族巫術,經過無數元會以來曆代巫師的苦心研究,不斷推陳出新,走出了自己的特色。而這批人則被稱為方士或是術士,如今大多數都在人族聖殿****研究修習,人間界各大諸侯國也有奉養。
而老子早在成聖之前便在人族傳下金丹、元嬰、元神的修煉體係,即金丹大道,追求羽化飛升。修煉之人稱之為道門羽士,簡稱道士。
煉氣士、方士、道士的修煉體係各有優劣,各擅勝場,很難說到底哪一種更強一些。不過經過這麽多年的發展,道門羽士已成為其中主流。隻是如今天地有變,修道之法終究是比煉氣之法與修術之法更為適合天地變化。而且此番老子投胎人間界,再度完善金丹大道,修道之法取代煉氣之法與修術之法已成不可逆之大勢。
老子的修道體係,卻是對孔子的文道修煉體係有不少參考借鑒之處。通玄所修煉的正是老子完善後的金丹大道,這段時間同學與老子,也讓二人結下不淺的交情。老子對孔子所創的文道修煉體係極為讚賞,也明白創法的不易,如今根基已立,卻是需要集百家之長,融於一體。
於是老子便將孔子引薦於萇弘,也就是孔子初入洛邑王城之時,老子所訪之友。萇弘能被老子稱友,自然是“子”一級的人物,而且是最正統的方士,知天文地理,精星象音律。萇弘乃蜀地賢能,如今任上大夫之職,周室之執數者也,天地之氣,日月之行,風雨之變,律曆之術,無所不通。
萇弘明鬼神事,能招致神異,周靈王時,萇弘初入周室,曾一展玄妙。周靈王登台而觀,望雲氣蓊鬱,忽見二人乘雲而至,須發皆黃,非謠俗之類也。乘遊龍飛鳳之輦,駕以青螭,其衣皆縫緝毛羽也。
周靈王當即迎之上席,時天下大旱,地裂木燃。一人先唱:‘能為雪霜。’引氣一噴,則雲起雪飛,坐者皆凜然,宮中池井,堅冰可琢。又設狐腋素裘、紫羆文褥,羆褥是西域所獻也,施於台上,坐者皆溫。又有一人唱:‘能使即席為炎。’乃以指彈席上,而暄風入室,裘褥者棄於台下。
孔子在萇弘處見識到了方士最正宗係統的修煉之法,雖有助益,但對其文道修煉體係的完善程度遠遠不如老子的金丹大道。孔子在後來甚至說出‘敬鬼神而遠之’、‘不語怪力亂神’之言,是故,孔子向萇弘學得最多的還是音律、樂理。
樂器之中,琴為帝,箏為後,而且琴音素有‘太古之音’、‘天地之音’之稱,孔子學習的樂器當然是七弦琴。
琴為天皇伏羲所傳,僅有一弦,長七尺二寸,伏羲也作瑟,絲弦極多,‘錦瑟無端五十弦’便是明證。至地皇神農時,以純絲做弦,刻桐木為琴,人皇軒轅之妻(之一)**也曾將瑟一刨為二,作二十五弦琴。至虞舜之時,定為五弦,長八尺六寸,後周文王增一弦,周武王又增一弦,始成七弦琴。
一日,孔子聽萇弘講解武樂與韶樂的異同,問道:“武樂與韶樂孰為軒輊?”
