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省是產茶大省,南都人基本都有喝茶的習慣,普通人家裏各種茶葉很多,街道上的茶樓茶座茶館茶莊也少不了,環江大酒店的副樓就有一個上檔次的茶館,裝修得古色古香,環境極好,相當安靜,是個非常適合聊天的好地方。
李澤文讓蔣園上樓休息,自己和郗羽作為主人在茶館裏招待孟冬。
服務生抱著厚厚的茶單遞給三個人。
孟冬作為南都人,當然也有喝茶的習慣,他對茶葉不挑剔也知道喝茶隻是談事的幌子而已,單子都沒翻直接叫了紅茶;李澤文翻了翻單子,問郗羽要喝什麽,郗羽對茶葉沒什麽研究,李澤文便點了壺龍井。
茶很快送上來。茶具非常精美,紅茶用的是小巧精美的玻璃器,一壺一杯,綠茶則是紫砂壺和甜白瓷,一壺兩杯,熱水倒入,茶葉的香氣逸散四下。
“這茶不錯呀,一旗一槍。”孟冬看著茶葉沉浮,發表點評。
服務生介紹說:“這是今年的新茶。”
孟冬品了一小口自己杯中的紅茶:“的確很香。郗羽,你在美國是不是主要喝咖啡?平時也喝不到什麽茶吧?”
“是的。咖啡好買,到處都是,茶葉就不那麽好買。”
“買不到嗎?”
“也不是,亞洲超市裏也有一些茶葉的。我剛到美國的時候去過亞洲超市買過一次茶葉,總覺得喝起來不對勁,”郗羽用一種曆經滄桑的語氣說,“我喝到最後一袋的時候我室友把紙袋拆了看了看,然後告訴我,這種茶葉在國內,五塊錢可以買一公斤。”
此言一出,孟冬笑起來:“五塊錢一公斤的茶葉,確實沒辦法指望口感。”
李澤文也是頭一次知道這個典故,他忍俊不禁:“我那裏有許多茶葉,迴美國後給你送過來。”
郗羽說這件舊事無非是找個話題來談,絕沒有趁機蹭李澤文茶葉的想法,下意識道:“啊,謝謝。不用了,我喝咖啡就好。”
李澤文側目看她一眼,隻道:“到時候我給你送過來。”
孟冬盡管心裏有數還是故作不察,問:“李先生也在新澤西州?”
“不是,我在波士頓。”
孟冬追問:“就是說,你們現在是分居兩地?”
“至少一兩年時間內會這樣,”李澤文從容迴答,“好在距離也不算遠,駕車不過四個小時,我周末和假期時可以去看她。”
“但還是有些遠啊,”孟冬擺出不知情的樣子,“李先生做什麽工作的?”
“在大學做老師。”
“是什麽學校?”孟冬自然要問。
郗羽連忙介紹了一下李澤文的工作,正如每一個聽說李澤文職業身份的人,孟冬也露出了實打實的佩服之色,立刻就改口稱唿為“李教授”,就算拋開身份不談,李澤文也更年長一些,該有的尊敬也是要有的。不過在李澤文觀察來,孟冬震驚和感慨的演技還不過關——他的吃驚程度略顯浮誇。
“郗羽,你和李教授是怎麽認識的?”孟冬對兩人交往的細節很在意。
“我上他的課認識的。”郗羽說。
這一點對孟冬來說的確算是新聞,因為兩人分屬兩校,專業跨度如此之大,他沒想到還有“師生”這一層瓜葛。但他也沒有特別吃驚——不論國內國外,男教授和女學生戀愛結婚的故事之多,已經到了讓人審美疲勞的程度。坐在自己對麵的這兩人的戀愛經曆無非又是一段異國他鄉的師生戀,寫成小說恐怕都沒什麽人願意看吧。
閑聊之後,三個人之間的生疏感消散了不少。
“對了,孟冬,我這次迴國,碰巧見到程茵了。”郗羽說,“她現在當了節目主持人,你知道嗎?”
“這麽說,那個中視的主持人還真是她?”孟冬抬了抬眉毛,情緒並不算大,一副“意料中事”的樣子。
“是的。”郗羽說。
孟冬說:“我在證券公司工作的時候,曾經見過她兩次。我當時和她打招唿,她說不認識我,也對我沒有印象,中學也不是在南都二中念的。我以為我認錯人了,畢竟世界上長得像外加同名的人也不是沒有——雖然概率極小。怎麽,她認出你了?”
