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第兩百二十一章千鈞一發
第兩百二十一章千鈞一發
接下來的幾天,對楊玄感來說最為關鍵,也是整個東都戰局最為關鍵時刻。
十四日,楊玄感集中十萬主力,以五倍於敵的兵力展開攻擊,打算徹底擊敗西京大軍,就此奠定勝局。
十四日,衛文升、李丹、韋津、元成壽、斛斯萬壽等人陳兵金穀,擺出一副與敵共存亡的架勢,誓死一戰。費曜指揮東都殘軍,獨孤武都、柳續指揮河內鄉團,西行指揮禁軍龍衛,李建成、柴紹指揮本部親衛鄉勇,合兵一處,布陣於金穀東北山岡之上,與西京大軍成犄角之勢,浴血廝殺。
十四日,越王楊侗再度出城作戰,楊恭仁親自指揮,崔寶德、樊文超各帶本部兵馬奮勇攻擊,通濟渠畔、上春門外,殺聲震天。
下午申時兩刻,東都攻擊部隊傷損過大,將士疲勞,且有被叛軍分割包圍之險。楊恭仁當機立斷,鳴金撤軍。
下午酉時初,夕陽西斜,北邙山戰場上,楊玄感攻占了金穀,而西京大軍損失慘重,他們丟棄了所有的糧草輜重,撤到了邙山深處,負隅頑抗。
李丹、韋津主動派人聯係楊玄感,要求談判,試圖拖延時間,但被楊玄感拒絕了。楊玄感勝券在握,趾高氣揚,一句話,投降,先投降,投降之後我們再談。
十五日,楊玄感再攻,十萬大軍如排山倒海一般,越過一道道山巒,決心把所有殘敵趕出邙山,逼進大河。
十五日,越王楊侗不顧楊恭仁的勸諫,繼續揮軍攻擊,但留守行台的叛軍已經做好了充足準備,試圖誘敵深入,圍殲東都守軍,拿下楊侗,順勢奪取東都。
這一天楊玄感的軍隊在北邙山上無堅不摧,而上春門外的叛軍也是成竹在胸、勝券在握。然而,樂極生悲,在這至關重要的一刻,楊玄感最為依賴的軍中老帥李子雄在山林中突遭一群西北狼的襲擊,被一柄三寸雕刀釘入咽喉,當場死亡。時隔不久,被楊玄感寄予厚望,坐鎮行台居中指揮的韋福嗣,在上春門外的激戰中突遭金狼頭的伏殺,身首異處,這給了行台留守軍以致命一擊,圍殲東都留守軍的謀劃遂告失敗。
李子雄陣亡,楊玄感在北邙山戰場上發動的最後一擊功虧一簣,不得不暫時停戰。
韋福嗣的陣亡則嚴重影響到了楊玄感與關中本土貴族之間的談判。韋福嗣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所以他的身邊有眾多銳士,保護周全,他怎麽會死?就算金狼頭擅長刺殺,但激戰中,金狼頭哪來的機會靠近韋福嗣?他又從何處獲悉韋福嗣的準確位置?
楊玄感可以肯定行台出了叛徒,金狼頭正是在叛徒的幫助下才殺了韋福嗣,而斬殺韋福嗣,正是東都楊侗所需要的,也是未來可以保護以韋氏為首的關中保守貴族的有效手段之一,因為韋福嗣一死,關中本土貴族與楊玄感之間所進行的秘密談判的主要證據也就消失了。
轉眼間就是十六日。
楊玄感豁出去了,成敗與否在此一舉,無論如何都要全殲西京大軍,而此刻,李密已經被趕去了慈澗道,值此關鍵時刻,竟然沒有人告訴楊玄感,西京大軍實際上已經完了,這時候,應該分兵攻打潼關,攻打關西了,不應該再盲目自信和自大,試圖迫使關中本土貴族妥協,繼而同時拿下兩京,並在最短時間內推舉一個新皇帝,與正從遼東戰場疾馳而迴的皇帝形成對抗,分裂帝國。
楊玄感指揮大軍向北邙山發動了最後一擊。
衛文升率軍撤至河穀,破釜沉舟,背水一戰。
這一天,越王楊侗第四次出城作戰,而此刻東都守軍損失嚴重,攻擊無力,基本上失去了牽製作用。
“楊玄感贏了?”
