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老師們吃飯的地方是李澤文敲定的,地方還是他入住的環江賓館的中餐廳,隻不過菜色都換了一次。
晚上六點半,郗羽在賓館的餐廳見到了當年的老師。大約是因為初一那年的經曆給她的印象實在深刻,她毫無障礙地認出了這些隻教了她一年的老師,看上去每一位都老了許多。
老師們也都記得郗羽——潘越墜樓事件是他們從教以來發生的最大的事故,郗羽這半個當事人的名字怎麽會忘記?
英語老師鄧玉梅拍了拍郗羽的肩膀,感慨的很:“小羽,你和當年比幾乎沒什麽變化。”
初一時的郗羽就長到了一米六五,現在的她身高一米七二——從這個角度來說,她這十四五年來的變化也真夠小的。
郗羽立刻說:“鄧老師您也很年輕啊。”
任何女人都喜歡被人評價為年輕。實際上鄧玉梅也確實不顯老,她的年齡比周宏傑大了三四歲,相貌溫婉性格爽朗。她著郗羽的手入席:“我女兒都上大學了,哪裏還年輕啊!”
“周老師說你是麻省理工的博士,真是太優秀了。”劉銘剛這樣誇讚郗羽,他的讚許由衷地發自內心,“我一直都覺得你是我教過最聰明的女孩子,如果你不轉學的話,那該多好。”
郗羽也隻能無奈微笑。
她當時的確是老師的寵兒,老師們對她確實非常偏愛。劉銘剛一直希望她走競賽這條路子,對她有極高的期待度。隻可惜計劃不如變化快,人生的變化根本無從預測。當年那種情況下,除了轉學,她沒有別的選擇。
“各位老師請坐。”李澤文微笑著和老師們打了個招唿,招唿他們落座。
裝修豪華的包廂裏,菜已經都端上來了,看上去異常精美。省重點中學的老師都見過不少世麵,每學期開學前後教師節前後學生家長請吃飯的檔次從來都低不了,不至於因為一頓豐富的菜肴就大驚小怪。
他們好奇的,則是理由——請人吃飯總是需要理由的,再爛的理由也需要一個。
再說,郗羽當他們的學生不到一學年,師生感情再好也有個上限在,多年失聯後再次聯絡,總要有個說頭的。
李澤文當然不會讓老師們懷著疑惑入席,他有條不紊地按部就班地向各位老師解釋了自己和郗羽的關係:他和郗羽是在美國的大學裏認識的,這次兩人一起從美國迴國探親,先各自迴家探望了父母一趟,隨後李澤文就來了南都旅遊順便拜訪郗羽的家人。和郗羽成為男女朋友後,兩人之間也沒了什麽秘密,他知道了女友中學時代的不幸事故,所以跟她一起迴到母校看一看,希望能掃除女友心中的陰霾。
郗羽側過臉,默默無語地看了看自己的這位教授——瞎話說得這麽嚴絲密合,好像是真的一樣,如果不是因為自己是當事人,她自己都差點信了。李教授雖然隻是研究政治理論,但臉皮的厚度和那些政客們似乎也有得一比了。
有了這一段“愛情故事”的調劑,宴席上較為生疏的氣氛迅速消散,包廂的氣氛迅速活躍起來。
鄧玉梅好奇地問:“你們在學校裏認識的,那李先生你也是mit的學生吧,你學什麽專業的?”
郗羽自然有義務為老師們排憂解惑:“不是的,他是哈佛的教授。”
此言一出,諸位老師的目光頓時亮起來,這的的確確是讓人肅然起敬的身份。如果說之前李澤文給諸位老師的感受是年輕英俊的優秀青年——看他和女友迴國探親身邊還帶著助理,那多半也是個富二代——此刻教授身份一亮相,老師們已不敢這麽想,目光立刻由欣賞變成了尊敬。
這就是知識帶來的地位轉變。
“教授,這麽年輕的教授?”
