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六點半鍾,蘇純從病房穿過樓道,往辦公室走的路上,腦子裏混沌一片,以至與剛從手術室出來,往病房走的婦產科主任廖克難迎麵相遇時候,都沒有站住了叫一聲主任。廖克難卻尚還記得這個在麵試中表現特別優秀的女孩子,站住了,跟蘇純打招唿,微笑問道,“第一天上班,感覺怎麽樣呢?”蘇純有片刻的腦子空白,隨後,猛然站住,條件反射地站直,低頭,手指抓住了白大衣的口袋,緊張而小心地叫了聲‘主任’,然後略微結巴道,“比我實習醫院……更緊張一點。我我,學到了,有更多機會學習。”
“看來壓力不小。”廖克難樂了,衝跟在旁邊的高年住院醫和進修醫生道,“你們去確定一下醫囑都下了,跟家屬談一下注意事項。我跟小蘇聊倆句。”那倆人應聲往病房去了,蘇純不安地抓著白大衣的口袋,必恭必敬筆直地站著,不由得沮喪地猜測秦少白有沒有來得及跟主任抱怨今天自己葷頭打腦的表現,讓這個在麵試時候,在諸多嚴格苛刻,不苟言笑的考官中,看上去最溫和的上司已經對自己失望?
她忐忑地抬起頭,卻見廖主任依舊溫和地笑著,與她目光相對的時候,廖主任伸手拍了拍她肩膀,“一定不容易。比自己想得更難一點,對吧?”
蘇純愣怔了一會兒,然後點頭,慚愧而沮喪地說道,“一上來,我就犯了很多不該犯的錯誤。”
“不該犯的錯誤。”廖主任聽了這話,竟然出了神,過了好一陣,歎了口氣,“做醫生,所有的錯誤,都是不該犯的錯誤。但是我還沒有聽說過一個人,沒有犯過錯誤。這一生都難免要為了避免錯誤而如履薄冰,但是在如履薄冰的同時,卻還必須不斷地告誡自己,要解放思想,大膽嚐試,不要因為謹慎而畏手畏腳。要真正地考慮患者的需要。平衡點究竟又究竟在哪裏呢?”
聽到這幾句聽上去極熟悉的,被從前的老師感慨多次的話,蘇純才要點頭,卻見廖主任的神色並不象在對新人教誨,嘴角竟有一抹澀然的苦笑,一時間倒是怔了。
廖主任搖搖頭,望著蘇純,“不管你真的準備好沒有,這就開始了。”
廖主任的語調很柔軟,但是這種柔軟,讓蘇純覺得有點恍惚和傷感。
樓道裏很安靜,廖主任身後,巨大的玻璃窗外,暮色已經悄沒聲兒地送走了黃昏,外麵很暗,樓道裏的白亮亮的燈光照得廖主任的臉很蒼白。她鼻側和嘴角的皺紋異常的明顯,跟鬢角花白的頭發一起,讓她顯得蒼老而
憔悴。
4周前麵試的時候,蘇純曾經覺得廖主任並不象個近60的女人,那種柔和的優雅高貴,似乎跟傳聞中以診斷精準,手術幹脆利索的婦科腫瘤專家的形象並不太搭配。而此時,這樣的傷感,似乎更不該屬於傳說中的廖克難。
蘇純並不知道,此時,與此間不過4層樓的距離,院長辦公室裏,第一醫院才上任不到半年的青年院長淩遠和另外倆個副院長,書記,院辦公室主任,圍著會議桌坐著,桌上散放著若幹訴訟文件,報紙報道,甚至是還沒播發的電視專題節目的通稿。
四年前由廖克難主診主刀手術的28歲的早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行清除腫瘤保留生育功能手術,術後恢複良好;8個月前,該患者正常妊娠,而6個月前,產檢時發現腫瘤複發,再次求診於廖克難。廖克難經與家人討論,在患者本人強烈反對的情況下堅持引產,化療,行根治手術,但是手術後3個月,癌細胞多處轉移,2個月前,患者因腫瘤腦轉移死亡。1個月前,患者的母親心髒病發作去世,半個月前,死者的父親與丈夫將廖克難告上法庭的同時,將兩屍三命的悲慘故事記錄下來,連死者照片一起,通過家裏關係發送至各大媒體。
