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劉備所轄20個縣領地,平均下來每座縣城也就一兩萬人的樣子,三路兵馬所帶的兵力都不少,即使強攻也能夠一路推下去。
並且完全可以分兵行進,每路兵馬同時攻擊周圍地域的幾座縣城,隻不過遇到的阻力會相對大一些而已。
其實對於如何攻取劉備領地,楊銳與程昱、郭嘉、孫乾、荀攸等人商量之後有兩套方案,若是推進過程順利地情況下,則完全可以進行快攻,在袁術稱帝前導劇情發生前後就推平劉備勢力。
第二種方案便是正常推進,或者說相對較慢的一種方式,隻要保持在袁術稱帝前導劇情發生之前與劉備的交戰狀態即可,屆時應該不會因為劉備選擇劇情陣營的不同而出現阻礙。
這也楊銳針對其他幾方諸侯的一個思路,那就是保持交戰狀態。
因為袁術稱帝前導劇情發生,絕大多數諸侯定然會成為袁術的對立陣營,即使楊銳本人明麵上肯定也是反對袁術的,最多暫時保持沉默,不選邊站隊而已。
而袁術稱帝前導劇情之後,三國文明區域第三次大型係統劇情就將爆發,根據與程昱、郭嘉、孫乾、荀攸等人商量的結果,楊銳初步判斷己方勢力很可能會成為劇情一方核心,而且很可能會麵對多家諸侯聯手。
這種情況之下,楊銳想要取得主動,就必須在第三次大型係統劇情正式發生之前盡量削弱潛在對手的實力。
若是借助袁術稱帝前導劇情,與袁術結成同盟當然也是一種辦法,隻不過那麽做的情況下,楊銳的聲望定然會大損,至少當前階段漢室在民間還是有著一定影響力的,直接支持袁術稱帝很可能會成為眾矢之的。
同時楊銳對袁術這樣的隊友並不放心,通過袁術一直以來在遊戲當中的表現,此人除去四世三公世子,根子比較厚實之外,幾乎也就沒有多少長處了,感覺比之其他諸侯要遜色不少。
如此一來,倒是不如楊銳單幹,就像攻擊劉備一般,在袁術稱帝前導劇情發生之前與潛在對手的幾方進入交戰模式,很大概率上係統不會因為前導劇情的發生而阻止交戰的繼續進行。
屆時要麽楊銳與交戰對手都無法選擇陣營,要麽緩衝選擇陣營的時間,要麽就被規定為中立陣營,幾種可能性發生的概率都不小,說不得還能夠為袁術爭取一定的生存空間,給其更多的機會與周圍諸侯對耗。
而楊銳為了將潛在對手拖入交戰狀態,其實在攻擊徐州的同時已經埋下了因子,此前楊銳在程昱等人的攛掇之下,楊銳打著完善東海王禮規的幌子,分別派人向呂布、袁紹、曹操三家諸侯上門提親。
並且楊銳的態度十分高調,言之鑿鑿就是要補充妻室,並沒有說要增進關係之類的客氣話,一副你愛答應不答應的樣子。
楊銳提親的對象分別是呂布之女呂雯、袁紹之女袁芳以及曹操女兒曹節,以楊銳提親的態度可以預見,呂布、袁紹、曹操能夠答應的可能性不大,何況楊銳與三人之間一直都是對立狀態呢。
直到此時楊銳還未得到任何幾方的任何迴複,隻是使者帶迴了一些對方的態度,其他兩人還未怎樣,據說呂布聽過使者之言後,當場氣得差點兒沒有暴起將使者給殺掉!
