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重陽第二天,下了朝,李忱去校場看新軍得操演。不過因為心中很多念想,他到了校場,想到得是,能在大唐推廣火槍射擊嗎?射禮中,用火槍取代弓箭?
不過,想想還是算了,開放火槍還是有些危險。況且,練習弓箭還可以健身,火槍可沒那麽好得效果。第三,反正弓箭射得準,有那個基礎在,加入軍中,練習火槍也很快,實在沒必要改弓箭為火槍。
此時校場上新軍揮汗如雨,不斷進行著各種操練,目前還隻是隊列訓練,單是這樣一個隊列訓練,就花了不少精神。
當初高駢帶迴來那些士兵,如今照例充任小到小隊長,大到大隊長得官職務。不過,這編製有些大,都超過原先一隊應該有得人數,因為其餘神策左軍都還在路上,要等他們迴來,這些多出的兵力,還會重新編製。
如果要說這次征兵,和以前有什麽不同,那就是這些新兵很多都來自不同地方。李忱這迴征兵,廣泛得在朝廷還能控製的區域招兵。
不像以前,通常是單一地方。這些士兵,有來自蜀地得,有隴西得,有關中,有揚州,甚至洛陽等地。
兵員來自四麵八方,口音更是夾雜不清,單是要他們聽懂號令就很難。矯正了半天,總算讓他們學會聽號令。如今他也算體會到,為什麽古代軍隊很容易形成軍閥。
雖然個中原因很多,不過李忱就說一個問題,通常一隻軍隊得主官,是哪裏人,軍隊大部分來都是從那裏招募來的。又或者,主將看中哪裏人,固定從哪裏招募。
很簡單的原因,口音就是各大問題,當初招募蜀兵,就碰上這種問題,如今更是人來自天南地北,口音更是天各一方,李忱還把他們打散,混編。更是增添不少麻煩。剛招募時,就有不少人因為口音問題,打了起來。很多人被關了小黑屋後,才安分不少,不過衝突時有所聞。
嗯,你說,唐代沒有官話嗎?統一說官話就好了阿。很抱歉,唐代得官話,不是給人說得。錯了,正確來說,不是給普通人說得。
唐代的官話,真的就是[官]話,隻有當官得會說,一般老百姓還不說這個。不像明朝,朱重八直接把自己的口音,鳳陽一帶老家得口音,當作官話。清朝就是北京話。
唐代呢?官話是依據一本書,切韻,而成得。不是老李家起家得關中口音。說起來,關隴一帶,明明出了兩代皇家,隋朝楊家也是出自關隴集團,可是呢,總是被視為沒文化得代表,太粗俗。
雖然關隴集團能打,可是當初北周,就是因為文化比較落後,才分裂出去得。就算打出了天下,那些文人還是可以從文化上鄙視你。像唐初,排定天下家族得名望,李家被排在後麵,讓李世民很不高興。別看你得了天下,文人總是有方法來鄙視你。
那麽,關隴口音不行。北方有所謂五大姓,盧氏啦,崔氏之流,在隋唐這可是顯姓,哪怕遭受打壓,還是大家族。用他們那一帶的口音呢?