諸多類似‘專家還是磚家?該以患者生命為優先考慮時候,錯誤判斷,造成複發隱患;該考慮將為人母心理承受能力的時刻,簡單粗暴,以花費不菲的無效治療剝奪了小生命的生存權利,最終兩屍三命,造成對家人不可彌補的傷害。’的文章如雪片般起。隻是采訪雖多,經醫院辦公室周旋,幾個重要媒體卻都尚按下不發,等待醫院方的態度。
“為35歲以下的早期卵巢癌患者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療,本身已經被廣泛接受,從統計學上,保守手術和傳統根治手術並沒有明顯的愈後上的差異,”,出身婦產科的業務副院長程秀雲沉聲說道,“而妊娠婦女腫瘤複發之後的處置,我相信廖主任一定遵尋了如今被大多數學者公認的方式。醫學沒有絕對,在這種狀態下醫生最終隻能做出自己的判斷。沒有哪個專家能保證判斷的一定正確。至於不正確是否等於醫療疏忽,隻能等專家組做判斷。”
“這會是一個冗長的過程。”書記皺眉輕輕敲著桌麵,“那些專題節目,未必肯等專業判斷出來再開始報道。而就算他們秉承客觀報道的原則,隻把事實陳述出來,就光兩次不正確的判斷,2屍3命的事實……”
“什麽叫做不正確的判斷?”副院長不滿地打斷他,“生命科學,不是所有‘正確’的判斷的
結果就是痊愈。至少,不是所有我們從醫學教科書上學的,如今的醫療綱領所認定的‘正確’判斷就能帶來痊愈的結果。如果因為並未痊愈就來推出臨床醫生做錯了判斷,那麽我們一線臨床醫生,集體下崗,我敢說沒有一個人,職業生涯中做的都是正確判斷。”
“老程,你不用欺我不是學臨床的出身,來跟我咬文嚼字。”書記略微不滿,“我怎麽也在醫院工作了33年。多少也是有了解的。可是你要知道,看報紙看電視的人,絕大多數不是學臨床出身,而且也沒有在醫院工作33年。”
“那又能怎麽樣?這種事情也不是第一次,這些年哪個月我們沒有醫療糾紛?”程副院長一推跟前的報紙,“報來報去罵來罵去,我們的患者還是那麽多。我一個該限量20人的門診總要看40多,連上廁所的功夫都沒有!”
“這次不太一樣,一是確實太慘,二是,”書記再度苦笑,瞧了淩遠一眼,“老寥第一個手術是在柳樹街醫院做的。不是在本院。大部分報出來的,沒有提到這個問題。少數跟我們暗示這個問題的,我們都通過各種關係拖住了。死者家屬倒是沒有特別提出這方麵的說法,隻集中在錯誤判斷,專家不專上----這些,報就報,其實我們不怕。但是時間拖長,我們不做出讓患者家屬滿意的處置,他們會不會想到這個關鍵,可是難說。把問題扯到這上麵,可就糾纏不清麻煩沒完了。這不隻是媒體寫寫譴責文章,老百姓罵罵的問題。”
很長一段時間的沉默。
這些年來,各大醫院的王牌科室,從來人滿為患,更尤其是知名專家的手術,如在本院進行,往往會要排到幾個月後。而一些名氣不大的小醫院,卻經常病床利用率不到一半。最先是若幹專家私下在休息時間去其他醫院手術,後來興起醫療中介,再後來,各個科室本身就跟許多本地甚至外地的醫院有了合作,會介紹住不進來本院的病人到‘合作’醫院就診。而專家,也會定時去該醫院出診。自此,這種‘合作’就不再僅僅限製於專家的業餘時間,成了在院務會上不用提起的常規。而這部分收入,也成了醫院創收的很大一部分收入。
而不同級別的醫院之間合作,本身就有各種形式,有類似這樣主要以專家本身和醫院創收為目的的合作,也有支持當地醫院基礎建設的,由國家,衛生部下達任務的合作。前者在客觀上也提高了下級醫院的水平,而後者,在上級醫院已經完成了國家安排的任務之後,也不乏有與下級醫院,繼續進行類似前者那樣合作的可能。
這是一筆被上頭默認的,卻沒有明確批文,不太禁得起追查,放大,明細的賬。
