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搖搖頭:“正因為張鼇清丈土地沒有出錯,才會有這麽多的閑置土地,出現這種情況不清丈土地出錯,而大明的實際人口數量遠沒有地方官府登記的那麽多。”
“難道地方官府虛報人口數字?”沈正驚訝道。
“不,不虛報人口,我估計地方官府多年不曾統計人口了,這些年天災加上兵荒馬亂,大明的人口數量肯定下降的厲害。別的地方不,就陝西,山西,河南這三處,這些年天災戰亂,很多地方都十室九空,單這三省人口至少減少了六七百萬。”高奇忽道。
李景搖搖頭:“恐怕還不止,你們忘了崇禎六年的時候山西發生瘟疫,僅那一次就死了一百多萬人。要不我們控製了瘟疫蔓延,還不定要死多少人。”
高奇接道:“啊!還有那一年河南大水,雖然大帥前往救災,可由於運輸不暢,我們並不能在災後就趕到災區,死了多少人雖沒有一個準確的數字,不過我估計至少得有十萬人以上。”
李景歎了口氣道:“其實,自嘉靖年間以後大明的人口就開始下降,尤其天啟到崇禎這十多年,人口下降的尤為嚴重,前前後後這幾十年下來,大明的人口至少減少了三千萬。”
“那我們不要鼓勵一下生育,少了這麽多人口,得荒廢多少土地啊!”沈正道。
李景搖頭笑道:“不要鼓勵生育,隨著國家安穩,百姓生活富足,人口很快就會增加,要再鼓勵生育,人口怕要爆發性增長,一旦增長過快,對國家不一件好事。
其實,在我看來非但不應該鼓勵生育,還應該加以限製,我覺得每一家每一戶限製生育三個孩子,超過三個要予以處罰。”
“大明閑置了這麽多土地,不增加人口,那對朝廷可一大損失啊!”沈正道。
李景笑道:“你怕沒人種地?要靠人種地,終究種不完所有的土地,還要靠畜力。我們鼓勵生育,不如鼓勵放養牲畜。
人口少,人均占有的土地就多,人均收獲的糧食就多,這樣人們的生活才會富足。人們生活富足,便會進行消費,商業便會興旺,商業興旺,朝廷的賦稅自然就多了。”
楊柳風笑道:“大帥真知灼見,我等佩服。”
李景擺擺手:“其實,縱觀曆史,不管哪個朝代,隻要國家太平,人口便呈上漲趨勢,當人口增長到一定程度,便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我句良心話,中國曆朝曆代所定的糧稅其實都不高,尤其本朝的稅率,跟我定的稅率相比相差甚遠。可為什麽這麽低的稅率老百姓還吃不飽飯?我覺得人口增長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我就以太平時期打個比方,一戶人家有土地五十畝,家中有一個兒子,老夫老妻加上兒子媳婦兒,五十畝地養四個人,他們過得應該很富足。
等過了些年,兒子有了孩子,咱們也不要多,就算三個兒子吧,這時,五十畝土地就要多養三個人,多養三個也沒有問題,生活條件不會下降多少。
可孩子長大了要成家,要娶老婆,每個孩子娶一個,就又多了三口人。這時,五十畝土地要養活十個人,解決溫飽沒有問題的,但生活水準肯定要下滑。
等著三個孩子長大了又要成家,又生孩子,要每人再生三個。這時我們知道,依靠五十畝土地養活這麽多人就有些費勁了。
要再過一代,這戶人家的孩子又長大了,又要成家立業,好吧,我們知道這時候五十畝土地已經不夠用了,也可以想見這戶人家生活水準將會越來越低。”
頓了頓李景接道:“我們可以把這戶人家當成大明,大明的耕地就這麽多,隨著人口增長,那麽大明的耕地總有不夠用的時候。
我們知道,以大明現有的耕地,養活兩億人沒有問題的,但我們不能認為大明的土地可以養活兩億人,就生育兩億人口。真要到了兩億人口的時候,我們再想控製就控製不住了。
那時候怎麽辦?繼續開荒?把森林,草原都變成耕地?黃河泛濫什麽原因造成的?不就沿岸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土地失去了保護造成的麽?