照樣上不了台麵,也許表麵不說,其實心底還是自卑得。因為當初晉室東渡,一些大家族都跟著去了,留下得都是些小家族。南朝那怕是最後被征服,些南方大族,什麽朱章顧陸,還是敢鄙視北人。
最後,在一個月黑風高得夜晚,一群酒喝多了,發起酒瘋得文人,編纂了一本切韻,變成官方語言。
其實隋代,有很多關於音韻得書了。不過在某一天,幾個文人聚在陸爽家喝酒,喝多了,發酒瘋。
人家是文人發起酒瘋,也是很文雅。他們開始討論起當代得口音,不勝唏噓,認為現代得口音,都已經變了調,念起古詩都不押韻了。然後又開始討論各家韻書得長、短處。
最後,陸爽找來他兒子陸法言做紀錄,把今天討論的事情記錄下來。而陸法言,之後十數年時間,慢慢請教一些人,才逐漸把那本書完成。本來呢,他試作為傳家之用,卻不知道何時傳了出去,最後變成官訂得韻書,甚至一直延續到近代,哪怕近代口音早已和那個時代天差地遠,一直是官方承認的正統,曆代都有增補。
喔,對了,說了半天都沒說到,這切韻,到底是哪一種話呢。其實,雖然說是複古,恢複古漢語口音,其實那個時候,大家口音都花了,北方胡化,南方呢,也夷化了。
因為遷徙到南方,跟當地百姓雜處,即便南方家族自以為掌握了正統得河洛音,其時也都變質了。所以,最後折騰出了一套,幾乎沒人說過的話。以南遷家族掌握得洛下語,洛陽官話,參考洛陽本地目前胡化過得口音,定出了一套專供士人用的韻書。
這種語言,有點近似現代得閩南話,和粵語,以及客家話。隻是近似而不是一樣,應該說,這幾種語言都保留了唐代河洛話得部份語音,但是都與當地夷民口音混合了。
所以了,你要想說以這套書去推廣官方語言,實在有點難。最後,統一的軍中口音,則是以關中地區,關隴口音為準。畢竟一開始,招募得就是關中子弟。後來雖然招募了眾多蜀地百姓為兵,可是教官還是那些人。
任何士兵,都要聽懂以關隴口音發音得號令,反正軍隊裏麵,真正用的就那麽些口令,用旗幟都能代表了,更別提語言了。
經過最初得混亂,目前新軍正在緊鑼密鼓得訓練中。一部份人正在走隊列,左右不分的情況,比起語言來說,根本不算什麽難題。
另外一部份,正在練習刺槍術。會練習這個,是因為刺刀也發明出來了。刺刀得出現,代表了火槍可以脫離其他兵種得保護,獨立成軍了,不再是那種需要長茅手配合,或者需要令配腰刀得軍種。
刺刀術,有幾個關鍵,一個關鍵是鋼材要過關。不然這刺刀隻會害死士兵。其次,就是至少要有一定得精度。目前大唐采用的就是,在火槍頂部裝置卡榫,與刺刀尾端能符合。對準,裝上,一轉,就可以固定在火槍頂部,還不影響射擊。
刺刀,在中國出現的挺早,據說在明朝,就有在火槍上插上短茅用於刺殺。可是西方,最早得使用紀錄要等到一百多年以後了。不過,中國人始終都沒有發展出可以射擊也可以廝殺的刺刀,也真奇怪。
歐洲國家,大概要等到十七世紀中,才有正式的使用刺刀紀錄。在此之前,一直都是長茅配合火槍手進行作戰,最有名的就是西班牙方陣。
而到了十七世紀末,發展出了套在槍管外麵得套筒型刺槍,正式標誌了火槍的廣泛運用。又過了十多年,十八世紀初,法法與普軍得戰鬥,法軍首次用刺刀衝鋒,戰勝普軍後,刺刀被廣泛運用在火槍上,長茅正式退出了曆史舞台。
唐軍也是一樣,本來李忱用長槍取代陌刀陣,用強弩、長槍和刀盾得組合,來建立新唐軍。可是火槍發展得大幅度躍進,讓這種改變,變得很沒必要了。
不過,好在努力也沒白費,李忱這樣樂觀得安慰自己,反正長槍是刺,刺刀也是刺,當初訓練長槍,沒白費功夫。還有隊列訓練,還有紀律的要求,也不是作白工。
當然了,最重要得就是民族精神得灌輸,讓士兵知道自己因何,為何要戰。這是一個嚐試。嚐試看看唐人,能不能在他的影響下,建立一隻類似於現代那種,槍尖上帶著主意得軍隊。如今看來,是非常成功得。
如今那些士兵,剛好都可以成為一個個種子,擴軍之後,正好把這個小小地火苗,傳遞給其他人。