而隨著近年來醫患關係成為社會問題的焦點,種種不足夠符合名文規定的醫療行為,尤其是與醫院創利相關時候,一旦出現類似屬於醫學科學局限,難以避免的不良醫療結局,都是媒體揭露報道的焦點,報道並不會集中在討論臨床診斷和醫學科研上,而是集中在以這樣的例子,來證明醫德淪喪就是如今醫患問題尖銳化的原因上。而隨著近年醫患矛盾的越發尖銳,被認為是代表著全國醫療單位臨床水平,科研與醫德作風的高端水平的幾家大醫院,一貫被各類媒體密切關注。
尤其是自2年前,淩遠任行政副院長之後,管理改革自他所在的大外科起,逐漸在全院範圍內全麵開展,改革注重效率,盡力優化一切冗雜程序,淩遠提出‘拿錢來買員工那些可以分流給清潔工,保姆,計程車司機的精力時間,而讓他們做他們更專長做,而清潔工,保姆,計程車司機無法做的事情’這個讓一部分人拍案叫好,另一部分人斥責傲慢,甚至提升到‘破壞社會和諧’高度的理念。
叫好與叫罵的聲音都甚高,叫好的人將這位十四歲上大學,24歲拿到博士學位,28歲在德國進修器官移植同時修滿衛生管理學學分,在德國考下行醫執照,卻在31歲上應邀迴國主持第一醫院大外科工作,同時在肝髒移植,纖維血管外科專業上的成績讓諸多前輩稱讚,32歲任行政副院長,同年底,成為係統曆史上,最年輕的院長的人讚為不世出的奇才,中國醫療界未來的希望;而叫罵的,則指責他滿口銅臭,滿腦將人分為三六九等的勢力惡俗念頭,毫無妙手仁心,衝高奉獻的白衣天使的情操。
無論叫好與叫罵,都沒有影響淩遠一點點一步步將管理改革進行下去的步伐,淩遠主持工作之後,第一醫院醫生們的單位工作量變得更大,但同時,收入幾乎翻了一倍。而這讓收入翻倍的錢,很多都是來自於‘合作醫院’的收入。
下去出診過做過手術的專家,自不止廖克難一個。事實上,第一醫院類似婦產科,外科,心內科等全國排名靠前的,患流量極高的所有科室的所有專家,無一例外地,都去過。都還在輪流去。
之前,已經有零星的批評文章,批評這種‘專家走穴’式的合作,甚至曾在電視台,有過正方和反方的辯論。但是,當時,並沒有出現過與‘專家走穴’在其他醫院手術後的患者死亡。
臨床上,死人,永遠不可避免,然而
若死人可以與某種被爭論的情況相聯係,就可能是翻天覆地的大事。
“程老師,”淩遠終於張口,沿了學生時代的稱唿,“您跟廖老師談一談,讓她辭去婦產科主任的職務。如果她願意提前退休,我們會在內部做調整,按正常退休的福利待遇。我或者,我也可以介紹她去任何一家美資或者日資私立醫院高聘,到退休年齡,退休的福利也照舊。老閻,”他轉向另外一位副院長,“幾家主要媒體,找負責人投其所好地打點一下。讓他們這樣說,我們院方認真地討論了,檢討了,臨床上的過失與否,我們在繼續等待專家組論斷,一方麵,我們深切同情患者。深切為患者全家得悲劇感到難過。也在反思這種我國的醫療傳統上,本本主義,忽略患者心理需求,漠視胎兒生存權利的陳舊的概念。老閻,你可以跟他們談談,確實類似情況,在國內廣泛地不太重視胎兒的生存權利,而西方發達國家,往往有多元化的處理方式,尤其尊重患者本人的意見。另外,表示一下,我們在此也認識到老專家如何跟上新概念的問題。不要固守成見,以多年的‘經驗’處置,應該解放思想,多學習,多更新知識,跟上目前的醫療新形式。跟他們講,廖大夫也為此非常慚愧和痛心,認為自己不再適合領導婦產科,提前辭職退休。”
“好。”閻副院長心領神會地點頭,“我了解了。就是引他們把報道與指責的重點放在在我們本院做的二次手術上。局限在醫療概念上。不要扯太遠。”
“該打點地一定要打點。”淩遠微微皺眉,想了想,“那個老爺子,應該也是咱們醫院的老患者,最近好像還準備做支架。因為出事,耽擱了。跟心內趙主任打個招唿,以後給他一切開綠燈。還有,進口支架不能報銷的部分,給我做個報告,我找個辦法把大頭減免了。”