“那可是哈佛大學,全世界最牛氣的大學呢。”
雖然李澤文的年齡比所有老師都小得多,但“學無先後,達者為師”的道理在座的老師們都懂。精美的菜肴陸陸續續上桌,老師們也以一種請教的態度和李澤文聊起天來,原本有著光鮮亮麗履曆的郗羽頓時遭到了無視。至於周翼,則是完全淪為了背景,他唯一做的事情就是協調服務員給老師們斟酒倒茶。
李澤文這種頂尖名校的教授的見識絕對不是國內的中學老師可以比擬的,現實一點說,甚至不是這些中學老師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遇到的——就算參加各種講座能和專家近距離接觸充其量也就是舉手提一個問題的程度——他和在場的老師們聊政治聊軍事聊經濟聊社會熱點,見解和意見都讓老師們覺得是金石之音,簡直恨不得拿筆記下來。又因為鄧玉梅上大學的女兒也在考慮是否去美國讀書,話題又自然而然轉移到教育問題上,李澤文還表示,如有需要可以幫忙推薦高校和教授。這話換來了鄧玉梅十足的感激,現場的氣氛十分熱烈。
郗羽第一次見識到李澤文把控全場談話氣氛的能力——他在每個話題之間轉換自如,輕而易舉的把全場的談話帶向任何一個方向。
老師們或多或少都能喝點酒,何況現場的氣氛很好,酒過三巡後,包廂裏的談話方向就被李澤文一句“我也是前不久才從小羽那裏知道潘越的事情”帶迴了十四年前。
時間雖然過去十四年,但談起當年的事情,幾位老師還是麵露濃濃的遺憾。
“這件事,怎麽說呢……我教了這麽多年書,唯一一次遇到學生自殺。”
“這種事情本來就不應該發生,一次都嫌多了。”
劉銘剛感慨:“小羽當時也才十二歲吧?那麽小就遇到了這種事情,肯定有陰影。”
彭華東說:“我反正不懂這些孩子在想什麽。輕擲生命,看上去似乎有一種獲得解脫的快感,但卻給親人帶來了永遠的傷害。”
“這麽多年過來,我一想起潘越都覺得很不好過,”鄧玉梅臉上寫滿了歎息,“我是他的班主任,和他交流得比較多。按照現在的說法,他是個很正能量的孩子,就算那段時間發生的事情很多,也實在不像是會尋短見的那種。”
鄧玉梅的判斷和李澤文不謀而合,不過他卻道:“有些崩潰是瞬間發生的,極難以預料。這種事情並不罕見:沒有前兆,沒有導火線,忽然有一天,某人自殺了。”
鄧玉梅搖頭:“這種情況的確可能發生,但我還是覺得潘越當時的心理狀態不應該糟到那個程度。”
“郗羽說當時流言很多,潘越很不好過。”
“沒錯……這種流言對一個孩子來說還是太不友好了,”劉銘剛附和,“所以我對早戀嚴防死守。副作用太大,一不小心鬧出事情,也不好跟學生家長交代。”
“哪那麽容易?現在的孩子早熟,各種媒體日夜熏陶,早就不是十年二十年前了,”周宏傑說著搖頭起來,“那天我上課的時候還有學生傳情書被全班學生被發現,全班都在看那個女生的笑話,也不好處理。”
“別說了,我班上還有用密碼寫情書的呢!也不知道他們哪有那麽多感情抒發。”
大家都笑起來。
彭華東“哎”了一聲:“所以我有時候不想當初中老師的原因,這些孩子啊,還是太幼稚了,用時髦的說法,就是中二。”
初中生是最不理智的一個群體,剛剛進入青春期,身體迅速成長,脫離了幼稚的小學生階段,但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俗稱的“三觀”完全沒有形成,連個輪廓都沒有。他們自我意識過剩,接受外界的事物的能力偏偏又很強,特別想要凸顯出獨一無二的自己,於是仿效流行文化裏的人物,看著人家談戀愛好玩,自己也去談戀愛,但卻根本沒有處理後續麻煩的能力。
鄧玉梅一直聽著其他老師的發言沒有說話,此時才道:“你們說得都對。但在一個普遍中二的群體裏找一個例外的話,那就是潘越。他比一般學生成熟。”
李澤文循循善誘地提問:“是嗎?”
這位潘越曾經的班主任沉思了一會,又放下手裏的杯子,看向郗羽:“有件事我沒告訴你。最開始我懷疑過流言是你傳出去的。小羽,你是什麽學生我還是知道的,我不是說你存心傳播流言,而是無心之失。比如你無意中告訴了其他人,比如你的好朋友,被他們故意傳播出去。”
郗羽默默聽著。
“這件事一出,班上的氛圍對潘越不算很友好,我跟他談過,他是有點難過,但大體還是平靜的。”鄧玉梅陷入到迴憶裏去,“我問他知不知道最初傳播流言的是誰,他說肯定不是你。他當時跟我說,如果你是那種女生,他絕對不會喜歡你了。”
郗羽心中百感交集,覺得鼻尖發酸,不得不努力抿著唇才能控製住自己的情緒。
“他知道不是我……”郗羽輕聲說。
她的每一縷情緒變化都在李澤文的眼中,他輕輕握住她的手,這一幕落在老師們的眼中,成為了兩人又一個感情融洽的鐵證。
鄧玉梅無聲地歎息:“是的。他還跟我說,他知道那個人是誰。”
“啊!”