‘聖人。’‘石老將軍。’,李忱來到校場,沒有通知任何人,不過還是驚動了負責操演得石雄,向李忱來見禮。李忱挺擔心他的身體,進來越發不好了。
說實話,當初如果沒有他和劉沔這兩位老將,當初神策左軍根本不可能建立。李忱不過是紙上談兵得主,小虎他們雖然在神策左軍混過一段時間,也看過一些兵書,可是真正讓他們自行操練,就想練出一隻強軍,根本不可能。
多虧了兩位老將軍,依照他們多年豐富得經驗,拾遺補缺,才讓神策左軍快速成軍。如今,劉沔過世了,石雄身子也差,李忱很擔心兩人走了以後,找誰來主持。
‘老將軍多保重身子,小虎他們也快迴來了,以後這些事情,就交給他們來辦就好了,老將軍可是這隻軍隊得定海神針阿。’,李忱這樣說道。
‘哈哈,不妨事,不妨事,大丈夫生當馬革裹屍,如今我這老兵不能上戰場,能死在新軍裏麵也不錯。’,石雄爽朗得大笑,雖然聲音虛弱,可是還是透著一股威風,像是一隻老邁得雄獅一般。
石雄不以為意,繼續陪同李忱參觀訓練中的新軍。秋天了,今天的天氣還算涼爽,可是作訓中的士兵,各各汗流浹背,拚命得拿刺刀,刺眼前得假人,時而刺,時而在教官得口令下,退步格檔。
如果實在不是丟不開,李忱不會讓石雄出山,不說別的,單拿這刺刀術來說,就是老將軍帶著一幹軍中技擊高手,固定下來得。依照他們豐富得戰場搏殺經驗,配合刺刀,研發出可以適用各種情況得刺刀術,共分三十二招。目前校場上,新兵們揮汗苦練得就是這三十二式。
除了刺刀,還有橫刀術,為了避免刺刀斷掉,或者近距離來不及裝上刺刀,又或者在極為狹小的地方肉搏,刺刀施展不開。每人都有兩把刺刀和一把陌刀。至於盾牌,也還是保留了,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會裝備。
大概就是原先神策軍得刀盾兵會保留下來,現在還不是後世那種,全麵火器化的時代,也許還有近距離白兵、亂戰的機會,為了防止這種情況,加上反正當出刀盾兵也練了那麽久,浪費可惜得心態,在新軍裏麵,還有刀盾兵的存在。視情況,也許以後再慢漫淘汰。
過了這處,遠方可以聽到砰砰不斷得響聲,這是實彈訓練了。火槍兵,就是要大量實彈才能練出來。李忱當然也不吝惜。不過,這些都是些老兵。隻有老兵有機會實彈射擊,那些新兵,先把隊列和刺刀術練好再說吧。
再過去,聲音更響亮了,這是炮,幾十門大炮,在校場上閃耀著光輝,前麵是一堆新兵,緊張得練習發射大炮得各種動作。先要狠狠訓練,讓他們閉著眼睛,都可以把完整的發射流程走完,才算合格。
不過,火炮跟火槍兵一樣。需要大量練習。李忱也沒再省這個。幾次操練,就會有一次真的擊發。
走完一圈下來,李忱很滿意。每個人都挺刻苦得。連那些老兵都不例外,因為這關係到他們得待遇。
對於高駢說,軍隊中,沒有清楚得等級劃分,讓亂戰的時候,長官陣亡,來不及遞補,往往各自為戰。
對此,李忱得應對是,設法以技藝劃分等級。李忱也忘了哪看到的,利用技藝來劃分士兵得等級,技藝越是高等得,待遇越好。
提拔低階軍官的時候,也會以技藝為參考。戰場上,若是發生混戰,或者長官陣亡得情況發生,高等技藝士兵,將自動接過指揮權。有各對比,才不會出現,誰也不服誰得情況。
‘老將軍,接著我們去看看軍校吧。’,在沒有驚動更多人的情況下,李忱看完了新兵得操演,目前人數還不太夠,位來路續會有設在各地招兵站的士兵送來。接著,他請石雄帶他參觀軍校。
他設立了一所軍校,大唐軍事學堂,也是石雄負責,做什麽用途,大家都知道。
裏麵的學員,年紀不等。其來源,除了撫育院出來的院童外,還有一些神策左軍中,識字程度比較好也立過功的新兵,被提拔入學校培訓。
軍校得設立,李忱抱了更大的期盼。(未完待續。)m。
重陽第二天,下了朝,李忱去校場看新軍得操演。不過因為心中很多念想,他到了校場,想到得是,能在大唐推廣火槍射擊嗎?射禮中,用火槍取代弓箭?
