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迴說到“施主,苦海無邊,迴頭是岸!”……
……拘那含牟尼佛用上了佛門獅子吼,有如當頭棒喝。
袁明心神迷糊一瞬,轉眼便清醒過來,暴怒:“妖僧竟敢以邪術害我,吼!”袁明狂吼,以音攻神通反擊。
拘那含牟尼佛身放大光明,無量佛光照耀,化解音攻於無形。佛光之中,有三千佛陀端坐金蓮,寶相莊嚴,靜誦佛經,梵音陣陣,不斷地往袁明腦海中鑽去。袁明狂嘯,神鏈錚錚作響,以三光神水和星辰之力守護己身,抵禦佛經度化之力,緊守靈台一點清明。
“天龍禪唱!”拘那含牟尼佛手捏繁複法印周身出現天龍八部之龍部眾,龍吟與梵唱相合,威力倍增,有檀香襲襲。
……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複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摘自《圓覺經》)
……
袁明識海之中,有一猿猴,白首長鬐,雪牙金爪,雙目光彩若電,高五丈許,與袁明一般無二。隻見袁明身體蜷縮,身外出現一層靈光護罩,猿猴漸小,毛發變短,雪牙不尖,金爪失銳,眼神純真。身外靈光若胎盤,胎中小猴若嬰兒。懷抱雙膝,嘴角微笑,神態安詳。
外麵。金色梵文重重包裹袁明,袁明掙紮漸止,猙獰的麵容變得平靜,暴戾的氣息也變得祥和。
“阿彌陀佛!”拘那含牟尼佛再宣一聲佛號,收了佛門神通,漫天金文消散。拘那含牟尼佛又道:“施主可願隨我同登極樂,聆聽我佛教誨。”
“弟子願意。願意。”袁明連連點頭。拘那含牟尼佛眼中閃過一絲喜色,正欲解開鎖住袁明的神鏈。忽聞有人出言阻止。
“佛老且慢,請聽我一言。”卻見陰山石崖之上出現一張蒼老的人臉,聲音洪大粗獷,如山石碰撞。“此人曾興風作浪。犯下滔天罪孽,被人主大禹擒下,鎮鎖在此地,令本山神看守與他。佛老如今卻要釋放他,還請三思而行。”
拘那含牟尼佛聞言麵露遲疑之色,曾犯殺孽,又被人主鎮壓,這牽扯的因果可有點大!拘那含牟尼佛目光在陰山山神和袁明之間遊離,顯然是在思考到底值不值。
袁明稽首行禮。求道:“還請佛老大發慈悲,救弟子脫離苦海。”
拘那含牟尼佛目光一定,雙手合十道:“阿彌陀佛。我佛慈悲,願以無上*解救世人。小僧願帶此人入我靈山,教導他一心向善,吃齋念佛,日日為人族祈福,以削其罪業。”拘那含牟尼佛終究還是舍不得此等良才美玉。想著西方極樂世界不沾因果,自己十幾萬年不出靈山便是了。
“既然佛老執意如此。小神也不多言,就此告辭了。”山神說罷,石崖人臉便隱去不見。
拘那含牟尼佛也不拖拉,也大.法力斬斷神鏈,救袁明脫困,隨後便帶著他向西牛賀洲疾行而去。不過並沒有解開袁明身上的禁製封印,這也是為了以防萬一,等到了靈山聖地再解也不遲。數年之後,取道南瞻部洲的二人終於通過南瞻部洲與西牛賀洲之間的界門,方才放慢速度,不再急行。
至於為何取道南瞻部洲,而不是北俱蘆洲,卻是因為袁明本身是妖族的人,身上的封印又是巫族的秘術,萬一被巫妖兩族的人感應到,豈不是徒惹麻煩。至於不走中元聖州則是因為佛祖吩咐,那地方能少去就少去,能不去就不要去,為什麽卻沒有說。
