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不要扯遠了,說迴日記。”李澤文輕輕鬆鬆把話題扯了迴來。
蔣園從善如流地豎起一根手指:“我們可以試著推測一下。雖然我剛剛說男人有小金庫的情況很多,但潘昱民的這種情況也很少見。他的做法有幾個特點,第一,潘昱民在轉移財產這件事上的做法非常高明,工作的正常收入給老婆,不為人知的外快則存到母親的賬戶上;第二,他轉移財產的時間很長,他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建築設計是一個十分專業的行業,外人隻能看到他在畫圖,根本不知道他在給誰給畫,也不知道他在畫什麽,所以他轉移財產的時間竟然長達十幾年;第三,至少大部分男人不會在被老婆發現小金庫後還拒不承認,哪怕家庭破裂,也不肯交代錢的去向。”
郗羽問:“那你還是見過類似的情況嗎?”
“見過幾例,”蔣園露出十分微妙的笑容,“兩例是養情人,兩例是養私生子的,還有一例最奇特,老公轉移財產是因為要做好事,他一直在資助幾個貧困兒童讀書,但老婆太摳門,覺得有這個錢還不如改善自己的生活,逼得老公偷偷開了個賬戶。”
“我想以潘昱民的情況,肯定不是最後這一類。”郗羽說。
“當然,如果真是他是做慈善,完全可以堂堂正正告訴別人——就算會引發一些家庭矛盾,最後多半也能得到寬容。”
那麽,剩下的可能性就不多了。郗羽盯著那遝日記,道:“所以潘越的媽媽懷疑丈夫在外有個‘小三’……”
蔣園道:“全職太太對老公的疑心一般來說是比較靠譜的——因為她們全部心神都撲在老公身上,所以我傾向認為潘昱民的確有出軌。”
“所以問題的關鍵是找出潘昱民出軌的對象,”郗羽試探著問,“蔣園姐,你能查出潘昱民那個賬戶的去向嗎?”
“很難,幾乎不可能,”蔣園斬釘截鐵道,“潘越的舅舅當年都沒查出來錢的去向,要知道,潘越的舅舅還是實權部門的公務員。十四年後的現在再去查他的某個賬戶?幾乎是比彗星撞地球還要難以發生的小概率事件。”
郗羽也知道可能性不大。她經曆過親人的生老病死,母親去世後,她和姐姐兩個人處理了母親的身後事,知道一個人去世後後,身份資料、銀行的賬戶會被銷戶。潘越的奶奶去世十四年整,要找到這個賬戶的資金轉移信息?這難度絕對是噩夢級的。
“看來想查出來是不可能的了。”
“未必
有你們想的那麽難,”李澤文道,“你們忽略了這份日記裏一個十分重要的信息。”
“我忽略了什麽?”蔣園不服氣地問,“這日記裏可完全沒寫‘爸爸的小三是誰’的內容啊。”
郗羽沒有像蔣園那樣開口質疑,她習慣了李澤文的無所不能。
果然下一瞬,李澤文長身而起,從書桌上取了那本厚厚的校誌迴來,翻到其中某兩頁,再將校誌推給了蔣園。
“仔細看看這兩頁,有熟悉的名字嗎?”
這還是蔣園第一次看到這一大本校誌,當然她已經習慣了李澤文的搜集信息能力,當即把目光投向紙上的文字。李澤文圈出來的片段是三十多年前南都二中某一屆初中學生名冊。以她的眼力,很快就看到了“潘昱民”三個字。
然而除此外,她很快發現其他一個比較眼熟的名字。
“的確,我有一個我熟悉的名字!”蔣園發出了驚訝的輕唿聲。她指著書頁上的某個名字,“柳心藝,初八一級二班,和潘昱民同班。程茵的母親也叫這個名字,一字不差。”
郗羽“啊”的一聲叫出來:“是嗎?!”
直到此時,過了十四年後,她才知道這個貌美如花到曾經給她留下深刻印象的“同學母親”的真名實姓。這種情況也是難免,對那時候的郗羽來說,好友和好友的母親是兩種生物——隻需要知道長著這樣一張臉的人是好友的母親即可,其他的信息不用在意。
和兩位女士的激動不然,李澤文卻很淡定,拿起茶幾上的記號筆在“柳心藝”這三個字上圈了起來。
郗羽盯著這麽大一本校誌的書頁,再一次感慨李澤文當時要了一本校誌這個舉動的英明,冷靜下來後不得不考慮另外一種可能:“會不會是重名?”