“淩院長,”程副院長豁地站起來,不能置信地對淩遠道,“你這根本就是要犧牲了老廖。思想跟不上新形式?沒有學習新知識?陳舊,老化?淩遠,你也是做臨床科學的,這樣說話,那不是不懂,是故意睜眼說瞎話!你如果不了解老廖是什麽樣的人,如果不了解婦產科腫瘤,尤其是卵巢腫瘤如今的最新的處置概念,你去問問你母親!老廖是什麽樣的人?下去手術,她是拿真功夫和自己的名聲,一直在給醫院賺錢!也從沒從良心上虧對病人。我們婦產科向來是盈利大戶,壓力自不是其他科室可比。是我們在養著虧損科室,是老廖他們這樣的專家,在養著職業病科室,傳染病科室,兒科……這些必須有但是年年虧損的科室!淩遠,咱們可不
能這樣啊,人活一輩子,就要退休了,一直兢兢業業地工作,到了這個歲數,你給她這個結果,那是否定了她的三十多年。別說什麽福利,高聘,這些對她都沒有清白名聲重要。淩遠,你去問問你的父母,做了一輩子醫生,到了這個歲數,最在意的,是什麽?”程副院長說到後來,竟自眼圈紅了。
“我不需要問他們,他們沒辦法給我答案。我父母親做臨床工作的年代,不存在這樣多的糾紛。”淩遠平靜地道,“在他們作管理工作的時代,更沒有那麽多進口藥,沒有那麽多先進的治療方法,國家的撥款,可以支付醫院的正常營運。不存在著計劃經濟下的醫院體係與如今市場經濟大環境的衝擊和矛盾。”
他站起來,“我這個院長,如今可以算是一個非法集資者,讓生存在市場經濟大環境之下的員工們,可以心理平衡地工作。至於說,什麽時候穿了這個其實誰都知道但是一直不點破的幫,什麽時候這層爛紗布徹底被撕破,撕破之後我該怎麽處理善後,醫院又能怎麽樣,我並不知道。如今我在努力把非法合法化,做個拿到明確上級批文的,遵紀守法的好集資者,第一,我希望你們所有人在我做這個努力的時候,給我應有的支持,第二,我會盡一切努力讓非法變合法之前,非法的事實依舊讓這層破紗布蓋著。”
淩遠說罷,衝其他人微微示意,拿起車鑰匙,轉身走出了辦公室。
六點半鍾,蘇純從病房穿過樓道,往辦公室走的路上,腦子裏混沌一片,以至與剛從手術室出來,往病房走的婦產科主任廖克難迎麵相遇時候,都沒有站住了叫一聲主任。廖克難卻尚還記得這個在麵試中表現特別優秀的女孩子,站住了,跟蘇純打招唿,微笑問道,“第一天上班,感覺怎麽樣呢?”蘇純有片刻的腦子空白,隨後,猛然站住,條件反射地站直,低頭,手指抓住了白大衣的口袋,緊張而小心地叫了聲‘主任’,然後略微結巴道,“比我實習醫院……更緊張一點。我我,學到了,有更多機會學習。”
“看來壓力不小。”廖克難樂了,衝跟在旁邊的高年住院醫和進修醫生道,“你們去確定一下醫囑都下了,跟家屬談一下注意事項。我跟小蘇聊倆句。”那倆人應聲往病房去了,蘇純不安地抓著白大衣的口袋,必恭必敬筆直地站著,不由得沮喪地猜測秦少白有沒有來得及跟主任抱怨今天自己葷頭打腦的表現,讓這個在麵試時候,在諸多嚴格苛刻,不苟言笑的考官中,看上去最溫和的上司已經對自己失望?
她忐忑地抬起頭,卻見廖主任依舊溫和地笑著,與她目光相對的時候,廖主任伸手拍了拍她肩膀,“一定不容易。比自己想得更難一點,對吧?”
蘇純愣怔了一會兒,然後點頭,慚愧而沮喪地說道,“一上來,我就犯了很多不該犯的錯誤。”
“不該犯的錯誤。”廖主任聽了這話,竟然出了神,過了好一陣,歎了口氣,“做醫生,所有的錯誤,都是不該犯的錯誤。但是我還沒有聽說過一個人,沒有犯過錯誤。這一生都難免要為了避免錯誤而如履薄冰,但是在如履薄冰的同時,卻還必須不斷地告誡自己,要解放思想,大膽嚐試,不要因為謹慎而畏手畏腳。要真正地考慮患者的需要。平衡點究竟又究竟在哪裏呢?”