不過,想想還是算了,開放火槍還是有些危險。況且,練習弓箭還可以健身,火槍可沒那麽好得效果。第三,反正弓箭射得準,有那個基礎在,加入軍中,練習火槍也很快,實在沒必要改弓箭為火槍。
此時校場上新軍揮汗如雨,不斷進行著各種操練,目前還隻是隊列訓練,單是這樣一個隊列訓練,就花了不少精神。
當初高駢帶迴來那些士兵,如今照例充任小到小隊長,大到大隊長得官職務。不過,這編製有些大,都超過原先一隊應該有得人數,因為其餘神策左軍都還在路上,要等他們迴來,這些多出的兵力,還會重新編製。
如果要說這次征兵,和以前有什麽不同,那就是這些新兵很多都來自不同地方。李忱這迴征兵,廣泛得在朝廷還能控製的區域招兵。
不像以前,通常是單一地方。這些士兵,有來自蜀地得,有隴西得,有關中,有揚州,甚至洛陽等地。
兵員來自四麵八方,口音更是夾雜不清,單是要他們聽懂號令就很難。矯正了半天,總算讓他們學會聽號令。如今他也算體會到,為什麽古代軍隊很容易形成軍閥。
雖然個中原因很多,不過李忱就說一個問題,通常一隻軍隊得主官,是哪裏人,軍隊大部分來都是從那裏招募來的。又或者,主將看中哪裏人,固定從哪裏招募。
很簡單的原因,口音就是各大問題,當初招募蜀兵,就碰上這種問題,如今更是人來自天南地北,口音更是天各一方,李忱還把他們打散,混編。更是增添不少麻煩。剛招募時,就有不少人因為口音問題,打了起來。很多人被關了小黑屋後,才安分不少,不過衝突時有所聞。
嗯,你說,唐代沒有官話嗎?統一說官話就好了阿。很抱歉,唐代得官話,不是給人說得。錯了,正確來說,不是給普通人說得。
唐代的官話,真的就是[官]話,隻有當官得會說,一般老百姓還不說這個。不像明朝,朱重八直接把自己的口音,鳳陽一帶老家得口音,當作官話。清朝就是北京話。
唐代呢?官話是依據一本書,切韻,而成得。不是老李家起家得關中口音。說起來,關隴一帶,明明出了兩代皇家,隋朝楊家也是出自關隴集團,可是呢,總是被視為沒文化得代表,太粗俗。
雖然關隴集團能打,可是當初北周,就是因為文化比較落後,才分裂出去得。就算打出了天下,那些文人還是可以從文化上鄙視你。像唐初,排定天下家族得名望,李家被排在後麵,讓李世民很不高興。別看你得了天下,文人總是有方法來鄙視你。
那麽,關隴口音不行。北方有所謂五大姓,盧氏啦,崔氏之流,在隋唐這可是顯姓,哪怕遭受打壓,還是大家族。用他們那一帶的口音呢?