“沒有。她也說自己不記得我,還說自己對初中時代的事情都沒什麽印象。”
孟冬的表情看上去簡直跟吃了個沒成熟的青桔子一樣:“不會吧?難道還是什麽失憶之類的事?”
郗羽無奈道:“雖然我也覺得太奇怪了一點,但就是這樣。”
“失憶之類的事情,我總覺得有點玄乎,”孟冬皺著眉頭,“我記得她在潘越去世後沒幾天就轉學了?”
“是的,她轉學得很快,甚至比我還早。”
孟冬問:“不過,郗羽,你怎麽確認電視上的這個節目主持人就是你當年的同桌程茵的?”
郗羽“呃”
了一聲。她找當警察的姐夫查程茵的資料並不值得到處宣揚,那畢竟是在規則範圍之外的事。好在此時李澤文教授進行了解釋,如幾天前那樣幫郗羽解了圍。他說自己認識節目主持人程茵,知道她就讀的小學是哪一所,然後將這此信息和郗羽擁有的信息加以印證,得到了證明結果。
孟冬“噢”了一聲,似有所悟的樣子:“原來是這樣。李教授,你和程茵關係很好嗎?”
“我迴國後和她打過幾次交道。”
郗羽說:“程茵現在變了很多,我和她總共也就說了幾句話。”
“娛樂圈大概是最能改變人的,”孟冬臉上露出奇妙的神情,“現在的這個程茵和普通人已經不是同一個物種了。”
從剛剛開始李澤文一直扮演著很好的聆聽者的形象,此時才問:“為什麽這麽說?”
孟冬看了一眼對麵的這對情侶,手指輕輕撥了撥玻璃杯,倒是也沒諱言:“她曾經是我老板的女友。後來兩人分手,但依然關係極佳,我老板給兒子辦滿月宴都會叫她到場的那種關係。”
郗羽沒有接茬,孟冬的言外之意她大概是也是能懂一點的,大概是說程茵為人處事待人接物手段高超。不過,她對現在的程茵完全談不上任何了解,也沒打算就她的人品和人格發表任何意見。
李澤文問:“你老板是哪位?多大年齡?”
“我在證券公司的主管,謝雲南,今年四十歲。”
李澤文眉目不動的發表評論:“這麽說,她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郗羽下意識轉過臉,認真看向李澤文。李澤文八風不動地對她一笑。
郗羽默默轉過臉去。她當然知道李澤文對程茵是比較欣賞的,他這麽誇獎她也不奇怪。
“我想也是。”孟冬說。
郗羽使勁揉了揉臉,無奈道:“我發現我一點都不了解程茵。我不知道她有個姐姐,也不知道她喜歡潘越,我不知道她為什麽轉學,也不知道她為什麽失憶……我對她幾乎一無所知。”
孟冬有點同情的看著她:“她能在這個競爭激烈的主播行業爬到如今的地位,總有些過人之處,當然不是你這樣一心一意研究學術的人能應付的。”
“嗯……”郗羽重重歎了口氣,轉開話題,“說起來……孟冬,你之前說和潘越認識很多年了?”
“是,我和潘越從小學到初中都是同學。”
孟冬隨
後解釋了他和潘越的關係。
家境不錯而且重視教育的家庭,選擇房子肯定挨著名校,孟冬和潘越的家庭自然不例外。他們的父母不約而同為孩子選擇了全市最好的南都實驗小學就讀,而且同時在兩個孩子六歲的時候搬到了距離小學不到一公裏一個新落成的名叫瀚海花園的小區裏。兩個小男孩同住一個小區,又是同班同學,迅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上初中後這種情況也沒有什麽改變,兩個家庭還是住在同一個小區,畢竟南都二中也在瀚海花園附近。也就是說,孟冬和潘越認識了足足七八年,對兩個十三四歲的孩子來說,這是他們人生的一半的時間了。
郗羽手指摩挲著白瓷杯,問他:“那……你知道潘越家裏怎麽樣了?我是說他爸爸媽媽怎麽樣?”
孟冬看著她:“你問這個幹什麽?”
“……我想,如果我去看看他爸爸媽媽……”
“不要這麽做,”孟冬重重打斷了郗羽的話,“這沒有什麽意義。”
“嗯?為什麽?”
