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己詔?
這是個新鮮詞,又時常會出現在他們的印象裏。
但是正兒八經的見到,這還僅僅隻是第一次。
一夜之間,整個大唐都在傳著罪己詔的事情,如果這個時候有熱搜的話,罪己詔這三個字一定會瞬間登上頭條。
李元吉的罪己詔,不僅僅隻是口頭表述一番就了事的。
因為事先沒有告知任何人,所以也就沒辦法去做任何的準備。
但是當罪己詔從自己口中說出來之後,李元吉便直接命宋忠找人,將這番原話刻在金板上,然後,這封罪己詔將被存入忠君宮中。
“陛下這些年來好像也沒做錯過什麽事情啊?反而在陛下登基以後,大唐的各個方麵都在日以猛進,別的不說,連年豐收,物價接連下降,現在幾乎不用出縣城,就可以買到大唐的任何貨物,如果非要找出一些不足的話,或許隻能從工作崗位上下手了,大唐還是有太多的百姓沒有工作崗位……”長安城內,一個讀過幾年書的半吊子文人坐在戲樓內一副百思不得其解的姿態,對著周邊的一群人喃喃道。
“你這麽一說還真是,而且去年火車剛剛開通的時候出了事,最終還是陛下替那些百姓出錢,讓其免去家破人亡的悲劇。”有人立即點頭附和道。
“這工作的事情,好像也怪不得陛下吧?咱們種地經商,什麽事情不要慢慢來?不施肥養地,不翻地播種,不精心的照料,不用去大半年的時間,怎麽可能會有好收成?這幾年比起之前來說的話,工作崗位雖然依舊不夠,但也增加了不少吧?”
旁人你一言我一語的說著各自的感觸。
內閣製雖然看似削弱了皇帝手中的權力,可實際上並非如此,經過有心人的傳導,內閣製現在在民間已經成為了最優秀的製度。
因為他可以集思廣益,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一個錯誤的決定被提出來。
一個人操作,即便他是聖人,也總有失誤的時候。
而一群人操作,雖然有些時候看似不是那麽的完美,可一件決定,在這個時候照顧的就不隻是某一方了,而是照顧了一大片。
世人誰都知道,天下唯有皇帝掌握著生死大權。
任何一個人,隻要被判了死刑,並且被執行的,都要經過皇帝的批準。
而之前的時候,流程遠沒有那麽麻煩,皇帝隻是簡單的一看,就簽字同意了。
但是現在,流程很麻煩,單單隻是審批,就要用去一年的時間,要經過三次的審批,皇帝,內閣,皇帝,期間各自間隔三個月的時間。
雖然有些時候對於那些死囚,大多數人都是恨不能將其立即處死,但也不得不承認,這種製度,最大限度的保證了不會冤殺一個好人,也不會放過一個壞人。
一群人你來我往的,不斷的說著以往的各種政令措施。
可說的越多,這些人的腦子裏就越是糊塗。
是的,雖然能夠找到一些不足的地方,但那並非因為失誤,而是不得已而為之。
況且,若是因為這點小事情就需要皇帝下罪己詔的話,那麽以後的皇帝每天也就什麽事情都不要做了,每天一道罪己詔就可以了。
而且,另一個讓他們搞不懂的原因就是。
現在的大唐,可謂是蒸蒸日上,內部一片的和諧,對外戰爭也是順利的四平八穩,根本看不到任何的危機苗頭。
所以,皇帝下這道罪己詔是幾個意思?
越想越不明白,越不明白就越想。
這道罪己詔雖然已經表述出了一定的原因,但是對於大多數平民百姓來說,他們並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去讓他們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內在的原因。
他們大多數還是隻能看懂表麵,或者說,通過別人的嘴告訴他們,別人怎麽說,那就是怎麽迴事。
作為發布消息的源頭,長安城內,李元吉又怎會做出這麽顧首不顧尾的事情呢?
