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明確原則,就是要明確的告訴所有納稅人,繳納得項目、數量、地點、日期,不能有任何模糊。該多少就是多少,收稅得絕不能少收,也不能以各種名目多收。
我可不是那些恐怕連長安都沒出去過的人,地方慣例我一清二楚。什麽大鬥收,小鬥出。淋尖、踢鬥,這些技倆,我都知道。
大鬥收,小鬥出,這個很簡單,不用解釋。淋尖,就是把穀物裝得滿起來,形成一個尖,這又是一種多收。踢鬥,就世用腳去踢收米的鬥,當然是你裝進去以後,說要整平,腳一踢,當然都灑出來了,別以為灑出來他會好心的掃起來,又裝迴去,你得自己補上。
第三個便利,盡量給納稅人最大得方便,他們方便怎麽交,我們怎麽收。征收地點藥設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日期也是,在他們富裕得時期,征收得方式,也應該盡力簡便。
李忱談起了亞當史密斯得稅收四原則,李忱沒看過亞當史密斯得國富論,隻是泛泛地知道,不過,就算是一點東西,也足夠侃暈,這些隻有些微,甚至根本沒有理財觀念得大臣。
本來兩稅製,已經作到了這個原則,盡量收貨幣,方便繳納,也方便運輸,隻是嘛。
兩稅法,真的是中國曆史上,中國財政史上,最大的一次革新,楊炎這個建議,確實非常符合便利原則。隻是
唐代到目前為止,稅收還有很多收穀物、布疋得,此外各種實物也都在收。原因嘛,很簡單,一個就是錢不夠,另外一個就是輕重,朝廷收實物,雖然麻煩了些,可是很容易輾轉挪騰。
第四個原則是經濟。征稅時,盡量減少支出費用,納稅人付出的,盡量等同於收入得。這方麵,前幾項原則如果做的好,這方麵幾乎都不用說了。唯一要注意的是,稅吏要少,這也是一項成本。,李忱把稅收四原則,跟這些宰相說了個大概,最後問道,你們覺得我說得有沒有道理,有道理的話。你們覺得,我大唐財稅,有多少符合這些原則。
宰相沉默,符合?一項都不符合。第一項公平?大唐稅賦,向來都押在百姓頭上,對其他幾類人,收的都不多。商稅則是朝臣與皇帝抗爭得重點。
第二項,確定。這個更不符合了,不要說李忱,在座諸人,誰沒有點地方經驗,地方收稅那些貓膩,誰不清楚。雖然朝廷有明確規定,該收哪些,可是地方往往會擅自增收。履禁不止。
還有,兩稅法明確規定了,把徭役納入征稅中,應該免徭役得。可是,那個地方真的免了?
第三項,便利。這個好像有,唐代稅吏還不少,收稅都收上門了,在交通要道設卡收稅,則是等人家自己送上門了。當然,這是諷刺的話,
第四項經濟,這個更不用提了,前麵幾項沒做到,後麵也蒙談了。甚至,大唐稅吏還不少。
既然諸位臣工,都認為不符合,也認為我說得有道理,那麽,我們就來討論下,大唐稅製該如何改革,才符合這四項原則。
這一場談話,從早上持續到了深夜,第二天又繼續,一直持續了幾天。許多朝臣都從其中嗅出了不同得味道。這場談話,可是幾個能決定大唐地國朝政走向、未來命運的幾個人,他們間的談話。
在李德裕進京後得隔天,李忱就把幾個宰相統統找去,談了這麽久,對內容還非常保密,隻要不是個腦袋需要治療得,都可以感受到這其中得不尋常。
聖人這是要燒火了阿。,有人這樣說道。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新帝上任,怎麽也該燒一燒。可是之前,李忱不溫不火,隻有弄了個鹽稅改革。雖然說是新法,可是很多人都看出來,這不過是憲宗元和年間舊法得改進。
