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聞言大驚:“什麽?隻帶了十來名侍衛?楊軒怎麽隻安排了這點人手?”


    李景進京以後,在東暖閣住了幾近一年,最開始小五擔任負責皇宮安全的侍衛統領,後來換了小九,李景搬出宮以後,小九便卸了皇宮的侍衛統領之職,侍衛統領一職由副統領楊軒接任。


    當然,這個副統領楊軒也李景的人,李景十年前收養的孤兒之一,在那些孤兒當中排行十二。


    王承恩忙道:“國公爺,此事怪不得楊統領,聽皇上要出宮看望國公爺,楊統領便要安排侍衛護衛隨行,皇上急了,沒有等他們。楊統領怕皇上出事欲行阻攔,還挨了皇上一記大嘴巴。”


    李景輕輕點了點頭,想來楊軒也不會這麽沒分寸,隻帶十來名侍衛保護皇上。


    看了看王承恩,李景笑了笑,王承恩確實會辦事,提前跟自己皇上打了楊軒,要等楊軒告訴自己,怕意思就有些變了。


    擺擺手,李景道:“坐吧,都坐吧。來人,上茶。”


    朱由檢聞聽笑道:“你就不用招唿了,有承恩在這兒,還用得著你吩咐?”


    李景笑道:“這可不一樣,你們來看我,我怎能讓王公公來做這些瑣事,何況王公公跟皇上一路勞頓,也該讓他歇一歇。”


    王承恩笑道:“國公爺,老奴就個伺候人的人,您要不讓我伺候您,我這心裏啊,還不舒坦。”


    李景搖搖頭笑道:“這我可擔不起,你呢,隻要把皇上伺候好就行。”


    笑間,李香端著熱茶進來,王承恩接過,給李景遞了一杯,又給朱由檢端了一杯。


    朱由檢接過輕輕飲了一口,然後道:“李兄,你的身體還沒好呢,怎麽就開始處理公務了呢?事情不一下子就能做完的,你這麽拚命可不行。”


    李景笑道:“我把年後的事情交代一下,等交代完了,我就休息幾天。”


    朱由檢聞言輕輕歎了口氣。


    過了一會兒朱由檢道:“我剛才在門外聽你要給誰恩典,讓我見一見,誰啊?”


    李景笑道:“朝鮮的國王李棕,年前你抽時間見一見他。”


    朱由檢沉吟了一下道:“我見他怎麽?”


    李景笑道:“你想怎麽就怎麽,我記得李棕當了朝鮮國王以後,好像還沒進京朝拜過皇上,你要不知道什麽,就先訓斥他一頓。訓完了,再給他封個侯爵。”


    “先打巴掌,後給棗兒吃?”朱由檢笑道。


    李景笑道:“對,就這個意思。皇上,我跟你,別看朝鮮對大明一直很忠心,但真要把他們並入大明,他們心裏不情願的,如果咱們直接派駐官員管理朝鮮,這些高麗人非鬧事兒不可,所以暫時還得讓朝鮮人自己管理朝鮮人。這個李棕以前畢竟國王,我們總的給他留點麵子,因此我才讓皇上給他封侯。”


    “封侯不有些高了?曹文詔現在才隻個侯爵,皇太極也侯爵,讓李棕跟他們一樣封侯,不有些不合適。”朱由檢道。


    “沒什麽不合適的,曹文詔不會計較這個,皇太極也不會計較的。”李景笑道。


    “要不,封李棕為三等侯,跟曹文詔和皇太極差兩級?”朱由檢沉吟道。


    “不好,李棕以前大小也個國王,咱們封他三等侯那成什麽話,那還不如不封呢。”李景搖搖頭道。


    頓了頓,李景道:“你要覺得不妥,就給曹文詔再晉一級,我原本就想給曹文詔封公的。”


    朱由檢聞言連連搖頭:“曹文詔肯定不會同意的,李兄國公,曹文詔怎能跟李兄一樣封公?要不,我封李兄為王?你要同意封王,他們就好辦了。”


    李景急忙搖頭道:“封王?開什麽玩笑!我正努力削藩呢,我自己封王,那不自己打自己的臉麽!”


    擺擺手,李景接道:“好了,不這事兒了,咱們接著明年的安排。唉!我剛才到哪兒了?慎行,把你的記錄拿我看看。”


    “大帥,您要累了就先歇一歇。”楊柳風忙道。


    李景搖搖頭:“事情做完再歇息。”


    楊柳風無奈,隻好把記錄遞給李景。


    李景看了看道:“還有就往滿剌加派兵的事兒,現在大明的兵力各地分散,要抽調一個師的兵著實不容易,高兄弟,你看從何處能調一萬人出來。”


    高奇沉吟道:“調一萬人到滿剌加怕不容易,主要咱們兵力不足。您也知道,咱們的濟世軍一共隻有五萬人,而且分散在各個部隊當中,除了曹文詔所領濟世軍有兩萬人,像陝西的洪承疇,河南的盧象升,孫大哥,大虎和二愣以及其餘將領多得也隻配有一兩千濟世軍,少的隻有幾百人。


    要派往滿剌加,當然要派遣最精銳的部隊,可要從各部隊抽調濟世軍的話,各個部隊的戰鬥力就會大幅下滑。”


    李景聞言沉思了一會兒道:“不能全部派濟世軍駐防滿剌加,我看抽調一千人為宜,其餘以普通士兵即可。對了,我早先過,要把輔兵轉為正兵,這個命令你下達了沒有?”


