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李忱,也不是完全蔑視文景之治,畢竟那個時候漢代確實需要休息,兩代皇帝,也做了很多事情。


    隻是,李忱對那種倉庫裏堆滿糧食,堆到都爛掉了,財庫內得銅錢,堆積到用來串銅錢得繩子都腐朽,很不以為然。雖然沒有這些積累,漢武帝也無法做出巨大功業。


    可是,唐玄宗,登基以後也沒什麽積累,登基以後就開始找財源,照樣開邊。唐初,唐太宗更是窘迫,照樣痛打了突厥。


    那種累積,根本是一種浪費,不是什麽讓人羨慕的事情。無為而治,聽起來很不錯,讓百姓休息,減低征收賦稅,三十稅一,還讓徭役降低到兩年,甚至三年一次,對百姓來說,確實是德政。


    可是,那些積累,卻是沒必要得。首先,倉庫積到那麽滿,糧食都爛掉了,為什麽不拿出來處理掉?拿來喂豬,拿來釀酒?


    李忱就這麽做了。他登基以來,厘清賦稅,把超額征收得部份,迴歸正常。所謂超額征收,就是那些原本用來儲備災荒得糧食,迴複原本得用途。本來之前朝廷用度緊缺,這些都被征用了,也沒人在意。如今李忱算是把他正常化了,拿來狙擊那些刻意囤積糧食,哄抬物價奸商得糧草,就是常平倉。


    不過,糧食堆久會壞,這是定律。所以,李忱規定了,倉庫每年清點,陳糧會拿出去賣掉,朝廷會公開拍賣,看你是拿去喂豬、雞,還是拿去釀酒。


    此外,有緊急調用,也是從陳糧先處理。因為基本上屯得都是南洋來的大米,所以以三年為限,超過就要處理掉。


    此外,還有錢,最重要得還是錢。李忱現在才有了些積累,當然不會存起來。糧食隻是個例子,李忱對那種得不屑是來自後世得政府。事實上,如果你對財政有足夠認識,也會跟李忱一樣,鄙視這種吝嗇得行為。


    後世很多國家政府,都會舉債,即便有盈餘,也不會很多,更不會存起來。都會花出去。


    錢是要花出去的,政府存下那麽多錢做什麽,你說留一些是預備,存了這麽多,難道天下無事了?


    對,或許能存下那麽多,真的是天下無事。可是現代政府,有因為天下無事,就拚命存錢嗎?


    錢是要花出去的,科技發展要錢,軍備要錢,更重要得是,經濟建設要錢。試想,如果現代政府跟古代朝廷一個觀念,天下人能吃飽飯,沒有戰爭,沒有天災,就緊緊摳著每一分錢,會發生什麽事?


    誰來建設?沒有路,就沒有暢通得交通,沒有暢通得交通,哪來得商業發達此外,醫療問題,老人安養問題,你想像一下,要是政府啥都不管,就管收錢,管賑災,什麽建設都不做,一分一毫都死扣起來,會發生什麽事。


    他是不知道文景兩帝,有沒有修路,也許有,但是曆史上沒記載。隻是,即使不修路,能做的事情也太多了。


    像李忱,現在有一點錢了,就有很多事情要做,他要普及醫療,這幾年不斷招收太醫院得學生,有一些可以開始實習了,李忱打算建設一些平價得藥局,一方麵給他們有實習機會,一方麵讓百姓看病可以便宜一些、方便一些。


    李忱打算普及義務教育,希望有一天能全麵實施義務教育,把唐代的識字率,提升到**十。最好是百分百,雖然那不太可能,可是人總要有目標。朝廷也要有目標。


    還有他要修建灌溉溝渠,唐代關中地區,有兩條大型灌溉用的溝渠,一為龍首渠,一為鄭白渠。鄭白渠是秦代鄭國渠,和漢代白渠得合稱,兩個溝渠合起來,可以灌溉大概八萬畝地。


    可是,日積越累,早就慢慢不如當初得麵積了。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沿途被一些權貴,設立了水車,還不少水車。不管怎麽整治都沒用,即便三番兩次下令拆除,過沒多久又死灰複燃。