西牛賀洲天地靈氣大不如東勝神州,甚至比被稱為苦寒之地的北俱蘆洲還要稀薄幾分。西方二聖努力多年,挪移靈脈,修補地脈,企圖重新誕生出龍脈,但仍沒有擺脫貧瘠二字。不過西牛賀洲雖不如東勝神州人傑地靈,卻也有諸多特產,別有一番風光。
西牛賀洲也有人族居住,乃是當初從東勝神州遷徙過來的,早已落地生根,唯有人主禪讓大典之時才會有部落首領前去朝見。因為西方金行之氣濃鬱,故而生活在這裏的人族漸漸地頭發變成金色,算是人族分支。
生活在白虎族管轄範圍之中的人族,皆悍勇好武,信奉力量,以白虎為圖騰。而生活在西方教傳教之地的人族則皆信仰佛陀,少殺生,常有朝聖之舉。一路跟隨拘那含牟尼佛行來的袁明見到了迥異的風土人情,常入寺廟參拜打掃,又數年才至靈山。
但見:靈峰疏傑,迭嶂清佳,仙嶽頂巔摩碧漢。元氣流通天地遠,威風飛徹滿台花。時聞鍾磬音長,每聽經聲明朗。又見那青鬆之下優婆講,翠柏之間羅漢行。白鶴有情來鷲嶺,青鸞著意佇閑亭。
玄猴對對擎仙果,壽鹿雙雙獻紫英。幽鳥聲頻如訴語,奇花色絢不知名。迴巒盤繞重重顧,古道灣環處處平。正是清虛靈秀地,莊嚴大覺佛家風。(摘自《西遊記》)
拘那含牟尼佛先是沐浴齋戒,三日後才帶著袁明去拜見準提、接引二位佛祖,詳述此行經過。當然,這其中陰山降靈猿自然是重中之重。準提二人看著袁明也是一陣為難,畢竟袁明在星辰教中的地位可不低啊,再與太一交惡可不太好啊!
不過混世四猴的資質實在是難得,而且都已經引渡進靈山了,豈有再放迴去的道理。遂為袁明取木姓,法號尚智,賜“聞達侍者”,再賜三十六路西方教心法,跟隨地藏修行。從此,袁明,不,是尚智便在靈山之中吃齋念佛,修西方妙法,頗顯安寧。
視線再迴到人族,大禹任人族共主兩萬年,調權衡,平鬥斛,造井示民,以為法度。此時,人族大興,部落首領的稱號基本被拋棄,紛紛改稱諸侯,領地稱國,人族六十二城的城主更是稱王。
大禹見此,覺得很有必要舉辦一次諸侯會盟。由於北方的諸侯都忠心耿耿,有不臣之意的諸侯多在東南方,所以會盟地點便選在塗山。塗山偏向東南,是大禹在治理淮水時劈開後形成的,以妻子女嬌的名字命名的,可見二人感情之深。
塗山之會,諸侯承唐虞之盛,各方諸侯都帶來了朝賀的禮物,大國獻玉,小邦獻帛,執玉帛者萬國。眾多諸侯皆至,唯有防風氏後至,大禹將其斬殺,以震懾眾諸侯。後又舉行祭天大典,大禹身穿法服,手執玄圭,祭祀諸神與人族先賢,為國祈福,為民祈年。
大典之後,大禹對眾位諸侯說道:“禹德薄能鮮,不足以服眾,還望諸位多加責備、規戒、勸喻,使吾知過,改過。吾胼手胝足,平治水土,雖略有微勞,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唯‘驕’字爾。”
“先帝亦常以此告誡吾曰:‘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若吾有驕傲矜伐之處,請諸位當麵告知,否則就是教吾不仁啊!對諸位的教誨,吾將洗耳恭聽。”
一眾諸侯攝於大禹的武力威嚴,又見其高尚德行,紛紛心悅誠服,再無不臣之意。大禹大享諸侯之後,對各諸侯又重加賞賜,並申明規矩,闡明眾人的權利和義務,齊心協力,共創人族輝煌。塗山之會結束,眾諸侯紛紛打道迴府不提。
就在人族塗山之會結束後不久,洪荒星空,星辰戰島之中,東皇太一出關,威壓無匹,星辰亂搖。(未完待續)
