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本的曆史上,西軍攻占橫山和河湟,取得全勝之後,童貫就膨脹了,認為西夏軍心已喪,有意一舉攻克西夏。
對此,西軍上下全都持反對意見,認為西夏與大宋打了一百年,又豈能沒有一點真本事,被敵人打到都城來了,又豈會不拚命?
但童貫不管,一心隻要攻打朔方,進而長驅直入攻破興慶府,一舉滅掉西夏。
種師道勸他謹慎行事,於是就被童貫調離西北的主戰場,變相的貶了官。
之後童貫一再強逼當時西軍第一猛將劉法率兵攻取西夏的朔方之地,劉法認為太過冒險不願輕進,但又不想像種師道那樣被架空被冷落。
於是劉法率兩萬大軍先行,後麵跟著數萬大軍,然後西夏果然暴走了,西夏晉王察哥帥軍一萬多很快把劉法長途跋涉,遠來疲憊的兩萬西軍攔在統安城下,雙方發生激戰。
然後西軍苦戰七個小時候戰敗,劉法孤身敗走,竟然在路上被西夏的負擔軍(挑軍需的)小兵殺了,於是西軍群龍無首,連同後麵的後續部隊加起來近十萬人全軍覆滅。
最後,西夏士氣大漲,西軍諸將恂懼,大好局勢一下逆轉。
再後來宋夏之間再次講和息戰,於是幾十萬西軍一下閑了下來,之後童貫聽了趙良嗣的忽悠,又準備去打遼國,建功立業。
結果兵馬還未動呢,好死不死的這時方臘起義了,方臘又不肯聽從呂將的正確意見,先派重兵攻打江寧府(今南京)扼守長江天險,防止朝廷大軍來攻。
或者幹脆聽從另一名軍師陳箍桶的,直接帶兵殺向汴京,以大宋都門禁軍弱得像渣渣一樣的戰鬥力,說不定真能將汴京打下來,挾天子以要挾西軍,說不定還真能列土封疆,諸侯割據。
可偏偏固執己見且短視的方臘卻非常樂觀的認為朝廷已經腐敗透頂,短時間內絕對不可能派出重兵,於是隻派了方七佛一支偏師北上,起義軍主力則則揮師南下攻取浙南州縣。
中肯的講方臘還真沒有看錯這腐敗透頂,且對縣城以下地方幾乎毫無控製力和動員能力的大宋朝廷,按照正常情況,等宋朝調集好大軍,起碼也要半年甚至一年以後。
可事情就是有這麽巧!正好這時童貫集結了十多萬西軍準備攻打遼國,結果方臘撞槍口上了,朝廷迅速調派西軍前往江南平叛,在強大的西軍麵前,方臘起義就被迅速平定了。
可想而知,若是換做梁山在那個時候造反,然後西軍來打梁山,會是多慘烈的結果。
當然,這些事情林衝前世也隻是知道一個大概,這時也辦法對兩人細講,隻說了一下他的擔心,然後道:
“所以,我們一定不能讓這種情況發生。最好的情況就是西軍穩紮穩打,一路平推到興慶府去,然後將興慶府包圍,打上個一兩年,最後再將西夏滅了。”
呂將道:“這事又怎麽能是我們能決定的呢?”
林衝目光灼灼看著桓逸道:“所以我想讓桓逸最好在今年秋闈考中進士,然後向朝廷獻上我設計的拋石機,之後我還會設計一套戰車陣,配合小型拋石機和弓弩長槍,以此步步推進;
之後我還會寫一篇平定西夏的策論,讓桓兄弟獻給童貫,隻要童貫能按此策論穩紮穩打,絕對可以在半年之內打到興慶府,並在一年之內將其攻破,之後在逐步滅國西夏,但西軍也至少會被拖住五六年。如此,我梁山就再也無憂矣!
隻是這個任務實在是太難了些,獻上拋石機、戰車陣、平夏策容易,取得童貫信任成為心腹太難,讓童貫願意聽你的更是難上加難,而且還會有難以預料的危險。
你與呂將交往甚密,這幾日又與我稱兄道弟,一旦我們在梁山舉事,你難免不會受到懷疑,雖說大宋從不殺士大夫,但難免不會有人暗中下手,桓兄弟可願意去做?”
桓逸有些激動道:“原來大哥謀劃竟如此深遠,桓逸願意去,必定不辜負大哥所托!隻是今年秋闈可不一定能考中進士。”
林衝道:“秋闈可考詩詞麽?”
