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長安城皇權臨時執守,李旦存在的意義象征著皇帝坐殿親政,其性質可是非同小可。


    就是這樣的身份,卻如參加私交老友婚禮一般,在明王府由午時一直會待到晚宴開始,試想整個大唐,有哪一人可享受如此待遇?


    也就是說,自李旦出現的那一刻,李之的大婚就注定不再歸於低調範疇,時辰未到,城內大半區域,早已成為恐怖的人潮洶湧。


    衛戊軍隊身影布滿了大街小巷,各處城內隻許出不許進,嚴陣以待去年那場浩大陣勢後的又一盛景。


    隨後開啟的申時封王大會,李之並非第一主角,同時被遞補十王的,還有位叫做李吉李彭玉的皇室後裔,這人之前名聲並不顯,此次被提拔,外界認為,其中的陪綁意味更濃一些。


    但通過李旦介紹,李之就知道了,此人為李姓皇族中,偏向與武後一係的新興勢力代表,本人雖在朝廷不顯山露水,卻是軍中唐代早期既已存在的藩鎮割據勢力之一、幽州節度使的三代後人。


    盡管李旦不曾明言,李之也知是高宗與武後商議後的借以平衡之舉,不過李之並未向心裏去,此人上兩輩名氣很大,至於李吉,曆史上從沒有丁點記載,應該屬於政治過客一類的曇花一現人物。


    封王大會,實際上二位新晉王也並非關鍵人物,以此來彰顯李姓皇族才是主要目的。


    李之也隻是在大會伊始在主席台上露了一麵,全程風頭就被李旦的巡城花車完全占據了。


    如今高宗僅餘兩個兒子,此李旦雖非太子,政治待遇卻如同於皇權繼位者,原因就在於太子與他這個皇子間,並不存在嚴酷鬥爭,兄弟二人感情極好。


    往年不定時皇族巡城花車,亦多為皇太子級別,以皇上之名禦駕城廓,與百姓同歡,但凡有此舉動,名目皆借由某一盛大慶典,重要節日,特殊意義的祭典等等。


    不過以封王大會做由頭尚屬首次,其特殊性還存在著,更晚間李之這位新晉王的大婚,其潛在含義,在長安城大人物層麵所引起的暗中猜測,更值得他們關注與深思。


    李之無心關心這些,此時跟隨在頭車身後還有另一任務,就是嚴保皇子李旦的巡城安全問題。


    花車巡城舉動,在階級分明的大唐,不僅是件嚴肅的政治秀,還是得到數不盡的、雀躍興奮至眼淚橫流普通百姓擁護的當權者榮耀感知。


    這類後世看來近乎於充斥著虛榮心的皇家做派,在那個皇權為天的封建製度下,可是種不可或缺的民意擁護最直接體現,像是堯舜禹與,威儀天下,皇恩浩蕩,萬民景仰,英明神武,愛民如子,勤政為民,雄才大略,勵精圖治,千古一帝,恩澤天下等等歌頌皇帝的語句,多來自於皇權巡城這等盛景下的具體而且鮮明的描繪。


    所以在曆朝當權者看來,此舉是現任者是否能夠名流千古的最鮮明寫照,不然,隻知高高在上,不給民眾瞻仰機會,那種歌功頌德佳句由何而來?


    不知不覺,巡城完畢,各類早有編排的歌舞便在城內幾處鋪展開來。


    李旦象征性質迴到宮內,再低調轉迴明王府,路上的神情激奮仍未完全平息下來。


    李之一路相陪,含笑目睹了一切,於他觀點,天下本來就屬於人家李姓,自己嚴格說來就是個半途插入的局外人,再擁有為人不知的重生特權,他心內也不曾對方才那等群情擁戴熱切場景眼紅耳熱。


    不同於之前重裝出行的完備儀仗,前往明王府參加婚禮,就屬於半私人性質了。


    因而,眼望著身邊脫下官服的李旦,像是與朋友之間的交流方式,讓李之感慨地道:“不敢想象,皇子殿下剛剛還如皇威炎炎,轉眼間卻轉變為此刻的真誠坦然,兩種殊然不同風格展現,還真要我一時間適應不過來!”