演義當中呂布似乎就非常注重自己的女兒呂雯,袁術為了聯合呂布而提出聯姻,呂布都嫌棄對方是犬子,配不上他的虎女,此番楊銳派人提親呂布會有激烈反應倒也十分正常。
提親之事隻是一個引子,楊銳部眾有著足夠的時間在前導劇情發生之前將袁紹、曹操、呂布幾方拖入到交戰狀態當中,甚至其他部眾都無需動用,僅僅太史慈的水軍就可以完成這個任務了。
而且此時黃河流域還增加了方蘭的水軍,前番楊銳針對第三次係統劇情的到來,已經提前將方蘭水軍調度到了黃河流域,殊不知還有袁術稱帝的前導劇情在先,不過此時卻是正好派上了用場。
當前帶入交戰狀態的標準是攻陷對方一處鎮領地,無論是太史慈水軍還是方蘭水軍,完全掌握了黃河水係控製權的情況下,要在黃河沿岸司隸、河內、冀州做到這一點幾乎是易如反掌。
視線轉迴徐州境內楊銳、韓黛、許攸以及甘寧所統帥的三路大軍上。
下相縣城被陷落之後,楊銳雖然沒有當即追擊劉備、張飛逃軍,不過卻是派了飛行單位一直盯著其所去方向,很清楚地掌握著劉備、張飛部眾的去向。
根據飛行單位最終追蹤到的消息,劉備、張飛部眾自下相縣城一路逃到了僮國縣城之內,並一直都未再出過城,不過城內也並無異常舉動,總計守軍也隻有幾萬名,說不得劉備並不準備在此阻擊楊銳部眾。
楊銳部眾也並未落後多少,僅僅在兩三個時辰之後便到達了僮國縣城附近,本來僮國縣城距離下相縣城也沒有多遠,一路通暢之下自然花費不了多少時間。
而在此過程當中劉備竟然直接放棄了僮國縣城,統帥數萬兵馬向著徐縣縣城的方向而去,並撤離了僮國縣城內所有的部眾以及npc領民。
僮國縣城npc領民的數量不在少數,劉備又是一副悲天憐人的姿態,自然是感動了不少的領民,演義當中劉備不願拋卻百姓而百姓又情願相隨的一幕也在此時再現了。
不過劉備最終並沒有與npc領民一同撤離,與演義當中的場麵就有些出入了,而是勸解npc領民自行分散逃難,最好是前往廣陵郡南部方向。
很明顯,劉備是自覺無法守住僮國縣城,而準備整合力量並選擇適合的城池地勢最終阻擊楊銳部眾,此前下相縣城攻防戰帶給劉備的震撼實在是太深了。
而劉備甚至都沒有打算在下邳郡境內阻擊楊銳部眾,而是將最終落腳點選在了廣陵郡南部一帶,這一點從其對npc領民的囑托就可見一斑。
/(未完待續。)
並且完全可以分兵行進,每路兵馬同時攻擊周圍地域的幾座縣城,隻不過遇到的阻力會相對大一些而已。
其實對於如何攻取劉備領地,楊銳與程昱、郭嘉、孫乾、荀攸等人商量之後有兩套方案,若是推進過程順利地情況下,則完全可以進行快攻,在袁術稱帝前導劇情發生前後就推平劉備勢力。
第二種方案便是正常推進,或者說相對較慢的一種方式,隻要保持在袁術稱帝前導劇情發生之前與劉備的交戰狀態即可,屆時應該不會因為劉備選擇劇情陣營的不同而出現阻礙。
這也楊銳針對其他幾方諸侯的一個思路,那就是保持交戰狀態。
因為袁術稱帝前導劇情發生,絕大多數諸侯定然會成為袁術的對立陣營,即使楊銳本人明麵上肯定也是反對袁術的,最多暫時保持沉默,不選邊站隊而已。
而袁術稱帝前導劇情之後,三國文明區域第三次大型係統劇情就將爆發,根據與程昱、郭嘉、孫乾、荀攸等人商量的結果,楊銳初步判斷己方勢力很可能會成為劇情一方核心,而且很可能會麵對多家諸侯聯手。
這種情況之下,楊銳想要取得主動,就必須在第三次大型係統劇情正式發生之前盡量削弱潛在對手的實力。
若是借助袁術稱帝前導劇情,與袁術結成同盟當然也是一種辦法,隻不過那麽做的情況下,楊銳的聲望定然會大損,至少當前階段漢室在民間還是有著一定影響力的,直接支持袁術稱帝很可能會成為眾矢之的。