“柳心藝這個名字可不太常見王偉張鵬這樣爛大街的名字,何況幾十年前人們取名是沒太大想象力的,”蔣園發現新大陸似的,眼中精光迸射,“而且年齡也對得上,百分百這個‘柳心藝’就是程茵的母親。潘昱民和柳心藝同齡,兩人念同一所中學,是同班同學,潘越和程茵同齡,念同一所中學。有意思,真有意思。”
確實太巧了,不讓人疑心都不可能。
內心的震撼過去之後,郗羽不懂就問:“教授,你怎麽想到程茵的母親曾經也在二中讀過書?”
“根據你的說法,程茵並不適合在南都二中這樣的學校讀書,這所學校對學生的學習能力、
經濟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李澤文說著,把目光從校誌上抬起來落到郗羽身上,“然而程茵的母親就是要把女兒送到南都二中上中學,我想這其中一定有原因。除開‘追尋更好的教育’這樣的理由,我相信她對南都二中一定有一些執念。”
“全中國80%的父母都期待著孩子完成自己未完成的願望,柳心藝看來就是其中之一,”蔣園經驗豐富地說,“要說南都的好中學也不止二中這一所,一中八中外語校這幾所也是全省名校,且對程茵這樣有文藝天賦的學生更友好一些。”
對蔣園的話,郗羽簡直不能再讚同了,她飛快地點頭:“是的,就算我姐姐最後也沒選擇在二中讀書。”
“潘越在日記裏說,他父親也畢業於南都二中,在這所學校讀過了美好的中學時間,因此希望兒子也到自己的母校念書;同理,柳心藝對自己的女兒很可能也有類似的期待,”李澤文坦然道,“不過這種可能性不算特別,我沒有抱百分之百的期望。”
“不是百分之百的可能性,但依然引導我們找到了方向——你的直覺還是這麽好用。憑著一點微妙的不和諧就能找到案件的線索,這麽多年也沒錯過幾次,”蔣園感慨著小聲嘀咕,“雖然我每次都覺得我要超過你了,但和你比起來還是差了點什麽……”
郗羽默默拍了拍蔣園的肩膀,心有戚戚。
這個信息的獲取是如此的出其不意,也十分重要。如果說之前的重重謎題對郗羽來說猶如開場前的舞台劇一樣,此時她有那麽一種感覺,舞台的幕布已經被掀起了一個角落。
“好在我們現在有了方向。雖然除了這本校誌,我們目前沒證據能證明潘昱民和柳心藝有比‘老同學’更深入的關係。”
“未必,”李澤文又翻開了日記中的某一頁:“潘越日記裏提到,4月30號開完家長會後,你媽媽和潘越的父親聊了兩句,這個細節你還記得嗎?”
郗羽絞盡腦汁想了想,覺得有些汗顏:“教授,我沒什麽印象了。我記得家長會結束後,走廊裏全都是家長,還有學生老師,我媽媽和許多人打了招唿,我不知道這些打招唿的人裏有潘越的父親。”
她對當年的事情真沒什麽印象了,人類對自己不關心的事情是很難保有長期的記憶力的。初中生的家長論起守秩序來,比他們的孩子可能好點但也有限,開完家長會後,走廊裏繁忙的很,大多數家長都想和老師“聊一聊”,孩子的學習和習慣都是很好的話題——南都二中的學生
家長至少對孩子的教育問題還是看重的——在老師分身乏術的情況下,家長們還會三個一群五個一夥互相攀談,聊著自己有興趣的話題,而郗羽的母親寧女士因為有一個優秀的女兒,她因為在家長會上的發言成為了其他家長關注的對象,家長會結束後,許多家長都試圖和她聊上幾句,看看人家是怎麽教育女兒的。
李澤文從日記裏抽出家長會的那部分內容,示意郗羽看日記上的文字:“注意這裏。潘昱民和你母親打了招唿,潘越興奮地把這件事記在日記裏,但這份日記裏沒有提到潘昱民和程茵的母親打招唿。從常理判斷,潘昱民能有機會和你媽媽打招唿,也應該有機會和程茵的母親打招唿——根據你的說法,程茵的母親非常顯眼?”