在獵獵作響的纛旗下,楊侗望著渾身浴血,正拄刀喘息的伽藍,忽然問了一句。
昨天城內接到從叛軍內部傳來的消息,西京大軍被楊玄感擊潰了,在邙山深處負隅頑抗,不出意外的話,今天這支殘軍將被趕到河穀,不是投降,就是被楊玄感趕進大河喂魚。關西失去了這支四萬人的衛戍軍,拿什麽阻禦楊玄感?至於東都,不得不接受主動出戰所帶來的惡果,僅存的實力消耗一盡後,又如何抵禦楊玄感?
“他已經輸了。”伽藍拿下血跡斑斑的金色狼頭護具,露出英俊而冷冽的麵孔,語氣裏透出一股強大的自信,“今日之戰,不過是他最後的瘋狂。”
楊侗相信了,小臉上的憂鬱頓時散去。
“師兄,你如何刺殺了韋福嗣?”
“某既然能從北邙山潛入東都,自然能潛入叛軍行台。”伽藍冷笑,“誅殺韋賊,猶如屠狗,易如反掌。”
楊侗一臉崇拜,眼裏更有幾許敬畏。
“師兄,明天還要出城攻擊嗎?”
“攻!”
同一天,武賁郎將陳棱率軍急行在通往河陽的大道上,其轄下有薊燕的十團府兵,有高陽的五團精兵,黎陽都尉賀拔威率兩個團緊隨其後,另有獨孤震、元寶藏所遣的由魏郡、武陽等諸郡鄉團組成的六百地方鄉勇,合計兵力近四千。陳棱命令各部,黃昏前必須抵達河陽城,明天黎明前必須渡過大河抵達戰場,凡有延誤者,斬!
陳棱心急如焚。東都戰場的衛文升、李丹、獨孤武都、柳續書信不斷,敦促救援,但軍隊的行進速度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這支軍隊千裏迢迢而來,連日行軍,又在黎陽激戰,不待休整又繼續趕路,將士們早已疲憊不堪,而河北鄉勇體力不濟,又拖累了行軍速度,想快都快不起來。
假若西京大軍、河內軍隊覆滅於北邙山,那對各路平叛大軍來說就是個噩耗了,由此受到影響的不僅僅是平叛進程受阻,就連帝國政局都將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後果不堪設想。
陳棱從求援書信中對東都戰場雙方的兵力、部署和攻防態勢有所了解,對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和右翊衛大將軍來護兒抵達東都戰場的時間也是了然於胸,所以他反複權衡後,對抵達東都戰場後能否阻禦楊玄感的攻擊守住北邙山並無把握,實際上是一點希望也沒有,畢竟他手上隻有不足四千人馬,而西京大軍、河內軍隊以及東都殘軍加在一起也隻有兩萬人左右,與叛軍十萬餘大軍相比,差得太遠了。
陳棱唯一能求助的對象就是緊隨其後的武賁郎將費青奴,費青奴統率四千府兵,作為水師選鋒軍,其戰鬥力非常強悍,遠超陳棱所部。兩者相距兩百餘裏,兩日路程,假如費青奴能急東都之所急,竭盡全力日夜兼程急行軍,或許可以在十幾個時辰後抵達東都戰場,如此則有希望撐到主力大軍的到來。
陳棱急書費青奴,並附上衛文升的求援書信,詳告東都危局,如今連九歲的越王楊侗都親臨前線浴血廝殺,可見局勢之危急。陳棱告訴費青奴,他將在今夜渡河會合衛文升,懇求他再快一點,越快越好。
十六日黃昏,楊玄感進駐淨域寺,指揮大軍連夜作戰,務必要在子夜之前全殲西京大軍,確保勝局。
黃昏,陳棱率軍抵達河陽津口。
河內郡守府官員早已在司馬同憲等河內世家大族的幫助下,在津口準備了數百艘大小船隻,船上配備了足夠的食物。
大河對岸,戰鼓擂動,角號長鳴,殺聲隆隆,激戰正酣。
陳棱一聲令下,各團將士不顧疲勞,火速登船,一時間千帆競發,蔚為壯觀。
戌時一刻,援軍抵達對岸津口。陳棱率先上岸。此刻衛文升、獨孤武都等統帥都在第一線督戰,趕至津口迎接援軍的是李丹。稍事寒暄,李丹便部署任務,要求陳棱所部必須在子夜之前進入戰場,在指點位置列開戰陣,阻擊叛軍,務必守住河穀,確保後續援軍能夠源源不斷抵達戰場。