“原因,詔書上不是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嗎?真不知道你們怎麽會想的那麽多,把話題扯的那麽遠。”吳用苦笑著搖了搖頭,沒想到,這次迴來述職竟然讓自己遇見了這等大事。
皇帝下罪己詔,曆史上並不是什麽大新聞,但是在沒有過錯的時候下罪己詔,而且還是在這個盛世之初的時候,單單隻是這份魄力,就足以在史書上留下濃重的一筆。
吳用畢業於長安書院,成功的考取了功名,進入了監事台,成為了一名監事。
這座戲樓就是他最喜歡來的地方,因為這裏魚蛇混雜,什麽人都有,所以想要知道一些消息,來這裏顯然是比較靠譜的。
迴到城內,便聽聞了皇帝下了罪己詔,而了解到詔書的內容之後,吳用便來到了常來的這座戲樓,他也想聽一聽,這些混跡於各行各業的人是怎麽說的。
監事的權力很大,職能範圍也很廣,任何想法與感觸,都可以寫下來呈報上去,據說將來對於他們的提拔任用,很大一部分會參考當監事時期寫下的這些心的感觸。
“喲,這不是吳監事嗎?我們這些人也就是瞎猜猜,吳監事您是喝過墨水的人,懂得多,正好給大家夥分析分析?”半吊子文人立即站了起來,推了推旁邊的人,讓其閃開,然後連忙取出一隻新杯子,麻利的倒了滿滿一杯的茶水。
吳用也沒客氣,直接躋身坐在了剛空出的位置上。
沒有任何猶豫,直接端起了桌子上的那杯新茶喝了口,茶入口中,吳用心中便有了底。
茶樓內最差的茶,三錢一壺,最多蓄水三次,往後便幾乎沒了什麽茶味。
自己喝的這個,應該是第二壺,無論是茶湯的顏色還是味道,都比第一壺有較大的差距。
從口袋裏掏出了一錢,直接遞給了半吊子文人。
半吊子文人有些不好意思的撓了撓頭,但還是接過了這一錢。
不是因為臉皮厚,而是吳用自始至終就是這性格,用他的話說,官身在身,一舉一動皆代表朝廷,不可輕拿百姓一針一線。
事實上很多監事都是這麽幹的,這個位置自由度比較大,權力也比較大,如果不能守住自己的性子,一但開了口子,自己的前途可就直接完蛋了。
所以,這個時候看似吳用雖然是吃虧的,可是從政治資本上來說,他是賺的。
“我們這個職位啊,內部常常說著一句話,用腳步去丈量大唐,用眼睛去看大唐的前生今世。走的越多,看的越多,心中就越是驚歎,越是感慨。這一點便是我不說,你們心中大致也有感觸,這些年來,大唐的變化太大了,百姓的生活,比起以前好的太多了。
老實說,陛下這道突如其來的罪己詔,剛看到的時候,我整個人腦子裏也是懵的。
如果這個時候需要陛下下罪己詔的話,那麽我們這些官員,還有天下百姓,恐怕每個人都需要將自己的屋子填滿,裏麵放著成千上萬封罪書。
不過在看完了整個詔書的內容,再加上這幾年來我本人的所見所聞,冷靜下來之後,心中便是明白了陛下為何會下這道罪己詔。
提升各縣經濟能力,提升百姓的生活質量,各種改革,對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改變,而現在,我們正享受著這種改變。
如果沒有軍事改革,現在的我們當中,應該有些人正在遙遠的邊疆戍邊,也許有些人已經不在了,而在軍事改革之後,我們已經不需要再去擔心這些了,戰場,不需要我們,戍邊,也不需要我們。
水泥路,鐵路,加快了運輸的速度,確保了相同時間內足以運輸更多的物資到另一處地方,大量的貨物,低廉的運費,高效的運力,正是有了這些,我們才能以如此低的價格享受這些。
而且在將來,還將擁有更多的鐵路,水泥路,那時候,商品種類將會更多,價格也將會更低。
大量的先進農具的使用,讓百姓在耕地的時候不需大費勞力,可以抽出時間去尋工賺錢,在保證肚子的同時,提高家庭的生活品質。
除此之外,還有就是降稅以及之後的免稅,幾年之後,大唐的課賦將會徹底的消失,而那個時候,百姓除了需要交一些糧食作為地租以外,根本不需要再交其他任何費用。
我們正在享受,已經徹底的適應了,如果再讓大家迴到以前的日子,又能接受嗎?
這次事件的導火索便是移民,雖然報名的人數已經超過了征募的人數,可是經濟稍好一些的地區,根本就無人報名,他們似乎已經忘記了自己應該為這個國家,為這個民族做些什麽,現在的他們,就像是一個貪婪的人,隻會一味的索取,卻從不願付出哪怕一絲的力量。
這不是一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民族的問題,或許陛下正是擔心這種情緒會逐漸的蔓延到整個大唐,如果真的整個大唐都充滿這種自私自利的人,那麽大唐的希望又在哪裏?未來又在哪裏?”