黃河一場大水,無數百姓流離失所,我覺得這就老天對我們濫砍濫伐的懲罰。”
“大帥的。”沈正,楊柳風等人正色道。
李景歎了口氣道:“很多人以為老百姓吃不上飯,主要原因各種苛捐雜稅令百姓無法負擔,然後土地被人兼並,可若不人口大幅度增長,老百姓人均耕種麵積大幅縮水,無法承擔這麽多苛捐雜稅,土地又怎會被人兼並?我們知道,土地就老百姓的天,不到萬不得已,老百姓絕不會賣掉土地的。”
“大帥現在改為按土地收稅,既為國家增加的稅收,又可以大大減輕百姓的負擔,因此大帥的稅率看似遠比前朝為高,實際上老百姓的負擔降低了的。”沈正笑道。
李景搖搖頭:“不真的減輕了負擔,就要看我們的官員了。因為農民看天吃飯,年景好,老百姓收獲多,按照正常稅率納稅沒有任何問題。要年景不好,收獲的少,甚至顆粒無收,還要讓百姓繳納那麽多賦稅,那老百姓必會心存怨言。
偏偏我們的官員為了完成賦稅任務,經常幹這樣的事情。我們常,地方官員百姓的父母官,可哪有父母不疼自己的孩子的?官員不體恤百姓,還配稱作父母官麽?
我這次從南京帶迴來一個人,名叫曾就義,以前個知縣,此人熟識地方政務,而且在地方任職的時候老百姓的口碑很好,我打算讓他擔任培訓基層官員的教授,以後新錄用的官員,要經過培訓方能上任。
而且上任以後要有一年的試用期,一年以後對這些官員進行考成,不合格的再進行一次培訓,然後再放出去任職,要下次考成還不合格,那就取消此人的任職資格。
另外,我琢麽著現在很多基層官員都不合格,我看這些人也要進行培訓。”
沈正聞言皺了皺眉:“大帥,大明共有州縣一千三百餘個,也就光州縣官就有一千三百多個,至於下麵八品,九品的官員就更多,然後省府所屬的低級官員又一大批,粗略地算一下,大明七品以下的官員怎麽也有三兩萬人,這麽多人光靠曾就義一個人,如何培訓的過來?”
“靠曾就義一個人當然不行,我打算成立一個專門培訓官員的部門,從吏部挑選一批類似曾就義這樣的官員出來擔任教諭。”李景接道。
“依我看,不如把這些人安排到國子監吧,國子監不就教學生的麽?”沈正道。
李景搖搖頭:“不行,國子監培養人才的地方,在國子監培養官員,國子監的性質就變了。”
頓了頓李景接道:“這個部門直接隸屬吏部,我看可以讓吏部侍郎擔任這個部門的主官,其餘各部也要安排一名侍郎擔任副職,這樣吧,這件事你們幾個迴頭跟衡臣議一議,然後拿出一個章程出來。”
“!”沈正等人忙道。
李景接道:“明年的事情很多,我剛才的人口問題你們抽時間研究研究,也要拿出一個章程出來。”
“大帥,要不要在全國重新統計一下人口?不然的話,我們閉門造車,製定的章程怕未必適用。”楊柳風道。
李景點點頭:“嗯,要進行一次統計,這次統計要盡量做到準確,那個口外的蒙古人,遼東的滿人都要計算在內。這樣吧,慎行,這件事你來牽頭,張鼇土地的事情還沒弄完,就不讓他分心了。”
“!”楊柳風應道。
李景轉頭看向高奇道:“募兵的事情,你來操辦,先招募五十萬新兵,招募完以後,原來的輔兵晉升為正兵,原來的新兵晉升為輔兵。擴軍以後,很多將領可能要進行晉升,你擬定一個名單出來。
我這次在路上考慮了一下,準備增設幾個軍銜,我也不跟你們客氣,我身為大都督,元帥的軍銜也還當得起,你軍政部部長兼總參謀部的副總長,副帥一職跑不了你的。五大軍區和海軍的都督為大將,各省總兵將軍為上將,原來的副將為中將,參將為少將,你覺得怎麽樣?”