之後,李忱好像就沒有什麽作為了。除了日常處理朝政,就是在軍器監、少府監這裏轉悠。偶爾去看看軍隊,除此之外就沒什麽事了。
眾人還以為,皇帝這火燒完了。大概是燒馬逆時,燒得太猛,熄火了。誰知道,過沒多久,就鬧出這麽一出。真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這一場,稱為“大中財稅改”得談話,足足影響了世上千年之久。不僅成為大唐,更成為後代人最高的財稅指導原則。李忱不光是談了稅收四原則,還談了很多關於稅收得應用。又與宰相討論,該如何改進。其影響力,遠超過數百年前,鹽鐵論得那場討論。
當然目前這影響還沒人知道,連談了些什麽,不得而知。朝臣隻是本能的想要去知道,這其中內容而已。
朝臣千方百計,想要知道內容。可是,在場眾人,李忱不是他們隨便可以見到的。幾個宰相都老奸巨猾,問起來就亨啊哈的,什麽也不說。
唯一官位低的,據說有在場,作紀錄得幾個翰林學士,幾天時間都沒出現,都沒迴家過。拚命在翰林院整理紀錄。所有翰林學士,都可以觀看,幫忙整理紀錄,但是也都被下了封口令。
隻要消息泄漏出去,李忱的原話就是,一體開革,永不敘用。不管那個泄漏出去,所有翰林學士一起被罷官免職,永不複起。嚇得他們沒人敢迴家去,幹脆留在大明宮裏麵了。好在大明宮,目前被整治得挺舒服得,不迴去也沒什麽。
唯一,出現一場意外,一個翰林學士,不得不迴家一趟時,被人堵住了。被一群朝官圍住追問,逼的他讓家人拿出一條繩子,說,誰在逼他,他就吊死在那人家門口。
唬得所有人都楞住了,都被嚇到。不敢再逼問。同時心中更加好奇,到底在談什麽,為什麽這麽保密。一時之間,流言四起,連順天旬報,都順勢加印增刊,討論到底是什麽政策,這麽保密。
其實也別怪李忱逼的緊。大唐這朝堂,千瘡百孔,今天做出什麽決定,明天就滿長安都知道了。要打哪裏,糧草都還沒運發呢,兵力部屬和行動目標,都已經傳的人盡皆知。李忱幹脆,順勢敲打了所有人一番,保密得重要性。
書裏都有說了,臣不密則失其身,君不密則失其國。李忱不想失國,隻能變著法子讓官員,丟官位。提醒他們這件事情。
之後,朝臣們又等了很多天。始終沒個下文。連續討論幾天後,稍微消停了一些。宰相除了日常處理政務,偶爾會聚在政事堂,秘密討論些事情。過兩天,又會集體入宮,和皇帝討論。但是始終都沒個結果,讓人好生心焦。
之後,宰相又招集了其他人等,加入討論,戶部、吏部、三司官員與刑部,分別與幾個宰相討論事情。這讓所有沒參與到的人,心癢難耐,到底什麽事情,範圍這麽廣,招集了戶部,又招集吏部和刑部的官員。
所有參與人,都集體閉嘴,多虧了那個翰林學士得福,現在沒人逼問他們了。所有參與官員都鬆了口氣,翰林學士也是,多虧那個被逼到差點上吊得,現在他們偶爾也可以迴家去一趟了。
其實,不用追問,精明得朝臣,大概也可以猜到,是有關於稅收和吏治得討論。因為招集的都是這方麵相關人等。
這讓很多猜測落空,本來很多人都猜測,是不是朝廷又要開戰了。要討伐某個節度使,或是對外用兵。隻是,目前大唐還很平靜,沒聽說哪各節度使死了,軍士擁立了某某人。
前不久,燕薊節度使張仲方,才出塞打了個勝仗。也沒什麽外患阿。不過,猜測打節度使的還是居多,對外,不需要保密成這樣。
而現在,結果出來了。讓很多人鬆了口氣,尤其是藩鎮。不用提心吊膽了。不過還是有人緊張起來,吏治和稅收,難道皇帝要開刀了?那些稅吏尤為緊張,很有可能是皇帝不滿稅收不足,認為他們貪墨不斷,要拿他們開刀?
