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唐代的牛李黨爭,爭得是什麽?不就是科舉嗎?憲宗元和年間,牛僧孺和李宗閔,在科舉的時候,抨擊朝政,與當時宰相李吉甫,李德裕他老爹結怨。之後就開始了可以算是兩代人綿延數十年得鬥爭。


    當然,背景其實沒那麽簡單,有人說是沒落得門閥世族對上新興得庶族地主。牛黨代表了進士出身得官僚,而李黨則是山東門閥世族。也有人說是對待藩鎮不同的態度上,是主張強硬或妥協。


    這一場黨爭,前後進行了數十年,李吉甫過世後,又牽扯到了李德裕。最終,隨著當事人得紛紛過世,這件事情才有了一個落幕。


    牛僧孺和李宗閔兩人,都已謝世。李宗閔早死了幾年,牛僧孺是去年。李德裕要不是他插手,在崖州那樣瘴癘之地,大概也撐不了幾年。


    文宗曾說過,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不過李忱知道,其實這黨爭,一度有平息得機會。兩造間並不是非此即彼。李忱記得,當年曾經看過資料,當年李德裕本來有個主持科舉的機會,這是弭平黨爭得一個機會。可是後來這事黃了,為什麽黃了,李忱不知道,不過,這不妨礙他把這事重演一遍。


    這臣尊旨,李德裕稍一猶豫,見沒人反對,答應了。不是沒人反對,白敏中似乎打算開口,被李忱一瞪,他就安靜了。


    其實在李忱看來,李德裕,他並不小氣。不是後世一些反對他的人說,李德裕心胸狹窄什麽。在李忱看來,真正小心眼的人,是牛黨。


    李忱曾經就當年黨爭,問過楊二。當年萬騎雖然流落海外,不過他們還是很關心本土的事情,在力所能吉的範圍內,關注大唐的動向。


    據楊二說,李忱說得這件事情,確實是曾經發生過。在文宗太和六年,李德裕入朝擔任兵部尚書,時任京兆尹的杜悰,曾經像向李宗閔,建議,李德裕很有才華,文章詩句都做得不錯,如果由他主持科舉,必然喜出望外。


    結果李宗閔沒答應。杜悰又建議由李宗閔出麵,推薦李德裕擔任禦史大夫,雙方藉此和解。


    本來雙方都談好了,李德裕答應,李宗閔也認為可以。可是最後黃了,被牛黨中人阻止,結果,隔年李德裕拜相,牛黨一幹人物紛紛被降職。


    除了這些事跡外,李德裕其實並沒有太過針對牛黨。像是武宗時期,李德裕拜相,楊嗣複和李鈺被罷免,因為他們是另外一派得支持者,但也被認為是牛黨中人。


    李德裕沒有趁機落井下石,反而勸武宗從輕發落。武宗本來幾乎都要殺了他們,是李德裕一力勸阻,才讓他們撿迴一條命得。還有,同是牛黨得白敏中,其實是被李德裕提拔上來得。結果後來怎麽樣,大家都知道了。


    而之前,害得李德裕被貶到崖舟得吳湘案。是李紳為了討好李德裕做的,跟李德裕沒太大幹係,隻不過,做的都做了,李德裕還能駁了他嗎?再者,認真來說,李紳這麽做,是不是真的為了李德裕,還讓人懷疑。


    說當年吳湘之叔父,吳武陵得罪過李吉甫,所以李紳找到機會後,趁機把吳湘給作死,藉著小案,把吳湘給殺了。


    先不說這還不是親子,侄子而已。再者,一個小小的縣尉,李德裕要捏死他還不容易。吳湘是江都縣縣尉,李德裕也當過淮南節度使,要捏死他報仇,自己不動手?要等李紳?


    好,接著繼續討論科舉得改革吧。,把白敏中按下,李德裕接旨,李忱繼續說道。


    他們討論了幾天得事情,就是關於科舉改革。其實,讓李德裕主持科舉,不光是為了弭平黨爭。李德裕在武宗朝時期,雖然沒主持過科舉,但是也進行過一些科舉方麵得改革,這也讓他和牛黨的人結怨。


    其實李德裕本人,對科舉不屑,認為這是對他的一種貶低,有一點沒錯。李德裕不是不屑科舉,而是對科舉亂象不屑。李黨中,也有好幾位進士出身得,李德裕也沒把人家怎麽。


    主要是大唐得科舉,延續前隋。可是,其實還屬創建階段。真正要比較成熟,還要等到宋朝,大成到明朝了。


    大唐科舉,除了選拔文才,更多的都是權貴角力場。選出來得人,為必有真才實學。但是都屬於比較會鑽營得。後世科舉多少防舞弊得措施,糊名,為了避免認出字跡,還要騰抄過。就這樣還弄出了不少弊端。