“是的,非常非常顯眼,她真的相當漂亮,閃閃發光的那種,走在人群中一定是最顯眼的哪一個。”郗羽再一次肯定此事。
“潘昱民和你媽媽打了招唿,那沒理由看不到自己的初中同學,然而他卻沒有跟程茵的母親寒暄,至少從潘越日記的行文來看,他們沒有交流。”李澤文道。
“如果兩個人真的是純粹的初中同學,事無不可對人言,那沒有理由不和對方打招唿,”蔣園果斷道,“雖然我能想到若幹種‘曾經的初中同學現在裝不認識的’解釋,然而最通俗的一種解釋是,避嫌。這兩人私下估計有往來,為了不讓人發現,因此沒選擇在人多的地方相認。”
郗羽盯著麵前厚厚一疊日記,半晌後抬起投著看麵前的李大教授和蔣園這兩位分析專家,緩緩問:“所以,教授,園姐,你們覺得潘昱民轉賬的對象,是程茵的媽媽?”
蔣園斷言道:“八九不離十。說句不好聽的,沒準程茵就是潘昱民的女兒。”
“……這個……太誇張了吧,我很懷疑。”郗羽連連搖頭,她覺得蔣園的想象力太豐富了,“也許潘昱民也和程茵的母親打了招唿,但潘越沒注意到這點。潘越的日記畢竟是有選擇性的。”
李澤文問她:“《哈利·波特和混血王子》又怎麽解釋?”
郗羽“啊”了一聲,連忙在潘越的日記裏翻找,終於找到了那段日記。
“潘越日記裏說,你正在看英文版的哈利·波特,還是混血王子那一本,他還說‘這本書在我的書包裏呢,看來一班也有人買了英文版’,你覺得是巧合?”
郗羽弱弱的解釋:“兩個班同時出現了一本英文版的哈利·波特的概率也是有的。”
蔣園同情地拍了拍她的肩膀:“潘昱民出差迴來了兩套哈利·波特,送了一套給婚生子潘越,另一套給私生女程茵。這個可能性是不是會更大一些?”
“……”
郗羽不知道用什麽表情麵對這件事。根據孟冬的說法,程茵喜歡潘越,就算不喜歡對他也很有好感。這算什麽啊?!天下有情人終成兄妹嗎?
她的表情實在糾結,李澤文也不打算進一步衝擊她的世界觀,轉而問程茵:“你對程茵的背景調查進行了多少了?”
“有些進展,但不算太大。她是公眾人物,大部分信息都廣為人知,要進一步深挖她的生活細節,需要時間。”蔣園說。
“把調查重點轉到她的母親身上。”
“我已經這麽做了,”蔣園道,“我正在等線人的信息,晚一點應該有消息了。”
李澤文頷首,算是認可了她的解釋。他思索了一會,問郗羽:“說起來,你母親當年在哪家報社工作?”
“在晨報。”
“哪個版塊的新聞?”
“時政新聞和社會新聞方麵的,我記得是這樣的。”郗羽說。
李澤文去臥室取出了自己的筆電,放在膝蓋上翻開開機。
“你母親的全名?”