聽到這幾句聽上去極熟悉的,被從前的老師感慨多次的話,蘇純才要點頭,卻見廖主任的神色並不象在對新人教誨,嘴角竟有一抹澀然的苦笑,一時間倒是怔了。
廖主任搖搖頭,望著蘇純,“不管你真的準備好沒有,這就開始了。”
廖主任的語調很柔軟,但是這種柔軟,讓蘇純覺得有點恍惚和傷感。
樓道裏很安靜,廖主任身後,巨大的玻璃窗外,暮色已經悄沒聲兒地送走了黃昏,外麵很暗,樓道裏的白亮亮的燈光照得廖主任的臉很蒼白。她鼻側和嘴角的皺紋異常的明顯,跟鬢角花白的頭發一起,讓她顯得蒼老而
憔悴。
4周前麵試的時候,蘇純曾經覺得廖主任並不象個近60的女人,那種柔和的優雅高貴,似乎跟傳聞中以診斷精準,手術幹脆利索的婦科腫瘤專家的形象並不太搭配。而此時,這樣的傷感,似乎更不該屬於傳說中的廖克難。
蘇純並不知道,此時,與此間不過4層樓的距離,院長辦公室裏,第一醫院才上任不到半年的青年院長淩遠和另外倆個副院長,書記,院辦公室主任,圍著會議桌坐著,桌上散放著若幹訴訟文件,報紙報道,甚至是還沒播發的電視專題節目的通稿。
四年前由廖克難主診主刀手術的28歲的早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行清除腫瘤保留生育功能手術,術後恢複良好;8個月前,該患者正常妊娠,而6個月前,產檢時發現腫瘤複發,再次求診於廖克難。廖克難經與家人討論,在患者本人強烈反對的情況下堅持引產,化療,行根治手術,但是手術後3個月,癌細胞多處轉移,2個月前,患者因腫瘤腦轉移死亡。1個月前,患者的母親心髒病發作去世,半個月前,死者的父親與丈夫將廖克難告上法庭的同時,將兩屍三命的悲慘故事記錄下來,連死者照片一起,通過家裏關係發送至各大媒體。
諸多類似‘專家還是磚家?該以患者生命為優先考慮時候,錯誤判斷,造成複發隱患;該考慮將為人母心理承受能力的時刻,簡單粗暴,以花費不菲的無效治療剝奪了小生命的生存權利,最終兩屍三命,造成對家人不可彌補的傷害。’的文章如雪片般起。隻是采訪雖多,經醫院辦公室周旋,幾個重要媒體卻都尚按下不發,等待醫院方的態度。
“為35歲以下的早期卵巢癌患者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療,本身已經被廣泛接受,從統計學上,保守手術和傳統根治手術並沒有明顯的愈後上的差異,”,出身婦產科的業務副院長程秀雲沉聲說道,“而妊娠婦女腫瘤複發之後的處置,我相信廖主任一定遵尋了如今被大多數學者公認的方式。醫學沒有絕對,在這種狀態下醫生最終隻能做出自己的判斷。沒有哪個專家能保證判斷的一定正確。至於不正確是否等於醫療疏忽,隻能等專家組做判斷。”
“這會是一個冗長的過程。”書記皺眉輕輕敲著桌麵,“那些專題節目,未必肯等專業判斷出來再開始報道。而就算他們秉承客觀報道的原則,隻把事實陳述出來,就光兩次不正確的判斷,2屍3命的事實……”
“什麽叫做不正確的判斷?”副院長不滿地打斷他,“生命科學,不是所有‘正確’的判斷的
結果就是痊愈。至少,不是所有我們從醫學教科書上學的,如今的醫療綱領所認定的‘正確’判斷就能帶來痊愈的結果。如果因為並未痊愈就來推出臨床醫生做錯了判斷,那麽我們一線臨床醫生,集體下崗,我敢說沒有一個人,職業生涯中做的都是正確判斷。”
“老程,你不用欺我不是學臨床的出身,來跟我咬文嚼字。”書記略微不滿,“我怎麽也在醫院工作了33年。多少也是有了解的。可是你要知道,看報紙看電視的人,絕大多數不是學臨床出身,而且也沒有在醫院工作33年。”
“那又能怎麽樣?這種事情也不是第一次,這些年哪個月我們沒有醫療糾紛?”程副院長一推跟前的報紙,“報來報去罵來罵去,我們的患者還是那麽多。我一個該限量20人的門診總要看40多,連上廁所的功夫都沒有!”