桓逸道:“進士科分為經義和詩賦兩科,自然是考詩詞的,但兩科進士名次都要以策論成績評定。”
林衝道:“這就行了,明日我給你幾首詩詞賦文,在寫兩篇策論你拿迴去加工一下,包你考得上!”
倒不是林衝狂妄,因為林衝前世本來就是個學霸、博士、工程師,寫文章寫論文自然難不倒他。
加之後世人看問題的高度和深度都遠遠超出這個時代的人太多,寫出一篇鞭辟入裏,又切實可行的時政策論完全不難,寫好後交給桓逸潤色成古文就行了。
至於詩詞和賦文,就抄蘇東坡好了,這麽好的文章和詩詞就該讓他傳唱千古。
桓逸驚呆了,心裏很想說厲害了我的哥,還有什麽你不會的。
林衝又道:“既然桓兄弟願去,那從明日起桓兄弟就盡量不要再和我們來往,有事就讓十三暗中通傳,就當做是你考上了進士就不理我們好了。”
桓逸點點頭:“大哥勿須吩咐,小弟省得。”
林衝交了底,呂將和桓逸見他謀劃如此深遠周到,頓時心情激蕩不已,呂將當即一拉桓逸,兩人再次唿的一下拜倒在地。
“……今生今世,我們兩人願永遠追隨大哥,牽馬墜蹬,甘為驅使!”
這是對自己的觀察結束,徹底歸心了嗎?
林衝喜不自勝,忙再次將兩人扶了起來,隨後就是深深一躬,用無比嚴肅莊重的語氣道:“呂兄弟,桓兄弟,此世今生,我林衝定不相負!”
呂將還有些激動,又提議三人仿效桃源三結義結拜,林衝和桓逸也很高興,當即割破手掌,歃血為盟,結拜成了兄弟。
禮儀完成,呂將兀自還在激動中,隻見他有些不好意思道:“大哥欲成就大事,小弟也不敢再有隱瞞。
小弟有位同鄉好友,原本是歙州山裏石匠出身,後來遇到一退隱老軍,學得一身好本事,慣使一條鋼槍,有萬夫不當之勇,小弟願迴家鄉,拉他來共舉大事。”
對此,西軍上下全都持反對意見,認為西夏與大宋打了一百年,又豈能沒有一點真本事,被敵人打到都城來了,又豈會不拚命?
但童貫不管,一心隻要攻打朔方,進而長驅直入攻破興慶府,一舉滅掉西夏。
種師道勸他謹慎行事,於是就被童貫調離西北的主戰場,變相的貶了官。
之後童貫一再強逼當時西軍第一猛將劉法率兵攻取西夏的朔方之地,劉法認為太過冒險不願輕進,但又不想像種師道那樣被架空被冷落。
於是劉法率兩萬大軍先行,後麵跟著數萬大軍,然後西夏果然暴走了,西夏晉王察哥帥軍一萬多很快把劉法長途跋涉,遠來疲憊的兩萬西軍攔在統安城下,雙方發生激戰。
然後西軍苦戰七個小時候戰敗,劉法孤身敗走,竟然在路上被西夏的負擔軍(挑軍需的)小兵殺了,於是西軍群龍無首,連同後麵的後續部隊加起來近十萬人全軍覆滅。
最後,西夏士氣大漲,西軍諸將恂懼,大好局勢一下逆轉。
再後來宋夏之間再次講和息戰,於是幾十萬西軍一下閑了下來,之後童貫聽了趙良嗣的忽悠,又準備去打遼國,建功立業。
結果兵馬還未動呢,好死不死的這時方臘起義了,方臘又不肯聽從呂將的正確意見,先派重兵攻打江寧府(今南京)扼守長江天險,防止朝廷大軍來攻。
或者幹脆聽從另一名軍師陳箍桶的,直接帶兵殺向汴京,以大宋都門禁軍弱得像渣渣一樣的戰鬥力,說不定真能將汴京打下來,挾天子以要挾西軍,說不定還真能列土封疆,諸侯割據。
可偏偏固執己見且短視的方臘卻非常樂觀的認為朝廷已經腐敗透頂,短時間內絕對不可能派出重兵,於是隻派了方七佛一支偏師北上,起義軍主力則則揮師南下攻取浙南州縣。
中肯的講方臘還真沒有看錯這腐敗透頂,且對縣城以下地方幾乎毫無控製力和動員能力的大宋朝廷,按照正常情況,等宋朝調集好大軍,起碼也要半年甚至一年以後。
可事情就是有這麽巧!正好這時童貫集結了十多萬西軍準備攻打遼國,結果方臘撞槍口上了,朝廷迅速調派西軍前往江南平叛,在強大的西軍麵前,方臘起義就被迅速平定了。
可想而知,若是換做梁山在那個時候造反,然後西軍來打梁山,會是多慘烈的結果。
當然,這些事情林衝前世也隻是知道一個大概,這時也辦法對兩人細講,隻說了一下他的擔心,然後道:
“所以,我們一定不能讓這種情況發生。最好的情況就是西軍穩紮穩打,一路平推到興慶府去,然後將興慶府包圍,打上個一兩年,最後再將西夏滅了。”
呂將道:“這事又怎麽能是我們能決定的呢?”