萇弘答道:“武樂為周武王之樂名,韶樂為虞舜之樂名,若以二者之功業論,舜是繼堯之後治理天下,武王伐紂以救萬民,皆功昭日月,無分軒輊。然則就樂論樂,韶樂之聲容宏盛,字義盡美;武樂之聲容雖美,曲調節器卻隱含晦澀,稍遜於韶樂。故爾武樂盡美而不盡善,唯韶樂可稱盡善盡美矣1
萇弘入周室為官,當然不能非議武王伐紂之事,稱頌武王功績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萇弘除了教孔子音樂之外,還引其觀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廟會禮儀,孔子感歎不已,獲益不淺。孔子不時來往於老子居所與萇弘之處,聆聽聖人賢者教誨,日益精進。
這日,孔子正在萇弘居所院中樹蔭下撫琴,散音鬆沉而曠遠,起遠古之思;泛音則如天籟,清冷入仙;按音吟猱餘韻、細微悠長,時如人語,時如心緒,縹緲多變。泛音象天,按音如人,散音同地,稱為天地人三籟,可以狀人情之思,可以達天地宇宙之理。
所謂琴聲即心聲,孔子所彈並不是一首完整的曲子,而是隨興而彈,心思之即彈之,卻無半點雜亂之感。琴音三音交錯、變幻無方、悠悠不已之中,凡高山流水、萬壑鬆風、水光雲影、蟲鳴鳥語,盡在其中。琴音悅耳,安靜悠遠,聞之不覺心曠神怡,身心寧靜,院牆、樹枝之上諸多鳥雀駐足,卻無唧喳之聲。
房屋之中,萇弘正坐其中閉目聆聽琴音,手指不時敲點著膝蓋合著拍子,頗是自得。對於一位老師來說,再沒有比教出一位優秀的弟子更令人欣慰的事了,雖然他和孔子之間並沒有明確確立師徒名分。
漸漸,孔子的琴音沒有停,萇弘合拍的手指卻停了,閉合的雙眸也睜了開來,眼中猶留震驚之色。卻是孔子在不知不覺之間進入了悟道之境,手中依舊無意識地撫弄著琴弦,有意無意之間,琴曲更加契合天地大道,道韻彌漫。
萇弘連忙手結術法密印,在院落四周形成一道無形的護罩,一為孔子護法,一為避免城中普通人受琴音道韻影響。繼而萇弘卻是凝神聆聽感悟孔子所彈琴音,蓋因此時琴音即道音,琴運即道韻。這琴律道音縱是對稱“子”的萇弘也有不小的助益,但對四周鳥雀來說,是天大的機緣,也是致命的死劫。
孔子這琴律道音一響便是百年,四周諸多鳥雀早已命斷魂散,卻形體不腐,栩栩如生。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古來多少修士在悟道過程中羽化、道化。更何況這些此前靈智都不曾開啟的鳥雀,受孔子琴音道韻影響,陷入其中不能清醒,道化而亡。這也是之前萇弘為何要結下護罩的原因。(未完待續。)
隨著老子這句話一出,也意味著老子對孔子的觀察考驗結束。至於老子心中有過多少千迴百轉的心緒變化,卻是不為外人所知。孔子聞言,執弟子禮再拜,老子坦然受之,算是確立了兩人之間的名分關係。
老子博通古今,學究天人,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並沒有直接對孔子灌輸自己的理念,教導以啟迪居多。老子用最原始、最簡樸的語言、動作,甚至是神態、氣息來演示最本質的大道。孔子學之,思之,問之,辯之。
老子是偉大的,也許他所理解的大道最接近大道本質,但卻不等同於大道本質。而孔子也是獨一無二的,當然是辯證地、有選擇地學習、吸收老子對於大道的理解。孔子當然不會處處模仿老子,去做老子的翻版,畢竟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啊!
孔子在老子處問道求學的這段日子是充實的、愉悅的,隻感道淵如海,學無止境。孔子就像一塊幹涸的海綿,如饑似渴地學習著無窮無盡的知識,與蘊含其中的智慧,而他初創的文道修煉體係也日益完善。
昔時洪荒之中有修者稱之為煉氣士,無境界之分,采霞光五色,采霧中靈光,取天地秀氣,輔以唿吸吐納之法,煉氣為道。這般采氣入體,積蓄在身,不在丹田,故無境界之分,隻得年深日久,真氣積蓄深厚,漸成湖泊,再成汪洋。真氣浩瀚無邊,法力廣大通玄,頂上三花朝北闕,胸中五氣透南溟。
後來又有人族巫師學習巫族巫術,經過無數元會以來曆代巫師的苦心研究,不斷推陳出新,走出了自己的特色。而這批人則被稱為方士或是術士,如今大多數都在人族聖殿****研究修習,人間界各大諸侯國也有奉養。
而老子早在成聖之前便在人族傳下金丹、元嬰、元神的修煉體係,即金丹大道,追求羽化飛升。修煉之人稱之為道門羽士,簡稱道士。
煉氣士、方士、道士的修煉體係各有優劣,各擅勝場,很難說到底哪一種更強一些。不過經過這麽多年的發展,道門羽士已成為其中主流。隻是如今天地有變,修道之法終究是比煉氣之法與修術之法更為適合天地變化。而且此番老子投胎人間界,再度完善金丹大道,修道之法取代煉氣之法與修術之法已成不可逆之大勢。
