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化蝶:前世今生(一)
梁祝化蝶之英台王妃吃錯郎 作者:黛之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橋段前生:
傳說中的梁山伯與祝音台,同窗共枕整整八載,(三年)梁山伯竟然沒有發現祝英台是個女人。最後相別在十八裏亭。留下了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
祝家的上兩代曾經數度為朝廷效力,追隨祖逖、陶侃、桓溫等大軍北伐中原,並且收複了原來西晉的都城洛陽,一度進軍陝南。祝英台的童年時期,經常聽到長輩們敘述征戰的故事,小小的心靈中便立下了誌願,要成為一個效命疆場的巾幗英雄。
英台的性格古靈精怪,生的貌美如花,她勸說父母女扮男裝,到杭州遊學讀書。
正值陽春三月,一路上桃李芬芳,江南草長。祝英台與服侍她的家人緩緩前行,在一處風光明媚,雜花生樹的路旁小亭中,邂逅了由貿城而來的梁山伯,雙方一見如故,相談甚歡,於是結為異性兄弟,結伴同行,不日到了杭州城外的“崇綺書院”,拜師入學,朝夕勤苦攻讀詩書。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三年時間,彈指一揮,略嫌木訥而且長祝英台一歲的梁山伯,竟然沒有發覺祝英台是個女孩。
三年時間不算短,耳鬢廝磨,日久生情。祝英台多次顯示愛戀之意,又恐怕稍有一不慎便會弄得不可收拾;而梁山伯一本兄弟之情;並沒有特別的感受。恰好祝英台的母親生病,祝英台倉促迴鄉,梁山伯依依不舍地送了一程又一程。
不久,梁山伯便風聞到祝英台居然是個紅粉佳人,而且迴鄉後便許配給了貿城姓馬的人家。人非草木,梁山伯迫不及待地趕到祝家,豈奈木已成舟、隻有淚眼相向,淒然而別。真是相見莫如不見三年的同窗,一同切磋學問,相互照顧扶持;風嫠展書讀,挑燈寫文章;春來花叢溫步,秋夜暢談理想;關懷疾病,分享歡樂。點點滴滴的往事都化作刻骨的相思,一點相思,萬種柔情,從記憶的深處如春蠶吐絲,綿綿不絕,多情還似無情。
怪隻怪梁山伯太不解風情,怪隻怪祝英台沒有把自己對梁山伯的情意,適時地告訴父母,在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情況下,答應了門當戶對的馬家求婚。既然有了婚約,便不能隨意更改,當時是士族之風盛行,重門第,講閥閱。祝、馬兩家都是由北方遷來的體麵人家,祝家是不可能因照顧小女兒的情意而丟掉臉麵的。
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祝英台已經是年近二十歲的人了,過去十四歲出嫁的閨女多的是,十七八歲更是公認的適婚年齡,雖然馬家一再催促,父母也心急如焚,祝英台就是不肯點頭答應.甚至不惜以死相脅,終於得到雙方家庭的允許,婚事等到祝英台過了二十歲生日再說。
果然,皇天不負苦心人,在愛情這一偉大動力的驅使下,梁山伯終於獲取了功名,又恰好被皇帝任命為貿城縣令,貿城就是今日的浙江寧波。寧波在甬江與姚江匯流的地方,距海約四十裏,江水清澈深泓,無灘險淤沙,便於舟船航行,到了唐代,這裏成為日本人入貢和貿易的要道。東晉的時候雖然還沒有與海外來往,然而商衢繁榮,舟揖輻輳,已經頗具大商埠的氣勢了。
梁山伯到任以後,忙著施政聽訟,暫時還不便專注自己的私人事務,等到一切都就緒以後,衡情度理又不便貿然行事。貿城馬家世代為官,宗族繁盛,梁山伯實在想不出什麽充分的理由來橫刀奪愛。因愛故生憂,因愛故生怖。憂心如焚,悶悶不樂的梁山伯終至於一病不起,溘然而逝。
就象是晴天霹靂,祝英台先是目瞪口呆,繼而放聲大哭,既哭梁郎的可憐,也哭自己的可悲,更哭梁郎的無能。這邊是愁雲慘霧,了無生趣;那邊是催婚使者不斷。祝英台的父母用盡了方法,一麵好言相勸,一麵苦苦哀求,祝英台萬念俱灰,而且也再沒有理由加以搪塞,於是心思一橫,答應了擇吉出嫁馬家。