    李忱整治了渭河河畔,密密麻麻得水車,後來才知道,這灌溉用的溝渠也是被嚴重占用。


    其實,唐代不是沒有管理鄭白渠,理論上歸京兆少尹管轄,其中唐代的水利法,“水部式”有規定了管理辦法,也有專門機構管理。但是這些都禁不住權貴,本來合計能灌溉四萬四千傾得鄭白渠,到了如今,隻能灌溉六千多傾。


    李忱就是要整治灌溉溝渠,除了重申禁止設立水車,他還幹脆派出了禁軍,直接把水車拆光光,以後每年春耕時節,都會派出進軍去巡,他還下敕,沿途百姓,隻要看到有水車,拆毀不用負責。看有幾個敢頂風作案。行,你有本事,派人看守,那正好,不要被逮到,哪家被逮到,就是重罰。有人看守,剛好當證據。


    單是這樣還不夠,他還要重新整頓水利。鄭白渠除了因為水車占用,還有就是河道被水切削,導致進水日漸減少。更重要得原因是,缺乏疏通。


    田間灌溉溝渠是要疏通得,不然大雨衝刷,以及日積月累,會逐漸淤塞起來,所以需要維護。這是一個長遠,且耗費人力得工程。除非你用石頭去修,不然周遭坍塌是經常有得。而且這還不能隻會一段,必須要從源頭開始,每一段都要維護。


    農民不是不知道這個道理,可是一來沒人帶領,二來,即便自己動手,也是要準備糧食得,甚至,很多時候連時間都不夠,被抓去服徭役,哪來時間修這個。


    沒時間修,打架倒是有時間,因為通常半天可以打完。鄉間為了爭水渠使用權,大打出手,造成人命得可不少。而因為溝渠荒廢,導致無水灌溉,減產得田地更多。


    台灣有義民廟,拜得就是這些人。這有兩個名稱,一個叫福客鬥,一個叫彰泉傾。福州人和客家人鬥,漳州和泉州打,死傷不計其數,後來各地統一建立義民廟,把那些橫死的供奉在廟宇裏麵。


    這難道無解嗎?也不是。不是沒有那久長久的水利工程,台灣有八堡圳,康熙寺四十四年修建,到現在還能用。


    還有,日據時代,日本人也修不少灌溉渠道,工程量也不小。也是用了百年還在使用,也沒聽說什麽特別維修。怎麽做得?很簡單,因為水泥。


    水泥,李忱囤積了很多,修路隻是一部分小功效。最大得用途,還是修築灌溉溝渠。從最初開始他就囤積不少,隻是被戰事耽擱了,沒錢修,隻能繼續屯,現在要拿出來用了。


    水泥修的溝渠,就不怕淤泥堆積,也不怕大雨衝刷,雖然花費會比較多,但是,修好以後可以一勞永逸。


    剛好各地勸農判官都設立了,利用勸農判官來協調人力,還能用的要維護,荒廢得重新整飭,用水泥不敢說以後完全不用管了,可是用上幾十,甚至上百年也不成問題。


    用上百年?這可不是大地方,像龍首渠,入水口是用石塊修的,這樣比較耐用。地方溝渠如果能用上百年,這其中減少得人力物力花費,增加得產量,簡直難以計算。


    水泥不會淤塞?沒錯。除了不怕坍塌之外,水泥溝渠,水流會比較快,比較不容易造成淤積。李忱也是電視、報紙上看到的。


    水泥因為可以讓水快速流過,還不怕水衝刷,所以被大量用在治河工程上。不過,也不是沒有缺點。所以在現代社會,開始慢慢舍棄水泥。


    台灣曾經花費大錢,去整治一條河,截彎取直,還用水泥修了堤防和河道。結果,失敗…,花了大錢,可是反而水淹得更嚴重了。


    為什麽?原來就是,下大雨的時候,水流太快,上遊毫無遮攔得衝了下來,又被截彎取直,結果下遊河道來不及排泄,多的水就漫溢出來了。原本沒也有截彎取直,水還有地方可以漫流,給下遊泄洪時間,可是一截彎取直,連這點時間都沒有了。


    當初不是沒有考慮過這問題,泄洪不及得問題。整治時,有考慮了百年線。意思就是,過去一百年,最高會淹到哪裏。可是當年就是疏忽了,沒有截彎取直,有地方暫時漫溢,水不會漲那麽高…