孟冬隨後介紹了潘越的父母的情況。貝曉英刺傷了丈夫,隨後夫妻二人離婚,潘越的母親精神分裂進了醫院,父親再婚,成立了一個新家庭。這些事情兩人當然已經從蔣園的調查資料裏獲知,不過這些信息從知情人嘴裏說出來,依然帶著震撼人心的力量。
“而且,就算他媽媽沒有精神分裂,我也不建議你去見她。”孟冬說,“要知道他媽媽視你為仇敵,實際上,如果不是因為潘越留下的日記,你遭到的指責還要更多。”
郗羽黯然。即便有了日記,還有許多人把潘越的死怪罪到她身上。
李澤文給她空掉的白瓷杯斟了杯茶,又抬眸看了眼孟冬,鄭重道:“不止指責。如果你告訴潘越的父母郗羽是最後一個見到她兒子的人,我想郗羽的人生安全都未必能得到保證。我想,這也是你隱瞞信息的原因之一,你認為潘越的母親不會放過她——就像她不會放過潘越的父親一樣。”
孟冬下意識朝李澤文看去。他已經初步窺到這位政治學教授對人對事的洞察力——他沒說錯。
他做出隱瞞的決定的確和潘越的母親有關。潘越墜樓的第二天,在等待警察的問話的過程中,他看到潘越的母親忽然衝出去廝打拉扯郗羽,他看到郗羽臉上的抓痕,看到她被扯掉的長發……雖然郗羽的父母竭力保護著女兒,雖然她最後被警察拉開了,但她的哭喊聲和咒罵聲卻幾乎沒有停下的時刻。
李澤文直視他:“孟冬,我要謝謝你當年的沉默。”
看來郗羽在車上就把下午的墓前長談轉告給李澤文了。
如果孟冬對兩人的關係還存有微小疑心——在他看來,郗羽對和李澤文對關係似乎還有保留,對李澤文,郗羽不論眼神語言還是肢體動作都顯得太客氣了——但現在這種疑心已經徹底散去了。
這位大教授從各個方麵來說都太厲害了,他能突破郗羽的心理防線,和她建立如此高的信任度,能做到這些事情不僅僅是一句“洞察力”可以概括的,還有一個關鍵詞,那就是“用心”。以心才能換心,他可以陪著她迴南都,陪著她前來掃墓,退一萬步說,即便現在還不是她的男友,但沒有大意外的話,那一天也不會太遠了。
李澤文讓蔣園上樓休息,自己和郗羽作為主人在茶館裏招待孟冬。
服務生抱著厚厚的茶單遞給三個人。
孟冬作為南都人,當然也有喝茶的習慣,他對茶葉不挑剔也知道喝茶隻是談事的幌子而已,單子都沒翻直接叫了紅茶;李澤文翻了翻單子,問郗羽要喝什麽,郗羽對茶葉沒什麽研究,李澤文便點了壺龍井。
茶很快送上來。茶具非常精美,紅茶用的是小巧精美的玻璃器,一壺一杯,綠茶則是紫砂壺和甜白瓷,一壺兩杯,熱水倒入,茶葉的香氣逸散四下。
“這茶不錯呀,一旗一槍。”孟冬看著茶葉沉浮,發表點評。
服務生介紹說:“這是今年的新茶。”
孟冬品了一小口自己杯中的紅茶:“的確很香。郗羽,你在美國是不是主要喝咖啡?平時也喝不到什麽茶吧?”
“是的。咖啡好買,到處都是,茶葉就不那麽好買。”
“買不到嗎?”
“也不是,亞洲超市裏也有一些茶葉的。我剛到美國的時候去過亞洲超市買過一次茶葉,總覺得喝起來不對勁,”郗羽用一種曆經滄桑的語氣說,“我喝到最後一袋的時候我室友把紙袋拆了看了看,然後告訴我,這種茶葉在國內,五塊錢可以買一公斤。”
此言一出,孟冬笑起來:“五塊錢一公斤的茶葉,確實沒辦法指望口感。”
李澤文也是頭一次知道這個典故,他忍俊不禁:“我那裏有許多茶葉,迴美國後給你送過來。”
郗羽說這件舊事無非是找個話題來談,絕沒有趁機蹭李澤文茶葉的想法,下意識道:“啊,謝謝。不用了,我喝咖啡就好。”
李澤文側目看她一眼,隻道:“到時候我給你送過來。”
孟冬盡管心裏有數還是故作不察,問:“李先生也在新澤西州?”