“……寧辭修。辭海的辭,修飾的修。”
蔣園讚許道:“真是個好名字。”
郗羽也覺得挺自豪的:“媽媽的名字是我外公取的,我外公是那個年代的大學生。”
她一邊說,一邊觀察李澤文的舉動。自家的這位教授熟練地敲開了幾個期刊報紙的數據庫,又在搜索欄鍵入了母親的名字,開始檢索。
“教授,這是……”
李澤文說:“潘越日記裏提到過,你母親采訪過他的父親——既然采訪過,那應該有新聞稿。”
“你想看我媽媽寫的新聞稿?這些稿子很八股文的,會有用嗎?”郗羽表示嚴重的懷疑。
郗羽知道母親的工作情況。作為國內的地方性大報的記者,采寫的新聞稿件可讀性其實不太高,甚至很枯燥,基本上和古代人寫八股文差不多,無非問一些老生常談的問題,按照一些約定俗成的條條框框,把訪談內容填進去。這些新聞報道當然不會言之無物,但特別官方,想從中獲取什麽有用的私人信息,郗羽認為這概率小得忽略不計。
“信息是否有用暫且不
論,但我擔心搜不到,”作為一個常常使用報紙資源的人,蔣園這個內行人說,“畢竟過了十幾年了。”
說話間,電腦中的幾個搜索頁麵都彈出了搜索的條目——不算多,共有三十多條新聞稿,其中最早的那一篇的發表於十三年前,完全沒有十四年前的搜索記錄。
蔣園湊過來看了一眼,一臉意料中事道:“我估計也是。雖然現在很多老報紙都在電子化,比如某些報社的數據庫連七八十年前的新聞稿都有,但那通常是一些國家級大報刊才有的待遇,因為有史料價值,所以政府才會投入資金將老舊報刊電子化;但地方性的報紙就沒這個待遇了,差不多是十來年前才開始逐漸電子化,在此之前的舊報紙壓根就沒電子版這種東西。”
“看來要去圖書館一趟,”李澤文略略思索,他十多年不在國內,對一些細節並不確定,”我記得省圖一般都有老舊報刊吧?”
“肯定有。“蔣園這麽迴答,手上的動作一點也不慢,已經敲開了本省圖書館的官網,“……哦,就在省圖三樓有一個過期報刊庫,有收藏建國以來的老舊報刊。”
於是明天的行程就這麽敲定了——另外李澤文還交給郗羽一個任務,讓她迴去聯係她姐夫,問問他的大隊長徐雲江警官明天是否有時間抽幾分鍾可李澤文見個麵。
“時間不用太長,隻需要他抽一點時間,實在不行的話,哪怕十分鍾就可以。”
“好,我知道了。”
窗外夜色已經慢慢籠罩住了城市,一盞盞路燈亮起,郗羽想到今天的任務list列表已經做完,於是告辭離開賓館打車迴家。她已經若幹天沒有在家吃晚飯了,這個假期過得像朝九晚六的上班族引發了父親的不滿,必須要趕迴去吃晚飯了。
蔣園從善如流地豎起一根手指:“我們可以試著推測一下。雖然我剛剛說男人有小金庫的情況很多,但潘昱民的這種情況也很少見。他的做法有幾個特點,第一,潘昱民在轉移財產這件事上的做法非常高明,工作的正常收入給老婆,不為人知的外快則存到母親的賬戶上;第二,他轉移財產的時間很長,他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建築設計是一個十分專業的行業,外人隻能看到他在畫圖,根本不知道他在給誰給畫,也不知道他在畫什麽,所以他轉移財產的時間竟然長達十幾年;第三,至少大部分男人不會在被老婆發現小金庫後還拒不承認,哪怕家庭破裂,也不肯交代錢的去向。”
郗羽問:“那你還是見過類似的情況嗎?”
“見過幾例,”蔣園露出十分微妙的笑容,“兩例是養情人,兩例是養私生子的,還有一例最奇特,老公轉移財產是因為要做好事,他一直在資助幾個貧困兒童讀書,但老婆太摳門,覺得有這個錢還不如改善自己的生活,逼得老公偷偷開了個賬戶。”
“我想以潘昱民的情況,肯定不是最後這一類。”郗羽說。
“當然,如果真是他是做慈善,完全可以堂堂正正告訴別人——就算會引發一些家庭矛盾,最後多半也能得到寬容。”
那麽,剩下的可能性就不多了。郗羽盯著那遝日記,道:“所以潘越的媽媽懷疑丈夫在外有個‘小三’……”
蔣園道:“全職太太對老公的疑心一般來說是比較靠譜的——因為她們全部心神都撲在老公身上,所以我傾向認為潘昱民的確有出軌。”
“所以問題的關鍵是找出潘昱民出軌的對象,”郗羽試探著問,“蔣園姐,你能查出潘昱民那個賬戶的去向嗎?”
