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紫醉金迷(3)
簪中錄:女宦官的宮闈秘事 作者:側側輕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陳念娘說道:“我當年與師姐馮憶娘一起在老師門下學藝,兩人感情甚好。此後多年兩人相互扶持,相依為伴。前幾月憶娘忽然向我告辭,說自己要護送故人之女到長安,多則三四月,少則一兩月就迴。可如今她走了已經有五個多月,不但整個人毫無音訊,而且,我問遍了所有人,發現居然沒有一個人知道她到長安來何事,又是護送何人,隻好一個人上京來打探消息。誰知不但一直尋人無門,身邊的盤纏也用盡了。幸好遇見了幾位當初的師兄弟,介紹我到此鬻藝,才得以覲見貴人。”
李潤笑道:“我知曉你的意思,是希望能幫你尋找師姐的下落,是不是?”
“正是,若能得到師姐下落,真是感恩不盡!”
李潤說道:“不過長安說大不大,說小不小,這樣吧,我給你寫一封信,你可以去戶部衙門,讓他們幫你畫一張影圖去尋訪一下。”
陳念娘欣喜過望,朝他深深下拜,又說:“也不必麻煩特地畫圖了,我身邊有我與師姐前些年一起繪的小像,我一直帶在身邊的,與我們十分相像,拿過去給他們過目便可以。”
“那再好不過了,你把小像交給我們吧,我先寫信。”
李舒白一個眼神,黃梓瑕乖乖地又到門口,去向店家要了筆墨。李潤在旁邊寫信,陳念娘坐在琴前,將琴弦一一調整。黃梓瑕坐在她對麵,幫著她將鬆香粉盒打開,細細抹過琴弦。
陳念娘因為剛剛她的細心,所以十分喜歡她,看著她的手,問:“小公公可會彈琴?”
“之前學過琵琶和箜篌,但沒有耐性,所以都隻學了一點點,就荒廢掉了。”
“可惜了,你的手是十分適合彈琴的。”
黃梓瑕有點詫異,說:“之前沒有人說過我的手掌好看。”
“你的手掌看起來比較有力,而且彈琴或者琵琶的話,手掌是需要稍大一點,按弦的時候可以跨度大一些。”
黃梓瑕笑一笑,說:“估計是以前喜歡擊鞠,所以就成這樣了。”
一說到擊鞠,李汭就湊過來了:“咦,你這小宦官也喜歡打馬球?改天我們打球,叫上你。”
黃梓瑕趕緊說:“隻是以前曾打過一兩局而已。”
“真看不出來,你這單薄小身板居然還敢打馬球,那可是動不動就缺胳膊斷腿的事。”李汭說著,伸手去捏他的肩膀,黃梓瑕稍微向後偏了一偏,看了李舒白一眼,他卻視若無睹,隻輕輕
地咳嗽了一下。
李汭聽得李舒白一聲輕咳,訕笑著轉身走迴來,坐在他身邊。黃梓瑕繼續低頭整理鬆香粉,偶爾一抬頭,看見陳念娘低垂的麵容,高高的鼻梁和小小的下巴,心裏想,她和自己的娘,輪廓真有點相似呢。
不知不覺就對她有了親近的心,沒事找事也問:“念娘,如果我真要學琴的話,要從哪些曲子學起比較好?”
“初學的話,《清憶》、《常思》、《東籬菊》都是入門的好曲子,時人喜歡,譜子也簡單,上手容易。”
黃梓瑕忽然想起一事,便問:“如果用《流水》入門呢?”
“小公公說笑了,《流水》要彈好非常難,就算是我師父當年彈《流水》,也常歎自己未能臻於化境,彈不到妙處。”
“那,有沒有哪首入門曲目的名字,是流字開頭的呢?”
陳念娘略一思索,說:“我在江南這麽久,教過的曲目也不少,但不記得哪首琴曲的開頭是流字。”
“差不多同音的,如柳、留、六之類的呢?”
“有一個六幺,但這是琵琶大曲。說到柳的話,還有個折柳,倒是簡單易學的。”
黃梓瑕搖頭,說:“不是折柳,是第一個字就是柳字的。”
陳念娘思忖著,忽然輕輕哎喲了一聲,說:“倒還真有一首,簡單易學,不過這曲子柔軟纏綿,在揚州坊間倒是流行,像我們雲韶苑的很多姑娘們就會在剛開始彈琴的時候學一學,我也會教一下。那曲名,叫做《柳綿》。但像公公你是京中的人,又身處王府貴地,必定是不知道的。”
黃梓瑕想著羞怯靦腆的王若,頗有些尷尬,說:“那料想不是。”
“我想也是,市井俗樂,好人家的女孩子是不學的。”
兩人正說著,李潤的書信已經寫好,蓋了自己印鑒。
黃梓瑕對長安熟悉,便跟著陳念娘去取了她和馮憶娘的小像,讓陳念娘放寬心將事情交給她,然後便隨手打開那個小卷軸看了一看。
小像上是兩個女子,一坐一立。坐著的是陳念娘,果然繪得十分相像,眉眼生動傳神。而站著的人依靠在陳念娘身上,微笑的眉眼彎如新月,雖然四十來歲了,卻依然有種說不出的嫵媚風韻。
黃梓瑕凝神看著畫上那個女子,問:“這位就是馮憶娘了?”