一時之間,走門路的走門路,不知所措的不知所措,一時之間稅吏們淒風苦雨,市民們看著笑話。他們實在太痛恨這些討厭的稅吏了,收間架稅得時候,一個個橫眉豎目,百般刁難。
收除陌錢,也是,每個人都深怕這些人找上門來,趕緊照實申報,還要多繳,別以為可以照張收稅。
現在他們倒楣了,自然是大快人心。這些消息,都上了順天旬報,弄得當期順天旬報,銷量大漲。
就這樣,過了不少一段時間,終於事情有了結果,讓這樁眾人牽掛許久得討論,終於水落石出。
首先是官製,李忱重新整理了大唐得官製。大唐官製,初期是非常簡明的。可是隨著時間發展,越來越多事情,不符合當初規劃,於是使職出現了。
大家最明白的就是節度使,這個製度,在唐初就出現了。隻是,都是短暫得出現。任務達成,就裁撤。
除了節度使,還有所謂的市舶使,這不是市舶司的筆誤,唐初,根本沒有市舶司得概念。連收關稅都是武周朝決定得,所以才派出了這個臨時官職。
這種現象,李忱很厭煩了,大唐朝廷這種疊床架屋得現象,李忱決定要改過來,使職,可以出現。但是既然長久設立了,就要把他納入正軌。李忱對大官製,動了一次手術。
提前百多年,市舶司正式成立了,不再是使職,是正式官職,編製上屬於殿中省。當然,收入還是屬於內庫的,殿中省本來就是皇室管家一類得職務,正事編製,卻不屬於外朝。
除了市舶司,還有很多使職,都被並入正軌。基本上,相關官員都有了正式的編製,該歸哪的歸哪。沒用得,疊床架屋得,都被整理出來。
像是三司,學過曆史得都知道,宋代三司職權很重,在宋代又被稱為財相,這個部門會興起,是因為安史之後,國家財政收入大減,軍費開支龐大,能摟錢得官職,被提到了最高位。
這個職務,一直延續到宋代,直到被王安石整進了戶部裏麵,才消失。而大唐,其實不是沒有這樣得嚐試。三司的職務,本來就是跟戶部重疊。
劉晏是怎麽被楊炎整倒的?就是楊炎提議,把三司重新整理進戶部裏麵。讓劉晏罷官去職。隻是,戶部短時間內根本辦法接手,楊炎得目的又達到了,又恢複了原狀。
如今,李忱又把三司,重新整頓進了戶部裏麵。不過,他又不是德宗那麽傻。要是他是德宗,戶部沒辦法接手,對不對?好,幹脆讓三司官員接手戶部。讓楊炎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李忱如今這麽做了,與其說是三司整進了戶部,不如說是戶部整進了三司,原本三司的工作,戶部接不下得,就讓三司得官員作,他們隻是換了個名字,做的還是原來得工作。而原先得戶部官員自然另有他用。
於是,問題解決了。大唐朝廷沒什麽混亂,各地就是官員換官印、官服忙了一段時間而已。
當然,如果隻是換個名字,不需要李忱和宰相,宰相帶著諸相關官員,忙活了半天。
整個戶部,也是有了大變動。這還牽涉到了地方節度使。以後,所有財稅相關事務,都會由戶部接手。地方上,統一設置財稅司,負責一切稅收征收。同時嚴令地方,不準插手稅務。
嚴令地方不得擅自收稅,不準擅自設卡收稅,不準自行派出稅吏收稅。一切稅務,全部都由戶部接手。這就是地方收權第一步,把財權從節度使手上,接收迴中央。
這是宋代的製度,為了節製節度使,一切稅務,不管是收稅,轉運,都不準地方插手。沒錢,看你能怎麽作怪。
當然了,李忱不會讓地方一點錢都沒有,什麽東西都要收到朝廷,地方怎麽辦?宋代不要看朝廷稅收不少,地方可是窮得要命。
這點他當然作出了改變。未完待續。