“這次不太一樣,一是確實太慘,二是,”書記再度苦笑,瞧了淩遠一眼,“老寥第一個手術是在柳樹街醫院做的。不是在本院。大部分報出來的,沒有提到這個問題。少數跟我們暗示這個問題的,我們都通過各種關係拖住了。死者家屬倒是沒有特別提出這方麵的說法,隻集中在錯誤判斷,專家不專上----這些,報就報,其實我們不怕。但是時間拖長,我們不做出讓患者家屬滿意的處置,他們會不會想到這個關鍵,可是難說。把問題扯到這上麵,可就糾纏不清麻煩沒完了。這不隻是媒體寫寫譴責文章,老百姓罵罵的問題。”
很長一段時間的沉默。
這些年來,各大醫院的王牌科室,從來人滿為患,更尤其是知名專家的手術,如在本院進行,往往會要排到幾個月後。而一些名氣不大的小醫院,卻經常病床利用率不到一半。最先是若幹專家私下在休息時間去其他醫院手術,後來興起醫療中介,再後來,各個科室本身就跟許多本地甚至外地的醫院有了合作,會介紹住不進來本院的病人到‘合作’醫院就診。而專家,也會定時去該醫院出診。自此,這種‘合作’就不再僅僅限製於專家的業餘時間,成了在院務會上不用提起的常規。而這部分收入,也成了醫院創收的很大一部分收入。
而不同級別的醫院之間合作,本身就有各種形式,有類似這樣主要以專家本身和醫院創收為目的的合作,也有支持當地醫院基礎建設的,由國家,衛生部下達任務的合作。前者在客觀上也提高了下級醫院的水平,而後者,在上級醫院已經完成了國家安排的任務之後,也不乏有與下級醫院,繼續進行類似前者那樣合作的可能。
這是一筆被上頭默認的,卻沒有明確批文,不太禁得起追查,放大,明細的賬。
而隨著近年來醫患關係成為社會問題的焦點,種種不足夠符合名文規定的醫療行為,尤其是與醫院創利相關時候,一旦出現類似屬於醫學科學局限,難以避免的不良醫療結局,都是媒體揭露報道的焦點,報道並不會集中在討論臨床診斷和醫學科研上,而是集中在以這樣的例子,來證明醫德淪喪就是如今醫患問題尖銳化的原因上。而隨著近年醫患矛盾的越發尖銳,被認為是代表著全國醫療單位臨床水平,科研與醫德作風的高端水平的幾家大醫院,一貫被各類媒體密切關注。
尤其是自2年前,淩遠任行政副院長之後,管理改革自他所在的大外科起,逐漸在全院範圍內全麵開展,改革注重效率,盡力優化一切冗雜程序,淩遠提出‘拿錢來買員工那些可以分流給清潔工,保姆,計程車司機的精力時間,而讓他們做他們更專長做,而清潔工,保姆,計程車司機無法做的事情’這個讓一部分人拍案叫好,另一部分人斥責傲慢,甚至提升到‘破壞社會和諧’高度的理念。
叫好與叫罵的聲音都甚高,叫好的人將這位十四歲上大學,24歲拿到博士學位,28歲在德國進修器官移植同時修滿衛生管理學學分,在德國考下行醫執照,卻在31歲上應邀迴國主持第一醫院大外科工作,同時在肝髒移植,纖維血管外科專業上的成績讓諸多前輩稱讚,32歲任行政副院長,同年底,成為係統曆史上,最年輕的院長的人讚為不世出的奇才,中國醫療界未來的希望;而叫罵的,則指責他滿口銅臭,滿腦將人分為三六九等的勢力惡俗念頭,毫無妙手仁心,衝高奉獻的白衣天使的情操。
無論叫好與叫罵,都沒有影響淩遠一點點一步步將管理改革進行下去的步伐,淩遠主持工作之後,第一醫院醫生們的單位工作量變得更大,但同時,收入幾乎翻了一倍。而這讓收入翻倍的錢,很多都是來自於‘合作醫院’的收入。
下去出診過做過手術的專家,自不止廖克難一個。事實上,第一醫院類似婦產科,外科,心內科等全國排名靠前的,患流量極高的所有科室的所有專家,無一例外地,都去過。都還在輪流去。
之前,已經有零星的批評文章,批評這種‘專家走穴’式的合作,甚至曾在電視台,有過正方和反方的辯論。但是,當時,並沒有出現過與‘專家走穴’在其他醫院手術後的患者死亡。