“不是,我在波士頓。”
孟冬追問:“就是說,你們現在是分居兩地?”
“至少一兩年時間內會這樣,”李澤文從容迴答,“好在距離也不算遠,駕車不過四個小時,我周末和假期時可以去看她。”
“但還是有些遠啊,”孟冬擺出不知情的樣子,“李先生做什麽工作的?”
“在大學做老師。”
“是什麽學校?”孟冬自然要問。
郗羽連忙介紹了一下李澤文的工作,正如每一個聽說李澤文職業身份的人,孟冬也露出了實打實的佩服之色,立刻就改口稱唿為“李教授”,就算拋開身份不談,李澤文也更年長一些,該有的尊敬也是要有的。不過在李澤文觀察來,孟冬震驚和感慨的演技還不過關——他的吃驚程度略顯浮誇。
“郗羽,你和李教授是怎麽認識的?”孟冬對兩人交往的細節很在意。
“我上他的課認識的。”郗羽說。
這一點對孟冬來說的確算是新聞,因為兩人分屬兩校,專業跨度如此之大,他沒想到還有“師生”這一層瓜葛。但他也沒有特別吃驚——不論國內國外,男教授和女學生戀愛結婚的故事之多,已經到了讓人審美疲勞的程度。坐在自己對麵的這兩人的戀愛經曆無非又是一段異國他鄉的師生戀,寫成小說恐怕都沒什麽人願意看吧。
閑聊之後,三個人之間的生疏感消散了不少。
“對了,孟冬,我這次迴國,碰巧見到程茵了。”郗羽說,“她現在當了節目主持人,你知道嗎?”
“這麽說,那個中視的主持人還真是她?”孟冬抬了抬眉毛,情緒並不算大,一副“意料中事”的樣子。
“是的。”郗羽說。
孟冬說:“我在證券公司工作的時候,曾經見過她兩次。我當時和她打招唿,她說不認識我,也對我沒有印象,中學也不是在南都二中念的。我以為我認錯人了,畢竟世界上長得像外加同名的人也不是沒有——雖然概率極小。怎麽,她認出你了?”
“沒有。她也說自己不記得我,還說自己對初中時代的事情都沒什麽印象。”
孟冬的表情看上去簡直跟吃了個沒成熟的青桔子一樣:“不會吧?難道還是什麽失憶之類的事?”
郗羽無奈道:“雖然我也覺得太奇怪了一點,但就是這樣。”
“失憶之類的事情,我總覺得有點玄乎,”孟冬皺著眉頭,“我記得她在潘越去世後沒幾天就轉學了?”
“是的,她轉學得很快,甚至比我還早。”
孟冬問:“不過,郗羽,你怎麽確認電視上的這個節目主持人就是你當年的同桌程茵的?”
郗羽“呃”
了一聲。她找當警察的姐夫查程茵的資料並不值得到處宣揚,那畢竟是在規則範圍之外的事。好在此時李澤文教授進行了解釋,如幾天前那樣幫郗羽解了圍。他說自己認識節目主持人程茵,知道她就讀的小學是哪一所,然後將這此信息和郗羽擁有的信息加以印證,得到了證明結果。
孟冬“噢”了一聲,似有所悟的樣子:“原來是這樣。李教授,你和程茵關係很好嗎?”
“我迴國後和她打過幾次交道。”
郗羽說:“程茵現在變了很多,我和她總共也就說了幾句話。”
“娛樂圈大概是最能改變人的,”孟冬臉上露出奇妙的神情,“現在的這個程茵和普通人已經不是同一個物種了。”
從剛剛開始李澤文一直扮演著很好的聆聽者的形象,此時才問:“為什麽這麽說?”
孟冬看了一眼對麵的這對情侶,手指輕輕撥了撥玻璃杯,倒是也沒諱言:“她曾經是我老板的女友。後來兩人分手,但依然關係極佳,我老板給兒子辦滿月宴都會叫她到場的那種關係。”
郗羽沒有接茬,孟冬的言外之意她大概是也是能懂一點的,大概是說程茵為人處事待人接物手段高超。不過,她對現在的程茵完全談不上任何了解,也沒打算就她的人品和人格發表任何意見。
李澤文問:“你老板是哪位?多大年齡?”