深夜,楊玄感接到稟報,衛文升的援軍到了,各軍攻擊嚴重受阻,已經無法在子夜前全殲西京大軍。
楊玄感長歎,下令停止攻擊,明日再戰。
據他得到的消息,估計宇文述和來護兒此刻剛剛抵達黎陽,距離河陽還有五六天的路程,他還有時間,隻要他能搶在敵軍主力抵達東都戰場之前結束這場激戰,那麽贏家依舊是他。
十七日淩晨,楊玄感與楊積善、胡師耽、王仲伯等人商討之後,決定調整部署,把行台遷到金墉城,把包圍東都皇城和宮城的軍隊一部分調到慈澗道,一部分則加入北邙山戰場。
這一策略的重點還是集結重兵於北邙山,力求一戰而定,另外解除對東都皇城和宮城的包圍後,東都衛戍軍就不敢遠離城池作戰了,畢竟楊侗的人馬太少,一旦遠離城池便有被圍之憂,如此則避免了兩線作戰的窘境。實際上這一策略還有一個好處,那便是在局勢不利的情況下,以主力西進潼關,以一部兵力據北邙山之險阻擊敵軍,繼而給主力殺進關西贏得足夠時間。
十七日雙方再戰,戰況極其激烈,衛文升所部損失慘重,岌岌可危。
然而,奇跡出現了,入暮之際,武賁郎將費青奴帶著四千精銳府兵趕到了河陽城。自出了臨清關,連續接到由陳棱轉來的東都戰場的求援書信後,費青奴斷然命令大軍丟下全部的糧草輜重,僅帶上四天幹糧,輕裝急進,於是在衛文升即將崩潰之際,千鈞一發之刻,費青奴趕到了。
=
……
第兩百二十一章千鈞一發
第兩百二十一章千鈞一發
接下來的幾天,對楊玄感來說最為關鍵,也是整個東都戰局最為關鍵時刻。
十四日,楊玄感集中十萬主力,以五倍於敵的兵力展開攻擊,打算徹底擊敗西京大軍,就此奠定勝局。
十四日,衛文升、李丹、韋津、元成壽、斛斯萬壽等人陳兵金穀,擺出一副與敵共存亡的架勢,誓死一戰。費曜指揮東都殘軍,獨孤武都、柳續指揮河內鄉團,西行指揮禁軍龍衛,李建成、柴紹指揮本部親衛鄉勇,合兵一處,布陣於金穀東北山岡之上,與西京大軍成犄角之勢,浴血廝殺。
十四日,越王楊侗再度出城作戰,楊恭仁親自指揮,崔寶德、樊文超各帶本部兵馬奮勇攻擊,通濟渠畔、上春門外,殺聲震天。
下午申時兩刻,東都攻擊部隊傷損過大,將士疲勞,且有被叛軍分割包圍之險。楊恭仁當機立斷,鳴金撤軍。
下午酉時初,夕陽西斜,北邙山戰場上,楊玄感攻占了金穀,而西京大軍損失慘重,他們丟棄了所有的糧草輜重,撤到了邙山深處,負隅頑抗。
李丹、韋津主動派人聯係楊玄感,要求談判,試圖拖延時間,但被楊玄感拒絕了。楊玄感勝券在握,趾高氣揚,一句話,投降,先投降,投降之後我們再談。
十五日,楊玄感再攻,十萬大軍如排山倒海一般,越過一道道山巒,決心把所有殘敵趕出邙山,逼進大河。
十五日,越王楊侗不顧楊恭仁的勸諫,繼續揮軍攻擊,但留守行台的叛軍已經做好了充足準備,試圖誘敵深入,圍殲東都守軍,拿下楊侗,順勢奪取東都。
這一天楊玄感的軍隊在北邙山上無堅不摧,而上春門外的叛軍也是成竹在胸、勝券在握。然而,樂極生悲,在這至關重要的一刻,楊玄感最為依賴的軍中老帥李子雄在山林中突遭一群西北狼的襲擊,被一柄三寸雕刀釘入咽喉,當場死亡。時隔不久,被楊玄感寄予厚望,坐鎮行台居中指揮的韋福嗣,在上春門外的激戰中突遭金狼頭的伏殺,身首異處,這給了行台留守軍以致命一擊,圍殲東都留守軍的謀劃遂告失敗。
李子雄陣亡,楊玄感在北邙山戰場上發動的最後一擊功虧一簣,不得不暫時停戰。
韋福嗣的陣亡則嚴重影響到了楊玄感與關中本土貴族之間的談判。韋福嗣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所以他的身邊有眾多銳士,保護周全,他怎麽會死?就算金狼頭擅長刺殺,但激戰中,金狼頭哪來的機會靠近韋福嗣?他又從何處獲悉韋福嗣的準確位置?