“嗬嗬,大帥,依我看您還做大元帥吧。這樣,大帥這個稱唿才名符其實。”高奇笑道。
李景聞言大笑:“哈哈哈!高兄弟,我要大元帥,怎麽也得給你個元帥銜,你這個算盤打得滿響的嘛。”高奇搖頭笑道:“我可沒想當元帥,真的,給我當我也不當,我當個副帥就挺好。我這麽想的,咱們大明的新軍您一手打造出來的,若以後大都督元帥銜,這不就跟您平級了?這哪行?您要任元帥銜,那以後的大都督就必須低一級,但副帥好像又有些不對味,隻能大將銜,這才對您尊重。可我覺得大將銜做全軍統帥有些低,那就隻能給您升一升,你做大元帥,以後大都督就元帥。”
“難道地方官府虛報人口數字?”沈正驚訝道。
“不,不虛報人口,我估計地方官府多年不曾統計人口了,這些年天災加上兵荒馬亂,大明的人口數量肯定下降的厲害。別的地方不,就陝西,山西,河南這三處,這些年天災戰亂,很多地方都十室九空,單這三省人口至少減少了六七百萬。”高奇忽道。
李景搖搖頭:“恐怕還不止,你們忘了崇禎六年的時候山西發生瘟疫,僅那一次就死了一百多萬人。要不我們控製了瘟疫蔓延,還不定要死多少人。”
高奇接道:“啊!還有那一年河南大水,雖然大帥前往救災,可由於運輸不暢,我們並不能在災後就趕到災區,死了多少人雖沒有一個準確的數字,不過我估計至少得有十萬人以上。”
李景歎了口氣道:“其實,自嘉靖年間以後大明的人口就開始下降,尤其天啟到崇禎這十多年,人口下降的尤為嚴重,前前後後這幾十年下來,大明的人口至少減少了三千萬。”
“那我們不要鼓勵一下生育,少了這麽多人口,得荒廢多少土地啊!”沈正道。
李景搖頭笑道:“不要鼓勵生育,隨著國家安穩,百姓生活富足,人口很快就會增加,要再鼓勵生育,人口怕要爆發性增長,一旦增長過快,對國家不一件好事。
其實,在我看來非但不應該鼓勵生育,還應該加以限製,我覺得每一家每一戶限製生育三個孩子,超過三個要予以處罰。”
“大明閑置了這麽多土地,不增加人口,那對朝廷可一大損失啊!”沈正道。
李景笑道:“你怕沒人種地?要靠人種地,終究種不完所有的土地,還要靠畜力。我們鼓勵生育,不如鼓勵放養牲畜。
人口少,人均占有的土地就多,人均收獲的糧食就多,這樣人們的生活才會富足。人們生活富足,便會進行消費,商業便會興旺,商業興旺,朝廷的賦稅自然就多了。”
楊柳風笑道:“大帥真知灼見,我等佩服。”
李景擺擺手:“其實,縱觀曆史,不管哪個朝代,隻要國家太平,人口便呈上漲趨勢,當人口增長到一定程度,便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我句良心話,中國曆朝曆代所定的糧稅其實都不高,尤其本朝的稅率,跟我定的稅率相比相差甚遠。可為什麽這麽低的稅率老百姓還吃不飽飯?我覺得人口增長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我就以太平時期打個比方,一戶人家有土地五十畝,家中有一個兒子,老夫老妻加上兒子媳婦兒,五十畝地養四個人,他們過得應該很富足。
等過了些年,兒子有了孩子,咱們也不要多,就算三個兒子吧,這時,五十畝土地就要多養三個人,多養三個也沒有問題,生活條件不會下降多少。
可孩子長大了要成家,要娶老婆,每個孩子娶一個,就又多了三口人。這時,五十畝土地要養活十個人,解決溫飽沒有問題的,但生活水準肯定要下滑。
等著三個孩子長大了又要成家,又生孩子,要每人再生三個。這時我們知道,依靠五十畝土地養活這麽多人就有些費勁了。
要再過一代,這戶人家的孩子又長大了,又要成家立業,好吧,我們知道這時候五十畝土地已經不夠用了,也可以想見這戶人家生活水準將會越來越低。”
頓了頓李景接道:“我們可以把這戶人家當成大明,大明的耕地就這麽多,隨著人口增長,那麽大明的耕地總有不夠用的時候。
我們知道,以大明現有的耕地,養活兩億人沒有問題的,但我們不能認為大明的土地可以養活兩億人,就生育兩億人口。真要到了兩億人口的時候,我們再想控製就控製不住了。
那時候怎麽辦?繼續開荒?把森林,草原都變成耕地?黃河泛濫什麽原因造成的?不就沿岸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土地失去了保護造成的麽?