“很難,幾乎不可能,”蔣園斬釘截鐵道,“潘越的舅舅當年都沒查出來錢的去向,要知道,潘越的舅舅還是實權部門的公務員。十四年後的現在再去查他的某個賬戶?幾乎是比彗星撞地球還要難以發生的小概率事件。”
郗羽也知道可能性不大。她經曆過親人的生老病死,母親去世後,她和姐姐兩個人處理了母親的身後事,知道一個人去世後後,身份資料、銀行的賬戶會被銷戶。潘越的奶奶去世十四年整,要找到這個賬戶的資金轉移信息?這難度絕對是噩夢級的。
“看來想查出來是不可能的了。”
“未必
有你們想的那麽難,”李澤文道,“你們忽略了這份日記裏一個十分重要的信息。”
“我忽略了什麽?”蔣園不服氣地問,“這日記裏可完全沒寫‘爸爸的小三是誰’的內容啊。”
郗羽沒有像蔣園那樣開口質疑,她習慣了李澤文的無所不能。
果然下一瞬,李澤文長身而起,從書桌上取了那本厚厚的校誌迴來,翻到其中某兩頁,再將校誌推給了蔣園。
“仔細看看這兩頁,有熟悉的名字嗎?”
這還是蔣園第一次看到這一大本校誌,當然她已經習慣了李澤文的搜集信息能力,當即把目光投向紙上的文字。李澤文圈出來的片段是三十多年前南都二中某一屆初中學生名冊。以她的眼力,很快就看到了“潘昱民”三個字。
然而除此外,她很快發現其他一個比較眼熟的名字。
“的確,我有一個我熟悉的名字!”蔣園發出了驚訝的輕唿聲。她指著書頁上的某個名字,“柳心藝,初八一級二班,和潘昱民同班。程茵的母親也叫這個名字,一字不差。”
郗羽“啊”的一聲叫出來:“是嗎?!”
直到此時,過了十四年後,她才知道這個貌美如花到曾經給她留下深刻印象的“同學母親”的真名實姓。這種情況也是難免,對那時候的郗羽來說,好友和好友的母親是兩種生物——隻需要知道長著這樣一張臉的人是好友的母親即可,其他的信息不用在意。
和兩位女士的激動不然,李澤文卻很淡定,拿起茶幾上的記號筆在“柳心藝”這三個字上圈了起來。
郗羽盯著這麽大一本校誌的書頁,再一次感慨李澤文當時要了一本校誌這個舉動的英明,冷靜下來後不得不考慮另外一種可能:“會不會是重名?”
“柳心藝這個名字可不太常見王偉張鵬這樣爛大街的名字,何況幾十年前人們取名是沒太大想象力的,”蔣園發現新大陸似的,眼中精光迸射,“而且年齡也對得上,百分百這個‘柳心藝’就是程茵的母親。潘昱民和柳心藝同齡,兩人念同一所中學,是同班同學,潘越和程茵同齡,念同一所中學。有意思,真有意思。”
確實太巧了,不讓人疑心都不可能。
內心的震撼過去之後,郗羽不懂就問:“教授,你怎麽想到程茵的母親曾經也在二中讀過書?”
“根據你的說法,程茵並不適合在南都二中這樣的學校讀書,這所學校對學生的學習能力、
經濟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李澤文說著,把目光從校誌上抬起來落到郗羽身上,“然而程茵的母親就是要把女兒送到南都二中上中學,我想這其中一定有原因。除開‘追尋更好的教育’這樣的理由,我相信她對南都二中一定有一些執念。”
“全中國80%的父母都期待著孩子完成自己未完成的願望,柳心藝看來就是其中之一,”蔣園經驗豐富地說,“要說南都的好中學也不止二中這一所,一中八中外語校這幾所也是全省名校,且對程茵這樣有文藝天賦的學生更友好一些。”
對蔣園的話,郗羽簡直不能再讚同了,她飛快地點頭:“是的,就算我姐姐最後也沒選擇在二中讀書。”
“潘越在日記裏說,他父親也畢業於南都二中,在這所學校讀過了美好的中學時間,因此希望兒子也到自己的母校念書;同理,柳心藝對自己的女兒很可能也有類似的期待,”李澤文坦然道,“不過這種可能性不算特別,我沒有抱百分之百的期望。”
“不是百分之百的可能性,但依然引導我們找到了方向——你的直覺還是這麽好用。憑著一點微妙的不和諧就能找到案件的線索,這麽多年也沒錯過幾次,”蔣園感慨著小聲嘀咕,“雖然我每次都覺得我要超過你了,但和你比起來還是差了點什麽……”
郗羽默默拍了拍蔣園的肩膀,心有戚戚。
這個信息的獲取是如此的出其不意,也十分重要。如果說之前的重重謎題對郗羽來說猶如開場前的舞台劇一樣,此時她有那麽一種感覺,舞台的幕布已經被掀起了一個角落。
“好在我們現在有了方向。雖然除了這本校誌,我們目前沒證據能證明潘昱民和柳心藝有比‘老同學’更深入的關係。”
“未必,”李澤文又翻開了日記中的某一頁:“潘越日記裏提到,4月30號開完家長會後,你媽媽和潘越的父親聊了兩句,這個細節你還記得嗎?”