“我在證券公司的主管,謝雲南,今年四十歲。”
李澤文眉目不動的發表評論:“這麽說,她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郗羽下意識轉過臉,認真看向李澤文。李澤文八風不動地對她一笑。
郗羽默默轉過臉去。她當然知道李澤文對程茵是比較欣賞的,他這麽誇獎她也不奇怪。
“我想也是。”孟冬說。
郗羽使勁揉了揉臉,無奈道:“我發現我一點都不了解程茵。我不知道她有個姐姐,也不知道她喜歡潘越,我不知道她為什麽轉學,也不知道她為什麽失憶……我對她幾乎一無所知。”
孟冬有點同情的看著她:“她能在這個競爭激烈的主播行業爬到如今的地位,總有些過人之處,當然不是你這樣一心一意研究學術的人能應付的。”
“嗯……”郗羽重重歎了口氣,轉開話題,“說起來……孟冬,你之前說和潘越認識很多年了?”
“是,我和潘越從小學到初中都是同學。”
孟冬隨
後解釋了他和潘越的關係。
家境不錯而且重視教育的家庭,選擇房子肯定挨著名校,孟冬和潘越的家庭自然不例外。他們的父母不約而同為孩子選擇了全市最好的南都實驗小學就讀,而且同時在兩個孩子六歲的時候搬到了距離小學不到一公裏一個新落成的名叫瀚海花園的小區裏。兩個小男孩同住一個小區,又是同班同學,迅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上初中後這種情況也沒有什麽改變,兩個家庭還是住在同一個小區,畢竟南都二中也在瀚海花園附近。也就是說,孟冬和潘越認識了足足七八年,對兩個十三四歲的孩子來說,這是他們人生的一半的時間了。
郗羽手指摩挲著白瓷杯,問他:“那……你知道潘越家裏怎麽樣了?我是說他爸爸媽媽怎麽樣?”
孟冬看著她:“你問這個幹什麽?”
“……我想,如果我去看看他爸爸媽媽……”
“不要這麽做,”孟冬重重打斷了郗羽的話,“這沒有什麽意義。”
“嗯?為什麽?”
孟冬隨後介紹了潘越的父母的情況。貝曉英刺傷了丈夫,隨後夫妻二人離婚,潘越的母親精神分裂進了醫院,父親再婚,成立了一個新家庭。這些事情兩人當然已經從蔣園的調查資料裏獲知,不過這些信息從知情人嘴裏說出來,依然帶著震撼人心的力量。
“而且,就算他媽媽沒有精神分裂,我也不建議你去見她。”孟冬說,“要知道他媽媽視你為仇敵,實際上,如果不是因為潘越留下的日記,你遭到的指責還要更多。”
郗羽黯然。即便有了日記,還有許多人把潘越的死怪罪到她身上。
李澤文給她空掉的白瓷杯斟了杯茶,又抬眸看了眼孟冬,鄭重道:“不止指責。如果你告訴潘越的父母郗羽是最後一個見到她兒子的人,我想郗羽的人生安全都未必能得到保證。我想,這也是你隱瞞信息的原因之一,你認為潘越的母親不會放過她——就像她不會放過潘越的父親一樣。”
孟冬下意識朝李澤文看去。他已經初步窺到這位政治學教授對人對事的洞察力——他沒說錯。
他做出隱瞞的決定的確和潘越的母親有關。潘越墜樓的第二天,在等待警察的問話的過程中,他看到潘越的母親忽然衝出去廝打拉扯郗羽,他看到郗羽臉上的抓痕,看到她被扯掉的長發……雖然郗羽的父母竭力保護著女兒,雖然她最後被警察拉開了,但她的哭喊聲和咒罵聲卻幾乎沒有停下的時刻。
李澤文直視他:“孟冬,我要謝謝你當年的沉默。”
看來郗羽在車上就把下午的墓前長談轉告給李澤文了。
如果孟冬對兩人的關係還存有微小疑心——在他看來,郗羽對和李澤文對關係似乎還有保留,對李澤文,郗羽不論眼神語言還是肢體動作都顯得太客氣了——但現在這種疑心已經徹底散去了。
這位大教授從各個方麵來說都太厲害了,他能突破郗羽的心理防線,和她建立如此高的信任度,能做到這些事情不僅僅是一句“洞察力”可以概括的,還有一個關鍵詞,那就是“用心”。以心才能換心,他可以陪著她迴南都,陪著她前來掃墓,退一萬步說,即便現在還不是她的男友,但沒有大意外的話,那一天也不會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