    更何況什麽都沒有得唐代。完全就看會不會走門路,有沒有名氣。固然科舉拔擢出很多人才。但是,更多得都是濫竽充數。甚至,嚴重到普遍是濫竽,而是好竽充數了。


    李德裕做的,就是提拔寒門,提拔那些真正有才學得,打擊座師、行卷等行為。還有就是,嚴格複核考過科舉得。


    先是在會昌二年四月,武宗下敕未經兩考,不許奏職。這是為了矯正,進士不熟悉民情,長久伏案苦讀,不問世事,驟然當官,根本處理不來政務。


    會昌三年進一步限製科考錄取人數,“禮部所放進士及第人數,自今已後,但據才堪即與,不要限人數,每年止於二十五人”,每年止於二十五人,這是上限,最多二十五人。據才堪即與,不要限人數。其實是說,有才能得不夠二十五人,也不強迫取滿。之後幾年,還加強了嚴格得複試,淘汰那些才學不夠得。


    這大概是他跟牛黨交惡得真正原因了,很多牛黨中人都濫用座師權利,結黨營私。李德裕則反對這種作法,甚至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他連曲江宴都罷了。


    其實就這件事情看來,李德裕作的是對國家有貢獻得。如果他真的要結黨,完全沒必要這麽做,仗著自己宰像的權利,完全可以拉攏更多人,隻是那樣朝政會更加敗壞。


    臣有奏。,李德裕首先開口了,不用這麽客氣,有化就說,要是這裏還弄那些繁文縟節,還不如去紫辰殿。,李忱首先解釋這裏規矩,不準人身攻擊,以證據說是,不要打斷人家的話但是發言者也請長話短說。李相說吧


    臣以為,科舉不宜擅動,不過,如博學鴻詞科等,可以改。,李德裕簡短得把話說完,說完以後,其他幾人麵麵相覷,尤其是白敏中,更是想罵人。這還不是換湯不換藥嗎?


    這話雖然是李德裕說的,但等於李忱說得,大臣心裏都清楚,這事他們也常做了。他們雖然宰相,可是很多事情都要先跟李忱討論過,然後在與其他宰相議事時,由他們嘴中說出,算是他們得建議。


    這樣的好處是,幾個負責得心裏有數,知道皇帝要什麽效果,執行的時候,可以視情況,作些變通。李忱很討厭那種,猜來猜去,上位者故作高深,下位者猜來猜去,一門心思都放在揣摩上意了,這樣還要不要作事了。


    再者,假如要政策有問題,要反駁、修正,找宰相渣總比找李忱得要好,皇帝要維持權威,老是被人找喳,這權威就削弱了。恩?你說負責的人,曲意逢迎,皇帝說什麽都說好。那也沒差,主要還是看你辦得怎麽樣,光會說好,最後事情辦砸了,就收拾你。


    如何?李相說得怎麽樣,科舉不動。就動那些博學鴻詞和書判拔萃科了。,李忱問幾個宰相意見。


    再說明一次,唐代科舉考試,考上了還要再考,才有官作,這不光是李德裕時期這麽做,很早就有這個慣例了。


    這幾個科,都是哪一部們有缺員,依照自己需求,舉辦考試,名額少,考核嚴格,因為能參加得不多,監督也嚴厲,所以這些科考,考出來得都是具有真才實學的,馬上也能當官。


    李忱跟這些宰相盧了幾天,是因為,李忱想要把科舉來次大手術。,一次就把科舉得弊端給改了。什麽糊名、騰卷、禁止行卷,都要用出來。結果遭到群臣反對,李德裕讚成,但是遭到很多人反對,鬧得朝中沸沸洋洋。


    後來李沉痛定思痛,跟李德裕商量了許久,決定,好,我不碰科舉。直接動那些複核考試得。反正這些考試本來就嚴格,我現在在嚴格一點,你們應該沒意見吧。


    這個。,白敏中不知道該說什麽,表麵上不動科舉,可是實際上皇帝打什麽主義,他們都清楚。不動科舉,沒關係,以後我連科舉都不舉辦,完全用那些各部單獨得科考,取代科舉。


    以後,舉人也可以考這些考試了。這樣不錯吧,我可是把門路都放寬了。,李忱笑眯眯,白敏中還想做最後一駁,聖人,如此一來,可能會造成良莠不齊得情況,不如放寬進士科,再由進士科選拔。


    這點你們不用擔心,李相,繼續說吧。,李忱示意李德裕繼續,以後,翰林院也會改革。,李德裕拿起小抄,錯了,笏板繼續說道。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再啟人生之再造盛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墨香絃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墨香絃音並收藏再啟人生之再造盛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