明確原則,就是要明確的告訴所有納稅人,繳納得項目、數量、地點、日期,不能有任何模糊。該多少就是多少,收稅得絕不能少收,也不能以各種名目多收。
我可不是那些恐怕連長安都沒出去過的人,地方慣例我一清二楚。什麽大鬥收,小鬥出。淋尖、踢鬥,這些技倆,我都知道。
大鬥收,小鬥出,這個很簡單,不用解釋。淋尖,就是把穀物裝得滿起來,形成一個尖,這又是一種多收。踢鬥,就世用腳去踢收米的鬥,當然是你裝進去以後,說要整平,腳一踢,當然都灑出來了,別以為灑出來他會好心的掃起來,又裝迴去,你得自己補上。
第三個便利,盡量給納稅人最大得方便,他們方便怎麽交,我們怎麽收。征收地點藥設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日期也是,在他們富裕得時期,征收得方式,也應該盡力簡便。
李忱談起了亞當史密斯得稅收四原則,李忱沒看過亞當史密斯得國富論,隻是泛泛地知道,不過,就算是一點東西,也足夠侃暈,這些隻有些微,甚至根本沒有理財觀念得大臣。
本來兩稅製,已經作到了這個原則,盡量收貨幣,方便繳納,也方便運輸,隻是嘛。
兩稅法,真的是中國曆史上,中國財政史上,最大的一次革新,楊炎這個建議,確實非常符合便利原則。隻是
唐代到目前為止,稅收還有很多收穀物、布疋得,此外各種實物也都在收。原因嘛,很簡單,一個就是錢不夠,另外一個就是輕重,朝廷收實物,雖然麻煩了些,可是很容易輾轉挪騰。
第四個原則是經濟。征稅時,盡量減少支出費用,納稅人付出的,盡量等同於收入得。這方麵,前幾項原則如果做的好,這方麵幾乎都不用說了。唯一要注意的是,稅吏要少,這也是一項成本。,李忱把稅收四原則,跟這些宰相說了個大概,最後問道,你們覺得我說得有沒有道理,有道理的話。你們覺得,我大唐財稅,有多少符合這些原則。
宰相沉默,符合?一項都不符合。第一項公平?大唐稅賦,向來都押在百姓頭上,對其他幾類人,收的都不多。商稅則是朝臣與皇帝抗爭得重點。
第二項,確定。這個更不符合了,不要說李忱,在座諸人,誰沒有點地方經驗,地方收稅那些貓膩,誰不清楚。雖然朝廷有明確規定,該收哪些,可是地方往往會擅自增收。履禁不止。
還有,兩稅法明確規定了,把徭役納入征稅中,應該免徭役得。可是,那個地方真的免了?
第三項,便利。這個好像有,唐代稅吏還不少,收稅都收上門了,在交通要道設卡收稅,則是等人家自己送上門了。當然,這是諷刺的話,
第四項經濟,這個更不用提了,前麵幾項沒做到,後麵也蒙談了。甚至,大唐稅吏還不少。
既然諸位臣工,都認為不符合,也認為我說得有道理,那麽,我們就來討論下,大唐稅製該如何改革,才符合這四項原則。
這一場談話,從早上持續到了深夜,第二天又繼續,一直持續了幾天。許多朝臣都從其中嗅出了不同得味道。這場談話,可是幾個能決定大唐地國朝政走向、未來命運的幾個人,他們間的談話。
在李德裕進京後得隔天,李忱就把幾個宰相統統找去,談了這麽久,對內容還非常保密,隻要不是個腦袋需要治療得,都可以感受到這其中得不尋常。
聖人這是要燒火了阿。,有人這樣說道。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新帝上任,怎麽也該燒一燒。可是之前,李忱不溫不火,隻有弄了個鹽稅改革。雖然說是新法,可是很多人都看出來,這不過是憲宗元和年間舊法得改進。