照樣上不了台麵,也許表麵不說,其實心底還是自卑得。因為當初晉室東渡,一些大家族都跟著去了,留下得都是些小家族。南朝那怕是最後被征服,些南方大族,什麽朱章顧陸,還是敢鄙視北人。
最後,在一個月黑風高得夜晚,一群酒喝多了,發起酒瘋得文人,編纂了一本切韻,變成官方語言。
其實隋代,有很多關於音韻得書了。不過在某一天,幾個文人聚在陸爽家喝酒,喝多了,發酒瘋。
人家是文人發起酒瘋,也是很文雅。他們開始討論起當代得口音,不勝唏噓,認為現代得口音,都已經變了調,念起古詩都不押韻了。然後又開始討論各家韻書得長、短處。
最後,陸爽找來他兒子陸法言做紀錄,把今天討論的事情記錄下來。而陸法言,之後十數年時間,慢慢請教一些人,才逐漸把那本書完成。本來呢,他試作為傳家之用,卻不知道何時傳了出去,最後變成官訂得韻書,甚至一直延續到近代,哪怕近代口音早已和那個時代天差地遠,一直是官方承認的正統,曆代都有增補。
喔,對了,說了半天都沒說到,這切韻,到底是哪一種話呢。其實,雖然說是複古,恢複古漢語口音,其實那個時候,大家口音都花了,北方胡化,南方呢,也夷化了。
因為遷徙到南方,跟當地百姓雜處,即便南方家族自以為掌握了正統得河洛音,其時也都變質了。所以,最後折騰出了一套,幾乎沒人說過的話。以南遷家族掌握得洛下語,洛陽官話,參考洛陽本地目前胡化過得口音,定出了一套專供士人用的韻書。
這種語言,有點近似現代得閩南話,和粵語,以及客家話。隻是近似而不是一樣,應該說,這幾種語言都保留了唐代河洛話得部份語音,但是都與當地夷民口音混合了。
所以了,你要想說以這套書去推廣官方語言,實在有點難。最後,統一的軍中口音,則是以關中地區,關隴口音為準。畢竟一開始,招募得就是關中子弟。後來雖然招募了眾多蜀地百姓為兵,可是教官還是那些人。
任何士兵,都要聽懂以關隴口音發音得號令,反正軍隊裏麵,真正用的就那麽些口令,用旗幟都能代表了,更別提語言了。
經過最初得混亂,目前新軍正在緊鑼密鼓得訓練中。一部份人正在走隊列,左右不分的情況,比起語言來說,根本不算什麽難題。
另外一部份,正在練習刺槍術。會練習這個,是因為刺刀也發明出來了。刺刀得出現,代表了火槍可以脫離其他兵種得保護,獨立成軍了,不再是那種需要長茅手配合,或者需要令配腰刀得軍種。
刺刀術,有幾個關鍵,一個關鍵是鋼材要過關。不然這刺刀隻會害死士兵。其次,就是至少要有一定得精度。目前大唐采用的就是,在火槍頂部裝置卡榫,與刺刀尾端能符合。對準,裝上,一轉,就可以固定在火槍頂部,還不影響射擊。
刺刀,在中國出現的挺早,據說在明朝,就有在火槍上插上短茅用於刺殺。可是西方,最早得使用紀錄要等到一百多年以後了。不過,中國人始終都沒有發展出可以射擊也可以廝殺的刺刀,也真奇怪。
歐洲國家,大概要等到十七世紀中,才有正式的使用刺刀紀錄。在此之前,一直都是長茅配合火槍手進行作戰,最有名的就是西班牙方陣。
而到了十七世紀末,發展出了套在槍管外麵得套筒型刺槍,正式標誌了火槍的廣泛運用。又過了十多年,十八世紀初,法法與普軍得戰鬥,法軍首次用刺刀衝鋒,戰勝普軍後,刺刀被廣泛運用在火槍上,長茅正式退出了曆史舞台。
唐軍也是一樣,本來李忱用長槍取代陌刀陣,用強弩、長槍和刀盾得組合,來建立新唐軍。可是火槍發展得大幅度躍進,讓這種改變,變得很沒必要了。
不過,好在努力也沒白費,李忱這樣樂觀得安慰自己,反正長槍是刺,刺刀也是刺,當初訓練長槍,沒白費功夫。還有隊列訓練,還有紀律的要求,也不是作白工。
當然了,最重要得就是民族精神得灌輸,讓士兵知道自己因何,為何要戰。這是一個嚐試。嚐試看看唐人,能不能在他的影響下,建立一隻類似於現代那種,槍尖上帶著主意得軍隊。如今看來,是非常成功得。
如今那些士兵,剛好都可以成為一個個種子,擴軍之後,正好把這個小小地火苗,傳遞給其他人。