    “下達了,不過沈大人要明年再正式生效。”高奇道。


    見李景有些疑惑,沈正笑道:“嗬嗬,我統計過,大明現有輔兵共計二十五萬多人,輔兵的餉銀每人每月一兩銀子左右,而濟世軍最低的三等兵每月的餉銀都近二兩銀子,就算按照濟世軍的最低標準,輔兵升為正兵以後,每人每月就需要多支出一兩銀子。


    那可二十五萬人啊!二十五萬人每月就二十五萬兩銀子,這還不算升為正兵以後的待遇。


    另外,輔兵轉正以後新兵就要轉為輔兵,這又二十多萬小三十萬人,這些人的餉銀也要提高,每月下來又得多支出十餘萬兩。


    我算了一下,緩這幾個月能省近二百萬兩銀子。二百萬兩啊,相當於南方那幾個富裕的省一年的賦稅。”


    李景聽了輕輕點了點頭。


    關於軍餉到底給多少錢合理,李景曾經有過考慮。


    按照大明的物價,一戶五口之家,三兩銀子便可維持一年的用度,如果再節儉一些的話,甚至一兩銀子都可以過一年。


    但一年花費三兩銀子的話,生活水平相當低的,基本上一年吃不了幾次肉,衣服也不敢隨意添加。要一年花費一兩銀子的話,那一年隻能在過年的時候吃一迴肉,衣服別想了,過年都得穿舊衣。


    另外,花費這麽少想維持生計還有個前提,那就這戶人家得有地,不需要花錢買糧,如果要買糧食的話,這戶人家一年隻賺三兩銀子的話,基本上就得餓死。


    大明的糧價在明朝中前期比較穩定的,平均來看,一石穀米在兩百五十文錢到三百文之間(未脫殼的穀米),一兩銀子兌換銅錢一千文,也就一兩銀子可以買近四石穀米,按照一比二的出米率來算,一兩銀子差不多可以買兩石淨米。


    一石米大約有一百二十斤左右,一個成年人一年至少要吃一百八十斤米,也就,一個成年人一年要吃一石半米。那麽五口之家一年要吃七石半米,折合白銀就接近四兩。


    當然,普通老百姓肯定不會花費這麽錢,因為普通老百姓平時不***米白麵的,老百姓的口糧主要以粟米雜糧為主,而粟米雜糧的價格要低於精米。


    這就要算粟米雜糧的價格,粟米雜糧的價格比精米大約低三成左右,也就老百姓吃粟米雜糧也要三兩銀子。


    可人不能光飯,還有食鹽,食油,還有菜。另外,人還要穿衣,還要住房,這些加一起,無論怎麽節省,至少還要一兩銀子。


    也就,在明朝中前期,如果沒有土地的話,一個五口之家,一年的費用最少要四兩銀子。


    等到了明朝中後期,糧價開始出現上揚,同時白銀與銅錢兌換下降,一兩銀子僅能兌換八百文銅錢,而一石穀米大約在四百文到六百文之間,折成淨米的話,要一兩銀子到一兩五錢銀子一石,也就,這時糧價翻了一倍半。


    實際上天啟和崇禎年間,連年天災,戰亂不斷,糧價開始飛漲,很多地方米價達到五六兩一石。而天災最嚴重,戰亂最頻繁的地方,一石米甚至要幾十兩銀子。


    李景計算糧價當然不會按照這個價格來計算,要按照這個價格計算的話,老百姓全都得餓死。李景根據產糧地的均價加上運輸費用,再加上糧商的利潤來計算糧價。


    江浙,兩湖等產糧大省,淨米大致在一兩五六錢左右一石,運到京城,一石米大約要二兩銀子多一些。也就,如果老百姓沒有土地,全靠買的話,那麽一個五口之家,無論怎麽節省,一年吃糧至少要八兩銀子左右。再加上雜七雜八的費用,一年要九兩銀子。大明一名普通士兵的軍餉一個月七八錢銀子,一年下來,也就八兩銀子,養活一家,勉強混個溫飽。如果拖欠軍餉,那士兵的家人就沒有飯吃,所以每當朝廷拖欠餉銀,就有士兵鬧事兒,甚至跟隨流寇造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朝大丈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燕西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燕西風並收藏明朝大丈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