“是啊,我師姐生得很美。”
“看得出來,春
蘭秋菊,都是美人。”黃梓瑕慢慢地說。
“我師姐的風韻姿態才是極美,畫像上卻難以表現,到你看見她的時候,必定就明白的。”陳念娘笑道。
是啊,隻有親眼看見才能感受那種可親的韻味。黃梓瑕心說,你卻不知我前幾日剛剛見過她,就在長安郊外,她和夔王未來的王妃王若同車,還邀了自己一起同行。
琅琊王家的女兒,和一個來自揚州雲韶苑的琴師同行,還一直聲稱她是自己家人——王若身上奇怪的事情,看起來還真不少。
這樣看來,所謂的故人之女,應該就是王若?而王若,一個出身琅琊王家的世家高門閨秀,她的父母又怎麽會和馮憶娘相熟,甚至將自己的女兒托付給她,相攜前往長安呢?
她想了想,決定還是不對陳念娘明言,畢竟世間長相相似的人頗多,還是先假裝不知道,或許戶部那邊有登記馮憶娘的資料,看看到底琅琊王家對她的身份是怎麽寫的。
她收起小像,麵色如常地告別了陳念娘,上了馬車。
陳念娘在她上車之時,又想起什麽,指著她懷中的小像說:“畫像較小,沒有畫出來,其實憶娘的左眉間有顆一黑痣,見過她的人該會注意到。”
黃梓瑕仔細想一想那日在王若馬車上的婦人,卻隻記得她額前戴著一個抹額,不偏不倚將眉間遮住了。
她有點懊喪,便先點頭記下了。馬車起步,向著戶部而行。
本朝三省六部都在皇城之內。她進了安上門,向著戶部行去。當天當值的胡知事十分熱心,幫她查了近幾個月來進京女子的檔案,最後不是年紀對不上,就是相貌描述對不上,並沒有查到一個名叫馮憶娘的人。
她向胡知事致謝之後,轉身似乎想要走,又想起什麽,尷尬地笑著湊近那位知事,低聲說:“胡知事,我有個不情之請,還想請您幫我一二,不知可不可以……”
“小公公有話盡管吩咐。”夔王如今在朝中權勢日重,胡知事自然不敢怠慢他身邊人,趕緊拱手。
李潤笑道:“我知曉你的意思,是希望能幫你尋找師姐的下落,是不是?”
“正是,若能得到師姐下落,真是感恩不盡!”
李潤說道:“不過長安說大不大,說小不小,這樣吧,我給你寫一封信,你可以去戶部衙門,讓他們幫你畫一張影圖去尋訪一下。”
陳念娘欣喜過望,朝他深深下拜,又說:“也不必麻煩特地畫圖了,我身邊有我與師姐前些年一起繪的小像,我一直帶在身邊的,與我們十分相像,拿過去給他們過目便可以。”
“那再好不過了,你把小像交給我們吧,我先寫信。”
李舒白一個眼神,黃梓瑕乖乖地又到門口,去向店家要了筆墨。李潤在旁邊寫信,陳念娘坐在琴前,將琴弦一一調整。黃梓瑕坐在她對麵,幫著她將鬆香粉盒打開,細細抹過琴弦。
陳念娘因為剛剛她的細心,所以十分喜歡她,看著她的手,問:“小公公可會彈琴?”
“之前學過琵琶和箜篌,但沒有耐性,所以都隻學了一點點,就荒廢掉了。”
“可惜了,你的手是十分適合彈琴的。”
黃梓瑕有點詫異,說:“之前沒有人說過我的手掌好看。”
“你的手掌看起來比較有力,而且彈琴或者琵琶的話,手掌是需要稍大一點,按弦的時候可以跨度大一些。”
黃梓瑕笑一笑,說:“估計是以前喜歡擊鞠,所以就成這樣了。”
一說到擊鞠,李汭就湊過來了:“咦,你這小宦官也喜歡打馬球?改天我們打球,叫上你。”
黃梓瑕趕緊說:“隻是以前曾打過一兩局而已。”
“真看不出來,你這單薄小身板居然還敢打馬球,那可是動不動就缺胳膊斷腿的事。”李汭說著,伸手去捏他的肩膀,黃梓瑕稍微向後偏了一偏,看了李舒白一眼,他卻視若無睹,隻輕輕
地咳嗽了一下。
李汭聽得李舒白一聲輕咳,訕笑著轉身走迴來,坐在他身邊。黃梓瑕繼續低頭整理鬆香粉,偶爾一抬頭,看見陳念娘低垂的麵容,高高的鼻梁和小小的下巴,心裏想,她和自己的娘,輪廓真有點相似呢。
不知不覺就對她有了親近的心,沒事找事也問:“念娘,如果我真要學琴的話,要從哪些曲子學起比較好?”