‘聖人。’‘石老將軍。’,李忱來到校場,沒有通知任何人,不過還是驚動了負責操演得石雄,向李忱來見禮。李忱挺擔心他的身體,進來越發不好了。
說實話,當初如果沒有他和劉沔這兩位老將,當初神策左軍根本不可能建立。李忱不過是紙上談兵得主,小虎他們雖然在神策左軍混過一段時間,也看過一些兵書,可是真正讓他們自行操練,就想練出一隻強軍,根本不可能。
多虧了兩位老將軍,依照他們多年豐富得經驗,拾遺補缺,才讓神策左軍快速成軍。如今,劉沔過世了,石雄身子也差,李忱很擔心兩人走了以後,找誰來主持。
‘老將軍多保重身子,小虎他們也快迴來了,以後這些事情,就交給他們來辦就好了,老將軍可是這隻軍隊得定海神針阿。’,李忱這樣說道。
‘哈哈,不妨事,不妨事,大丈夫生當馬革裹屍,如今我這老兵不能上戰場,能死在新軍裏麵也不錯。’,石雄爽朗得大笑,雖然聲音虛弱,可是還是透著一股威風,像是一隻老邁得雄獅一般。
石雄不以為意,繼續陪同李忱參觀訓練中的新軍。秋天了,今天的天氣還算涼爽,可是作訓中的士兵,各各汗流浹背,拚命得拿刺刀,刺眼前得假人,時而刺,時而在教官得口令下,退步格檔。
如果實在不是丟不開,李忱不會讓石雄出山,不說別的,單拿這刺刀術來說,就是老將軍帶著一幹軍中技擊高手,固定下來得。依照他們豐富得戰場搏殺經驗,配合刺刀,研發出可以適用各種情況得刺刀術,共分三十二招。目前校場上,新兵們揮汗苦練得就是這三十二式。
除了刺刀,還有橫刀術,為了避免刺刀斷掉,或者近距離來不及裝上刺刀,又或者在極為狹小的地方肉搏,刺刀施展不開。每人都有兩把刺刀和一把陌刀。至於盾牌,也還是保留了,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會裝備。
大概就是原先神策軍得刀盾兵會保留下來,現在還不是後世那種,全麵火器化的時代,也許還有近距離白兵、亂戰的機會,為了防止這種情況,加上反正當出刀盾兵也練了那麽久,浪費可惜得心態,在新軍裏麵,還有刀盾兵的存在。視情況,也許以後再慢漫淘汰。
過了這處,遠方可以聽到砰砰不斷得響聲,這是實彈訓練了。火槍兵,就是要大量實彈才能練出來。李忱當然也不吝惜。不過,這些都是些老兵。隻有老兵有機會實彈射擊,那些新兵,先把隊列和刺刀術練好再說吧。
再過去,聲音更響亮了,這是炮,幾十門大炮,在校場上閃耀著光輝,前麵是一堆新兵,緊張得練習發射大炮得各種動作。先要狠狠訓練,讓他們閉著眼睛,都可以把完整的發射流程走完,才算合格。
不過,火炮跟火槍兵一樣。需要大量練習。李忱也沒再省這個。幾次操練,就會有一次真的擊發。
走完一圈下來,李忱很滿意。每個人都挺刻苦得。連那些老兵都不例外,因為這關係到他們得待遇。
對於高駢說,軍隊中,沒有清楚得等級劃分,讓亂戰的時候,長官陣亡,來不及遞補,往往各自為戰。
對此,李忱得應對是,設法以技藝劃分等級。李忱也忘了哪看到的,利用技藝來劃分士兵得等級,技藝越是高等得,待遇越好。
提拔低階軍官的時候,也會以技藝為參考。戰場上,若是發生混戰,或者長官陣亡得情況發生,高等技藝士兵,將自動接過指揮權。有各對比,才不會出現,誰也不服誰得情況。
‘老將軍,接著我們去看看軍校吧。’,在沒有驚動更多人的情況下,李忱看完了新兵得操演,目前人數還不太夠,位來路續會有設在各地招兵站的士兵送來。接著,他請石雄帶他參觀軍校。
他設立了一所軍校,大唐軍事學堂,也是石雄負責,做什麽用途,大家都知道。
裏麵的學員,年紀不等。其來源,除了撫育院出來的院童外,還有一些神策左軍中,識字程度比較好也立過功的新兵,被提拔入學校培訓。
軍校得設立,李忱抱了更大的期盼。(未完待續。)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