楊玄感可以肯定行台出了叛徒,金狼頭正是在叛徒的幫助下才殺了韋福嗣,而斬殺韋福嗣,正是東都楊侗所需要的,也是未來可以保護以韋氏為首的關中保守貴族的有效手段之一,因為韋福嗣一死,關中本土貴族與楊玄感之間所進行的秘密談判的主要證據也就消失了。
轉眼間就是十六日。
楊玄感豁出去了,成敗與否在此一舉,無論如何都要全殲西京大軍,而此刻,李密已經被趕去了慈澗道,值此關鍵時刻,竟然沒有人告訴楊玄感,西京大軍實際上已經完了,這時候,應該分兵攻打潼關,攻打關西了,不應該再盲目自信和自大,試圖迫使關中本土貴族妥協,繼而同時拿下兩京,並在最短時間內推舉一個新皇帝,與正從遼東戰場疾馳而迴的皇帝形成對抗,分裂帝國。
楊玄感指揮大軍向北邙山發動了最後一擊。
衛文升率軍撤至河穀,破釜沉舟,背水一戰。
這一天,越王楊侗第四次出城作戰,而此刻東都守軍損失嚴重,攻擊無力,基本上失去了牽製作用。
“楊玄感贏了?”
在獵獵作響的纛旗下,楊侗望著渾身浴血,正拄刀喘息的伽藍,忽然問了一句。
昨天城內接到從叛軍內部傳來的消息,西京大軍被楊玄感擊潰了,在邙山深處負隅頑抗,不出意外的話,今天這支殘軍將被趕到河穀,不是投降,就是被楊玄感趕進大河喂魚。關西失去了這支四萬人的衛戍軍,拿什麽阻禦楊玄感?至於東都,不得不接受主動出戰所帶來的惡果,僅存的實力消耗一盡後,又如何抵禦楊玄感?
“他已經輸了。”伽藍拿下血跡斑斑的金色狼頭護具,露出英俊而冷冽的麵孔,語氣裏透出一股強大的自信,“今日之戰,不過是他最後的瘋狂。”
楊侗相信了,小臉上的憂鬱頓時散去。
“師兄,你如何刺殺了韋福嗣?”
“某既然能從北邙山潛入東都,自然能潛入叛軍行台。”伽藍冷笑,“誅殺韋賊,猶如屠狗,易如反掌。”
楊侗一臉崇拜,眼裏更有幾許敬畏。
“師兄,明天還要出城攻擊嗎?”
“攻!”
同一天,武賁郎將陳棱率軍急行在通往河陽的大道上,其轄下有薊燕的十團府兵,有高陽的五團精兵,黎陽都尉賀拔威率兩個團緊隨其後,另有獨孤震、元寶藏所遣的由魏郡、武陽等諸郡鄉團組成的六百地方鄉勇,合計兵力近四千。陳棱命令各部,黃昏前必須抵達河陽城,明天黎明前必須渡過大河抵達戰場,凡有延誤者,斬!