    後來,又花大錢重新整治,才不再有聽到淹水得新聞。李忱也就是這點才知道,原來水泥有這等好處。


    水泥還有一個缺點,就是會破壞生態。因為不容易淤積泥巴,水流過快,加上農要濫用,導致田間生態破壞,以前田裏可以看到的一些田間生物,都因此消失。所以某些農村,拋棄了水泥溝渠,又采用傳統得泥巴溝渠,采用生態工法,還其自然。


    可這些,對唐代來說,都不是問題,唐代就是需要水泥溝渠。除了鄉間地區,李忱計劃整治關中一帶得水利設施,還有就是黃河,把部份河道用水泥作河堤。


    雖然,唐代治水很用心,黃河基本上沒什麽泛濫。也就是因為五代十國戰亂頻繁,年久失修不說,還被人掘開河堤,才導致日後水患頻繁。


    但是,未雨綢繆,趁早在一些關鍵地段,修水泥河堤,使得水流加速,減少淤積,也就是避免日後,動不動就有人想挖開河堤。水泥河堤,沒有炸藥,看你怎麽挖。


    ‘這錢,就是要花得。留著算什麽?留到文景那般,簡直就是浪費。’,綾綺殿,李忱在給幾個宰相上課呢。


    ‘如今已經逐漸恢複了常平倉,朝廷事先製作預算,預留部份錢糧以備災荒。其他都要花出去。’


    ‘朝廷留著錢,沒有用,隻有花出去才會產生作用。比方說,如今減免徭役,朝廷雇傭百姓,去修路。這路修好了,商旅順暢,貨貿流通,可以促進商業,一來可征收商稅,二來降低運輸成本,可以使百姓買到更便宜的商品。’


    ‘除此之外,試想,錢又迴到了老百姓手裏,百姓有了錢,會不會去買各類衣食、用品,衣食用品暢銷,商家會不會增加生產?增加生產要不要雇工?雇工可以讓無地百姓不會衣食無著。’


    ‘等同化可能得亂民,為樸實百姓。並且增加銷售,又可以抽一筆商稅。商家產量增加,成本降低,更可惠及百姓。朝廷把增加得商稅,又花銷出去,重複之前得過程。’


    ‘試想,錢放在倉庫中,放到繩索腐朽,能產生這樣的結果嗎?’,一番話,在現代很普通的話,讓這些宰輔低頭沉思,以前隻從來想到,要省著點花,卻從沒想過,朝廷花錢可以有這樣得效果。


    ‘再者,花費資財安置百姓,短期內或難見效,可是長期來說,可使荒野變沃土,隻要十多年,又是一塊我大唐膏腴之地。還有茶山也是,不僅可以安置百姓,未來產茶,內用外銷皆宜,這錢怎麽不該花。’


    ‘可是,這錢花出去了,未來如發生戰事,又當如何?’,李忱說得話很有道理,可是一個根本問題,沒辦法解決。一旦打仗,這花費可小。並且,誰也不知道要花費多少,現在把錢都花掉了。倒時候要用,又該怎麽辦?


    ‘這還不簡單,去借阿。’,李忱說得理所當然,可是幾個宰相聽得大搖其頭。借錢?找誰借?找那些商賈借貸,豈不是讓朝廷威嚴掃地。再者,誰敢借?


    朝廷不是沒跟商人借過錢,當財政拮據的時候,唐廷也曾經強借。像長安那些富商,強行借款。


    可想而知,所謂借款,根本就是強索。有借無還,誰會借阿?不強迫?絕對沒人借。強借?這種事情實在太無賴了,不到最後關頭,這不是什麽好辦法。


    ‘我沒說找商人借,朝廷一旦再生戰端,這花費可不小,有多少富商借的起?我豈不知,富商深恐有借無還,誰肯借?’


    ‘但是,有一個人一定借的起,隻是朝廷要講信用,非還不可。’,李忱笑道,這錢都花出去了,短期間內可收不迴來。並且,一旦爆發戰爭,這花銷可不小,決不是當年稅收可以支撐得。隻是,對李忱來說,這是早有預謀的事情。他早就計劃好了,一點都不難。(未完待續。)m。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再啟人生之再造盛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墨香絃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墨香絃音並收藏再啟人生之再造盛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