同時楊銳對袁術這樣的隊友並不放心,通過袁術一直以來在遊戲當中的表現,此人除去四世三公世子,根子比較厚實之外,幾乎也就沒有多少長處了,感覺比之其他諸侯要遜色不少。
如此一來,倒是不如楊銳單幹,就像攻擊劉備一般,在袁術稱帝前導劇情發生之前與潛在對手的幾方進入交戰模式,很大概率上係統不會因為前導劇情的發生而阻止交戰的繼續進行。
屆時要麽楊銳與交戰對手都無法選擇陣營,要麽緩衝選擇陣營的時間,要麽就被規定為中立陣營,幾種可能性發生的概率都不小,說不得還能夠為袁術爭取一定的生存空間,給其更多的機會與周圍諸侯對耗。
而楊銳為了將潛在對手拖入交戰狀態,其實在攻擊徐州的同時已經埋下了因子,此前楊銳在程昱等人的攛掇之下,楊銳打著完善東海王禮規的幌子,分別派人向呂布、袁紹、曹操三家諸侯上門提親。
並且楊銳的態度十分高調,言之鑿鑿就是要補充妻室,並沒有說要增進關係之類的客氣話,一副你愛答應不答應的樣子。
楊銳提親的對象分別是呂布之女呂雯、袁紹之女袁芳以及曹操女兒曹節,以楊銳提親的態度可以預見,呂布、袁紹、曹操能夠答應的可能性不大,何況楊銳與三人之間一直都是對立狀態呢。
直到此時楊銳還未得到任何幾方的任何迴複,隻是使者帶迴了一些對方的態度,其他兩人還未怎樣,據說呂布聽過使者之言後,當場氣得差點兒沒有暴起將使者給殺掉!
演義當中呂布似乎就非常注重自己的女兒呂雯,袁術為了聯合呂布而提出聯姻,呂布都嫌棄對方是犬子,配不上他的虎女,此番楊銳派人提親呂布會有激烈反應倒也十分正常。
提親之事隻是一個引子,楊銳部眾有著足夠的時間在前導劇情發生之前將袁紹、曹操、呂布幾方拖入到交戰狀態當中,甚至其他部眾都無需動用,僅僅太史慈的水軍就可以完成這個任務了。
而且此時黃河流域還增加了方蘭的水軍,前番楊銳針對第三次係統劇情的到來,已經提前將方蘭水軍調度到了黃河流域,殊不知還有袁術稱帝的前導劇情在先,不過此時卻是正好派上了用場。
當前帶入交戰狀態的標準是攻陷對方一處鎮領地,無論是太史慈水軍還是方蘭水軍,完全掌握了黃河水係控製權的情況下,要在黃河沿岸司隸、河內、冀州做到這一點幾乎是易如反掌。
視線轉迴徐州境內楊銳、韓黛、許攸以及甘寧所統帥的三路大軍上。
下相縣城被陷落之後,楊銳雖然沒有當即追擊劉備、張飛逃軍,不過卻是派了飛行單位一直盯著其所去方向,很清楚地掌握著劉備、張飛部眾的去向。
根據飛行單位最終追蹤到的消息,劉備、張飛部眾自下相縣城一路逃到了僮國縣城之內,並一直都未再出過城,不過城內也並無異常舉動,總計守軍也隻有幾萬名,說不得劉備並不準備在此阻擊楊銳部眾。
楊銳部眾也並未落後多少,僅僅在兩三個時辰之後便到達了僮國縣城附近,本來僮國縣城距離下相縣城也沒有多遠,一路通暢之下自然花費不了多少時間。
而在此過程當中劉備竟然直接放棄了僮國縣城,統帥數萬兵馬向著徐縣縣城的方向而去,並撤離了僮國縣城內所有的部眾以及npc領民。
僮國縣城npc領民的數量不在少數,劉備又是一副悲天憐人的姿態,自然是感動了不少的領民,演義當中劉備不願拋卻百姓而百姓又情願相隨的一幕也在此時再現了。
不過劉備最終並沒有與npc領民一同撤離,與演義當中的場麵就有些出入了,而是勸解npc領民自行分散逃難,最好是前往廣陵郡南部方向。
很明顯,劉備是自覺無法守住僮國縣城,而準備整合力量並選擇適合的城池地勢最終阻擊楊銳部眾,此前下相縣城攻防戰帶給劉備的震撼實在是太深了。
而劉備甚至都沒有打算在下邳郡境內阻擊楊銳部眾,而是將最終落腳點選在了廣陵郡南部一帶,這一點從其對npc領民的囑托就可見一斑。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