這件事不論郗羽還是李澤文都聞所未聞。
郗羽瞪大眼睛,急切地追問:“他說了是誰嗎?”
“我當時問過他,他不肯說。我承諾絕對不會去找那個人的麻煩,他依然不告訴我。”
李澤文輕輕拍了拍郗羽放在桌上的手,示意她冷靜,然後道:“他既然不肯說,應當是在維護對方。”
“我想是有這種可能,他說不想把事情搞大了,說等這件事的影響消退就好,”鄧玉梅緩緩道,看她的神情,已經完全陷入了迴憶中去,“潘越出事後,我問了班上的一些學生流言是到底是誰傳的,每個人都說是從別人那裏聽說的,總之根本沒辦法繼續問下去。”
話到最後鄧玉梅語氣輕緩下來,看起來似乎想起了別了事情。
“流言這種事情本來就很難查到源頭,當年那種環境也不適合追究真相。我的班上,不,全年級的氣氛已經很糟糕了,我這樣一問搞得人人自危,需要心理幹涉的學生多得數不過來。而且查出來又有什麽用?學生們大都是14歲不到的未成年人,而他們在此之前基本不知道流言能給別人造成多大傷害。”
這是實情,十分符合社會心理學的客觀規律。
李澤文說:“如果流言沒有造成太大損失的話,傳播流言算不上很大的過錯;但是在一起人命事故後,傳播流言就會變成嚴重的校園欺淩事件,恐懼效應發酵,每個學生第一時間想的恐怕是推卸責任——就算學生們想不到他們的家長也會讓他們想到。”
“就是這樣的。“在座的諸位老師肩膀沉重地垮了下來。
這也是當時警方麵臨的困境:學生們戰戰兢兢,閉上了嘴;老師們壓力太大,不希望橫生枝節;至於校方,他們不關心真相,他們隻有一個目的,那就是低調而隱蔽的處理這件麻煩事。
任何一種情況都對案件調查不利。在十四年後的現在,這種困境不複存在,問題在於,記憶還剩多少?
晚上六點半,郗羽在賓館的餐廳見到了當年的老師。大約是因為初一那年的經曆給她的印象實在深刻,她毫無障礙地認出了這些隻教了她一年的老師,看上去每一位都老了許多。
老師們也都記得郗羽——潘越墜樓事件是他們從教以來發生的最大的事故,郗羽這半個當事人的名字怎麽會忘記?
英語老師鄧玉梅拍了拍郗羽的肩膀,感慨的很:“小羽,你和當年比幾乎沒什麽變化。”
初一時的郗羽就長到了一米六五,現在的她身高一米七二——從這個角度來說,她這十四五年來的變化也真夠小的。
郗羽立刻說:“鄧老師您也很年輕啊。”
任何女人都喜歡被人評價為年輕。實際上鄧玉梅也確實不顯老,她的年齡比周宏傑大了三四歲,相貌溫婉性格爽朗。她著郗羽的手入席:“我女兒都上大學了,哪裏還年輕啊!”
“周老師說你是麻省理工的博士,真是太優秀了。”劉銘剛這樣誇讚郗羽,他的讚許由衷地發自內心,“我一直都覺得你是我教過最聰明的女孩子,如果你不轉學的話,那該多好。”
郗羽也隻能無奈微笑。
她當時的確是老師的寵兒,老師們對她確實非常偏愛。劉銘剛一直希望她走競賽這條路子,對她有極高的期待度。隻可惜計劃不如變化快,人生的變化根本無從預測。當年那種情況下,除了轉學,她沒有別的選擇。
“各位老師請坐。”李澤文微笑著和老師們打了個招唿,招唿他們落座。
裝修豪華的包廂裏,菜已經都端上來了,看上去異常精美。省重點中學的老師都見過不少世麵,每學期開學前後教師節前後學生家長請吃飯的檔次從來都低不了,不至於因為一頓豐富的菜肴就大驚小怪。
他們好奇的,則是理由——請人吃飯總是需要理由的,再爛的理由也需要一個。
再說,郗羽當他們的學生不到一學年,師生感情再好也有個上限在,多年失聯後再次聯絡,總要有個說頭的。
李澤文當然不會讓老師們懷著疑惑入席,他有條不紊地按部就班地向各位老師解釋了自己和郗羽的關係:他和郗羽是在美國的大學裏認識的,這次兩人一起從美國迴國探親,先各自迴家探望了父母一趟,隨後李澤文就來了南都旅遊順便拜訪郗羽的家人。和郗羽成為男女朋友後,兩人之間也沒了什麽秘密,他知道了女友中學時代的不幸事故,所以跟她一起迴到母校看一看,希望能掃除女友心中的陰霾。
郗羽側過臉,默默無語地看了看自己的這位教授——瞎話說得這麽嚴絲密合,好像是真的一樣,如果不是因為自己是當事人,她自己都差點信了。李教授雖然隻是研究政治理論,但臉皮的厚度和那些政客們似乎也有得一比了。
有了這一段“愛情故事”的調劑,宴席上較為生疏的氣氛迅速消散,包廂的氣氛迅速活躍起來。
鄧玉梅好奇地問:“你們在學校裏認識的,那李先生你也是mit的學生吧,你學什麽專業的?”