陳棱心急如焚。東都戰場的衛文升、李丹、獨孤武都、柳續書信不斷,敦促救援,但軍隊的行進速度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這支軍隊千裏迢迢而來,連日行軍,又在黎陽激戰,不待休整又繼續趕路,將士們早已疲憊不堪,而河北鄉勇體力不濟,又拖累了行軍速度,想快都快不起來。
假若西京大軍、河內軍隊覆滅於北邙山,那對各路平叛大軍來說就是個噩耗了,由此受到影響的不僅僅是平叛進程受阻,就連帝國政局都將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後果不堪設想。
陳棱從求援書信中對東都戰場雙方的兵力、部署和攻防態勢有所了解,對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和右翊衛大將軍來護兒抵達東都戰場的時間也是了然於胸,所以他反複權衡後,對抵達東都戰場後能否阻禦楊玄感的攻擊守住北邙山並無把握,實際上是一點希望也沒有,畢竟他手上隻有不足四千人馬,而西京大軍、河內軍隊以及東都殘軍加在一起也隻有兩萬人左右,與叛軍十萬餘大軍相比,差得太遠了。
陳棱唯一能求助的對象就是緊隨其後的武賁郎將費青奴,費青奴統率四千府兵,作為水師選鋒軍,其戰鬥力非常強悍,遠超陳棱所部。兩者相距兩百餘裏,兩日路程,假如費青奴能急東都之所急,竭盡全力日夜兼程急行軍,或許可以在十幾個時辰後抵達東都戰場,如此則有希望撐到主力大軍的到來。
陳棱急書費青奴,並附上衛文升的求援書信,詳告東都危局,如今連九歲的越王楊侗都親臨前線浴血廝殺,可見局勢之危急。陳棱告訴費青奴,他將在今夜渡河會合衛文升,懇求他再快一點,越快越好。
十六日黃昏,楊玄感進駐淨域寺,指揮大軍連夜作戰,務必要在子夜之前全殲西京大軍,確保勝局。
黃昏,陳棱率軍抵達河陽津口。
河內郡守府官員早已在司馬同憲等河內世家大族的幫助下,在津口準備了數百艘大小船隻,船上配備了足夠的食物。
大河對岸,戰鼓擂動,角號長鳴,殺聲隆隆,激戰正酣。
陳棱一聲令下,各團將士不顧疲勞,火速登船,一時間千帆競發,蔚為壯觀。
戌時一刻,援軍抵達對岸津口。陳棱率先上岸。此刻衛文升、獨孤武都等統帥都在第一線督戰,趕至津口迎接援軍的是李丹。稍事寒暄,李丹便部署任務,要求陳棱所部必須在子夜之前進入戰場,在指點位置列開戰陣,阻擊叛軍,務必守住河穀,確保後續援軍能夠源源不斷抵達戰場。
深夜,楊玄感接到稟報,衛文升的援軍到了,各軍攻擊嚴重受阻,已經無法在子夜前全殲西京大軍。
楊玄感長歎,下令停止攻擊,明日再戰。
據他得到的消息,估計宇文述和來護兒此刻剛剛抵達黎陽,距離河陽還有五六天的路程,他還有時間,隻要他能搶在敵軍主力抵達東都戰場之前結束這場激戰,那麽贏家依舊是他。
十七日淩晨,楊玄感與楊積善、胡師耽、王仲伯等人商討之後,決定調整部署,把行台遷到金墉城,把包圍東都皇城和宮城的軍隊一部分調到慈澗道,一部分則加入北邙山戰場。
這一策略的重點還是集結重兵於北邙山,力求一戰而定,另外解除對東都皇城和宮城的包圍後,東都衛戍軍就不敢遠離城池作戰了,畢竟楊侗的人馬太少,一旦遠離城池便有被圍之憂,如此則避免了兩線作戰的窘境。實際上這一策略還有一個好處,那便是在局勢不利的情況下,以主力西進潼關,以一部兵力據北邙山之險阻擊敵軍,繼而給主力殺進關西贏得足夠時間。
十七日雙方再戰,戰況極其激烈,衛文升所部損失慘重,岌岌可危。
然而,奇跡出現了,入暮之際,武賁郎將費青奴帶著四千精銳府兵趕到了河陽城。自出了臨清關,連續接到由陳棱轉來的東都戰場的求援書信後,費青奴斷然命令大軍丟下全部的糧草輜重,僅帶上四天幹糧,輕裝急進,於是在衛文升即將崩潰之際,千鈞一發之刻,費青奴趕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