郗羽絞盡腦汁想了想,覺得有些汗顏:“教授,我沒什麽印象了。我記得家長會結束後,走廊裏全都是家長,還有學生老師,我媽媽和許多人打了招唿,我不知道這些打招唿的人裏有潘越的父親。”
她對當年的事情真沒什麽印象了,人類對自己不關心的事情是很難保有長期的記憶力的。初中生的家長論起守秩序來,比他們的孩子可能好點但也有限,開完家長會後,走廊裏繁忙的很,大多數家長都想和老師“聊一聊”,孩子的學習和習慣都是很好的話題——南都二中的學生
家長至少對孩子的教育問題還是看重的——在老師分身乏術的情況下,家長們還會三個一群五個一夥互相攀談,聊著自己有興趣的話題,而郗羽的母親寧女士因為有一個優秀的女兒,她因為在家長會上的發言成為了其他家長關注的對象,家長會結束後,許多家長都試圖和她聊上幾句,看看人家是怎麽教育女兒的。
李澤文從日記裏抽出家長會的那部分內容,示意郗羽看日記上的文字:“注意這裏。潘昱民和你母親打了招唿,潘越興奮地把這件事記在日記裏,但這份日記裏沒有提到潘昱民和程茵的母親打招唿。從常理判斷,潘昱民能有機會和你媽媽打招唿,也應該有機會和程茵的母親打招唿——根據你的說法,程茵的母親非常顯眼?”
“是的,非常非常顯眼,她真的相當漂亮,閃閃發光的那種,走在人群中一定是最顯眼的哪一個。”郗羽再一次肯定此事。
“潘昱民和你媽媽打了招唿,那沒理由看不到自己的初中同學,然而他卻沒有跟程茵的母親寒暄,至少從潘越日記的行文來看,他們沒有交流。”李澤文道。
“如果兩個人真的是純粹的初中同學,事無不可對人言,那沒有理由不和對方打招唿,”蔣園果斷道,“雖然我能想到若幹種‘曾經的初中同學現在裝不認識的’解釋,然而最通俗的一種解釋是,避嫌。這兩人私下估計有往來,為了不讓人發現,因此沒選擇在人多的地方相認。”
郗羽盯著麵前厚厚一疊日記,半晌後抬起投著看麵前的李大教授和蔣園這兩位分析專家,緩緩問:“所以,教授,園姐,你們覺得潘昱民轉賬的對象,是程茵的媽媽?”
蔣園斷言道:“八九不離十。說句不好聽的,沒準程茵就是潘昱民的女兒。”
“……這個……太誇張了吧,我很懷疑。”郗羽連連搖頭,她覺得蔣園的想象力太豐富了,“也許潘昱民也和程茵的母親打了招唿,但潘越沒注意到這點。潘越的日記畢竟是有選擇性的。”
李澤文問她:“《哈利·波特和混血王子》又怎麽解釋?”
郗羽“啊”了一聲,連忙在潘越的日記裏翻找,終於找到了那段日記。
“潘越日記裏說,你正在看英文版的哈利·波特,還是混血王子那一本,他還說‘這本書在我的書包裏呢,看來一班也有人買了英文版’,你覺得是巧合?”
郗羽弱弱的解釋:“兩個班同時出現了一本英文版的哈利·波特的概率也是有的。”
蔣園同情地拍了拍她的肩膀:“潘昱民出差迴來了兩套哈利·波特,送了一套給婚生子潘越,另一套給私生女程茵。這個可能性是不是會更大一些?”