這是個新鮮詞,又時常會出現在他們的印象裏。
但是正兒八經的見到,這還僅僅隻是第一次。
一夜之間,整個大唐都在傳著罪己詔的事情,如果這個時候有熱搜的話,罪己詔這三個字一定會瞬間登上頭條。
李元吉的罪己詔,不僅僅隻是口頭表述一番就了事的。
因為事先沒有告知任何人,所以也就沒辦法去做任何的準備。
但是當罪己詔從自己口中說出來之後,李元吉便直接命宋忠找人,將這番原話刻在金板上,然後,這封罪己詔將被存入忠君宮中。
“陛下這些年來好像也沒做錯過什麽事情啊?反而在陛下登基以後,大唐的各個方麵都在日以猛進,別的不說,連年豐收,物價接連下降,現在幾乎不用出縣城,就可以買到大唐的任何貨物,如果非要找出一些不足的話,或許隻能從工作崗位上下手了,大唐還是有太多的百姓沒有工作崗位……”長安城內,一個讀過幾年書的半吊子文人坐在戲樓內一副百思不得其解的姿態,對著周邊的一群人喃喃道。
“你這麽一說還真是,而且去年火車剛剛開通的時候出了事,最終還是陛下替那些百姓出錢,讓其免去家破人亡的悲劇。”有人立即點頭附和道。
“這工作的事情,好像也怪不得陛下吧?咱們種地經商,什麽事情不要慢慢來?不施肥養地,不翻地播種,不精心的照料,不用去大半年的時間,怎麽可能會有好收成?這幾年比起之前來說的話,工作崗位雖然依舊不夠,但也增加了不少吧?”
旁人你一言我一語的說著各自的感觸。
內閣製雖然看似削弱了皇帝手中的權力,可實際上並非如此,經過有心人的傳導,內閣製現在在民間已經成為了最優秀的製度。
因為他可以集思廣益,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一個錯誤的決定被提出來。
一個人操作,即便他是聖人,也總有失誤的時候。
而一群人操作,雖然有些時候看似不是那麽的完美,可一件決定,在這個時候照顧的就不隻是某一方了,而是照顧了一大片。
世人誰都知道,天下唯有皇帝掌握著生死大權。
任何一個人,隻要被判了死刑,並且被執行的,都要經過皇帝的批準。
而之前的時候,流程遠沒有那麽麻煩,皇帝隻是簡單的一看,就簽字同意了。
但是現在,流程很麻煩,單單隻是審批,就要用去一年的時間,要經過三次的審批,皇帝,內閣,皇帝,期間各自間隔三個月的時間。
雖然有些時候對於那些死囚,大多數人都是恨不能將其立即處死,但也不得不承認,這種製度,最大限度的保證了不會冤殺一個好人,也不會放過一個壞人。
一群人你來我往的,不斷的說著以往的各種政令措施。
可說的越多,這些人的腦子裏就越是糊塗。
是的,雖然能夠找到一些不足的地方,但那並非因為失誤,而是不得已而為之。
況且,若是因為這點小事情就需要皇帝下罪己詔的話,那麽以後的皇帝每天也就什麽事情都不要做了,每天一道罪己詔就可以了。
而且,另一個讓他們搞不懂的原因就是。
現在的大唐,可謂是蒸蒸日上,內部一片的和諧,對外戰爭也是順利的四平八穩,根本看不到任何的危機苗頭。
所以,皇帝下這道罪己詔是幾個意思?
越想越不明白,越不明白就越想。
這道罪己詔雖然已經表述出了一定的原因,但是對於大多數平民百姓來說,他們並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去讓他們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內在的原因。
他們大多數還是隻能看懂表麵,或者說,通過別人的嘴告訴他們,別人怎麽說,那就是怎麽迴事。
作為發布消息的源頭,長安城內,李元吉又怎會做出這麽顧首不顧尾的事情呢?