之後,李忱好像就沒有什麽作為了。除了日常處理朝政,就是在軍器監、少府監這裏轉悠。偶爾去看看軍隊,除此之外就沒什麽事了。
眾人還以為,皇帝這火燒完了。大概是燒馬逆時,燒得太猛,熄火了。誰知道,過沒多久,就鬧出這麽一出。真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這一場,稱為“大中財稅改”得談話,足足影響了世上千年之久。不僅成為大唐,更成為後代人最高的財稅指導原則。李忱不光是談了稅收四原則,還談了很多關於稅收得應用。又與宰相討論,該如何改進。其影響力,遠超過數百年前,鹽鐵論得那場討論。
當然目前這影響還沒人知道,連談了些什麽,不得而知。朝臣隻是本能的想要去知道,這其中內容而已。
朝臣千方百計,想要知道內容。可是,在場眾人,李忱不是他們隨便可以見到的。幾個宰相都老奸巨猾,問起來就亨啊哈的,什麽也不說。
唯一官位低的,據說有在場,作紀錄得幾個翰林學士,幾天時間都沒出現,都沒迴家過。拚命在翰林院整理紀錄。所有翰林學士,都可以觀看,幫忙整理紀錄,但是也都被下了封口令。
隻要消息泄漏出去,李忱的原話就是,一體開革,永不敘用。不管那個泄漏出去,所有翰林學士一起被罷官免職,永不複起。嚇得他們沒人敢迴家去,幹脆留在大明宮裏麵了。好在大明宮,目前被整治得挺舒服得,不迴去也沒什麽。
唯一,出現一場意外,一個翰林學士,不得不迴家一趟時,被人堵住了。被一群朝官圍住追問,逼的他讓家人拿出一條繩子,說,誰在逼他,他就吊死在那人家門口。
唬得所有人都楞住了,都被嚇到。不敢再逼問。同時心中更加好奇,到底在談什麽,為什麽這麽保密。一時之間,流言四起,連順天旬報,都順勢加印增刊,討論到底是什麽政策,這麽保密。
其實也別怪李忱逼的緊。大唐這朝堂,千瘡百孔,今天做出什麽決定,明天就滿長安都知道了。要打哪裏,糧草都還沒運發呢,兵力部屬和行動目標,都已經傳的人盡皆知。李忱幹脆,順勢敲打了所有人一番,保密得重要性。
書裏都有說了,臣不密則失其身,君不密則失其國。李忱不想失國,隻能變著法子讓官員,丟官位。提醒他們這件事情。
之後,朝臣們又等了很多天。始終沒個下文。連續討論幾天後,稍微消停了一些。宰相除了日常處理政務,偶爾會聚在政事堂,秘密討論些事情。過兩天,又會集體入宮,和皇帝討論。但是始終都沒個結果,讓人好生心焦。
之後,宰相又招集了其他人等,加入討論,戶部、吏部、三司官員與刑部,分別與幾個宰相討論事情。這讓所有沒參與到的人,心癢難耐,到底什麽事情,範圍這麽廣,招集了戶部,又招集吏部和刑部的官員。
所有參與人,都集體閉嘴,多虧了那個翰林學士得福,現在沒人逼問他們了。所有參與官員都鬆了口氣,翰林學士也是,多虧那個被逼到差點上吊得,現在他們偶爾也可以迴家去一趟了。
其實,不用追問,精明得朝臣,大概也可以猜到,是有關於稅收和吏治得討論。因為招集的都是這方麵相關人等。
這讓很多猜測落空,本來很多人都猜測,是不是朝廷又要開戰了。要討伐某個節度使,或是對外用兵。隻是,目前大唐還很平靜,沒聽說哪各節度使死了,軍士擁立了某某人。
前不久,燕薊節度使張仲方,才出塞打了個勝仗。也沒什麽外患阿。不過,猜測打節度使的還是居多,對外,不需要保密成這樣。
而現在,結果出來了。讓很多人鬆了口氣,尤其是藩鎮。不用提心吊膽了。不過還是有人緊張起來,吏治和稅收,難道皇帝要開刀了?那些稅吏尤為緊張,很有可能是皇帝不滿稅收不足,認為他們貪墨不斷,要拿他們開刀?