老子的修道體係,卻是對孔子的文道修煉體係有不少參考借鑒之處。通玄所修煉的正是老子完善後的金丹大道,這段時間同學與老子,也讓二人結下不淺的交情。老子對孔子所創的文道修煉體係極為讚賞,也明白創法的不易,如今根基已立,卻是需要集百家之長,融於一體。
於是老子便將孔子引薦於萇弘,也就是孔子初入洛邑王城之時,老子所訪之友。萇弘能被老子稱友,自然是“子”一級的人物,而且是最正統的方士,知天文地理,精星象音律。萇弘乃蜀地賢能,如今任上大夫之職,周室之執數者也,天地之氣,日月之行,風雨之變,律曆之術,無所不通。
萇弘明鬼神事,能招致神異,周靈王時,萇弘初入周室,曾一展玄妙。周靈王登台而觀,望雲氣蓊鬱,忽見二人乘雲而至,須發皆黃,非謠俗之類也。乘遊龍飛鳳之輦,駕以青螭,其衣皆縫緝毛羽也。
周靈王當即迎之上席,時天下大旱,地裂木燃。一人先唱:‘能為雪霜。’引氣一噴,則雲起雪飛,坐者皆凜然,宮中池井,堅冰可琢。又設狐腋素裘、紫羆文褥,羆褥是西域所獻也,施於台上,坐者皆溫。又有一人唱:‘能使即席為炎。’乃以指彈席上,而暄風入室,裘褥者棄於台下。
孔子在萇弘處見識到了方士最正宗係統的修煉之法,雖有助益,但對其文道修煉體係的完善程度遠遠不如老子的金丹大道。孔子在後來甚至說出‘敬鬼神而遠之’、‘不語怪力亂神’之言,是故,孔子向萇弘學得最多的還是音律、樂理。
樂器之中,琴為帝,箏為後,而且琴音素有‘太古之音’、‘天地之音’之稱,孔子學習的樂器當然是七弦琴。
琴為天皇伏羲所傳,僅有一弦,長七尺二寸,伏羲也作瑟,絲弦極多,‘錦瑟無端五十弦’便是明證。至地皇神農時,以純絲做弦,刻桐木為琴,人皇軒轅之妻(之一)**也曾將瑟一刨為二,作二十五弦琴。至虞舜之時,定為五弦,長八尺六寸,後周文王增一弦,周武王又增一弦,始成七弦琴。
一日,孔子聽萇弘講解武樂與韶樂的異同,問道:“武樂與韶樂孰為軒輊?”
萇弘答道:“武樂為周武王之樂名,韶樂為虞舜之樂名,若以二者之功業論,舜是繼堯之後治理天下,武王伐紂以救萬民,皆功昭日月,無分軒輊。然則就樂論樂,韶樂之聲容宏盛,字義盡美;武樂之聲容雖美,曲調節器卻隱含晦澀,稍遜於韶樂。故爾武樂盡美而不盡善,唯韶樂可稱盡善盡美矣1
萇弘入周室為官,當然不能非議武王伐紂之事,稱頌武王功績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萇弘除了教孔子音樂之外,還引其觀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廟會禮儀,孔子感歎不已,獲益不淺。孔子不時來往於老子居所與萇弘之處,聆聽聖人賢者教誨,日益精進。
這日,孔子正在萇弘居所院中樹蔭下撫琴,散音鬆沉而曠遠,起遠古之思;泛音則如天籟,清冷入仙;按音吟猱餘韻、細微悠長,時如人語,時如心緒,縹緲多變。泛音象天,按音如人,散音同地,稱為天地人三籟,可以狀人情之思,可以達天地宇宙之理。
所謂琴聲即心聲,孔子所彈並不是一首完整的曲子,而是隨興而彈,心思之即彈之,卻無半點雜亂之感。琴音三音交錯、變幻無方、悠悠不已之中,凡高山流水、萬壑鬆風、水光雲影、蟲鳴鳥語,盡在其中。琴音悅耳,安靜悠遠,聞之不覺心曠神怡,身心寧靜,院牆、樹枝之上諸多鳥雀駐足,卻無唧喳之聲。
房屋之中,萇弘正坐其中閉目聆聽琴音,手指不時敲點著膝蓋合著拍子,頗是自得。對於一位老師來說,再沒有比教出一位優秀的弟子更令人欣慰的事了,雖然他和孔子之間並沒有明確確立師徒名分。
漸漸,孔子的琴音沒有停,萇弘合拍的手指卻停了,閉合的雙眸也睜了開來,眼中猶留震驚之色。卻是孔子在不知不覺之間進入了悟道之境,手中依舊無意識地撫弄著琴弦,有意無意之間,琴曲更加契合天地大道,道韻彌漫。
萇弘連忙手結術法密印,在院落四周形成一道無形的護罩,一為孔子護法,一為避免城中普通人受琴音道韻影響。繼而萇弘卻是凝神聆聽感悟孔子所彈琴音,蓋因此時琴音即道音,琴運即道韻。這琴律道音縱是對稱“子”的萇弘也有不小的助益,但對四周鳥雀來說,是天大的機緣,也是致命的死劫。
孔子這琴律道音一響便是百年,四周諸多鳥雀早已命斷魂散,卻形體不腐,栩栩如生。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古來多少修士在悟道過程中羽化、道化。更何況這些此前靈智都不曾開啟的鳥雀,受孔子琴音道韻影響,陷入其中不能清醒,道化而亡。這也是之前萇弘為何要結下護罩的原因。(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