……拘那含牟尼佛用上了佛門獅子吼,有如當頭棒喝。
袁明心神迷糊一瞬,轉眼便清醒過來,暴怒:“妖僧竟敢以邪術害我,吼!”袁明狂吼,以音攻神通反擊。
拘那含牟尼佛身放大光明,無量佛光照耀,化解音攻於無形。佛光之中,有三千佛陀端坐金蓮,寶相莊嚴,靜誦佛經,梵音陣陣,不斷地往袁明腦海中鑽去。袁明狂嘯,神鏈錚錚作響,以三光神水和星辰之力守護己身,抵禦佛經度化之力,緊守靈台一點清明。
“天龍禪唱!”拘那含牟尼佛手捏繁複法印周身出現天龍八部之龍部眾,龍吟與梵唱相合,威力倍增,有檀香襲襲。
……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複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摘自《圓覺經》)
……
袁明識海之中,有一猿猴,白首長鬐,雪牙金爪,雙目光彩若電,高五丈許,與袁明一般無二。隻見袁明身體蜷縮,身外出現一層靈光護罩,猿猴漸小,毛發變短,雪牙不尖,金爪失銳,眼神純真。身外靈光若胎盤,胎中小猴若嬰兒。懷抱雙膝,嘴角微笑,神態安詳。
外麵。金色梵文重重包裹袁明,袁明掙紮漸止,猙獰的麵容變得平靜,暴戾的氣息也變得祥和。
“阿彌陀佛!”拘那含牟尼佛再宣一聲佛號,收了佛門神通,漫天金文消散。拘那含牟尼佛又道:“施主可願隨我同登極樂,聆聽我佛教誨。”
“弟子願意。願意。”袁明連連點頭。拘那含牟尼佛眼中閃過一絲喜色,正欲解開鎖住袁明的神鏈。忽聞有人出言阻止。
“佛老且慢,請聽我一言。”卻見陰山石崖之上出現一張蒼老的人臉,聲音洪大粗獷,如山石碰撞。“此人曾興風作浪。犯下滔天罪孽,被人主大禹擒下,鎮鎖在此地,令本山神看守與他。佛老如今卻要釋放他,還請三思而行。”
拘那含牟尼佛聞言麵露遲疑之色,曾犯殺孽,又被人主鎮壓,這牽扯的因果可有點大!拘那含牟尼佛目光在陰山山神和袁明之間遊離,顯然是在思考到底值不值。
袁明稽首行禮。求道:“還請佛老大發慈悲,救弟子脫離苦海。”
拘那含牟尼佛目光一定,雙手合十道:“阿彌陀佛。我佛慈悲,願以無上*解救世人。小僧願帶此人入我靈山,教導他一心向善,吃齋念佛,日日為人族祈福,以削其罪業。”拘那含牟尼佛終究還是舍不得此等良才美玉。想著西方極樂世界不沾因果,自己十幾萬年不出靈山便是了。
“既然佛老執意如此。小神也不多言,就此告辭了。”山神說罷,石崖人臉便隱去不見。
拘那含牟尼佛也不拖拉,也大.法力斬斷神鏈,救袁明脫困,隨後便帶著他向西牛賀洲疾行而去。不過並沒有解開袁明身上的禁製封印,這也是為了以防萬一,等到了靈山聖地再解也不遲。數年之後,取道南瞻部洲的二人終於通過南瞻部洲與西牛賀洲之間的界門,方才放慢速度,不再急行。
至於為何取道南瞻部洲,而不是北俱蘆洲,卻是因為袁明本身是妖族的人,身上的封印又是巫族的秘術,萬一被巫妖兩族的人感應到,豈不是徒惹麻煩。至於不走中元聖州則是因為佛祖吩咐,那地方能少去就少去,能不去就不要去,為什麽卻沒有說。
西牛賀洲天地靈氣大不如東勝神州,甚至比被稱為苦寒之地的北俱蘆洲還要稀薄幾分。西方二聖努力多年,挪移靈脈,修補地脈,企圖重新誕生出龍脈,但仍沒有擺脫貧瘠二字。不過西牛賀洲雖不如東勝神州人傑地靈,卻也有諸多特產,別有一番風光。