“原因,詔書上不是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嗎?真不知道你們怎麽會想的那麽多,把話題扯的那麽遠。”吳用苦笑著搖了搖頭,沒想到,這次迴來述職竟然讓自己遇見了這等大事。
皇帝下罪己詔,曆史上並不是什麽大新聞,但是在沒有過錯的時候下罪己詔,而且還是在這個盛世之初的時候,單單隻是這份魄力,就足以在史書上留下濃重的一筆。
吳用畢業於長安書院,成功的考取了功名,進入了監事台,成為了一名監事。
這座戲樓就是他最喜歡來的地方,因為這裏魚蛇混雜,什麽人都有,所以想要知道一些消息,來這裏顯然是比較靠譜的。
迴到城內,便聽聞了皇帝下了罪己詔,而了解到詔書的內容之後,吳用便來到了常來的這座戲樓,他也想聽一聽,這些混跡於各行各業的人是怎麽說的。
監事的權力很大,職能範圍也很廣,任何想法與感觸,都可以寫下來呈報上去,據說將來對於他們的提拔任用,很大一部分會參考當監事時期寫下的這些心的感觸。
“喲,這不是吳監事嗎?我們這些人也就是瞎猜猜,吳監事您是喝過墨水的人,懂得多,正好給大家夥分析分析?”半吊子文人立即站了起來,推了推旁邊的人,讓其閃開,然後連忙取出一隻新杯子,麻利的倒了滿滿一杯的茶水。
吳用也沒客氣,直接躋身坐在了剛空出的位置上。
沒有任何猶豫,直接端起了桌子上的那杯新茶喝了口,茶入口中,吳用心中便有了底。
茶樓內最差的茶,三錢一壺,最多蓄水三次,往後便幾乎沒了什麽茶味。
自己喝的這個,應該是第二壺,無論是茶湯的顏色還是味道,都比第一壺有較大的差距。
從口袋裏掏出了一錢,直接遞給了半吊子文人。
半吊子文人有些不好意思的撓了撓頭,但還是接過了這一錢。
不是因為臉皮厚,而是吳用自始至終就是這性格,用他的話說,官身在身,一舉一動皆代表朝廷,不可輕拿百姓一針一線。
事實上很多監事都是這麽幹的,這個位置自由度比較大,權力也比較大,如果不能守住自己的性子,一但開了口子,自己的前途可就直接完蛋了。
所以,這個時候看似吳用雖然是吃虧的,可是從政治資本上來說,他是賺的。
“我們這個職位啊,內部常常說著一句話,用腳步去丈量大唐,用眼睛去看大唐的前生今世。走的越多,看的越多,心中就越是驚歎,越是感慨。這一點便是我不說,你們心中大致也有感觸,這些年來,大唐的變化太大了,百姓的生活,比起以前好的太多了。
老實說,陛下這道突如其來的罪己詔,剛看到的時候,我整個人腦子裏也是懵的。
如果這個時候需要陛下下罪己詔的話,那麽我們這些官員,還有天下百姓,恐怕每個人都需要將自己的屋子填滿,裏麵放著成千上萬封罪書。
不過在看完了整個詔書的內容,再加上這幾年來我本人的所見所聞,冷靜下來之後,心中便是明白了陛下為何會下這道罪己詔。
提升各縣經濟能力,提升百姓的生活質量,各種改革,對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改變,而現在,我們正享受著這種改變。
如果沒有軍事改革,現在的我們當中,應該有些人正在遙遠的邊疆戍邊,也許有些人已經不在了,而在軍事改革之後,我們已經不需要再去擔心這些了,戰場,不需要我們,戍邊,也不需要我們。
水泥路,鐵路,加快了運輸的速度,確保了相同時間內足以運輸更多的物資到另一處地方,大量的貨物,低廉的運費,高效的運力,正是有了這些,我們才能以如此低的價格享受這些。
而且在將來,還將擁有更多的鐵路,水泥路,那時候,商品種類將會更多,價格也將會更低。
大量的先進農具的使用,讓百姓在耕地的時候不需大費勞力,可以抽出時間去尋工賺錢,在保證肚子的同時,提高家庭的生活品質。
除此之外,還有就是降稅以及之後的免稅,幾年之後,大唐的課賦將會徹底的消失,而那個時候,百姓除了需要交一些糧食作為地租以外,根本不需要再交其他任何費用。
我們正在享受,已經徹底的適應了,如果再讓大家迴到以前的日子,又能接受嗎?
這次事件的導火索便是移民,雖然報名的人數已經超過了征募的人數,可是經濟稍好一些的地區,根本就無人報名,他們似乎已經忘記了自己應該為這個國家,為這個民族做些什麽,現在的他們,就像是一個貪婪的人,隻會一味的索取,卻從不願付出哪怕一絲的力量。
這不是一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民族的問題,或許陛下正是擔心這種情緒會逐漸的蔓延到整個大唐,如果真的整個大唐都充滿這種自私自利的人,那麽大唐的希望又在哪裏?未來又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