郗羽自然有義務為老師們排憂解惑:“不是的,他是哈佛的教授。”
此言一出,諸位老師的目光頓時亮起來,這的的確確是讓人肅然起敬的身份。如果說之前李澤文給諸位老師的感受是年輕英俊的優秀青年——看他和女友迴國探親身邊還帶著助理,那多半也是個富二代——此刻教授身份一亮相,老師們已不敢這麽想,目光立刻由欣賞變成了尊敬。
這就是知識帶來的地位轉變。
“教授,這麽年輕的教授?”
“那可是哈佛大學,全世界最牛氣的大學呢。”
雖然李澤文的年齡比所有老師都小得多,但“學無先後,達者為師”的道理在座的老師們都懂。精美的菜肴陸陸續續上桌,老師們也以一種請教的態度和李澤文聊起天來,原本有著光鮮亮麗履曆的郗羽頓時遭到了無視。至於周翼,則是完全淪為了背景,他唯一做的事情就是協調服務員給老師們斟酒倒茶。
李澤文這種頂尖名校的教授的見識絕對不是國內的中學老師可以比擬的,現實一點說,甚至不是這些中學老師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遇到的——就算參加各種講座能和專家近距離接觸充其量也就是舉手提一個問題的程度——他和在場的老師們聊政治聊軍事聊經濟聊社會熱點,見解和意見都讓老師們覺得是金石之音,簡直恨不得拿筆記下來。又因為鄧玉梅上大學的女兒也在考慮是否去美國讀書,話題又自然而然轉移到教育問題上,李澤文還表示,如有需要可以幫忙推薦高校和教授。這話換來了鄧玉梅十足的感激,現場的氣氛十分熱烈。
郗羽第一次見識到李澤文把控全場談話氣氛的能力——他在每個話題之間轉換自如,輕而易舉的把全場的談話帶向任何一個方向。
老師們或多或少都能喝點酒,何況現場的氣氛很好,酒過三巡後,包廂裏的談話方向就被李澤文一句“我也是前不久才從小羽那裏知道潘越的事情”帶迴了十四年前。
時間雖然過去十四年,但談起當年的事情,幾位老師還是麵露濃濃的遺憾。
“這件事,怎麽說呢……我教了這麽多年書,唯一一次遇到學生自殺。”
“這種事情本來就不應該發生,一次都嫌多了。”
劉銘剛感慨:“小羽當時也才十二歲吧?那麽小就遇到了這種事情,肯定有陰影。”
彭華東說:“我反正不懂這些孩子在想什麽。輕擲生命,看上去似乎有一種獲得解脫的快感,但卻給親人帶來了永遠的傷害。”
“這麽多年過來,我一想起潘越都覺得很不好過,”鄧玉梅臉上寫滿了歎息,“我是他的班主任,和他交流得比較多。按照現在的說法,他是個很正能量的孩子,就算那段時間發生的事情很多,也實在不像是會尋短見的那種。”
鄧玉梅的判斷和李澤文不謀而合,不過他卻道:“有些崩潰是瞬間發生的,極難以預料。這種事情並不罕見:沒有前兆,沒有導火線,忽然有一天,某人自殺了。”
鄧玉梅搖頭:“這種情況的確可能發生,但我還是覺得潘越當時的心理狀態不應該糟到那個程度。”
“郗羽說當時流言很多,潘越很不好過。”
“沒錯……這種流言對一個孩子來說還是太不友好了,”劉銘剛附和,“所以我對早戀嚴防死守。副作用太大,一不小心鬧出事情,也不好跟學生家長交代。”
“哪那麽容易?現在的孩子早熟,各種媒體日夜熏陶,早就不是十年二十年前了,”周宏傑說著搖頭起來,“那天我上課的時候還有學生傳情書被全班學生被發現,全班都在看那個女生的笑話,也不好處理。”
“別說了,我班上還有用密碼寫情書的呢!也不知道他們哪有那麽多感情抒發。”
大家都笑起來。
彭華東“哎”了一聲:“所以我有時候不想當初中老師的原因,這些孩子啊,還是太幼稚了,用時髦的說法,就是中二。”
初中生是最不理智的一個群體,剛剛進入青春期,身體迅速成長,脫離了幼稚的小學生階段,但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俗稱的“三觀”完全沒有形成,連個輪廓都沒有。他們自我意識過剩,接受外界的事物的能力偏偏又很強,特別想要凸顯出獨一無二的自己,於是仿效流行文化裏的人物,看著人家談戀愛好玩,自己也去談戀愛,但卻根本沒有處理後續麻煩的能力。
鄧玉梅一直聽著其他老師的發言沒有說話,此時才道:“你們說得都對。但在一個普遍中二的群體裏找一個例外的話,那就是潘越。他比一般學生成熟。”
李澤文循循善誘地提問:“是嗎?”