梁山伯死後,他的親友遵照他的遺願將他葬在貿城西郊邵家渡山麓,意思是要一睹祝英台出嫁時喜船路過的風采。祝英台自然是為了情郎,非要在出嫁時經過邵家渡不可了。更提出要到昔日的同窗好友梁山伯的墓上去祭拜一番的要求。篤念舊誼,益見多情,雙方家長自然也不便峻拒。
北方人結婚時,新郎騎馬,新娘坐轎;南方人,特別在江南水鄉,結婚時多乘舟船。祝英台的喜船經過邵家渡時,馬家迎親執事人等,原想順風急駛,讓船來不及靠岸就駛過邵家渡,如果要拜墓,等三朝過後與新郎雙雙前往也不為遲。誰料船至邵家渡時,忽然狂風大作,江麵波濤洶湧,喜船連忙靠岸避風,祝英台也就從容上岸.前往梁山伯墳前祭拜。一聲哀號,傷心欲絕,刹那間天搖地動,飛砂走石,白晝灰瞑,就在迎親和送親的執事人員大驚失色時,忽見墳前裂開一條一尺多寬的隙縫,說時遲那時快,祝英台一躍而入.轉瞬風停地平,一切恢複正常。
其實,祝英台在答應出嫁的時候,便抱定了以身殉情的決心,她想過投江,自縊,總覺得不及親到梁山伯的墳前撞碑為佳,本來是打算祭拜以後,一頭向墓碑上撞去以結束自己的生命,不料卻天從人意,省去了許多周折。當時的人都認為是天意,連朝廷都嘖嘖稱奇,如果仔細探究起來,那天大約是龍卷風加上地震湊巧與祝英台拜墓的事湊在一塊而已。
不管怎麽說,這事是很感人,宰相謝安奏請孝武帝,敕封該地為“義婦墳”,並立廟祀奉。
晉安帝時,國家多難,梁山伯又屢顯靈異為國效勞,為地方消災,於是被敕封為“忠義王”。後來邵家渡的山坡上,時有大蝶雙飛翩翩,據說黃色的蝴蝶就是祝英台,而褐色的蝴蝶就是梁山伯。
被人稱之為:“三生慧業,不耐浮塵,寄思無端,抑鬱不釋,韻淡疑仙,思幽近鬼。”“騷情古調,俠腸雋骨,隱隱奕奕,流露子豪楮間。”著名的清代大詞人,相國公子納蘭容若寫了一首題為《蝶戀花》的情詞:
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無那塵緣容易絕。燕子依然,軟踏簾鈞說。唱罷秋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棲蝶。”結語把永恆的愛情寄托在化蝶上,就是用祝英台與梁山伯的事跡來抒寫胸中的塊壘。
暫時解說到這兒了。這可是個很淒美的故事哦!!!
傳說中的梁山伯與祝音台,同窗共枕整整八載,(三年)梁山伯竟然沒有發現祝英台是個女人。最後相別在十八裏亭。留下了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
祝家的上兩代曾經數度為朝廷效力,追隨祖逖、陶侃、桓溫等大軍北伐中原,並且收複了原來西晉的都城洛陽,一度進軍陝南。祝英台的童年時期,經常聽到長輩們敘述征戰的故事,小小的心靈中便立下了誌願,要成為一個效命疆場的巾幗英雄。
英台的性格古靈精怪,生的貌美如花,她勸說父母女扮男裝,到杭州遊學讀書。
正值陽春三月,一路上桃李芬芳,江南草長。祝英台與服侍她的家人緩緩前行,在一處風光明媚,雜花生樹的路旁小亭中,邂逅了由貿城而來的梁山伯,雙方一見如故,相談甚歡,於是結為異性兄弟,結伴同行,不日到了杭州城外的“崇綺書院”,拜師入學,朝夕勤苦攻讀詩書。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三年時間,彈指一揮,略嫌木訥而且長祝英台一歲的梁山伯,竟然沒有發覺祝英台是個女孩。
三年時間不算短,耳鬢廝磨,日久生情。祝英台多次顯示愛戀之意,又恐怕稍有一不慎便會弄得不可收拾;而梁山伯一本兄弟之情;並沒有特別的感受。恰好祝英台的母親生病,祝英台倉促迴鄉,梁山伯依依不舍地送了一程又一程。
不久,梁山伯便風聞到祝英台居然是個紅粉佳人,而且迴鄉後便許配給了貿城姓馬的人家。人非草木,梁山伯迫不及待地趕到祝家,豈奈木已成舟、隻有淚眼相向,淒然而別。真是相見莫如不見三年的同窗,一同切磋學問,相互照顧扶持;風嫠展書讀,挑燈寫文章;春來花叢溫步,秋夜暢談理想;關懷疾病,分享歡樂。點點滴滴的往事都化作刻骨的相思,一點相思,萬種柔情,從記憶的深處如春蠶吐絲,綿綿不絕,多情還似無情。