“初學的話,《清憶》、《常思》、《東籬菊》都是入門的好曲子,時人喜歡,譜子也簡單,上手容易。”
黃梓瑕忽然想起一事,便問:“如果用《流水》入門呢?”
“小公公說笑了,《流水》要彈好非常難,就算是我師父當年彈《流水》,也常歎自己未能臻於化境,彈不到妙處。”
“那,有沒有哪首入門曲目的名字,是流字開頭的呢?”
陳念娘略一思索,說:“我在江南這麽久,教過的曲目也不少,但不記得哪首琴曲的開頭是流字。”
“差不多同音的,如柳、留、六之類的呢?”
“有一個六幺,但這是琵琶大曲。說到柳的話,還有個折柳,倒是簡單易學的。”
黃梓瑕搖頭,說:“不是折柳,是第一個字就是柳字的。”
陳念娘思忖著,忽然輕輕哎喲了一聲,說:“倒還真有一首,簡單易學,不過這曲子柔軟纏綿,在揚州坊間倒是流行,像我們雲韶苑的很多姑娘們就會在剛開始彈琴的時候學一學,我也會教一下。那曲名,叫做《柳綿》。但像公公你是京中的人,又身處王府貴地,必定是不知道的。”
黃梓瑕想著羞怯靦腆的王若,頗有些尷尬,說:“那料想不是。”
“我想也是,市井俗樂,好人家的女孩子是不學的。”
兩人正說著,李潤的書信已經寫好,蓋了自己印鑒。
黃梓瑕對長安熟悉,便跟著陳念娘去取了她和馮憶娘的小像,讓陳念娘放寬心將事情交給她,然後便隨手打開那個小卷軸看了一看。
小像上是兩個女子,一坐一立。坐著的是陳念娘,果然繪得十分相像,眉眼生動傳神。而站著的人依靠在陳念娘身上,微笑的眉眼彎如新月,雖然四十來歲了,卻依然有種說不出的嫵媚風韻。
黃梓瑕凝神看著畫上那個女子,問:“這位就是馮憶娘了?”
“是啊,我師姐生得很美。”
“看得出來,春
蘭秋菊,都是美人。”黃梓瑕慢慢地說。
“我師姐的風韻姿態才是極美,畫像上卻難以表現,到你看見她的時候,必定就明白的。”陳念娘笑道。
是啊,隻有親眼看見才能感受那種可親的韻味。黃梓瑕心說,你卻不知我前幾日剛剛見過她,就在長安郊外,她和夔王未來的王妃王若同車,還邀了自己一起同行。
琅琊王家的女兒,和一個來自揚州雲韶苑的琴師同行,還一直聲稱她是自己家人——王若身上奇怪的事情,看起來還真不少。
這樣看來,所謂的故人之女,應該就是王若?而王若,一個出身琅琊王家的世家高門閨秀,她的父母又怎麽會和馮憶娘相熟,甚至將自己的女兒托付給她,相攜前往長安呢?
她想了想,決定還是不對陳念娘明言,畢竟世間長相相似的人頗多,還是先假裝不知道,或許戶部那邊有登記馮憶娘的資料,看看到底琅琊王家對她的身份是怎麽寫的。
她收起小像,麵色如常地告別了陳念娘,上了馬車。
陳念娘在她上車之時,又想起什麽,指著她懷中的小像說:“畫像較小,沒有畫出來,其實憶娘的左眉間有顆一黑痣,見過她的人該會注意到。”
黃梓瑕仔細想一想那日在王若馬車上的婦人,卻隻記得她額前戴著一個抹額,不偏不倚將眉間遮住了。
她有點懊喪,便先點頭記下了。馬車起步,向著戶部而行。
本朝三省六部都在皇城之內。她進了安上門,向著戶部行去。當天當值的胡知事十分熱心,幫她查了近幾個月來進京女子的檔案,最後不是年紀對不上,就是相貌描述對不上,並沒有查到一個名叫馮憶娘的人。
她向胡知事致謝之後,轉身似乎想要走,又想起什麽,尷尬地笑著湊近那位知事,低聲說:“胡知事,我有個不情之請,還想請您幫我一二,不知可不可以……”
“小公公有話盡管吩咐。”夔王如今在朝中權勢日重,胡知事自然不敢怠慢他身邊人,趕緊拱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