    李旦哈哈大笑,“家天下對皇權的傳承教育極為嚴格與重視,在古人看來,德乃立身立國之本,天子當然也不能例外,因此不僅太子要接受德行、意誌品質培養,學習儒家經典也成為每一位皇子的必修內容,為了這些,我小時候沒少遭到太傅、少傅的嚴酷教誨。”


    “聽聞關魯公就是看著你成長起來的?”


    “是啊,關魯公掌佐天子官屬,在德行、學問方麵的教諭可是不一般,其教可理陰陽,經邦弘化,其職至重,我與太子是一直敬仰啊。”


    “我這次大婚之後,就會是關魯公之子關銘關采文的婚事了,皇子殿下可曾聽說?”


    “采文兄與我極熟,未來夫人據說是瑜然郡主的妹妹顓孫琴心,她不是才十三歲吧?這就決定婚配了?”


    “轉過年來年方十四,不是他們著急,是關魯公不斷催促的結果!”


    李之不會無緣無故提及關家人,而是今日淩晨時候他與關銘關采文之間的一次深談。


    據關銘詳述道理,很直接點出來,不想在目前尚書省尚書令一職上任職過久,恰好關魯公逼著如今已年過三旬的他早日成親生子,衍養後代。


    他打算借助李之,幫他在大婚後轉換一下職位,心內關注到的位置,就是李之尚未前往履職的市舶使。


    那是個新設部門,具有很令人看好的發展機會,他打算前往幫襯著李之做些副使工作。


    原因來自於其父關魯公的暗中指點,關魯公年輕時候雖說並非真正行伍出身,卻也為太宗征戰過沙場,照理說有資質榮任一方重權。


    但關家祖訓曾明確標注,他們家族幾代人丁不旺,最安全的處事之道,就是遠離權力爭鬥核心區域,因而關魯公才會在文官職位上一待就是幾十年。


    對於關銘這個唯一後代,關魯公同樣希望兒子走自己的老路。


    關銘這個尚書令一職事出意外,就是李之與臨淮郡王為其爭取來,那時候關魯公之所以同意,意在自己兒子能在從政履曆上多一些資質。


    因此,由中央部門到地方專署,是他們關家第二步目標,於是在得知新設市舶使為為李之量身打造後,關魯公就有些沉不住氣了。


    不僅市舶使發展前景被看好,更重要的是更認同李之的個人能力。


    新設使節及下屬各職本身就是大熱門,不想存在已久的那些老府署衙門口,這樣的職位得到功績更容易一些,關魯公深知不早做打算,有的是人搶破頭。


    但關銘一經提出,卻被李之指出另一條道,那就是自己的另一虛職使節,朔方節度使。


    關銘現今尚書省尚書令一職,與節度使同屬於正二品官,若是前往市舶使擔任副使就有降階名聲,雖說朝中有人,其影響力幾乎忽略不談,但也無法與平階調動更展現其身份的重要性。


    滿朝上下都知關家人無意於仕途上的實權掌控,地位更高一些的文職位置才是最終目的,因而那種潛在影響力隻會降到更低。


    不過李之的意見更顯高明,而且目前朔方節度使真正權利,掌握在兵部尚書李奇手裏,關家與四王南江王又有世代交好淵源,無疑那個職位,最適合關銘這種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晉階模式,簡捷且風險最低。


    於是,二人當時就拉過來留在明王府的李奇,三方交流之後一拍即合,因而才有此時此刻李之對李旦的言語試探。


    之所以找這位皇子,李之用意更深,當時隻有他一人深知,未來武後倒台後的皇權最終繼位者是李隆基,而此人正是此位皇子的親生兒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生意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素布可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素布可奈並收藏唐朝生意人最新章節