怪隻怪梁山伯太不解風情,怪隻怪祝英台沒有把自己對梁山伯的情意,適時地告訴父母,在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情況下,答應了門當戶對的馬家求婚。既然有了婚約,便不能隨意更改,當時是士族之風盛行,重門第,講閥閱。祝、馬兩家都是由北方遷來的體麵人家,祝家是不可能因照顧小女兒的情意而丟掉臉麵的。
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祝英台已經是年近二十歲的人了,過去十四歲出嫁的閨女多的是,十七八歲更是公認的適婚年齡,雖然馬家一再催促,父母也心急如焚,祝英台就是不肯點頭答應.甚至不惜以死相脅,終於得到雙方家庭的允許,婚事等到祝英台過了二十歲生日再說。
果然,皇天不負苦心人,在愛情這一偉大動力的驅使下,梁山伯終於獲取了功名,又恰好被皇帝任命為貿城縣令,貿城就是今日的浙江寧波。寧波在甬江與姚江匯流的地方,距海約四十裏,江水清澈深泓,無灘險淤沙,便於舟船航行,到了唐代,這裏成為日本人入貢和貿易的要道。東晉的時候雖然還沒有與海外來往,然而商衢繁榮,舟揖輻輳,已經頗具大商埠的氣勢了。
梁山伯到任以後,忙著施政聽訟,暫時還不便專注自己的私人事務,等到一切都就緒以後,衡情度理又不便貿然行事。貿城馬家世代為官,宗族繁盛,梁山伯實在想不出什麽充分的理由來橫刀奪愛。因愛故生憂,因愛故生怖。憂心如焚,悶悶不樂的梁山伯終至於一病不起,溘然而逝。
就象是晴天霹靂,祝英台先是目瞪口呆,繼而放聲大哭,既哭梁郎的可憐,也哭自己的可悲,更哭梁郎的無能。這邊是愁雲慘霧,了無生趣;那邊是催婚使者不斷。祝英台的父母用盡了方法,一麵好言相勸,一麵苦苦哀求,祝英台萬念俱灰,而且也再沒有理由加以搪塞,於是心思一橫,答應了擇吉出嫁馬家。
梁山伯死後,他的親友遵照他的遺願將他葬在貿城西郊邵家渡山麓,意思是要一睹祝英台出嫁時喜船路過的風采。祝英台自然是為了情郎,非要在出嫁時經過邵家渡不可了。更提出要到昔日的同窗好友梁山伯的墓上去祭拜一番的要求。篤念舊誼,益見多情,雙方家長自然也不便峻拒。
北方人結婚時,新郎騎馬,新娘坐轎;南方人,特別在江南水鄉,結婚時多乘舟船。祝英台的喜船經過邵家渡時,馬家迎親執事人等,原想順風急駛,讓船來不及靠岸就駛過邵家渡,如果要拜墓,等三朝過後與新郎雙雙前往也不為遲。誰料船至邵家渡時,忽然狂風大作,江麵波濤洶湧,喜船連忙靠岸避風,祝英台也就從容上岸.前往梁山伯墳前祭拜。一聲哀號,傷心欲絕,刹那間天搖地動,飛砂走石,白晝灰瞑,就在迎親和送親的執事人員大驚失色時,忽見墳前裂開一條一尺多寬的隙縫,說時遲那時快,祝英台一躍而入.轉瞬風停地平,一切恢複正常。
其實,祝英台在答應出嫁的時候,便抱定了以身殉情的決心,她想過投江,自縊,總覺得不及親到梁山伯的墳前撞碑為佳,本來是打算祭拜以後,一頭向墓碑上撞去以結束自己的生命,不料卻天從人意,省去了許多周折。當時的人都認為是天意,連朝廷都嘖嘖稱奇,如果仔細探究起來,那天大約是龍卷風加上地震湊巧與祝英台拜墓的事湊在一塊而已。
不管怎麽說,這事是很感人,宰相謝安奏請孝武帝,敕封該地為“義婦墳”,並立廟祀奉。
晉安帝時,國家多難,梁山伯又屢顯靈異為國效勞,為地方消災,於是被敕封為“忠義王”。後來邵家渡的山坡上,時有大蝶雙飛翩翩,據說黃色的蝴蝶就是祝英台,而褐色的蝴蝶就是梁山伯。
被人稱之為:“三生慧業,不耐浮塵,寄思無端,抑鬱不釋,韻淡疑仙,思幽近鬼。”“騷情古調,俠腸雋骨,隱隱奕奕,流露子豪楮間。”著名的清代大詞人,相國公子納蘭容若寫了一首題為《蝶戀花》的情詞:
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無那塵緣容易絕。燕子依然,軟踏簾鈞說。唱罷秋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棲蝶。”結語把永恆的愛情寄托在化蝶上,就是用祝英台與梁山伯的事跡來抒寫胸中的塊壘。
暫時解說到這兒了。這可是個很淒美的故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