一時之間,走門路的走門路,不知所措的不知所措,一時之間稅吏們淒風苦雨,市民們看著笑話。他們實在太痛恨這些討厭的稅吏了,收間架稅得時候,一個個橫眉豎目,百般刁難。
收除陌錢,也是,每個人都深怕這些人找上門來,趕緊照實申報,還要多繳,別以為可以照張收稅。
現在他們倒楣了,自然是大快人心。這些消息,都上了順天旬報,弄得當期順天旬報,銷量大漲。
就這樣,過了不少一段時間,終於事情有了結果,讓這樁眾人牽掛許久得討論,終於水落石出。
首先是官製,李忱重新整理了大唐得官製。大唐官製,初期是非常簡明的。可是隨著時間發展,越來越多事情,不符合當初規劃,於是使職出現了。
大家最明白的就是節度使,這個製度,在唐初就出現了。隻是,都是短暫得出現。任務達成,就裁撤。
除了節度使,還有所謂的市舶使,這不是市舶司的筆誤,唐初,根本沒有市舶司得概念。連收關稅都是武周朝決定得,所以才派出了這個臨時官職。
這種現象,李忱很厭煩了,大唐朝廷這種疊床架屋得現象,李忱決定要改過來,使職,可以出現。但是既然長久設立了,就要把他納入正軌。李忱對大官製,動了一次手術。
提前百多年,市舶司正式成立了,不再是使職,是正式官職,編製上屬於殿中省。當然,收入還是屬於內庫的,殿中省本來就是皇室管家一類得職務,正事編製,卻不屬於外朝。
除了市舶司,還有很多使職,都被並入正軌。基本上,相關官員都有了正式的編製,該歸哪的歸哪。沒用得,疊床架屋得,都被整理出來。
像是三司,學過曆史得都知道,宋代三司職權很重,在宋代又被稱為財相,這個部門會興起,是因為安史之後,國家財政收入大減,軍費開支龐大,能摟錢得官職,被提到了最高位。
這個職務,一直延續到宋代,直到被王安石整進了戶部裏麵,才消失。而大唐,其實不是沒有這樣得嚐試。三司的職務,本來就是跟戶部重疊。
劉晏是怎麽被楊炎整倒的?就是楊炎提議,把三司重新整理進戶部裏麵。讓劉晏罷官去職。隻是,戶部短時間內根本辦法接手,楊炎得目的又達到了,又恢複了原狀。
如今,李忱又把三司,重新整頓進了戶部裏麵。不過,他又不是德宗那麽傻。要是他是德宗,戶部沒辦法接手,對不對?好,幹脆讓三司官員接手戶部。讓楊炎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李忱如今這麽做了,與其說是三司整進了戶部,不如說是戶部整進了三司,原本三司的工作,戶部接不下得,就讓三司得官員作,他們隻是換了個名字,做的還是原來得工作。而原先得戶部官員自然另有他用。
於是,問題解決了。大唐朝廷沒什麽混亂,各地就是官員換官印、官服忙了一段時間而已。
當然,如果隻是換個名字,不需要李忱和宰相,宰相帶著諸相關官員,忙活了半天。
整個戶部,也是有了大變動。這還牽涉到了地方節度使。以後,所有財稅相關事務,都會由戶部接手。地方上,統一設置財稅司,負責一切稅收征收。同時嚴令地方,不準插手稅務。
嚴令地方不得擅自收稅,不準擅自設卡收稅,不準自行派出稅吏收稅。一切稅務,全部都由戶部接手。這就是地方收權第一步,把財權從節度使手上,接收迴中央。
這是宋代的製度,為了節製節度使,一切稅務,不管是收稅,轉運,都不準地方插手。沒錢,看你能怎麽作怪。
當然了,李忱不會讓地方一點錢都沒有,什麽東西都要收到朝廷,地方怎麽辦?宋代不要看朝廷稅收不少,地方可是窮得要命。
這點他當然作出了改變。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