臨床上,死人,永遠不可避免,然而
若死人可以與某種被爭論的情況相聯係,就可能是翻天覆地的大事。
“程老師,”淩遠終於張口,沿了學生時代的稱唿,“您跟廖老師談一談,讓她辭去婦產科主任的職務。如果她願意提前退休,我們會在內部做調整,按正常退休的福利待遇。我或者,我也可以介紹她去任何一家美資或者日資私立醫院高聘,到退休年齡,退休的福利也照舊。老閻,”他轉向另外一位副院長,“幾家主要媒體,找負責人投其所好地打點一下。讓他們這樣說,我們院方認真地討論了,檢討了,臨床上的過失與否,我們在繼續等待專家組論斷,一方麵,我們深切同情患者。深切為患者全家得悲劇感到難過。也在反思這種我國的醫療傳統上,本本主義,忽略患者心理需求,漠視胎兒生存權利的陳舊的概念。老閻,你可以跟他們談談,確實類似情況,在國內廣泛地不太重視胎兒的生存權利,而西方發達國家,往往有多元化的處理方式,尤其尊重患者本人的意見。另外,表示一下,我們在此也認識到老專家如何跟上新概念的問題。不要固守成見,以多年的‘經驗’處置,應該解放思想,多學習,多更新知識,跟上目前的醫療新形式。跟他們講,廖大夫也為此非常慚愧和痛心,認為自己不再適合領導婦產科,提前辭職退休。”
“好。”閻副院長心領神會地點頭,“我了解了。就是引他們把報道與指責的重點放在在我們本院做的二次手術上。局限在醫療概念上。不要扯太遠。”
“該打點地一定要打點。”淩遠微微皺眉,想了想,“那個老爺子,應該也是咱們醫院的老患者,最近好像還準備做支架。因為出事,耽擱了。跟心內趙主任打個招唿,以後給他一切開綠燈。還有,進口支架不能報銷的部分,給我做個報告,我找個辦法把大頭減免了。”
“淩院長,”程副院長豁地站起來,不能置信地對淩遠道,“你這根本就是要犧牲了老廖。思想跟不上新形式?沒有學習新知識?陳舊,老化?淩遠,你也是做臨床科學的,這樣說話,那不是不懂,是故意睜眼說瞎話!你如果不了解老廖是什麽樣的人,如果不了解婦產科腫瘤,尤其是卵巢腫瘤如今的最新的處置概念,你去問問你母親!老廖是什麽樣的人?下去手術,她是拿真功夫和自己的名聲,一直在給醫院賺錢!也從沒從良心上虧對病人。我們婦產科向來是盈利大戶,壓力自不是其他科室可比。是我們在養著虧損科室,是老廖他們這樣的專家,在養著職業病科室,傳染病科室,兒科……這些必須有但是年年虧損的科室!淩遠,咱們可不
能這樣啊,人活一輩子,就要退休了,一直兢兢業業地工作,到了這個歲數,你給她這個結果,那是否定了她的三十多年。別說什麽福利,高聘,這些對她都沒有清白名聲重要。淩遠,你去問問你的父母,做了一輩子醫生,到了這個歲數,最在意的,是什麽?”程副院長說到後來,竟自眼圈紅了。
“我不需要問他們,他們沒辦法給我答案。我父母親做臨床工作的年代,不存在這樣多的糾紛。”淩遠平靜地道,“在他們作管理工作的時代,更沒有那麽多進口藥,沒有那麽多先進的治療方法,國家的撥款,可以支付醫院的正常營運。不存在著計劃經濟下的醫院體係與如今市場經濟大環境的衝擊和矛盾。”
他站起來,“我這個院長,如今可以算是一個非法集資者,讓生存在市場經濟大環境之下的員工們,可以心理平衡地工作。至於說,什麽時候穿了這個其實誰都知道但是一直不點破的幫,什麽時候這層爛紗布徹底被撕破,撕破之後我該怎麽處理善後,醫院又能怎麽樣,我並不知道。如今我在努力把非法合法化,做個拿到明確上級批文的,遵紀守法的好集資者,第一,我希望你們所有人在我做這個努力的時候,給我應有的支持,第二,我會盡一切努力讓非法變合法之前,非法的事實依舊讓這層破紗布蓋著。”
淩遠說罷,衝其他人微微示意,拿起車鑰匙,轉身走出了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