林衝目光灼灼看著桓逸道:“所以我想讓桓逸最好在今年秋闈考中進士,然後向朝廷獻上我設計的拋石機,之後我還會設計一套戰車陣,配合小型拋石機和弓弩長槍,以此步步推進;
之後我還會寫一篇平定西夏的策論,讓桓兄弟獻給童貫,隻要童貫能按此策論穩紮穩打,絕對可以在半年之內打到興慶府,並在一年之內將其攻破,之後在逐步滅國西夏,但西軍也至少會被拖住五六年。如此,我梁山就再也無憂矣!
隻是這個任務實在是太難了些,獻上拋石機、戰車陣、平夏策容易,取得童貫信任成為心腹太難,讓童貫願意聽你的更是難上加難,而且還會有難以預料的危險。
你與呂將交往甚密,這幾日又與我稱兄道弟,一旦我們在梁山舉事,你難免不會受到懷疑,雖說大宋從不殺士大夫,但難免不會有人暗中下手,桓兄弟可願意去做?”
桓逸有些激動道:“原來大哥謀劃竟如此深遠,桓逸願意去,必定不辜負大哥所托!隻是今年秋闈可不一定能考中進士。”
林衝道:“秋闈可考詩詞麽?”
桓逸道:“進士科分為經義和詩賦兩科,自然是考詩詞的,但兩科進士名次都要以策論成績評定。”
林衝道:“這就行了,明日我給你幾首詩詞賦文,在寫兩篇策論你拿迴去加工一下,包你考得上!”
倒不是林衝狂妄,因為林衝前世本來就是個學霸、博士、工程師,寫文章寫論文自然難不倒他。
加之後世人看問題的高度和深度都遠遠超出這個時代的人太多,寫出一篇鞭辟入裏,又切實可行的時政策論完全不難,寫好後交給桓逸潤色成古文就行了。
至於詩詞和賦文,就抄蘇東坡好了,這麽好的文章和詩詞就該讓他傳唱千古。
桓逸驚呆了,心裏很想說厲害了我的哥,還有什麽你不會的。
林衝又道:“既然桓兄弟願去,那從明日起桓兄弟就盡量不要再和我們來往,有事就讓十三暗中通傳,就當做是你考上了進士就不理我們好了。”
桓逸點點頭:“大哥勿須吩咐,小弟省得。”
林衝交了底,呂將和桓逸見他謀劃如此深遠周到,頓時心情激蕩不已,呂將當即一拉桓逸,兩人再次唿的一下拜倒在地。
“……今生今世,我們兩人願永遠追隨大哥,牽馬墜蹬,甘為驅使!”
這是對自己的觀察結束,徹底歸心了嗎?
林衝喜不自勝,忙再次將兩人扶了起來,隨後就是深深一躬,用無比嚴肅莊重的語氣道:“呂兄弟,桓兄弟,此世今生,我林衝定不相負!”
呂將還有些激動,又提議三人仿效桃源三結義結拜,林衝和桓逸也很高興,當即割破手掌,歃血為盟,結拜成了兄弟。
禮儀完成,呂將兀自還在激動中,隻見他有些不好意思道:“大哥欲成就大事,小弟也不敢再有隱瞞。
小弟有位同鄉好友,原本是歙州山裏石匠出身,後來遇到一退隱老軍,學得一身好本事,慣使一條鋼槍,有萬夫不當之勇,小弟願迴家鄉,拉他來共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