“……”
郗羽不知道用什麽表情麵對這件事。根據孟冬的說法,程茵喜歡潘越,就算不喜歡對他也很有好感。這算什麽啊?!天下有情人終成兄妹嗎?
她的表情實在糾結,李澤文也不打算進一步衝擊她的世界觀,轉而問程茵:“你對程茵的背景調查進行了多少了?”
“有些進展,但不算太大。她是公眾人物,大部分信息都廣為人知,要進一步深挖她的生活細節,需要時間。”蔣園說。
“把調查重點轉到她的母親身上。”
“我已經這麽做了,”蔣園道,“我正在等線人的信息,晚一點應該有消息了。”
李澤文頷首,算是認可了她的解釋。他思索了一會,問郗羽:“說起來,你母親當年在哪家報社工作?”
“在晨報。”
“哪個版塊的新聞?”
“時政新聞和社會新聞方麵的,我記得是這樣的。”郗羽說。
李澤文去臥室取出了自己的筆電,放在膝蓋上翻開開機。
“你母親的全名?”
“……寧辭修。辭海的辭,修飾的修。”
蔣園讚許道:“真是個好名字。”
郗羽也覺得挺自豪的:“媽媽的名字是我外公取的,我外公是那個年代的大學生。”
她一邊說,一邊觀察李澤文的舉動。自家的這位教授熟練地敲開了幾個期刊報紙的數據庫,又在搜索欄鍵入了母親的名字,開始檢索。
“教授,這是……”
李澤文說:“潘越日記裏提到過,你母親采訪過他的父親——既然采訪過,那應該有新聞稿。”
“你想看我媽媽寫的新聞稿?這些稿子很八股文的,會有用嗎?”郗羽表示嚴重的懷疑。
郗羽知道母親的工作情況。作為國內的地方性大報的記者,采寫的新聞稿件可讀性其實不太高,甚至很枯燥,基本上和古代人寫八股文差不多,無非問一些老生常談的問題,按照一些約定俗成的條條框框,把訪談內容填進去。這些新聞報道當然不會言之無物,但特別官方,想從中獲取什麽有用的私人信息,郗羽認為這概率小得忽略不計。
“信息是否有用暫且不
論,但我擔心搜不到,”作為一個常常使用報紙資源的人,蔣園這個內行人說,“畢竟過了十幾年了。”
說話間,電腦中的幾個搜索頁麵都彈出了搜索的條目——不算多,共有三十多條新聞稿,其中最早的那一篇的發表於十三年前,完全沒有十四年前的搜索記錄。
蔣園湊過來看了一眼,一臉意料中事道:“我估計也是。雖然現在很多老報紙都在電子化,比如某些報社的數據庫連七八十年前的新聞稿都有,但那通常是一些國家級大報刊才有的待遇,因為有史料價值,所以政府才會投入資金將老舊報刊電子化;但地方性的報紙就沒這個待遇了,差不多是十來年前才開始逐漸電子化,在此之前的舊報紙壓根就沒電子版這種東西。”
“看來要去圖書館一趟,”李澤文略略思索,他十多年不在國內,對一些細節並不確定,”我記得省圖一般都有老舊報刊吧?”
“肯定有。“蔣園這麽迴答,手上的動作一點也不慢,已經敲開了本省圖書館的官網,“……哦,就在省圖三樓有一個過期報刊庫,有收藏建國以來的老舊報刊。”
於是明天的行程就這麽敲定了——另外李澤文還交給郗羽一個任務,讓她迴去聯係她姐夫,問問他的大隊長徐雲江警官明天是否有時間抽幾分鍾可李澤文見個麵。
“時間不用太長,隻需要他抽一點時間,實在不行的話,哪怕十分鍾就可以。”
“好,我知道了。”
窗外夜色已經慢慢籠罩住了城市,一盞盞路燈亮起,郗羽想到今天的任務list列表已經做完,於是告辭離開賓館打車迴家。她已經若幹天沒有在家吃晚飯了,這個假期過得像朝九晚六的上班族引發了父親的不滿,必須要趕迴去吃晚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