西牛賀洲也有人族居住,乃是當初從東勝神州遷徙過來的,早已落地生根,唯有人主禪讓大典之時才會有部落首領前去朝見。因為西方金行之氣濃鬱,故而生活在這裏的人族漸漸地頭發變成金色,算是人族分支。
生活在白虎族管轄範圍之中的人族,皆悍勇好武,信奉力量,以白虎為圖騰。而生活在西方教傳教之地的人族則皆信仰佛陀,少殺生,常有朝聖之舉。一路跟隨拘那含牟尼佛行來的袁明見到了迥異的風土人情,常入寺廟參拜打掃,又數年才至靈山。
但見:靈峰疏傑,迭嶂清佳,仙嶽頂巔摩碧漢。元氣流通天地遠,威風飛徹滿台花。時聞鍾磬音長,每聽經聲明朗。又見那青鬆之下優婆講,翠柏之間羅漢行。白鶴有情來鷲嶺,青鸞著意佇閑亭。
玄猴對對擎仙果,壽鹿雙雙獻紫英。幽鳥聲頻如訴語,奇花色絢不知名。迴巒盤繞重重顧,古道灣環處處平。正是清虛靈秀地,莊嚴大覺佛家風。(摘自《西遊記》)
拘那含牟尼佛先是沐浴齋戒,三日後才帶著袁明去拜見準提、接引二位佛祖,詳述此行經過。當然,這其中陰山降靈猿自然是重中之重。準提二人看著袁明也是一陣為難,畢竟袁明在星辰教中的地位可不低啊,再與太一交惡可不太好啊!
不過混世四猴的資質實在是難得,而且都已經引渡進靈山了,豈有再放迴去的道理。遂為袁明取木姓,法號尚智,賜“聞達侍者”,再賜三十六路西方教心法,跟隨地藏修行。從此,袁明,不,是尚智便在靈山之中吃齋念佛,修西方妙法,頗顯安寧。
視線再迴到人族,大禹任人族共主兩萬年,調權衡,平鬥斛,造井示民,以為法度。此時,人族大興,部落首領的稱號基本被拋棄,紛紛改稱諸侯,領地稱國,人族六十二城的城主更是稱王。
大禹見此,覺得很有必要舉辦一次諸侯會盟。由於北方的諸侯都忠心耿耿,有不臣之意的諸侯多在東南方,所以會盟地點便選在塗山。塗山偏向東南,是大禹在治理淮水時劈開後形成的,以妻子女嬌的名字命名的,可見二人感情之深。
塗山之會,諸侯承唐虞之盛,各方諸侯都帶來了朝賀的禮物,大國獻玉,小邦獻帛,執玉帛者萬國。眾多諸侯皆至,唯有防風氏後至,大禹將其斬殺,以震懾眾諸侯。後又舉行祭天大典,大禹身穿法服,手執玄圭,祭祀諸神與人族先賢,為國祈福,為民祈年。
大典之後,大禹對眾位諸侯說道:“禹德薄能鮮,不足以服眾,還望諸位多加責備、規戒、勸喻,使吾知過,改過。吾胼手胝足,平治水土,雖略有微勞,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唯‘驕’字爾。”
“先帝亦常以此告誡吾曰:‘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若吾有驕傲矜伐之處,請諸位當麵告知,否則就是教吾不仁啊!對諸位的教誨,吾將洗耳恭聽。”
一眾諸侯攝於大禹的武力威嚴,又見其高尚德行,紛紛心悅誠服,再無不臣之意。大禹大享諸侯之後,對各諸侯又重加賞賜,並申明規矩,闡明眾人的權利和義務,齊心協力,共創人族輝煌。塗山之會結束,眾諸侯紛紛打道迴府不提。
就在人族塗山之會結束後不久,洪荒星空,星辰戰島之中,東皇太一出關,威壓無匹,星辰亂搖。(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