這位潘越曾經的班主任沉思了一會,又放下手裏的杯子,看向郗羽:“有件事我沒告訴你。最開始我懷疑過流言是你傳出去的。小羽,你是什麽學生我還是知道的,我不是說你存心傳播流言,而是無心之失。比如你無意中告訴了其他人,比如你的好朋友,被他們故意傳播出去。”
郗羽默默聽著。
“這件事一出,班上的氛圍對潘越不算很友好,我跟他談過,他是有點難過,但大體還是平靜的。”鄧玉梅陷入到迴憶裏去,“我問他知不知道最初傳播流言的是誰,他說肯定不是你。他當時跟我說,如果你是那種女生,他絕對不會喜歡你了。”
郗羽心中百感交集,覺得鼻尖發酸,不得不努力抿著唇才能控製住自己的情緒。
“他知道不是我……”郗羽輕聲說。
她的每一縷情緒變化都在李澤文的眼中,他輕輕握住她的手,這一幕落在老師們的眼中,成為了兩人又一個感情融洽的鐵證。
鄧玉梅無聲地歎息:“是的。他還跟我說,他知道那個人是誰。”
“啊!”
這件事不論郗羽還是李澤文都聞所未聞。
郗羽瞪大眼睛,急切地追問:“他說了是誰嗎?”
“我當時問過他,他不肯說。我承諾絕對不會去找那個人的麻煩,他依然不告訴我。”
李澤文輕輕拍了拍郗羽放在桌上的手,示意她冷靜,然後道:“他既然不肯說,應當是在維護對方。”
“我想是有這種可能,他說不想把事情搞大了,說等這件事的影響消退就好,”鄧玉梅緩緩道,看她的神情,已經完全陷入了迴憶中去,“潘越出事後,我問了班上的一些學生流言是到底是誰傳的,每個人都說是從別人那裏聽說的,總之根本沒辦法繼續問下去。”
話到最後鄧玉梅語氣輕緩下來,看起來似乎想起了別了事情。
“流言這種事情本來就很難查到源頭,當年那種環境也不適合追究真相。我的班上,不,全年級的氣氛已經很糟糕了,我這樣一問搞得人人自危,需要心理幹涉的學生多得數不過來。而且查出來又有什麽用?學生們大都是14歲不到的未成年人,而他們在此之前基本不知道流言能給別人造成多大傷害。”
這是實情,十分符合社會心理學的客觀規律。
李澤文說:“如果流言沒有造成太大損失的話,傳播流言算不上很大的過錯;但是在一起人命事故後,傳播流言就會變成嚴重的校園欺淩事件,恐懼效應發酵,每個學生第一時間想的恐怕是推卸責任——就算學生們想不到他們的家長也會讓他們想到。”
“就是這樣的。“在座的諸位老師肩膀沉重地垮了下來。
這也是當時警方麵臨的困境:學生們戰戰兢兢,閉上了嘴;老師們壓力太大,不希望橫生枝節;至於校方,他們不關心真相,他們隻有一個目的,那就是低調而隱蔽的處理這件麻煩事。
任何一種情況都對案件調查不利。在十四年後的現在,這種困境不複存在,問題在於,記憶還剩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