黃河一場大水,無數百姓流離失所,我覺得這就老天對我們濫砍濫伐的懲罰。”
“大帥的。”沈正,楊柳風等人正色道。
李景歎了口氣道:“很多人以為老百姓吃不上飯,主要原因各種苛捐雜稅令百姓無法負擔,然後土地被人兼並,可若不人口大幅度增長,老百姓人均耕種麵積大幅縮水,無法承擔這麽多苛捐雜稅,土地又怎會被人兼並?我們知道,土地就老百姓的天,不到萬不得已,老百姓絕不會賣掉土地的。”
“大帥現在改為按土地收稅,既為國家增加的稅收,又可以大大減輕百姓的負擔,因此大帥的稅率看似遠比前朝為高,實際上老百姓的負擔降低了的。”沈正笑道。
李景搖搖頭:“不真的減輕了負擔,就要看我們的官員了。因為農民看天吃飯,年景好,老百姓收獲多,按照正常稅率納稅沒有任何問題。要年景不好,收獲的少,甚至顆粒無收,還要讓百姓繳納那麽多賦稅,那老百姓必會心存怨言。
偏偏我們的官員為了完成賦稅任務,經常幹這樣的事情。我們常,地方官員百姓的父母官,可哪有父母不疼自己的孩子的?官員不體恤百姓,還配稱作父母官麽?
我這次從南京帶迴來一個人,名叫曾就義,以前個知縣,此人熟識地方政務,而且在地方任職的時候老百姓的口碑很好,我打算讓他擔任培訓基層官員的教授,以後新錄用的官員,要經過培訓方能上任。
而且上任以後要有一年的試用期,一年以後對這些官員進行考成,不合格的再進行一次培訓,然後再放出去任職,要下次考成還不合格,那就取消此人的任職資格。
另外,我琢麽著現在很多基層官員都不合格,我看這些人也要進行培訓。”
沈正聞言皺了皺眉:“大帥,大明共有州縣一千三百餘個,也就光州縣官就有一千三百多個,至於下麵八品,九品的官員就更多,然後省府所屬的低級官員又一大批,粗略地算一下,大明七品以下的官員怎麽也有三兩萬人,這麽多人光靠曾就義一個人,如何培訓的過來?”
“靠曾就義一個人當然不行,我打算成立一個專門培訓官員的部門,從吏部挑選一批類似曾就義這樣的官員出來擔任教諭。”李景接道。
“依我看,不如把這些人安排到國子監吧,國子監不就教學生的麽?”沈正道。
李景搖搖頭:“不行,國子監培養人才的地方,在國子監培養官員,國子監的性質就變了。”
頓了頓李景接道:“這個部門直接隸屬吏部,我看可以讓吏部侍郎擔任這個部門的主官,其餘各部也要安排一名侍郎擔任副職,這樣吧,這件事你們幾個迴頭跟衡臣議一議,然後拿出一個章程出來。”
“!”沈正等人忙道。
李景接道:“明年的事情很多,我剛才的人口問題你們抽時間研究研究,也要拿出一個章程出來。”
“大帥,要不要在全國重新統計一下人口?不然的話,我們閉門造車,製定的章程怕未必適用。”楊柳風道。
李景點點頭:“嗯,要進行一次統計,這次統計要盡量做到準確,那個口外的蒙古人,遼東的滿人都要計算在內。這樣吧,慎行,這件事你來牽頭,張鼇土地的事情還沒弄完,就不讓他分心了。”
“!”楊柳風應道。
李景轉頭看向高奇道:“募兵的事情,你來操辦,先招募五十萬新兵,招募完以後,原來的輔兵晉升為正兵,原來的新兵晉升為輔兵。擴軍以後,很多將領可能要進行晉升,你擬定一個名單出來。
我這次在路上考慮了一下,準備增設幾個軍銜,我也不跟你們客氣,我身為大都督,元帥的軍銜也還當得起,你軍政部部長兼總參謀部的副總長,副帥一職跑不了你的。五大軍區和海軍的都督為大將,各省總兵將軍為上將,原來的副將為中將,參將為少將,你覺得怎麽樣?”
“嗬嗬,大帥,依我看您還做大元帥吧。這樣,大帥這個稱唿才名符其實。”高奇笑道。
李景聞言大笑:“哈哈哈!高兄弟,我要大元帥,怎麽也得給你個元帥銜,你這個算盤打得滿響的嘛。”高奇搖頭笑道:“我可沒想當元帥,真的,給我當我也不當,我當個副帥就挺好。我這麽想的,咱們大明的新軍您一手打造出來的,若以後大都督元帥銜,這不就跟您平級了?這哪行?您要任元帥銜,那以後的大都督就必須低一級,但副帥好像又有些不對味,隻能大將銜,這才對您尊重。可我覺得大將銜做全軍統帥有些低,那就隻能給您升一升,你做大元帥,以後大都督就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